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卷第期  
2014 11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41,No.6  
November,2014  
司马相如与汉代郊祀歌诗写作关系新论  
华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摘要虽然司马相如是否曾经参与过汉代郊祀歌诗的创作难以确考但其对于汉郊祀歌诗的创作意义重大。  
相如所作封禅文及其他赋文首次在文学创作上呼应了思想界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一说深合武帝心意,  
由此确立了郊祀歌诗创作的思想基础其赋文以铺陈祥瑞描写神人同游来体现天人感应的写作方法亦为汉郊  
祀歌诗所继承司马相如的赋文对汉代郊祀歌诗的创作具有直接的指导和示范意义因而班固在汉书中屡次指  
称相如为汉郊祀歌诗制作的首功之臣。  
关键词司马相如郊祀歌诗;《封禅文》;天人感应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406⁃0155⁃08  
司马相如与汉代郊祀歌诗写作关系回顾  
司马相如为汉代景武帝时人景帝朝曾任武骑  
谓言之凿凿后世亦多承此说如郭茂倩乐府诗  
卷一即云:“武帝时诏司马相如等造郊祀歌诗十  
2]1  
常侍后从梁孝王游武帝时因蜀人杨得意推荐献赋  
为郎曾出使巴蜀后为孝文园令卒于家,《史记》、  
九章五郊互奏之。”  
诗源辨体卷三云:“汉之  
3]55  
日知录卷  
房中》、《郊祀》,乃相如之徒所为。”  
汉书有传 相如为汉代著名文人,《汉书·兒宽  
六云:“十九章司马相如等所作略论律吕以合八音  
1]2634  
[4]408  
云武帝朝异人并出,“文章则马迁相如”  
其  
者也。”  
所为赋铺张扬厉气势宏伟为汉代大赋的代表由  
汉书中的两段记载司马相如一直与汉代郊祀  
歌诗的制作关联在一起:  
对于这样一段看来确凿无疑的记载清代学者周  
寿昌却指出了其中的问题:  
ꢀ ꢀ 郊祀志:“其春既灭南越嬖臣李延年  
以好音见”,是为元鼎六年考相如之死当元狩五  
死后七年延年始得见上定郊祀之乐即安得  
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  
有赵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  
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  
231-232  
而举之?  
其后谢无量亦曰:  
ꢀ ꢀ 武帝始立乐府为后世乐府所昉 王世贞谓  
]《礼乐志》,1045  
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  
延年善歌为新变声是时上方兴天地诸  
欲造乐令司马相如等作诗颂延年辄承意  
汉郊祀歌十九章锻意刻酷炼字神奇”,《汉书》  
]《佞幸传》,3725  
弦歌所造诗为之新声曲。  
虽称相如等数十人所造然相如卒于元狩五年,  
47  
十九章中不乏元狩以后之作……  
汉书对于司马相如参与汉郊祀歌诗的写作可  
收稿日期2013⁃06⁃1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 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诗词曲源流史”(编号:11&ZD105)、教育部2012 年规划基金项目汉  
代乐府古辞与魏晋六朝文人拟古辞研究”(编号:12YJA751062)、江苏省教育厅项目汉魏六朝乐府诗俗雅文学性质  
的演变”(编号:2011SJD750023)的前期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文晓华(1971—),河北唐山人文学博士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15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406  
赵敏俐首先认为汉书所记有  
二人共同关注到相如卒年早于延年作乐时间的问题,  
其中的矛盾有二一是后作乐的延年如何早卒  
的相如作诗赋二是既是相如作诗赋为何十九  
章中不乏相如卒后的作品。  
些诗篇的创作。”  
其后又指出汉郊祀歌诗的写作非一时而成也许  
相如只参与了早期郊祀歌诗的写作因此大部分郊祀  
歌诗出现在相如卒后就不奇怪了此说解释了周谢  
未能说明的问题但相如究竟参与过哪些早期诗篇的  
写作却并未言明。  
对此问题二人的解释不尽相同周寿昌认为:  
李延年传:“是时上方兴天地诸祠欲  
造乐令司马相如等作诗颂延年辄承意弦歌所  
造诗为之新声曲”,明是相如前造诗延年承帝  
意而为新声也此云多举者言举相如等数十人  
之诗赋非举其人也。 “字不断句多举”  
诗赋为一句;“言昔相如等所  
相如与郊祀歌诗写作的关系究竟如何最为直  
接的做法莫过于考证相如究竟创作过哪些歌诗对  
于此问题学者们结合司马相如的行迹郊祀歌诗的  
内容武帝朝的礼乐建设进程及祥瑞出现的时间等进  
行考证但结果却往往莫衷一是有学者以为相如  
曾经部分参与郊祀歌诗的创作如罗根泽乐府文学  
232  
造之诗赋也。  
谢无量认为:  
或经后人更定 其署名者惟邹子乐四章余  
8]20  
郊祀歌泰半出司马相如等”  
张永鑫汉乐  
府研究一书认为司马相如是郊祀歌十九章的作者之  
9]164  
并不著撰人大抵当相如时所作者即不尽出于  
相如亦必经相如审正其辞且至鸿丽瑰玮与  
相如词赋体势相类武帝好新声故相如创为此  
李延年之属不过协其声音而已。 ……疑相  
如当时颇造数首武帝善之乐府既建于是十九  
章并用相如体为之故藻采如一焉今既不可  
也有学者以为相如并未参与写作如吴朝义  
郊祀歌的作者非司马相如辨一文即持此观  
10]  
在承认相如参与写作之后学者们对于哪些  
篇章为相如所作仍然意见不一郑文汉诗研究》  
认为:“相如可能参加写作的诗颂帝临》、《练时  
11]34  
龙文玲则认为这其中  
》、《赤蛟朝陇首》”  
47  
辨其孰为相如作乃据汉书悉列十九章。  
司马相如有可能参与创作的只有练时日》《赤蛟》  
12]  
周寿昌指出汉书中的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  
人造为诗赋一句不应在字后断句而应将之作  
为一个整句来理解这样延年所者便是相如所  
作之诗赋而非相如本人这就解决了相如卒年早于延  
年作乐时间的问题但并不能解释郊祀歌诗为何多产  
生于相如卒后的问题谢无量认为其中不乏相如卒  
后的作品是因为或经后人更定”。 所谓更定应  
指在前作基础之上所作的修订前作为基础更定只  
是作局部调整因此谢说也不能解释大部分歌诗产  
生于相如卒后的问题且其言武帝喜相如体”,众  
人仿之然相如所作为何其体为何皆未能说清。  
对此赵敏俐则审慎地说:“《汉书·礼乐志说  
帝临等几章” ;李昊则认为“《郊祀歌练  
时日》、《帝临》、《青阳》、《朱明》、《西颢》、《玄冥》、  
天地》、 《 五神八章为相如所作的可能性比较  
13]  
” ;李程在司马相如骚体制歌一文中认  
14]  
为只有朝陇首》、《天马》(为相如所作  
张树国的汉武帝时代国家祭祀的逐步确立与  
15]  
郊祀歌十九章创制时地考论一文写作目的并  
不在于考证相如作过哪些郊祀歌诗但其从武帝时代  
的郊祀制度及郊祀进程入手确定出各篇郊祀歌诗的  
创作时间将此时间表与相如卒年相比较仅有朝陇  
天马》 (二首产生于相如生前天马》  
的作者是否为相如由于缺乏直接的证据因而  
很难断定;《朝陇首一首为相如所作的可能性很小。  
汉书朝陇首元狩元年行幸雍获白麟  
…,给人的印象似乎十九章大都是由司马相如等  
人所作其实不对考察历史司马相如死于武帝元  
狩六年117),而郊祀歌章的大部分都作于前113  
年以后可见,《汉书里的这段话是不准确的史  
·乐书:‘至今上即位作十九章令侍中李延  
年次序其声拜为协律都尉通一经之士不能独知其  
皆集会五经家相与共讲习之乃能通知其意多  
尔雅之文’。 以此可知十九章的歌辞可能是经过许  
多文人共同参与创作过其创作的时间不一参加的  
人也没有明确记载也许司马相如曾参加过早期一  
1]1068  
”  
;《汉书·终军传亦提及此事,“从上幸雍祠  
五畤获白麟一角而五蹄时又得奇木其枝旁出,  
辄复合于木上”,对于这两种祥瑞的出现,“上异此二  
博谋群臣军上对曰……对奏上甚异之由是改  
1]2814-2817  
元为元狩”  
此段记载表明在出现白麟祥  
瑞后武帝曾博谋于群臣群臣皆有对但唯有终军所  
对最合武帝心意并因此而改元那么若言朝陇  
初诗的作者终军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156  
文晓华司马相如与汉代郊祀歌诗写作关系新论  
围绕着郊祀歌诗进行创作年作者的考辨似乎  
因曰:‘上林之事未足美也尚有靡者臣尝为大人  
[1]2592  
走入了一个死胡同龙文玲对此问题的思考另辟蹊  
她认为:“至于汉书为何把司马相如当成郊祀  
创作集体的领衔人物较合理的解释应是当时司  
马相如的文名太大加上武帝对相如的文才推崇有  
未就请具而奏之。’” 相如投武帝所好在  
大人赋极力发挥想象铺陈为仙之道把大人  
1]2592  
[1]2595  
、“与真人乎相求的自在  
载云气而上浮”  
漫游状态作尽情渲染又写大人视眩眠而无见兮听  
惝恍而无闻乘虚无而上假兮超无友而独  
12]  
所以才产生了这样的说法” 。 此说法跳出了相  
如必定作过郊祀歌诗的传统思维定势转而从相如的  
影响去进行解说对我们深有启发当我们循着相如  
对于郊祀歌诗的写作具有重大意义这一思路去进行  
考察会发现问题迎刃而解。  
1]2598  
”  
描写大人得道时的超脱惚恍虚静永恒  
的状态,“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说飘飘有凌云  
1]2600  
获得了武帝的极度认  
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  
。  
我们再看班固汉书中的多举司马相如等数  
十人造为诗赋”,“是时上方兴天地诸祠欲造乐令  
司马相如等作诗颂语句明言司马相如等人造为  
诗赋”、“作诗颂”,这表明其中有相如等的赋颂作品  
被采入郊祀歌诗其可能的情况是截取赋颂之文或吸  
收赋颂之意以入郊祀歌诗我们认为司马相如的赋  
颂在创作思想及创作风格上极大地影响了汉代郊祀  
歌诗的写作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称之为郊祀歌诗的  
写作范本对于郊祀歌诗的写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  
。  
相如不仅在作赋一事上颇中武帝心意在国家政  
事上也能够积极参与并且妙合武帝意愿在通西南  
夷道之事上天子问相如相如曰:“駹者近  
道亦易通秦时尝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今诚复  
1]2581  
为置郡县愈于南夷。”  
武帝此时正大展宏  
内修政治外扬国威靖边扬德建立功勋相如此  
说投合武帝所想因而天子以为然乃拜相如为中郎  
”,并派相如建节往使相如遂为略定西南夷,“还  
16]3046  
报天子天子大悦”  
又载:  
此外,《资治通鉴卷十七  
相如留下的作品,《史记·司马相如传共提到  
赋文11 ,《汉书·艺文志著录有29 篇赋,《隋书·  
经籍志著录有汉文园令司马相如集一卷明人  
张溥辑有司马文园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清人严可均一并辑录其赋文及散篇收入全汉  
》。  
ꢀ ꢀ 上自初即位招选天下文学材智之士待以  
不次之位。 ……庄助最先进后又得吴人朱买  
赵人吾丘寿王蜀人司马相如平原东方朔、  
吴人枚皋济南终军等并在左右每令与大臣辨  
16562  
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屈焉。  
汉书·严助传亦有类似记载汉书·淮  
南衡山济北王传:  
封禅文》、天人感应与武帝意愿  
相如在景帝朝以赀为郎然景帝不好辞赋而梁  
孝王好交接游说之士文辞之徒相如遂客游于梁梁  
王死归家武帝朝复以献赋为郎相如聪明谨慎颇  
知进退深谙武帝心意几乎每一篇赋都能得到武帝  
的喜爱。  
ꢀ ꢀ 时武帝方好艺文以安属为诸父辩博善为  
文辞甚尊重之每为报书及赐常召司马相如  
2145  
等视草乃遣。  
由上述材料可见相如在武帝身边并非仅仅是  
俳优畜之”、以辞赋巧思获得立身之基其颇有政  
治才干也是获得武帝青睐的重要原因无论是为赋  
还是为官其中最为关键者是相如深谙武帝心理颇  
知见机行事投其所好因而讨得武帝欢心。  
武帝读到相如的第一篇赋是子虚赋》,《子虚  
写诸侯狩猎场面极为壮观颇合武帝好大喜功的  
心理因此善之”, 并有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  
1]2533  
”  
之叹表露出欣羡喜爱之意召问相如时,  
武帝对相如及其赋文的喜爱更体现在临终索书  
一事:“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天子曰:‘司马相如病  
可往从悉取其书若不然后失之矣。’使所忠往。”  
相如似乎预知其事,“长卿未死时为一卷书曰有使  
相如曰:“然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也请为天子游猎  
1]2533  
天子游猎赋》 (上林赋》)  
赋成奏之。”  
充斥着穷形尽相的景物铺排夸张壮观的围猎场  
面及君临天下的天子气势果然又得到了武帝的喜  
1]2600  
者来求书奏之”  
这篇天子异之的文章便是  
1]2575  
,“赋奏天子以为郎”  
相如遂因赋为官相  
封禅文》,其言汉德广大宜封禅泰山梁父武帝对  
此文一直念念不忘相如卒后四年,(元鼎四年 六  
得宝鼎后土祠旁,“自得宝鼎上与公卿诸生议封  
大人赋的极大成功更是来自于对武帝好仙之意  
的深刻体察:“天子既美子虚之事相如见上好仙道,  
15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时武帝与儒者五十余人议仿古巡狩封禅之  
’,未能有所定先是司马相如病死有遗书颂功  
此三章中选取了般般之兽濯濯之麟宛宛黄龙三种  
祥瑞。 “般般之兽驺虞”,《诗经·召南·驺虞》  
篇所写即是。 《山海经·海内北经:“林氏国有珍  
大若虎五彩毕具尾长于身名曰驺虞乘之日行  
1]2630  
言符瑞足以封泰山上奇其书以问宽”  
这篇封禅文遂成为武帝封禅的重要依据极大地  
推进了武帝的封禅活动。  
17]315  
千里。”  
毛诗传释之为义兽也白虎黑文不  
这篇封禅文之所以得到武帝的重视在于它  
天人感应为创作思想颂扬了大汉王朝的顺天  
命而昌盛。 《封禅文的创作思路非常明晰由于  
大汉之德沾濡四方因而国家祥瑞频出祥瑞频出则  
大汉可以封禅因此大汉封禅实乃天意。 《封禅文》  
食生物有至信之德则应之”,并云:“若人伦既正朝  
廷既治天下纯被文王之化则庶类蕃殖搜田以时,  
18]124-125  
仁如驺虞则王道成也。”  
这是一种昭示仁义  
之瑞兽。 “濯濯之麟则指麒麟刘向说苑:“麒  
麕身牛尾圜头一角含信怀义音中律吕步中规  
1]2600  
[19]455  
篇首即云:“罔若淑而不昌畴逆失而能存?”  
择土而践彬彬然动则有容仪”  
,“麒麟在圃,  
古注曰:“言行顺善者无不昌大为逆失者谁能久存  
鸾凤来仪”,昭示有圣明君主出现。 “宛宛黄龙则更  
是皇权天授的象征受命所乘”。 对于·乾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  
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  
1]2601  
全文即以此为基调显现大汉的顺善而昌。  
。”  
大汉之德逢涌原泉沕潏曼羡旁魄四塞云布雾  
上畅九垓下泝八埏怀生之类沾濡浸润协气  
横流武节焱逝尔狭游原迥阔泳末首恶郁没暗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 首出庶  
1]2601  
[20]8  
昧昭晰昆虫闿怿回首面内”  
大汉之德笼盖天  
万国咸宁。”  
其中的龙行云施雨天下遂平顺  
上畅下泝偃武兴文协和怿乐惩恶昭暗沾溉万  
因而各种祥瑞纷沓而至,“然后囿驺虞之珍群徼  
麋鹿之怪兽导一茎六穗于庖牺双觡共抵之兽获周  
馀放龟于岐招翠黄乘龙于沼鬼神接灵圉宾于闲  
天道见天则实已蕴含主宰天下之意而黄帝乘龙  
升天的传说更增添了龙作为天人沟通的媒介作用。  
赋文在描写祥瑞之物光彩神耀的外表之后极力突出  
三代之前盖未尝有的稀见,“天瑞之征”、“受命  
所乘的承天命合天意的征兆身份。  
1]2602  
奇物谲诡俶傥穷变”  
口指出大汉应承天意而封禅文中有赋一篇假托为  
天子之赋”,这篇文中之赋亦遵循同样的思路首  
随后以大司马之  
综观全文展示了天人之际已交上下相发允  
1]2609  
的天人感应关系突出了汉帝修德而天赐祥  
”  
诗大泽之博”,并用两章来表现大汉泽润天下之  
:  
奉祥瑞而封禅的合理性这篇文章正是董仲舒  
天人感应一说在文学创作上的首次表现亦是相  
如深刻把握武帝思想之后的文学创作。  
自我天覆云之油油 甘露时雨厥壤可游。  
滋液渗漉何生不育嘉穀六穗我穑曷蓄?  
匪唯雨之又润泽之匪唯偏我泛布护之;  
万物熙熙怀而慕之名山显位望君之来君  
汉书·董仲舒传元光元年134),武帝  
举贤良对策”,追问天人之关系:“三代受命其符安  
1]2496  
董仲舒以天人感  
灾异之变何缘而起?”  
2607  
兮君兮侯不迈哉!  
之说相对他认为皇帝即天子代表来统治  
天下但天亦反过来对人间帝王的所作所为进行回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  
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  
。 ……及至后世淫佚衰微不能统理群生诸侯背  
残贼良民以争壤土废德教而任刑罚刑罚不中,  
则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上下不和则阴  
这二章写汉有天下之后风调雨顺滋育万物嘉禾  
六穗农业丰收同时,“甘露时雨又比喻大汉德被  
万物润泽天下令万物怀慕接下来,“天子之赋又  
着力描写各种祥瑞以突出上天对汉朝统治的满意:  
般般之兽乐我君囿白质黑章其仪可喜;  
旼旼穆穆君子之态盖闻其声今视其来厥  
涂靡从天瑞之征茲尔于舜虞氏以兴。  
濯濯之麟游彼灵畤孟冬十月君徂郊祀。  
驰我君舆帝用享祉三代之前盖未尝有。  
宛宛黄龙兴德而升采色玄耀炳炳煇煌。  
正阳显见觉寤黎烝于传载之云受命所  
1]2498-2500  
阳缪盭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在这里,“授命皇帝来统治天下但如果皇帝不按  
的意志行事,“将有失道之败”,上天便降下灾异  
进行惩罚董仲舒此后不断强化着灾异之说 在  
春秋繁露·王道篇中他一一点数着春秋时期因  
妄行败政而导致的种种天灾人祸又在五行五事》  
2607-2608  
。  
158  
文晓华司马相如与汉代郊祀歌诗写作关系新论  
篇中指出:“王者与臣无礼貌不肃敬则木不曲直而  
正是以天人感应说为写作的思想基础并以歌颂  
祥瑞来润色大汉鸿业,《宋书·乐志:“汉武帝虽  
颇造新哥然不以光扬祖考崇述正德为先但多咏祭  
夏多暴风。 ……秋多霹雳,……王者视不明则火不  
炎上而秋多电。 ……王者听不聪则水不润下而春  
夏多暴雨。 ……王者心不能容则稼穑不成而秋多  
24]550  
祀见事及其祥瑞而已”  
武帝对天人感应一  
21]387-389  
。”  
反之若君民合洽政治清明上天便会  
说的欣然接受及对相如封禅文的念念不忘使我  
们看到这样一个创作上的链条:《封禅文首次用文  
学作品的形式贯彻了天人感应学说对这一学说  
如何通过文学作品进行反映作出了初次的文学实践,  
并且相当成功这就为后来郊祀歌诗的写作打下了坚  
实的思想基础对郊祀歌诗的创作具有直接的指导和  
示范意义。  
下呈祥瑞,“故天为之下甘露朱草生醴泉出凤凰麒  
21]102  
这正  
麟游于郊囹圄空虚画衣裳而民不犯”  
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  
1]2498  
”  
天人感应学说正符合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  
政治需要汉朝初立国弊民疲百废待兴休养生息  
政策下黄老无为学说颇占上风在这种统治思想  
轻徭薄赋约法省刑经济逐渐复苏国力日渐强  
到了武帝朝经济繁荣民富国强,“并有天下海  
内莫不率服广览兼听极群下之知尽天下之美至  
德昭然施于方外夜郎康居殊方万里说德归谊,  
郊祀歌诗的天人感应书写  
郊祀歌诗作品共十九章其中共有五章六首描写  
祥瑞它们是天马》(二首)、《景星》、《齐房》、《朝陇  
》、《象载瑜》。 这组祥瑞歌诗展示了武帝朝各种祥  
瑞之事它们分别是获二天马之瑞一为带有传奇色  
彩生于渥洼水中的天马一为出兵大宛所获的汗血马  
(《天马》); 一为于后土祠旁所得宝鼎之瑞(《 景  
》);一为甘泉宫中产芝九茎连叶之瑞(《齐房》);  
一为行幸雍获一角兽白麟之瑞(《朝陇首》);一为行  
幸东海所获的赤雁之瑞(《象载瑜》)。 天马之瑞意  
在神异其出身其一从水中出也”,其二者则由于其  
汗血言其先天马子也”,而成为祥瑞其他四物  
则为传统祥瑞宝鼎者乃合天意兴皇权之象征,“闻  
昔泰帝兴神鼎一一者壹统天地万物所系终也黄  
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  
1]《董仲舒传》,2511  
此太平之致也”  
雄才大略的武帝当然  
不满足于清静无为”,而若要建立万世功业就必须  
大力加强中央集权确立君主的绝对权威寻找更为  
有力的统治思想。 “天人感应学说恰恰确立了皇  
帝统治天下乃受命于的无可争辩的正统性质,  
树立了皇帝统治的无上权威因而得到武帝的认可。  
武帝接受这一学说特别偏爱天人感应说中  
祥瑞一端灾异一端则甚为反感在元光  
元年的征贤良对策时武帝的制策诚恳地询问治世之  
虽言及天命祥瑞但并不讳言灾异但在元光五  
年复征贤良对策时其制策问及天人之道吉凶之效、  
天命之符便只言祥瑞不及灾异而为武帝构筑天  
人感应思想体系的董仲舒本人也在言灾异时遭  
受重大打击:  
25]1392  
尝亨上帝鬼神”  
王者敬事耆老不失旧故则芝草生’”  
其芝者如淳注“《瑞应图》:  
1]193  
系王者  
敬老之天应其麟者乃是圣明君主的象征如上文所  
);赤雁者亦是一种兆示嘉祥的瑞鸟如此众多祥  
瑞之物,“遭圣则兴”、德衰则隐,“唯受命而帝者心知  
先是辽东高庙长陵高园殿灾仲舒居家推  
25]1392  
说其意草稿未上主父偃候仲舒私见嫉之窃  
其书而奏焉上召视诸儒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  
其师书以为大愚于是下仲舒吏当死诏赦  
其意而合德焉”  
它们的集体出现正是君王圣  
受命于天的象征。  
这些祥瑞歌诗是被特意选入郊祀仪式演唱的。  
天马其一,《汉书·武帝纪:“(元鼎四年马  
2524  
仲舒遂不敢复言灾异。  
1]184  
在武帝身边随侍的相如又怎会不理解武帝的思  
想意图其在封禅文中就极力突出祥瑞以展示  
大汉德行之广功业之巨通过祥瑞纷至来宣扬上德、  
生渥洼水中宝鼎》、《天马之歌》。”  
天马其  
,《汉书·武帝纪:“(太初四年春贰师将军广  
利斩大宛王首获汗血马来西极天马之  
22]《两都赋序》,21  
[1]202  
润色鸿业”  
刘勰早已注意到此篇赋文  
》。”  
汉书·礼乐志》、《西域传》、《张骞传》、  
的重要政治意义:“观相如封禅》,蔚为唱首尔其表  
权舆序皇王炳玄符镜鸿业驱前古于当今之下腾  
休明于列圣之上歌之以祯瑞赞之以介丘绝笔兹  
史记·乐书等均有记载这些记载表明,《天马之  
》、《西极天马之歌皆系首先为记述获天马之事而  
,《史记·乐书载其二歌辞原为:“天马来兮从西  
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  
23]394  
固维新之作也。”  
细读汉代郊祀歌诗的内容,  
15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5]1178  
汉书·礼乐志载其进入郊祀仪式歌  
夷服。”  
董仲舒天人感应说在文学上的反响郊祀歌诗承  
唱后重新命名为天马其歌辞已经删去”  
并且全以三言句构成:“天马来从西极涉流沙,  
九夷服天马来出泉水虎脊两化若鬼 天马来,  
历无草径千里循东道天马来执徐时将摇举谁  
与期天马来开远门竦予身逝昆仑 天马来龙  
封禅文的做法并大力发展之遂使郊祀歌诗成  
为武帝宣告承天意而治天下的政治工具。  
天人关系自然不只天降祥瑞这么简单天神与地  
人之间自由无碍的交流来往构成了天人关系的另一  
个侧面其他郊祀歌诗作品虽未歌颂祥瑞但多写  
祭祠神灵的过程地上的人们诚心祭祀天上的神灵  
则快乐地受享作品中的人神往往毫无障碍地相互  
交流展示了一种和谐美好的天人关系练时  
一首:  
1]1060-1061  
之媒游阊阖观玉台。”  
此郊祀歌辞的内容  
与形式和上述西极天马之歌的歌辞具有明显的传  
承关系但又加以变化这表明,《西极天马之歌是  
被有意识地采集并改变之后才进入郊祀仪式歌唱的。  
其他四首歌诗亦可找到确凿的先歌后祀的证据。 《景  
一曰宝鼎歌》。 《汉书·武帝纪:“(元鼎  
四年六月得宝鼎后土祠旁, …… 宝鼎之  
练时日侯有望焫膋萧延四方 九重开,  
灵之游垂惠恩鸿祜休灵之车结玄云驾飞  
羽旄纷灵之下若风马左仓龙右白虎。  
1]184  
》。”  
其初名为宝鼎之歌》,显系为得宝鼎而  
灵之来神哉沛先以雨般裔裔灵之至庆阴  
然其在被采集进入郊祀仪式演唱时则改名为景  
》。 “景星系此歌诗之首二字这种歌诗命名  
之法正是汉乐府整理采集歌诗后的统一命名原则即  
无关歌诗内容只取歌诗首二字或几字来命名。 《齐  
》、《朝陇首》、《象载瑜三首歌诗与景星一首情  
况相同刻意选取祥瑞内容以入文学作品其源头不  
得不推为司马相如的封禅文》,而其刻乃是  
秉承武帝之意,《汉书·佞幸传便言延年辄承意弦  
相放  
震澹心灵已坐五音饬虞至旦,  
承灵億牲茧栗粢盛香尊桂酒宾八乡灵  
安留吟青黄遍观此眺瑶堂众嫭并绰奇  
颜如荼兆逐靡被华文厕雾縠曳阿锡,  
佩珠玉侠嘉夜茝兰芳澹容与献嘉  
1052  
。  
人们选好祭祀的好日子燃起脂肪烟气上冲云霄,  
遍邀神灵神灵们受到邀请后马上驾车乘龙来到  
人间他们听着美妙的音乐品尝着美味的祭品其  
乐融融赤蛟 一首写神灵降临人间享用祭  
居然贪图人间佳酿而喝醉了,“百君礼六龙位,  
1]3725  
歌所造诗”  
设活动。  
武帝的个人意志主导了国家礼乐建  
在用丰富的祥瑞歌诗展示天人感应之外郊  
祀歌诗更将这种祥瑞扩大化并在各章郊祀歌诗中加  
以体现天子郊拜泰一后有司云祠上有光焉”,公  
卿言是夜有美光及昼黄气上属天”,太史公祠官  
宽舒等曰神灵之休祐福兆祥宜因此地光域立太畤  
1]1052  
勺椒浆灵已醉”  
这些神灵们已经完全融入  
了人间社会享受着世俗的欢乐享用已毕的神灵  
无限留恋人间他们徘徊着恋恋不舍,“神裴回若  
1]1061  
25]1395  
留放”  
, “ 灵安留吟青黄遍观此眺瑶  
, “ 盛牲实俎进闻膏神奄留临须  
郊祀歌诗中的神灵通达人意亲民和  
坛以明应”  
黄气美气正是郊祀时上天对下民  
1]1052  
1]1058  
”  
”  
所作的明应”。 《汉书·礼乐志亦载:“以正月上辛  
用事甘泉圜丘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夜  
常有神光如流星止集于祠坛天子自竹宫而望拜百  
饮酒赏乐进食祭品不乏物质欲望与精神欲望,  
犹如邻家阿翁一般和蔼喜乐又善解人意可以说,  
这样的神灵形象是全新的它旨在突出神灵与人的  
和谐亲密关系而这正是汉人所追求的真正的天人  
合而为一的状态。  
1]1045  
官侍祠者数百人皆肃然动心焉。”  
神光自然也  
是上天之”。 诗人们多次把这种明应 写入诗  
1]《天地》,1058  
:“长丽前掞光耀明寒暑不忒况皇章”  
光夜烛德信著灵寖鸿长生豫。 ……星留俞塞陨  
[1]《天门》,1061  
这种无间的亲密状态以人上天一游与神共舞  
照紫幄珠熉黄”  
;“沛施祐汾之阿扬  
[1]《华烨烨》,1066  
而达到极致真正实践天人合一”。象载  
金光横泰河莽若云增阳波”  
;“璧玉精,  
1]1069  
1]《五神》,1067  
:“神所见施祉福登蓬莱结无极。”  
垂华光交于神若有承”  
这些诗句中的  
神光描写正是天人感应的进一步体现。  
天马》(其二:“天马来开远门竦予身逝昆  
1]1061  
突  
封禅文与郊祀歌诗中大量祥瑞现象的出现,  
天马来龙之媒游阊阖观玉台。”  
1]2609  
实是天人之际已交上下相发允答”  
的明证是  
破了天人界限登上蓬莱来到昆仑恣意游玩。  
160  
文晓华司马相如与汉代郊祀歌诗写作关系新论  
2563  
拖蜺旌靡云旗前皮轩后道游;……  
天门一诗则重在营造凡人随神上天的气氛:  
神裴回若留放殣冀亲以肆章 函蒙祉福  
此赋中对天子校猎时的车驾描写恰如练时日》  
见前引中神灵降临人间的仪仗二者几无区别。  
又如相如封禅文末所作颂文:  
常若期寂漻上天知厥时泛泛滇滇从高斿殷  
勤此路胪所求佻正嘉吉弘以昌休嘉砰隐溢  
四方专精厉意逝九阂纷云六幕浮大  
ꢀ ꢀ 自我天覆云之油油 甘露时雨厥壤可  
1062  
。  
滋液渗漉何生不育嘉穀六穗我穑曷  
2607  
。  
神灵在空中飘荡裴回似乎无比留恋,“觐见神  
把内心的愿望亲自禀告。 “跟随神灵飘举上  
一路殷勤服侍在那茫远无际的九天之间尽情  
遨游在那浩渺的大海上任意飘浮颇有与天同在、  
超脱虚无之感这种极具神秘气氛的渲染正宣告  
了神人无间的理想境界。  
此中刻意突出汉德并将之比为甘露时雨润泽万物。  
郊祀歌诗中亦有甘露时雨的描写它们源于神灵的  
恩赐汉书·礼乐志所载练时日》、《华烨  
》、《惟泰元》:  
ꢀ ꢀ 灵之车结玄云……灵之来神哉沛先以  
1052  
天人关系一直是上古以来的哲学探讨中心,  
般裔裔。  
神之来泛翊翊甘露降庆云集。  
云风雷电降甘露雨。 … 百姓蕃滋咸  
1066  
正如刘咸炘所云:“凡古今学术之纷歧皆在天人之  
或偏主自然或偏主当然庄荀之相对人皆知  
之矣即慎到之主势商鞅之主法亦由顺天制天而  
1057  
循厥绪继统恭勤顺皇之德。  
26]292  
推极者也。 ……一切学术以此为总据。”  
从殷  
此后,“庆云甘雨便成为神灵送给人间的必备礼  
不断出现在后世郊祀歌诗作品中。  
商时期的敬畏上天到姬周时代的敬天保民天命靡  
再到汉朝的天人感应,“天人关系  
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对天人关系体认的背后不  
仅仅是哲学观念的发展表明着人认识社会认识自  
然的深入程度更是社会政治话语的深远体现。  
ꢀ ꢀ 其南则隆冬生长涌水跃波其兽则旄貘  
沈牛麈麋赤首圜题穷奇象犀其北则盛  
夏含冻裂地涉水揭河其兽则麒麟角端騊駼  
]《上林赋》,2556  
橐驼蛩蛩驒騱駃騠驴骡。  
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此中铺写瑞草祥兽封禅文与郊祀歌诗中祥瑞  
描写的早期预演。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  
21]341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天  
天人一也”  
ꢀ ꢀ 若夫青琴宓妃之徒绝殊离俗妖冶娴都,  
靓妆刻饰便嬛繛约柔桡嬽嬽嫵媚纤弱曳独  
茧之褕袣眇阎易以恤削便姗嫳屑与世殊服,  
芬芳沤郁酷烈淑郁皓齿粲烂宜笑的皪长眉  
连娟微睇绵藐色授魂与心愉于  
21]288  
”  
。 “天人合一”,是潜话语天赋君权”、“君  
顺天道的外化在国家礼乐的建设过程中武帝  
正是借助郊祀歌诗的写作全面阐释自己统治的天  
授正统性并彰显统治的巨大成功当时中尉汲黯  
面对充满祥瑞的郊祀歌诗曾当面批评武帝其后班  
固亦云:“今汉郊庙诗歌未有祖宗之事八音调均,  
又不协于钟律而内有掖庭材人外有上林乐府皆  
23]《上林赋》,2571  
。  
这样一段对于女色的描写又恰与练时日》(见上  
众嫭的描写相似。  
1]1071  
以郑声施于朝廷。”  
武帝之良苦用心。  
这些批评实未能深刻体会  
除了文句上的秉承之外郊祀歌诗的气势与辞  
采也正与相如赋相类前文所引谢无量语提到相如  
”,与汉郊祀同样为鸿丽瑰玮之作鸿丽”  
有鸿伟壮丽之意,“瑰玮则指文辞瑰丽奇特。  
相如自云:“词赋者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  
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赋家之心包括  
相如赋与郊祀歌诗在文句体势上的关联  
司马相如的封禅文引祥瑞进入文学作品其  
所载之道为天人感应思想在武帝的授意下郊  
祀歌诗再次进行了充分表现此外我们还可以在  
相如众多的赋作与郊祀歌诗之间找到更为直接的文  
句联系当然其中不排除存在一些传统意象)。 如  
27]12  
宇宙总览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  
故其作品上天入地充满奇思壮彩读之令人神飞。  
上林赋》:  
文心雕龙曾多次指出相如赋文奇丽瑰玮的特色:  
23]《体性》,506  
;“相如赋仙,  
61  
于是乎背秋涉冬天子校猎 乘镂象六玉  
长卿傲诞故理侈而辞溢”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3]《风骨》,513  
气号凌云蔚为辞宗乃其几力遒也”  
;“是  
显性继承那么赋文与歌诗体势特色的相似则是隐  
性的关联。  
以枚贾追风以入丽扬沿波而得奇其衣被词  
23]《辨骚》,47  
;“相如好书师范屈宋洞  
而郊祀歌诗中同样  
非一代也”  
23]《才略》,698  
入夸艳致名辞宗”  
司马相如是否参与过汉代郊祀歌诗的写作已  
充满奇思妙想与壮辞丽句:“ 乘天马籋浮  
晻上驰游阊阖观玉台春天众庶熙熙施及  
然难以确考但这并不能磨灭他在郊祀歌诗写作中  
的重大作用在武帝强烈的个人意志及统治需求  
相如展现天人感应思想的赋文为郊祀歌诗  
的写作提供了重要借鉴对之具有直接的指导和示  
范意义正是有鉴于相如对郊祀歌诗写作的巨大贡  
班固才毫不犹豫地推举相如为郊祀歌诗创作的  
首功之臣。  
1]《青阳》,1055  
夭胎群生啿啿惟春之祺”  
同样是包括  
宇宙总览人物”。 “ 灵之游”、“ 灵之车”、“ 灵之  
”、“灵之来”、“灵已坐”、“灵安留的写作模式充  
满赋家铺排之意语辞瑰丽如果说写作宗旨的相  
同与文本语辞的袭用是相如赋文与郊祀歌诗间的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许学夷诗源辨体[M].杜维沫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4]顾炎武黄汝成日知录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5]周寿昌汉书注校补[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谢无量中国六大文豪[M].上海中华书局,1929.  
7]赵敏俐周汉诗歌综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8]罗根泽乐府文学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9]张永鑫汉乐府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10]吴朝义.《郊祀歌的作者非司马相如辨[J].康定民族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文科版),1988.  
11]郑文汉诗研究[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  
12]龙文玲郊祀歌十九章作者辨证[J].学术论坛,2005,(4).  
13]李昊司马相如作品考辨[J].中华文化论坛,2006,(3).  
14]李程司马相如骚体制歌[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15]张树国汉武帝时代国家祭祀的逐步确立与郊祀歌十九章创制时地考论[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2).  
16]司马光资治通鉴[M].胡三省音注.“标点资治通鉴小组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56.  
17]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8]毛亨郑玄孔颖达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9]刘向向宗鲁说苑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0]王弼孔颖达周易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1]董仲舒苏舆春秋繁露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2.  
22]萧统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3]刘勰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4]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5]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6]黄曙辉刘咸炘学术论集子学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7]葛洪西京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8.  
责任编辑]  
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