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卷第期  
2015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42,No.1  
January,2015  
基于电视传媒视角的羌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陶长江王颖梅  
1.四川农业大学旅游学院成都611830;2.四川成都易宝科技有限公司成都610032;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分院成都611130)  
摘要有效保护和传承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汶川地震后羌族文化工作的核心 为探讨电视传媒应用于羌  
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可行性和着力点课题组基于对羌族非羌族的问卷调查和对羌学专家电视节目编导的  
半结构访谈获取的数据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发现羌族和非羌族就电视传媒在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  
的作用和运用上存在认知差异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不到位急需有效的宣传方式电视传媒是羌族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且有效的方式电视传媒作用于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最有效的作品形式是电影、  
综艺节目和电视剧”,其次是选秀节目和纪录片。  
关键词电视传媒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501⁃0070⁃08  
前言  
的电影作品。  
羌族非遗内容丰富囊括民间习俗民间文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一个  
民族特有的文化印记是本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  
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和传统手工艺拥有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颁布的所有项目但羌族没  
1]  
重要标识由于大众对非遗的活态性传承性和  
变异性缺乏深刻认识加之社会经济发展导致少数  
民族文化特性处于逐步丧失的危险境地我国少数  
民族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存在诸多问题但可喜  
的是一批优秀的以少数民族文化为题材的电视传  
媒作品进入大众视野推动着少数民族非遗的保护  
与传承冰山上的来客》、《走进香巴拉》、《金凤  
花开》、《长白山下我的家新疆姑娘等电视剧  
作品以及以花腰新娘》、《山间铃响马帮来》、《芦笙  
恋歌》、《边寨烽火》、《刘三姐阿诗玛为代表  
有本民族的文字非遗主要通过口传心授和实物来  
记录和传承五年前的汶川地震给羌族非遗的传承  
保护带来巨大灾难非遗传承人和研究人员伤亡严  
大量珍贵文物遭损毁地震后采取科学可行的  
方式加强对羌族非遗的保护传承显得尤为迫切回  
顾近五年关于羌族非遗的研究文献多数研究者赞  
同采用博物馆式的静态保护和重视传承人释  
为代表的活态保护来实现羌族非遗的保护与  
传承但多停留在灾后重建规划方案的讨论保护和  
收稿日期2014⁃08⁃20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课题四川世界遗产景区安全标识系统优化研究”(LYC13-24)。  
作者简介陶长江(1982—),重庆潼南人四川农业大学旅游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遗产与旅游;  
鲁敏(1990—),四川北川人羌族四川成都易宝科技有限公司策划师;  
王颖梅(1982—),四川成都人成都农业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分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乡村旅游。  
70  
陶长江王颖梅基于电视传媒视角的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传承模式理论上的总结尚缺少具体措施方案的实  
证研究成果。  
一是基于灾后重建规划分析羌族非遗灾后的重  
[16] [17, 18]  
和保护现状  
讨论异地安置对羌族非遗  
19]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传媒在发展和传播文化  
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主流传媒的电视具  
有传播信息及时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等优点可否  
运用电视传媒以助于羌族非遗的保护传承工作学  
界尚缺乏相关研究成果本研究在分析羌族非遗保  
护传承现状的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和半结构访谈  
的数据分析方式探讨采用电视传媒手段来保护和  
传承羌族非遗的可行性和着力点。  
传承的影响和因生存根基松动传承意识式微  
和不得已的商业操作而导致的灾后北川羌族非遗  
20]  
身份存在的焦虑二是从宏观角度探讨羌族非遗  
21]13-24[22-23]  
静态保护和活态传承的保护模式  
以及保  
24]33-38  
[26] [27]  
纪实摄影和影像技术在羌族非遗保  
护中的政府行为  
从微观角度探索多媒体技  
25]19-42  
护中的运用三是就具体的羌族非遗项目如羌  
26]  
[28]  
推杆瓦尔俄足节  
[29]29-34  
[10,30]  
和释比文化  
二文献回顾  
的保护进行较深入探讨。  
国内对非遗的研究较为成熟研究主题从保护  
综上国内对羌族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给予了持  
续关注关注主题涉及羌族非遗的价值认同非遗在  
地震中的受灾事实以及传承保护模式在羌族非  
遗传承和保护研究上目前并没有公认的模式或切  
实可行的方法研究者多立足于宏观角度从政府、  
高校图书馆传承人和学者等方面做定性分析即  
便是探讨多媒体技术纪实摄影和影像技术在羌族  
非遗保护中的运用也多从重要性可行性做定性阐  
。  
模式开发方式相关法律政策到传承主体保护主  
1][3]  
针对羌族非遗的研究,  
题均有诸多研究成果  
运用Note Express 2 软件查证从2007 年至2013 年  
国内期刊文章会议论文报纸文章学位论文共57  
其中期刊文章47 汶川地震后研究者开始  
重视羌族非遗的研究主题相关文献数量达53 ,  
2008 年到2013 年分别是、11 、8 、11 、  
篇和。  
从论文发表年限和研究主题看,2008 年汶川地  
当前面对地震的打击以及外来文化强势的冲  
击劲头羌族非遗的保护传承处于内忧外患的困  
其传承保护固然离不开专业部门和专业队伍但  
更重要的还在于发挥大众传媒优势调动起全社会  
的热情培育其深厚的非遗传承保护意识电视作  
为主流大众传媒是社会知识的倍增器发生器与文  
震后相关学者在第一时间关注到羌族非遗的保存  
问题基于地震给羌族非遗带来的巨大破坏指出抢  
4]  
救羌族非遗的重要性归纳整理出羌族非遗内容  
5]  
丰富包括世界非遗所规定的五大种类羌族遗  
产文化空间主要由天火坪勒色坪火塘屋照楼台、  
6]  
[31]  
明的推进器电视媒体能否在羌族非遗保护传  
芋初坝议话坪等组成研究者指出地震给阿坝  
7]  
羌族非遗的生存空间和文化空间带来严重威胁  
承中有所作为本研究将立足于实地调研分析来得  
出结论。  
8]  
并就羌楼及时抢救的重要性羌语和释比文化的  
9-10]  
抢救对策  
做了研究。 2009 年的研究聚焦于震  
电视传媒与羌族非遗的保护传承  
后羌族非遗的传承和重建问题灾后北川羌族非遗  
电视传媒对非遗保护传承的作用  
的传承研究新思路是将羌族非遗置于北川独特的自  
电视媒体与平面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户  
外媒体和手机媒体共称为现代六大媒体据  
CSM2010 年媒介研究的调查显示全国有99%的受  
众在半年内看过电视电视的日使用指数达到  
89ꢁ 4%,两项指标数均超过其他媒体报纸广播杂  
互联网车载户外楼宇手机电视),电视传媒  
以其最多的受众群不需要识字能力声像结合具  
有强烈的冲击感和现场感能够实现历史保存等特  
11]  
人文系统中探寻其与人的发展的互动关系  
要实现羌族非遗的灾后重建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  
作用依法实施羌族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发挥学校  
在羌族保护与非遗传承中的教育功能积极呵护羌  
12]  
族非遗传承人关注羌文化数据库建设和灾后重  
13]  
建中羌文化元素的融入等除此而外为更好保  
14]  
存羌族非遗高校图书馆大有作为将藏羌锅庄  
32]  
引入民族地区的高校体育课中也有利于藏羌非遗  
点占据媒体主导地位  
15]  
的保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建立人类活珍宝制  
010 年至2013 年的相关研究重点可概括为三  
度的指导性意见中指出:“保护无形文化遗产最有  
7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效的方法之一是通过收集记录归档来保存它们,  
地震中被夷为平地羌族现存的非遗实物和非遗普  
[2]  
而更有效的方法应该是确保那些文化遗产的负载者  
继续获取更深厚的知识和技巧并传授给下一代” 。  
查资料全部被掩埋通晓羌族语言历史文化的  
羌人与民间艺人部份遇难以禹羌文化研究专家谢  
兴鹏羌族音乐传承人计学文羌族舞蹈传承人李红  
果等为代表的一批约50 多人的非遗项目传承人和  
研究队伍或死亡或失踪。  
电视凭借着画面和声音利用动态和富有表现力的  
手法为观众呈现了极具吸引力的非遗实现与观众  
面对面的交流使非遗的技术技能以及知识得到很  
好的传承此外电视媒介对受众的要求不高即观  
众不会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这样可以扩大对非遗  
地震后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在灾后重建中积  
极抢救与保护羌族非遗国家批准设立羌族文化生  
态保护区四川省发布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非物  
33]  
保护的覆盖面提高宣传力度电视具有其它媒  
体所无法企及的权威性公信力专业性和影响力,  
对非遗保护工作的助力作用可概括为宣传保护和  
26]  
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相关部门启动紧急保护  
羌族非遗的行动包括抢救羌族非遗珍贵资料申  
报羌族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扶持与培养羌族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羌文化恢复与重建羌族文  
34]  
传承三个方面  
羌族非遗保护传承现状  
17]  
羌族自称尔玛”(Rrmea),主要聚居在四川西  
北部高原的茂县汶川县理县松潘县黑水县甘  
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绵阳市的北川县贵州省的  
化特色建筑创作羌族文艺精品和宣传羌文化  
另外在民间萝卜寨80 后小伙成立了影救尔玛”  
工作组茂县农民自发成立尔玛文化协会其目的无  
一不是保护和传承羌族非遗。  
9]  
石阡县江口县以及云南省的文山州等地传承  
至今的羌族非遗种类丰富其中包括大禹崇拜;“咂  
酿制、“羌绣技艺水磨漆器制作;“萨朗舞”、  
总的看来震后羌族非遗的保护传承工作在如  
火如荼开展但目前采取的设置羌文化生态保护区、  
加强保护立法抢救文物资料扶持培养传承人等措  
施的效用度有待检验考虑到电视传媒在非遗保护  
与传承中的特殊作用将电视传媒运用于羌族非遗  
保护传承中的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  
盔甲舞”、“ 皮鼓舞”、“集会舞”、“礼仪舞等民族  
传统舞蹈多声部的民歌酒歌古老的羌笛羌笛曲  
羌戏”;“羌历年”、“祭山会”、“瓦尔俄足节等  
35]  
传统节日  
但目前羌族非遗的保护传承面临巨大挑战一  
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在客观上加速消融羌民族的文  
化特性羌族被历史学家称为输血的民族”。 三  
千多年以来羌族向中原和其他民族输送了大量的  
文化同时也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不断和其他民族通  
婚融合由于历史和地理因素200 年来羌民族  
自身的特征已不太明显历史发展到今天面对日  
新月异的现代生活少数民族文化同化严重越来越  
多的羌族人陆续走出石碉房脱下羊皮褂放弃伴随  
电视传媒在羌族非遗保护传承中的尝试  
美国作家约翰·埃利斯曾说:“电视是一个国  
36]  
家和民族的私生活。” 在大众眼中电视是一种重  
要的休闲娱乐方式在羌族非遗的保护传承中电  
视可真实记录挖掘和整理非遗的原生态以便建立  
活态档案若非遗流失还可以根据影视记录复活。  
近年来电视传媒提高了大众对羌文化的关注度。  
据不完全统计涉及羌族非遗的电视作品主要包括  
影视作品纪录片综艺节目和教学片详见表1)。  
其中影视作品尔玛的婚礼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  
部表现当代羌族人生活的电影带有原生态少数民  
族风格影片讲述一名羌族少女在即将和汉族爱人  
举行婚礼时所面临的困惑和矛盾纪录片羌族记  
录了旅游局副局长周兴琦为让更多人了解羌族文  
跋山涉水去拜见一位年近古稀的”(村寨中  
德高望重的一个人物的故事旅游综艺节目舞动  
羌山集中展示了羌族的舞蹈教学片西哥教你跳  
萨朗介绍了羌族热血男儿蝉西传承羌族文化传  
习羌族萨朗舞的过程。  
35]  
千年的语言当前能说羌语的不足万人另一  
方面汶川地震对羌族非遗造成毁灭性打击地震  
导致大约万多羌族人丧生或失踪约占羌族总人  
口的10%;大量文化器物被埋或遭严重毁损世界  
急需保护非遗项目羌年损毁文物50 多件省级  
非遗项目许家湾十二花灯戏道具损毁80 ,“口  
道具损毁20 此外羌族山歌”、“莎朗”、“白  
什马马灯”、“青片龙灯”、“片口高跷狮灯”、“大禹  
的传说等珍贵的禹羌文化也遭受不同程度的损  
17]  
我国惟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县在此次  
72  
陶长江王颖梅基于电视传媒视角的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1.与羌族非遗相关的电视作品  
传媒促进羌族非遗保护传承的可行性效果和意义。  
结果与分析  
作品类型  
与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作品名称  
影视作品你到阿尔村》 《云上尔玛》 《杀生》 《钞票飞》  
尔玛的婚礼》《羌笛颂》《云上的人家》《欢迎  
1.被访者基本情况  
被访者中有29ꢁ 4% 的来自羌族地区羌族占  
4ꢁ 4%。 在性别上男女比例相当分别为51ꢁ 1%和  
见山》《莫朵格依》(也译为天籁羌音》)  
羌族》《》《通往理想之路》《羌族婚礼》《瓦  
纪录片  
尔俄足》《释比还愿》  
羌乡风采》《平安羌城》《舞动羌山》《羌乡欢  
》《走遍羌寨》  
48ꢁ 9%;年龄构成上以中青年为主,21-30 岁的超  
50%,3140 岁占18ꢁ 3%。 另外,86ꢁ 1%的被访者  
有高中以上学历其中具有高中技校中专学历的  
20%,具有大专和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各占20%  
46ꢁ 1%;在职业分布上较为广泛占总样本比例  
前五位的是学生企事业单位职工企事业单位管理  
人员公务员和农民所占比例分别是26ꢁ 1%、15%、  
综艺节目  
教学片 西哥教你跳萨朗》  
备注指集中在茂县广播电视台北川电视台和北川  
电视台二台播放的综艺节目。  
这些电视作品中涉及到的文化元素给观  
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带来了羌族地区旅游的兴盛。  
汶川地震前阿坝州旅游业的收入已占地区GDP 的  
3ꢁ 9%、11ꢁ 7%8ꢁ 3%。  
关于羌族和羌族非遗的认知  
是否为羌族人对羌族的了解程度做  
8.3%,占第三产业的74%,为全省第一三个主要  
羌寨桃坪羌寨萝卜寨黑虎寨的旅游收入平均  
交叉列表卡方检测结果显示卡方统计量( Chi -  
square=53ꢁ 358,P<0ꢁ 001),这表明不同人群对羌族  
的认知存在显著差异另据调查,84ꢁ 1%的受访羌  
人自认为对羌族非常了解比较了解”,没人表  
不了解”;而只有1/ 2 的非羌族人表示了解羌  
且有16ꢁ 9%的人群表示不了解”。 在了解羌族  
的渠道上羌族与非羌族存在差异但电视节目都是  
重要渠道之一羌人选择的前五种渠道分别是口  
耳相传学校教育电视节目、2008 年地震和交友聊  
”,非羌人选择的是“2008 年地震电视节目交流  
聊天学校教育和网络”。 另外羌族非遗项目在本  
族中的知名度远高于其他民族其中羌绣在羌人  
心中拥有最高知名度占被访羌人的72ꢁ 7%),其次  
是羌笛羌年羊皮鼓舞多声部民歌还有36ꢁ 4%、  
7]  
也占了三产业的72% 。 尔后地震进一步催生了  
羌区旅游的全面开花羌区被镜头闪光灯记录和追  
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引来大批游客羌区旅游的  
发展提高了居民收入促进羌族同胞当地就业有利  
于羌族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以电视为主的媒体报道  
使羌族地区受关注度达到空前因此而兴起的旅游  
热潮也在灾后重建两三年内逐步袭来以北川为  
具有羌族特色和现代气息的新县城开城以后单  
2011 年春节期间共接待游客27 万人次实现旅  
游收入约650 万元。  
实证研究  
研究方法  
为测试电视传媒对保护和传承羌族非遗的可行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重点访谈获取数据采用  
SPSS17.0 交叉列表中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方法。  
问卷侧重调查受众对羌族非遗的认知度对羌文化  
影视作品的知晓度以及对电视传媒作用于羌族非  
遗保护与传承的基本看法调查时间为20129-  
34ꢁ 1%18ꢁ 2%的人知晓萨朗瓦尔俄足和释比文  
与之对应,80ꢁ 1%的非羌人知晓羌绣其次是羌  
羌笛羊皮鼓舞和萨朗另有16ꢁ 9%、10ꢁ 3%和  
7ꢁ 4%的人知晓多声部民歌释比文化和瓦尔俄足  
。  
采取定点随机调查先后在北川茂县成都  
3.电视传媒应用于羌非遗保护的认同  
市区和都江堰市区向大众发放问卷201 回收有  
效问卷180 有效率为89.6%。 另外为进一步获  
取电视传媒对羌非遗的影响评价采用半结构访谈  
方式访谈了三位为羌族非遗传承和保护做出突出  
贡献的专家他们分别是羌族优秀诗人阿坝州羌学  
学会秘书长张成绪羌学专家中国羌岷网总编辑焦  
虎山和阿坝州电视台编导周礼旗访谈主题是电视  
被访谈的张成绪老师认为电视传媒将会在羌  
族非遗的宣传影响的扩大以及文化再现中起重要  
作用在问卷的分析中也有类似的结论 当问及  
希望通过何种方式来了解羌族非遗,“电视传  
歌舞表演和旅游是被访者普遍的选择选择率  
共占总样本的73ꢁ 3%。 唯一不同的是, 65ꢁ 9%、  
63ꢁ 6%、50%、50%31ꢁ 8%的羌人选择歌舞表演、  
7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电视传媒旅游羌文学作品和羌族名人如释比、  
羌文化研究者等来了解羌族非遗,61%、58ꢁ 5%、  
5ꢁ 9%27ꢁ 9%的非羌人更倾向于通过旅游电视  
非羌人还对电视传媒能否发挥好效果持怀疑态度。  
4.电视传媒应用于羌非遗保护传承的作品类型  
在综艺节目电影电视剧选秀节目相关比赛  
和纪录片六种电视节目类型中,“电影综艺节目和  
电视剧被认为是对羌非遗保护传承最有效的三种  
类型其次是选秀节目和纪录片不同的是羌族人  
认为最有效的作品类型是综艺节目而不是电影羌  
族人对电视剧和纪录片的认可度也高于非羌族人  
如表所示)。 这一定程度上跟羌族人对纪录片  
的熟悉程度有关周礼旗编导在访谈中提到阿坝  
州电视台在汶川地震前就组织拍摄了记录羌族非遗  
的纪录片羌婚礼》、《瓦尔俄足释比还愿》,纪  
录片在阿坝州有较高的知名度。  
传媒歌舞表演和羌文学作品来了解羌族非遗选  
择方式的差异一定程度上与羌族能歌善舞的特性  
以及族外人群的游客心理有关。  
在涉及羌族非遗的影视作品调查中知名度相  
对较高的是羌笛颂》、《尔玛的婚礼云上尔  
》,其次是云上人家欢迎你到阿尔村》;同  
虽然羌人对相关作品的熟悉度高于非羌族人但  
总体上看知名度都不高仍有6ꢁ 8% 的羌族和  
1ꢁ 6%的非羌族人不知晓其中任何一部影视作品。  
这显示出目前的羌族电视作品包括影视作品数  
量不多知名度不高正如张成绪老师的观点现有  
的羌族片子量少质量不高没有民族优秀的传统文  
化再现。  
3.不同人群对电视作品类型的保护和传承效果的认知  
保护羌族非遗有效的电视作品类型  
总计  
综艺  
节目  
电视选秀相关纪录  
电影  
2.不同人群对电视传媒发挥的保护与传承效果的认知  
节目比赛  
14  
电视传媒能否更好  
计数  
20  
19  
18  
14  
43  
保护传承羌族非遗  
是否为羌  
人中的百46.5% 44.2% 41.9% 32.6% 14.0% 32.6%  
分比  
合计  
是  
不能难说  
10  
计数  
33  
44  
计数  
64  
70  
50  
47  
21  
40  
136  
是否为羌  
人中的百47.1% 51.5% 36.8% 34.6% 15.4% 29.4%  
分比  
电视作  
品类型84  
的频数  
合计  
电视作  
品类型21.9% 23.2% 17.8% 15.9% 7% 14.1% 100%  
%  
是否为羌族人  
中的比例  
5.0% 2.3% 22.7% 100.0%  
81 47 136  
9.6% 5.9% 34.6% 100.0%  
114 57 180  
3.3% 5.0% 31.7% 100.0%  
是否为  
不是计数  
89  
68  
61  
27  
54  
383  
是否为羌族人  
中的比例  
计数  
合计  
是否为羌族人  
中的比例  
ꢀ ꢀ a.组  
结论与讨论  
从访谈和问卷调查看被访者基本认同电视传  
结论  
媒对羌族非遗保护传承的积极作用焦虎山老师认  
基于电视传媒的角度比传统的宣传和保存模式  
更具优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电视传媒的宣传  
平台有利于羌族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二是电视传媒  
的方式有利于羌族非遗的记录与研究问卷分析结  
果也显示,63ꢁ 3%的被访者认同电视传媒的作用。  
但不容忽视的有两点一是有31ꢁ 7%的被访者对电  
视传媒的作用表示怀疑二是不同人群对电视传媒  
发挥的保护与传承作用认知存在明显差异( t =  
羌族非遗宣传不到位急需有效的宣传方式。  
调查中发现羌族人群对代表本族文化精髓的非遗  
的了解非常有限如释比文化是羌族口述文化传统  
10,30]  
但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羌族人知道释  
的核心  
比文化外界对羌族更是了解不多对羌族非遗知  
之甚少原因之一是缺乏有效的宣传方式。  
2.电视传媒是羌族非遗保护传承重要且有效的  
方式首先电视传媒是很好的宣传方式 受访者  
均表示电视传媒是了解羌族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普  
遍赞同通过电视传媒歌舞表演和旅游的方式来了  
解羌族非遗其次电视传媒是有效保存的方式。  
75%的羌族人和近60%的非羌族人认同电视传媒对  
1ꢁ 710,P<0ꢁ 05),羌族人认同电视传媒对羌族非遗  
保护作用的比例高于非羌族人详见表2)。 导致该  
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目前电视传媒较少应用于羌族  
非遗保护如相关的影视作品知名度较低),尤其是  
74  
陶长江王颖梅基于电视传媒视角的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38]  
羌族非遗的保护传承的积极作用。  
羌族和非羌族人就电视传媒在羌族非遗保护  
机制缺乏羌族文化认同感等问题将电视  
传媒引入羌族非遗保护传承中是非遗数字化保护运  
用的延伸也是强调基于人的活态传承的理念目  
电视传媒在羌族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的重  
要性未得到足够重视有关羌族非遗的电视节目数  
量少知名度小加强电视传媒的运用是羌族非遗保  
护工作的必然选择在此过程中政府的支持和羌  
族聚居地区域合作尤为重要瓦尔俄足的一  
名传承人涂仁曾向茂县文体局提议将瓦尔俄足  
的歌舞刻录成光盘以备村民农闲的时候可以  
边看边学但文体局的人并不同意他们认为瓦尔  
俄族是茂县的亮点如果有光碟理县汶川的羌  
族一学就会了这样茂县就失去了瓦尔俄足的独  
传承中的作用和运用上存在认知差异与非羌族人  
相比羌族人更熟悉本族的非遗更认可电视传媒对  
非遗保护传承的积极作用更认可采用综艺节目来  
保护传承非遗因此应加强非遗在羌族内部的宣  
唤起羌族人的文化自觉通过策划与非遗相关  
的综艺节目电影或电视剧将非遗渗入到电视节目  
寓教于乐尤其可给深受各类电视节目和网络游  
戏影响的羌族青少年以启蒙教育建立民族自豪感,  
引导主动保护和传承文化。  
电视传媒作用于羌族非遗的保护传承最有效  
的作品形式是电影综艺节目和电视剧”,其次是  
选秀节目和纪录片2004 年首届CCTV 西部民  
歌电视大赛位羌族老人演唱了多声部歌曲出征  
酒歌》,第十二届CCTV 青年歌手大奖赛羌  
族歌手仁青格洛演唱的多声部歌曲羌族酒歌唱  
39]  
占权此外不容忽视的是电视创作中存在的一  
40]21  
个重要问题就是缺乏深度思考  
电视创作应有  
非遗传承人羌族村民代表和羌学专家的参与相关  
节目的拍摄和制作要求严谨科学非遗的展示要具  
有真实性系统性和艺术性。  
37]  
不起了获得了原生态唱法铜奖电视节目让羌  
族非遗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眼球但要注意的是在  
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中要严控质与量目前有关羌  
族非遗的电视作品在羌族内的知名度并不高原因  
不排除是因作品数量少精品少没能再现优秀的羌  
族文化所致另外还应多样化电视作品类型除电  
影和综艺节目外可适当拍摄电视剧策划选秀节目  
和知识竞赛等如策划寻找云朵中的羊角花”、“萨  
朗姐后人选拔羌族服饰电视设计大赛。  
研究局限与展望  
本研究只是初浅探讨了将电视传媒运用于羌族  
非遗的传承保护工作中的可能性和建议由于语言  
障碍和羌族同胞居住分散的原因在对羌族人的问  
卷调查和重点访谈数量上仍显不足下一步可探讨  
在灾后搬迁和重建村寨的背景下应用电视传媒到  
羌族非遗保护工作中的模式讨论在具体运用电视  
传媒过程中如何保存羌族非遗的真实性针对运用  
电视传媒保护和传承本族非遗对比研究羌族和其  
他民族如纳西族白族藏族等在运作机理和管  
理模式上的异同。  
讨论  
经过几年来的修复重建羌族非遗保护已初见  
成效但也存在羌语传承困难重重缺乏有效的供  
注释:  
转引自徐用高一文参见参考文献[20]。  
这里包括了地震前拍摄的电影:《羌笛颂》(上世纪50 年代末开机拍摄描述羌族地区解放战争时期的抗战故事)、《尔玛的  
婚礼》(2007 年开机拍摄)、《云上尔玛》(2007 年开机拍摄,“原生态多声部羌族音乐第一次被搬上电影屏幕);地震后拍摄  
的电影:《欢迎你到阿尔村》(2011 年开机拍摄讲述地震后旅游开发公司进驻羌寨进行商业开发后发生的故事引发人们对  
于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两者关系的思考)、《云上的人家》(2011 年开机拍摄以灾后重建为背景通过一位羌族  
普通母亲展示羌族百姓对待自然生命灾难等问题的态度和思考)、《杀生》(2011 年开机拍摄以桃坪羌寨为拍摄地和  
钞票飞》(2014 年开机拍摄影片选景萝卜寨)。 另外也有微电影:《见山》(2013 年开机拍摄再现一位青年画家和一位  
羌族猎人各自的人生追寻莫朵格依》(2014 年开机拍摄是首部羌族母语微电影)。  
参考文献:  
1]陶长江吴屹王颖梅文化生态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以广西瑶族盘王大歌为例[J].广西民  
族研究, 2013,(4):155⁃163.  
2]吴建国张世均.“汶川地震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影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9,(6):  
7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04⁃107.  
3]赵李娜人地关系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上海松江舞草龙为个案[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014,(5):68⁃76.  
4]刘锡诚大地震后的文化担当———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抢救[R].北京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座谈会,2008.  
5]周毓华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研究[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3):61⁃65.  
6]周毓华赵曦羌族文化空间的多重性与发展价值考量[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5):41⁃45.  
7]贾银忠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后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主要问题[R].北京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座谈会,  
2008.  
8]高小华张书传统羌寨的空间形态特征分析及其美学价值评价———四川羌寨传统与民间艺术研究调查报告[J].职业天  
, 2008,(11):78.  
9]蔡文君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浅论羌族语言面临的困境及抢救对策[J].贵州民族研究, 2008,(6):86⁃91.  
10]马宁羌族释比的传承和谱系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1):46⁃52.  
11]郭凤鸣断裂与链接———灾后北川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新思路[J].贵州民族研究, 2009,(4):70⁃73.  
12]张世均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灾后保护与传承[J].中华文化论坛, 2009,(2):123⁃128.  
13]周毓华汶川大地震之后的羌族文化重建研究[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5):70⁃73.  
14]纪辰高校图书馆保护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若干思考[J].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9,(3):48⁃50.  
15]李琪秀花刘伟藏羌锅庄引入民族地区高校体育课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9,(6):97⁃99.  
16]陈煦陈叙灾后重建中羌文化保护的考察与研究[J].理论与改革, 2011,(1):142⁃145.  
17]郭凤鸣北川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调查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 2010,(2):17⁃21.  
18]廖恒邓陈亮震后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研究[J].音乐探索 2012,(2):13⁃19.  
19]徐全利张强李洲异地安置对羌族非物质文化的影响及对策[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6):95⁃98.  
20]郭凤鸣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的文化表达———灾后北川羌族艺术的保护[J].文艺争鸣, 2010,(20):107⁃109.  
21]徐用高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态保护和活态传承结合模式构建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22]龚珍旭北川羌族灾后重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分析)[J].艺术评论, 2012,(1):136⁃140.  
23]龚珍旭北川羌族灾后重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分析)[J].艺术评论, 2012,(2):132⁃135.  
24]李夏芸四川羌族非遗保护中政府行为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012.  
25]王璟多媒体技术在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 2012.  
26]范合琪利用纪实摄影加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羌年的拍摄谈起[J].四川戏剧, 2013,(7):127⁃129.  
27]赵雪红影像探索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困难及应对策略[J].戏剧之家上半月), 2013,(11):180.  
28]廖恒羌族推杆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12,(4):123⁃126.  
29]刘芳羌族瓦尔俄足节初探[D].重庆重庆大学, 2010.  
30]陈安强刘汉文汶川地震后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释比释比文化为例[J]. 贵州民族研究 2011,(5):  
5⁃60.  
31]赵胜昔电视在本土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的作用———以徐州电视台社教类专栏社会大观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009,(1):59⁃60.  
32]尚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地方电视传媒的作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2):95⁃96.  
33]张丽君电视媒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探讨[J].中国传媒科技, 2013,(8):134⁃135.  
34]李雅梅浅谈电视媒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J].枣庄学院学报, 2012,(4):137⁃138.  
35]田明霞李娇保护羌族非遗”ꢀ 专家有话要说[N].绵阳日报,2010⁃11⁃3(5).  
36]姜蕴菡浅谈中国古典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播———以电视传播媒介为例[J].大众文艺理论), 2008,(12):168.  
37]马宁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保护对策———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 2007,(3):93⁃97.  
38]廖恒邓陈亮震后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研究[J].当代文坛, 2012,(6):141⁃145.  
39]赵旭东黄承伟盛燕震后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保护———以羌族瓦尔俄足节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 2010,(1):121⁃127.  
40]周瑾.“非遗类电视专题片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 2012.  
责任编辑钟秋波]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