刘萍萍ꢀ 钟秋波ꢀ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困境及转型路径探析
准备金率或执行不缴纳存款准备金的政策;二是中国人民银行应该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免征监管费用;三是中国
人民银行应该允许村镇银行免费接入支付结算系统;四是鼓励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为代表的政策性银行向新型
[
21]
农村金融机构大量批发支农资金,同时增加中国人民银行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再贷款。 从制度保障方
面而言,一是建立大中型商业金融机构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合作制度,保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充足的资
金借贷给农户或农村小微企业;二是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融资融券制度,允许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发行债
券、票据等方式向广大农户进行资金的筹集;三是制定农村地区再投资法制度,减少农村资金的外流。
3
.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金融服务,增加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收益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主要面对的客户群体是普通农户或农村小微企业,这些群体大部分都存在着文化水平较
低、金融知识欠缺等问题,但这部分群体同样也具有希望获得金融支持的愿望。 因此,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应针对
这部分客户开展一些具有高附加值的金融服务,比如对农户开展信贷担保知识培训、如何获取信贷方式的讲解、
生产经营财务需求培训等,并收取一定的金融咨询顾问费用,这不仅能帮助农户顺利地获得金融支持,而且也增
加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收益来源。
(
三)农业保险普惠“三农”的转型:减少农村贫困的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借鉴美国等国家农业保险的发展经验,我国应大力发展农村农业保险,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建立政策性农业
保险制度,由政府来决定农业保险赔付的方向和数量;二是通过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引导商业保险进入农业保险
市场,形成有效的农业再保险体系;三是加大政府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尤其是免除商业保险进入农业保险市
场经营的营业税,提高商业保险进入农业保险市场的积极性,同时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四是构建银行保险互
动机制,考虑如何使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为农业保险品种的创新搭建平台;五是由于农业保险气候等原
因造成的巨灾风险远远大于普通保险,因此应通过设立巨灾保险基金、构建以气象指数、卫星植被生长指数等为
[
14]
主的指数保险,逐步形成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巨额赔付制度,建立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担机制
四)发展普惠“三农”农村金融体系的支撑:相关基础设施及政策环境
。
(
发展普惠“三农”的农村金融体系,在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为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
部环境。 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是采取多种方式完善农村信贷担保制度,如政策性信用担保、政府+担保公
司合作担保、互助式信用担保等,缓解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促进信贷资金在农村的投放力度;二是完善农村征信体
系,全面、完整的征信可以使农村金融机构更好地了解借款人的信贷情况,准确判断借款人的偿债能力,因此,监
管机构应该帮助农户、低收入群体建立信用档案,促进农村金融机构增加信贷的信心;三是建立小额支付系统,这
不仅能满足农户多元化金融需求,而且也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收益。 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方面,一是应该允许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实施存贷款利率可以自由浮动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从而提高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吸收存款的能
力;二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增加农村资金互助社社员存款的信心;三是在技术支持上,农村金融机构应借助在广
大农村地区比较普及的电话网、计算机宽带网,发展以惠农卡为主要载体,以转账电话、ATM 机、POS 机、电话银
[
25]
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为主要电子化渠道,努力解决农村金融“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
[
[
[
1]李通禄,郑长德.普惠金融理论文献研究[J].武汉金融,2010,(8).
2]成思危.改革与发展:推进中国的农村金融[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蔡昉,等.中国农村改革与变迁:30 年历程和经验分析[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
4]杜晓山.小额信贷的发展与普惠性金融体系框架[J].中国农村经济,2006,(8).
5]王曙光,王东宾.双重二元金融结构、农户信贷需求与农村金融改革———基于11 省14 县市的田野调查[J].财贸经济,
011,(5).
2
[
[
[
[
[
6]姜长云.农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支持研究———以制度分析为重点的考察[J].经济研究参考,2004,(3).
7]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调整的绩效:金融需求的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8]熊远,蒋远胜.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成效及问题分析———以四川省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3,(2).
9]陈雨露.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五个核心问题[J].中国金融,2010,(Z1).
10]HE Guangwen, DU Xiaoshan, BAI Chengyu, LI Zhanwu.China Microfinance Industry Assessment Report[R].China Association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