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卷第期  
2014 11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41,No.6  
November,2014  
一段散落的思想遗珍  
———王逢贤晚年教育规律研究述评  
罗银科  
四川师范大学a.教师教育学院,b.社科学报编辑部成都610066)  
摘要面对上世纪90 年代以来西方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教育规律的质疑王逢贤先生晚年在其对博  
士生开设的当代重大教育理论前沿问题课程的讲授中对教育规律是否存在是否可知有何特点如何表述等  
一系列问题进行了颇具独创的研究经过一番深思王先生最终将教育规律表述为两种需要与两种可能的契  
”。 整体而言王先生晚年的教育规律思想既具逻辑自洽性又富理论解释力值得后辈学习与发扬。  
关键词王逢贤教育思想教育规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09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406⁃0065⁃06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教育理论家王逢贤先生长  
集中思考教育规律的现实背景为文革十年完全按  
政策汇编”、“经验汇编”、“语录汇编从事教育  
活动造成了教育实践的混乱无序给社会主义建设  
带来了巨大损失和严重后果这使得王先生决心探  
期致力于德育原理教育基本理论和教育哲学的研  
在教育基本理论领域王先生一直关注教育  
规律专题的研讨动态并进行了集中而深刻的思  
其晚年对教育规律的研究更是日臻完善是一份  
弥足珍贵的思想遗产由于王先生晚年的学术研究  
多融于其为博士生开设的当代重大教育理论前沿  
问题课程的讲授中其对教育规律的思想成果散  
在各位弟子的笔记和录音中本文以讲课的录  
音稿为基础结合多位弟子的听课记录尝试将王先  
生晚年对教育规律的思考整理出来以飨各位学界  
同仁。  
1]16  
索教育实践自身内在发展的固有规律”  
对于  
第一次集中思考教育规律的思想背景王先生曾经  
有过一次见诸文字的回顾他曾直言:“党的十一  
届三中全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破除了以往那些  
教条’,教书治学不要唯书唯上唯人而要唯实、  
唯真要独立思考讲求科学性和真理性这一思想  
解放时代的来临激发我努力学习揭示各种教育现  
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经过消化变  
1]自序,2-3  
王逢贤教育规律研究概况  
成自己的智慧再讲给学生。”  
推动王先生研  
王先生对教育规律做过两次集中研究第一次  
是上世纪70 年代末思考、80 年代初成文的集中研  
第二次是进入21 世纪以来在教育学博士生专业  
课程讲授中进行的集中研究两次研究各有不同的  
理论背景在思想深度上亦不可同日而语。  
究教育规律的关键性事件或许是1979 12 月时  
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的林迪生先生在杭州大学召  
集中青年学者研讨教育规律他在会上掷地有声地  
向与会者发问:“什么是教育规律有哪些教育规  
1]自序,6  
?”  
王先生第一次对教育规律的集中研究的  
第一次集中研究教育规律引发王先生第一次  
成果主要反映在其专题论文自觉地按照教育规律  
收稿日期2014⁃05⁃22  
作者简介雷云(1980—),四川大竹人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  
罗银科(1982—),四川峨眉人四川师范大学社科学报编辑部编辑研究方向为中国教育史。  
6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办学校与其时为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教师进修  
班讲授教育学原理课程所编制的讲稿中阅读  
上述文献可知他这次集中思考教育规律问题获得  
了如下成果其一明确了教育规律的客观性与认识  
表述的艰巨性其二分析了教育规律教育方  
针政策”、“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经验诸  
范畴之间的区别其三总结了学校教育内部的八条  
重要规律其四提出了按教育规律办学需要一定  
的主客观条件的重要观点。  
与讲授中当代重大教育理论前沿问题课程  
讲授中他曾将教育规律作为一个专题进行研讨而  
且后面的专题讲授又多次回到教育规律的思考无  
论内容还是方法都超越了第一次集中研究限于篇  
本文不可能对王先生晚年教育规律的思考全面  
详述只能摘其要点略作勾勒。  
其一教育规律是否存在对于教育规律是否  
存在这似乎在前次集中思考中并不是一个问题。  
文革的惨痛教训就在于人们没有遵循教育规律这  
基本上是学界的共识然而在西方当代哲学思潮  
的影响下研究教育规律首先必须回答其是否存在  
这一问题这或许是王先生两次集中思考教育规律  
的第一个不同之处对于存在问题王先生多次  
旗帜鲜明地予以肯定性回答他指出规律是问题  
背后的原因,“问题处在表面原因处在背后解决  
问题有治标和治本两条找不到问题背后的原因就  
第二次集中研究教育规律王先生在上世纪  
年代末再次对教育规律进行了集中思考 如果  
说第一次集中研究教育规律主要受文革时期教育实  
践不遵循教育规律导致深重灾难所引致那么第二  
次研究则主要是为了应对上世纪90 年代以来对我  
国教育研究影响日盛的西方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  
所提出的唯心主义规律观西方存在主义后现代  
主义对教育本质与教育规律的消解可谓来势凶猛,  
面对这一来自思想深处的方法论性质的挑  
不能治本问题得不到根本的解决” 。 他反复讲  
:“问题的产生是它背后有个看不见的手———就  
是规律———的作用分不开的规律制约人们行为层  
面的活动因此研究教育问题我们必须找到教育  
问题背后的原因———教育规律客观的动因支配  
你不能制造它发明它只能遵循它而不能违背  
1]592-602  
王先生虽年届古稀亦不得不严阵以待。  
由于后现代主义尤其存在主义高扬人的主观意志  
以及对人存在意义的阐发与当代中国现实具有某  
3]  
契合” 。 主张教育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研究意  
势必从理论上解答这一客观性与人的主观  
能动性之间是否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显然如  
果不能解答这一问题就无法从根本上推翻存在主  
后现代主义所主张的相对主义对客观规律的否  
正是如此王先生晚年忧思 的核心问题便  
:“如果认同教育存在客观规律而教育研究者的  
。” 此外王先生还从关系矛盾等角度来理解教  
育规律他认为教育规律的存在形态和层次具有  
多样性有基本规律与非基本规律之分基本规律就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本质关系和主要矛盾教育  
学只能选择基本规律进行研究正是这一思考促  
使王先生改变了以往仅罗列学校内部教育规律”  
的研究方法并进一步促使他思考教育现象背后的  
基本规律本质关系。  
1]自序,11  
主观能动性还有什么作为呢?”  
恰巧新世纪  
初陆有铨教授在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答辩会上提出  
了几乎一模一样的问题于是王先生晚年耗费了异  
乎寻常的心力来思考解答这一忧思的核心问  
王先生对教育规律的第二次集中研究反思了  
其第一次集中思考中罗列学校教育内部规律的  
研究方法并明确地将教育规律用简明科学的语言  
表述出来可谓用自己最后的生命力量将教育规  
这一重大教育论题的思考做了最大限度的推  
。  
其二教育规律是否可知对于这一问题王先  
生也毫不犹豫地给予了肯定性回答他认为教育  
规律是可以认识的但认识教育规律并不能毕其  
功于一役”。 这首先是因为教育规律的暴露有一个  
过程,“它时隐时显有时候突然暴露有时候则需  
要几个世纪甚至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暴露” 。 理解  
教育规律的暴露过程王先生经常举环境教育的  
例子来予以说明古代人们对于环境的理解例如  
对人和自然的关系生态平衡等早有模糊的认识即  
古人所言天人合一”,但要形成科学的认识还需  
经历人与自然的对立环节然后再由对立走向和谐,  
和谐这一规律性的认识为基础才形成了环境  
王逢贤晚年教育规律研究要点  
王先生晚年为博士生开设了当代重大教育理  
论前沿问题”、“教育过程论”、“德育原理等课程,  
可以说其教育学术活动主要体现在教学备课研讨  
66  
罗银科一段散落的思想遗珍———王逢贤晚年教育规律研究述评  
教育更值得注意的是即使规律已经暴露人们也  
能动性何以可能如果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规律面前  
无法发挥只能消极地等待承受教育客观规律的决  
这就陷入规律宿命论”,是对教育规律的极大  
误解这一问题乃是王先生晚年忧思的核心问  
”。 对此王先生论道:“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  
于具有主观能动性大量事实表明教育研究者的  
主观能动性在教育客观规律面前是大有作为的。  
诸如自觉主动地去探索发现教育本质和规律不是  
消极等待遭到规律惩罚之后再承认规律的存在;  
自觉主动地对已认识到的教育客观规律进行科学的  
表述使之成为真理性的教育理论自觉主动地根据  
教育活动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教育规律的因时因地  
因人制宜的教育决策教育规范和教育体制自觉主  
动地总结运用教育客观规律及其教育理论在实践过  
程中出现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从中更加深刻地准  
确认识教育规律和调整教育规范自觉主动地根据  
时代的发展针对新问题进一步去探索发现新的教  
不一定能够广泛认识到它人类对规律的认识过程  
有时甚至比规律的暴露过程还要长对于教育规律  
的认识以往人们曾误把政策指令实践经验当作教  
育规律近来又有不少学者把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当  
作教育规律甚至迄今为止人们所表述出来的教育  
规律其实仍不过是一种教育规范王先生晚年着重  
区分了教育规律与教育规范认为规律并不直接制  
约教育发展必须转换为教育规范但由于教育规范  
渗入了制订者的主观价值取向它又可能违背规律;  
当然王先生一再强调的是无论教育规律是否能被  
认识它都制约着教育活动。  
其三教育规律的特点综观王先生两次对教  
育规律的集中研究,“客观性”、“必然性”、“普遍  
这三个特点是他始终坚持的认识结论他甚至  
认为正是由于教育规律是客观的必然的和普遍  
以解释教育规律为目标的教育学术活动才有意  
否则真如后现代主义所主张的一切都是相对  
”、“一切都是不确定的”,那么教育研究到底还有  
1]自序,11-12  
育规律等等。”  
这一深邃的认识和有力的  
表达不仅完美地解答了教育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  
动性之间的关系而且其理论意义超出对教育规律  
这一论题的论述达到了对哲学规律与人的主观能  
动性之间的关系的深刻揭示。  
什么必要还有什么意义呢可以说教育规律的  
存在及其客观必然性乃是王先生毕生的学术信仰,  
这一信仰推促着王先生晚年对教育规律的特点进行  
了颇为深刻的分析深刻性主要表现在他晚  
年对教育规律特点的思考结合了当代复杂性理论,  
并且是在对当代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批判中逐  
渐成熟王先生曾多次反思自己早前对教育规律的  
其五教育规律的表述任何研究成果最终都  
要落实到语言表述上对表述的分析可以说是王先  
生晚年研究教育规律的重点关于教育规律的表  
他提出如下极富启发的观点首先教育规律应  
陈述实证句式表述教育规律表达的是一  
种客观的事态只有陈述句才适合将这一事态呈现  
出来如果说这一观点已为其时多数学者认同要  
求表述教育规律的句子是可实证的” (证实或证  
),这确是王先生根据教育规律的客观性特点得  
出的颇具新意的观点据此凡是包含必须”、“应  
等词的句子由于包含了人的主观意志只能作  
为教育规范而非教育规律的表达其次表述教育  
规律的句子不能包含教育一词教育规律所反  
映的发展趋势应当表现在教育活动之中表现在教  
育活动的条件对象等要素的相互作用之中若直接  
教育一词作为教育规律表述的主词”,表述者  
势必遭致主观武断的诟病例如公认的经济规律  
的表述并不包含经济一词由此通过包含教  
一词的陈述去揭示教育自身发展的固有轨道,  
这样的表述绝大多数不过是表述者良好的愿望”。  
认识认为过去我们把事物看得太简单了” 。 实  
际上事物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但又不能全部  
量化就此而言规律具有模糊的一面事物发展具有  
必然性但又存在于事物的多重关系中可见规律本  
身是一种复杂性存在事物发展具有永恒性在从量  
变到质变的过程中事物发展会出现曲折断裂因  
此对规律的理解又不能忽略突变性王先生进而  
推论教育规律虽然是客观的必然的普遍的但总  
是通过具体的社会时代的教育生活表现出来的规  
律的最新态因时代的不同而不同由此研究教  
育规律便不能够钻进故纸堆里闭门造车而应在历  
史与现实的教育生活中做长程反思来回追溯如此  
方可能觅见教育规律。  
其四教育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由于强调  
教育规律的客观性必然性与普遍性这就产生了一  
个看似难以克服的悖论在教育规律之下人的主观  
6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例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育要符合儿童身  
心发展规律”、“教育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等等这  
些所谓的教育规律充其量只能算作是教育规范。  
其三教育规律应当是一种本质关系的表述由于  
人们比较认同列宁的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  
4]135  
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等研究结论  
对这一点并未做过多的解说。  
因此王先生  
王逢贤晚年对教育规律的表述及其分  
ꢄꢂꢁ  
1.教育规律示意图  
教育规律的内容及其表述乃是王先生教育规律  
并不总是一致有时它们非但不契合”,还存在着  
矛盾首先个体的需要和个体可能之间的契合度  
往往比较高例如个体希望有更多的机会享受高  
等教育而且我国居民存款显示老百姓有能力支付  
高等教育的学费在这里人的需要和可能相契合所  
以当下出现了高校扩招收费出现了私人办学现  
其次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经常出现矛盾 他  
举例说:“现在农业大学的毕业生希望留在大城市,  
不愿意到农村工作这是个体的需要但是社会农  
却急需农业科学人才这是社会需要两者发生  
矛盾导致毕业生就业难再如法律电子等热门专  
业人才社会需求已基本饱和但是仍然有很多的学  
思想的精华他在不同场合反复申明其主张尤其  
在博士生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了严密的分析论证,  
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教育学者。  
其一教育规律的具体内容王先生坚信教育  
自产生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支配推动教育,  
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我们要揭示的教育规律。  
经过前述准备性的研究工作教育规律的具体内容  
及其表述便呼之欲出了王先生在教学中将教育规  
律十分简洁地表述为两个需要与两个可能的契  
”。 “两个需要即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两个可  
即社会提供的可能和个人的身心发展状况的可  
简单地说就是社会和个体对发展的需要和  
双方各自为教育实践所提供的可能的契合”,“不是  
相背不是缺一是社会和个体两方的契合这样才  
ꢅꢂꢁ  
生报考这些专业两者之间也有矛盾。” 第三社  
会需要与社会可能之间也时常发生冲突例如我  
国要促进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扩大高等教育的规  
使更多的人有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是我国又是  
能促进教育的发展进而促进人的发展” 。 然而,  
无论是社会的需要还是人的需要都是一个表达主  
观目的愿望的术语一个客观存在的教育规律”  
怎么能由表达主观目的和愿望的需要来表述呢?  
需要是主观的规律是客观的社会活动中人是主  
任何个体不能没有目的和需要可一加进主观的  
目的需要还能保证规律的客观性吗对此王先生  
是这样来解释的:“社会的需要不是哪一个  
人的需要而是蕴藉于群体的历史的无意识中的目  
的和需要这并不是某一个人可以改变的是个定  
它区别我们每个人的临时目的和需要是带有客  
观性的规律包含着人的主体的客观化我们承认教  
育规律却不一定能意识到它它要有个暴露过程如  
穷国办大教育”,经济发展水平有限没有足够的  
ꢁꢆꢂ  
钱办教育需要和可能发生冲突第四个体需要  
与社会可能的矛盾例如老百姓希望有更多的受  
教育机会而国家现实的发展水平却不能提供足够  
的机会两者之间产生了矛盾。  
其三两个需要与两个可能的关系与教育  
的发展事实上两个需要与两个可能这四者  
很难契合很多教育问题都是这四者之间矛盾的产  
社会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但是学生毕业后  
却没有工作失业问题加重又如社会家长希望  
孩子能够快速成长但是学生个体能力有限达不到  
家长的要求家长恨铁不成钢”,而学生负担沉重,  
生活压抑等等可见这四个方面很难契合”,几  
乎可以说失衡是其常态但如果四个角矛盾突出,  
严重偏离教育就会倒退如文革期间违反教育规  
违反人成长规律的做法导致了教育的落后倒  
ꢃꢂꢁ  
果我们意识不到它就会盲目地受它支配。  
其二两个需要与两个可能关系的现实考  
如图 所示,“人的发展在两个需要与两个  
可能的合力中得以实现然而,“契合不过是一  
种理想的状态实际上两个需要与两个可能”  
68  
罗银科一段散落的思想遗珍———王逢贤晚年教育规律研究述评  
退现代教育也有很多违反四者契合规律的问题,  
四者之间的矛盾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我们能否尽量  
协调四个角之间的矛盾意味着我们在多大程度上  
正确把握了教育规律如此我们是否可以做另外  
一种设想既然已经掌握了教育规律我们严格按照  
教育规律来制定政策这样不就能确保教育始终沿  
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吗对于这种理论乐观主义”,  
王先生保持着高度的冷静他分析道教育部长或  
许可以通过教育政策协调四个角之间的矛盾使教  
育满足老百姓的需要但是政策是人主观制定的不  
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使  
内容应当涉及制约教育的本质性关系”,两个  
需要与两个可能的契合确实不折不扣地表达着一  
种关系这种关系从微观与宏观内部与外部制约着  
教育的发展教育活动正是在四者的关系中朝着固  
有的轨道发展。  
王先生所述教育规律的理论解释力王先生教  
育规律研究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据笔者了解主要缘  
由或许在于其进行的理论分析和具体表述参照了经  
济学的基本规律的研究范式王先生表述的教育规  
律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没有教育两个字但却  
将几乎所有重大现实的历史的教育问题一网打尽,  
不仅如此历史上和现实中的一切教育现象的合  
理性程度都在教育规律这一理论镜鉴之下一目了  
王先生以两个需要与两个可能之间的关  
系状态分析了西方古希腊的教育中世纪的教育与  
现代教育以及我国古代孔子的教育思想、“存天理,  
灭人欲的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与当代社会种种违  
背教育规律的乱象无不游刃有余令人豁然开朗。  
王先生表述的教育规律如同经济规律一样可以  
成为测评教育现象的标尺使我们非常清晰地看到  
教育是如何在两个需要两个可能的合力关  
系中发展变化王先生曾直言:“从四者的契合中  
看教育问题是我们研究教育问题的一个视角从  
这个视角着眼我们能更客观的发现问题制定政  
评价政策调整政策更好的促进教育的发展和  
ꢁꢂꢇ  
其不可能完全契合实际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只  
能尽量使四个角相互契合但这种契合难以达到  
和保持理想的程度。  
王逢贤晚年教育规律研究的自洽性与解释  
由于王先生生前一段时期基本不再执笔写作,  
其晚年对教育规律的研究及其成果仅停留在课堂,  
鲜为他人所知然而所有学习聆听过王先生当  
代重大教育理论前沿问题课程讲授者都无不叹  
服其教育规律思想严谨的逻辑自洽与强大的理论解  
释力。  
王先生教育规律研究的理论自洽性王先生将  
教育规律表述为两个需要与两个可能的契合确  
实让人耳目一新但如果不了解他对于教育规律及  
其表述本身的认识和研究可能很难理解其具体表  
王先生的教育规律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自洽  
假如我们接受了他关于教育规律的研究结论就  
绝难否定其具体表述以王先生对教育规律表述的  
研究结论分析其具体表述内容为例可以发现其教  
育规律研究具有很强的逻辑自洽性前已述及王  
先生认为表述教育规律的句式应为陈述实证”  
。 “两个需要与两个可能的契合无疑是陈述性  
质的句式同时契合与否、“契合的程度如何完  
全可以通过实证予以判断可见这一关于教育规律  
的表述句式是符合其研究结论的王先生认为教育  
规律的表述内容本身不应包含教育一词正是这  
一研究结论将学界几成共识的内部规律外部  
ꢉꢂꢁ  
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 这一理论自信正是缘于其  
教育规律的表述具有强大的解释力。  
后辈教育学者仍可努力之处王先生晚年对教  
育规律的集中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其表述  
的教育规律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值得后辈学者认  
真学习并沿着其探索之路进一步深入王先生在课  
堂上偶有提示但未深入分析的问题包括社会和个  
人的存在和发展基本需要是什么社会需要在不同  
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条件下是不同的是否可以排除  
差别探寻人类社会的一般需要历史的太平盛世  
社会和个体双方的需要表现出一致与契合但更  
多的时候两者出现了冲突并导致出现了社会本  
个人本位”,如何从教育规律角度分析社会  
本位个人本位”? “两个需要两个可能”  
可以产生六组不同的关系这六组关系对教育的作  
用都是平行的吗如果不是平行的这六组关系本  
身又是什么关系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后  
ꢁꢂꢈ  
规律都降格为教育规范 根据王先生的分析教  
育规律表述中的需要可能既不是教育的需  
也非教育的可能”,其教育规律的表述无疑是  
符合其这一研究结论的王先生还认为教育规律的  
6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辈教育学者思考的关于教育规律的重大理论问题。  
注释:  
③④⑤⑥⑦⑧⑨王逢贤当代重大教育理论前沿问题讲稿第三讲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第四节问题背后的原  
———客观规律”。 此讲稿由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现改为教育学部”)2000 级本科生胡术恒根据王逢贤2003 年  
春季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开设当代重大教育理论前沿问题课程的录音笔记整理而成本文所引讲稿即  
为此稿。  
⑩ꢁꢂꢃ王逢贤当代重大教育理论前沿问题讲稿第三讲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第二节我的观点教育是研究教育  
问题及其规律和研制教育规范的科学”。  
ꢁꢈꢂ“内部规律教育要与儿童身心发展相适应”,“外部规律教育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参考文献:  
1]王逢贤优教与忧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王逢贤自觉地按照教育规律办学校[C] / / 吉林省教育这会办公室吉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论文集长春吉  
林省教育学会办公室吉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1980.  
3]曾水兵雷云存在主义哲学对我国教育学研究的影响与反思[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30-135.  
4]〔列宁哲学笔记[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Dispersing PearlsWANG Feng⁃xian Research  
on Education Law in His Later Years  
LEI Yun , LUO Yin⁃ke  
a.Teacher Education College, b.Editorial Department of the Journal,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6, China)  
Abstract:As to the doubts on education law from western existentialism and postmodernism, WANG  
Feng⁃xian made his research on education law, including the existence, the knowab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education law and ways to express it, which his elaborated in his course for PHD candidates in his lat⁃  
er years. After years of pondering, he defines education law as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two needs and  
two possibilities”. In all, his thoughts of education law in his later years is logical and eloquent.  
Key words:WANG Feng⁃xian; education thought; research on education law  
责任编辑罗银科]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