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赫子ꢀ 《哀江南赋》接受与朝鲜朝后期辞赋创作
典地位。
引用者熟知《哀江南赋》的字句及内容,可信手拈来,
3
.笺注赋文
从而显示其博洽,更能证明《哀江南赋》的经典地位。
5.出现拟作
将《哀江南赋》补录《文选》中,就有必要重新作
注以便统一选本之体例。 《选赋抄评注解删补》参考
明人张凤翼《文选纂注》,因此其刊印年代大约在
同题拟作是对原作的认同及接受表现之一,金堉
(1580—1658)于甲申年(1644)作《哀江南赋》,拟庾
信赋而哀天朝之亡。 序文交代创作动机为:“大明太
祖都南京,我国越海朝聘,谓天朝为江南。 太宗迁于
北京,而仍以江南称,盖狃于旧也。 今而哀之,作此
赋。”赋文饱含着感情历述有明各代兴衰历史及其原
因,哀痛明亡的强烈主观情绪与历史议论结合,既有
寄托,又体现了较强的“赋史”意识,颇似庾信原赋之
深厚内蕴。 赋作末尾希冀南明王朝以前车为鉴,汲取
历史教训,重铸江山,哀伤与踌躇同现:
1
600—1730 年。 此外,有些文人为了显示自身博学即
炫学而作注,如“ 车五山天辂,自负该洽,注《 哀江
[
11]37
,后来成文浚“订其讹误”亦即对车天辂注
南》”
⑦
文有所修订并得以刊行。 车天辂(1556—1615) 和
成文竣(1559—1626)的生存年代是17 世纪前期,成
之外甥为其写墓志铭时注本已“刊于世”,说明成注
单行本最晚在1660 年已出版。 鉴于倪璠、吴兆宜注
[
12]548
本初刊于1687 年,“中朝使以文锦七段买之”
也是情理中之事了。
,
ꢀ ꢀ 道既否而回泰,物无往而不复。 念祖宗之积
德,岂十世而斩泽。 望东南之佳气,想龙凤之天
属。 森旧物之犹在,岂重恢之无略。 地佳丽于江
南,势龙蟠而虎伏。 初定鼎而宅兹,等周家之卜
洛。 苟得贤而养民,鉴前车之既覆。 按旧都而改
辙,复何难于禹绩。 山东西之将相,燕赵鲁之才
淑。 多慷慨而悲歌,亦习礼而知学。 讵甘心而屈
膝,再尊主乎奇渥。 日夜望于官军,思一洒乎耻
辱。 抑天定之如何,仰苍苍而漠漠。 览余涕而抒
此后,李晬光(1563—1628)也指出车注之不足:
《哀江南赋》曰:‘侍龙韬于武帐,听雅曲于文弦’,车
“
天辂注:‘乐有文武弦,言己并进于文武间也。’ 余谓
[
13]卷八
注说未尽……”
《选赋抄评注解删补》“文弦”句
下注“琴有文武弦,言己并进于文武间也”,与李晬光
所引车注有“乐”、“琴”二字之出入,很可能是成文浚
修订本。 “南谷家藏本”手抄《选赋》中,将李晬光这
段按语,作为“附注”加在原注之后:“《广雅》云:‘神
农五弦,文王武王各增一弦’,是为文武弦,盖用此而
[
16]6
哀,窃敷衽而精祝。
[
14]
言侍从亲密之意也。” 这些注释实际为选本引用,
对于《哀江南赋》的接受发生过作用。 又,通过钩稽
残存注文,发现朝鲜本注文以释义为主的特点。
李晬光还指出:“《哀江南赋》曰:‘冤霜夜零,愤
泉秋沸。’ 此盖用李广利拔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事
使用今典、偶对工整等修辞特点,也显示了庾信原赋
之影响。
李景奭(1595—1671)《次崔子琴〈哀江南〉》:“岁
岁伤心对历书,忽闻南耗更频歔。 傍人怪杀长虹射,
愤气时时谩自噓。 朱炎余烬尽南荒,不复中兴似大
[
13]
[17]565
也。” 《选赋》 此二句释文亦为:“李广利为匈奴所
唐。 莫道存亡元有数,促亡皆是后王戕。”
心系
围,不得水,拔剑击山,飞泉涌出,故曰愤泉。 言奔窜
南明王室之存亡,满怀兴复期望,却最终落空,哀惋之
情溢于文字,论亡国之因一针见血。 崔姓友人先有
《哀江南》诗,李景奭次其韵而作诗,可知此类作品还
有未见文献者。
[
14]
之际所遭之变。” 异于《庾子山集注》、《庾开府集笺
注》据《后汉书》耿恭事迹作注,可见东国文人作注更
重远典。
4
.引证释义
6.产生共鸣
朝鲜朝文人说明一种习俗或一则典故以《哀江南
赋》引证或印证,指出文字出典源自或解释意思。 丁
若镛(1762—1836)解释《丧礼·檀弓上》“高子皋之
执亲之丧”,引用了《郑笺》、《箴》、《周易》、《说苑》等
的释义,最后以“庾信《哀江南赋》亦引用此事”作补
朝鲜朝前期文人经常提及庾信和《哀江南赋》,
如“官冷郑虔嗟已老,才高庾信早闻名”,“仲宣怀土
那无赋,庾信哀时尚有文”,“君作江南赋,吾吟渭北
[
18]375
[19]448
诗”
,“君归休草江南赋,绝域风尘梦亦哀” 。
这些诗句均从空间距离强调流寓他乡者的情绪,表达
普遍的乡关之思或者寄托个人的不幸与哀绪。 此外,
“伤心庾开府”、“开府萧瑟”、“开府身世”,也是咏史
类作品凭吊古人的普遍情感,并未上升至“缅王室、寄
哀情”的高度。 经典的内涵意蕴在与时代文化氛围、
[
15]360
证
。 又,李商隐诗句“自是当时天帝醉,不关秦
地有山河”的用典,李晬光说明典故内容后,以《哀江
南赋》印证:“庾信《哀江南赋》云‘以鹑首而赐秦,天
[
13]
何为而此醉’,诗意乃用此也。” 引证释义现象说明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