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卷第期  
2015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42,No.3  
May,2015  
应付”:态度上的逃避,  
还是制度上的缺陷?  
——如何看待高校教学技能大赛的失效  
莫丽娟段会冬  
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海口571158)  
摘要重科研轻教学的制度环境中一些学校希望通过教学技能大赛这一举措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却  
招致教师应付的局面。 “应付现象既是制度规训的产物也孕育着制度变革的方向 任何旨在提升教师教学  
能力的制度设计与变革应当汲取应付中隐藏的智慧走出人性恶假设与制度主义崇拜的藩篱尊重教师的自尊  
与专业自主性为教师的自主性与自组织作用的发挥预留足够的空间。  
关键词大学教师教学能力;“应付”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503⁃0081⁃06  
自从1966 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  
许多高校希望借助教师技能大赛这一举措来提  
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不少教师  
对此却偏偏是应付了事———在明知可能招致工  
作不思进取的质疑的情况下这些教师仍然选择  
应付的策略究竟是因为他们对于质疑的无动于  
衷还是另有深层的原因如何理解教师的应付”,  
是认识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困境的前提与关键。  
疲于应付”:大学教师对待教学技能大赛  
的态度  
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明确提出教师作为  
一种专门职业以来教师专业化就逐渐成为国际教  
育的一种重要思潮改革开放以来国际社会对于  
教师专业化的重视也引发了国内学者对于这一话题  
的关注近年来随着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  
程改革的意见的出台和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在全  
国诸多省份的试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再  
一次成为了学界关注的焦点然而在中小学和幼  
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的映衬下大学  
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似乎始终未能从争议中走出  
如果说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包括科研能力与教学  
能力的提升两个方面那么相较于科研能力的提升,  
教师的教学水平如何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因  
旨在提升年轻教师教学水平体现学校对教学  
工作的重视的教学技能大赛一般由教务处等主管  
教学的学校职能部门代表学校来确定活动的目标、  
形式和奖项设置情况由各个学院选派教师参加。  
乍看起来无论是学校的动机还是活动的组织都似  
收稿日期2014⁃10⁃13  
作者简介莫丽娟(1979—),白族贵州黔西人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教育政  
;  
段会冬(1983—),山东青岛人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教育人类  
。  
8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无不妥那么这一良好的初衷为什么会导致应  
的局面?  
有一种赶鸭子上架的情绪因为个体显然无法  
同学院甚至学校相抗衡在缺乏话语权的现实境况  
服从安排式的应付往往成为他们的一种生存  
策略毕竟他们是否愿意参赛已经不再重要,“应  
才是一种比较经济实惠的生存之道 更何  
在必须参赛的情况下如果幸运得奖还可以获  
得经济回报或者良好声誉这也算得上可以接受的  
结果了因而应付比赛赢了就赚到输了也不亏,  
成为年轻老师参赛时的真实心态至于教学能力的  
提升专业能力的发展则仅仅是一个表面的理由而  
真正的发展往往迷失在功利主义的追求当中。  
态度还是制度大学教师应付的根源  
作为活动主体的年轻教师原本就面临新入职、  
新授课等带来的巨大压力而许多大学往往又将年  
轻教师视为承担本科教学工作的主力要他们挤出  
时间大张旗鼓地准备教学比赛这显然极大地增加  
了他们的工作量一些新任教师私下经常如此议  
:“为啥非盯着我们年轻老师啊一周20 节课还  
忙不过来呢哪有时间准备比赛啊再说评职称又  
不看教学比赛的成绩我们有那么大的评职称的压  
力他们不理总让我们挤时间这不是难为人吗?”这  
种声音真实地反映出年轻教师在参加比赛之前的为  
难之情然而教师的为难根本无法改变学院赢得  
比赛的迫切期望通过比赛体现学院对于教学工作  
的重视更加可以为学院赢得来自学校的认可因  
力争获奖便成为学院无需说明的参赛要求面  
对学院这种迫切的参赛意愿那些新近入职立足未  
尚需创造机会赢得学院认可的年轻教师为了不  
被误解为不愿为学院争光即便现实中有诸多困难  
也只能硬着头皮参加比赛。  
通常我们说态度存在问题”,往往会倾向于将  
问题归因于个体的动机和积极性不足但如果参加  
教学技能大赛的教师都普遍存在态度问题的时  
我们就很难说高校青年教师普遍都是缺乏动机、  
缺乏教学积极性的个体都是不愿教学不好为人师  
的人这就要求我们不得不透过态度这一表面去  
探究态度背后的制度问题。  
)“年轻教师都不愿好好教学”———人性恶  
的制度假设  
学校如此兴师动众地举办教学比赛表面上是  
为各个学院搭建一个展示年轻教师教学素养的平  
实际上则是对各个学院教学能力的总体考量。  
因此年轻教师所面对的不仅是难以推却的参赛机  
更要面对老教师按照规则对自己进行的打磨。  
为了能够赢得最后的荣誉各个学院往往会要求经  
验丰富的老教师首先对比赛的各项规则进行深入研  
然后再对参赛选手进行认真雕琢力求在短时间  
内使他们的教学过程更加符合比赛的各项规定为  
了一朝的比赛有的选手甚至花费数月时间琢磨这  
一堂课的教案与思路而在同一时间原本也由自己  
承担的教学与科研任务则只能让位于这场责任重  
使命艰巨的比赛了即便有的教师不愿意如此  
劳心劳力地参加比赛可是看到那些老教师不辞辛  
劳地为自己的参赛号脉会诊又怎好拒绝因此对  
于那些参赛选手而言原本经验不足且教学与科研  
任务繁重的他们不得不面对日复一日的应赛打  
。  
在学校制定相关政策与设计相关制度的过程  
一些教师对待教学的消极态度甚至极端不负责  
任的教学行为的确令制度设计者颇为头疼有的  
教师对于上课并不重视往往让自己的研究生随便  
代替几堂课或者随意调停课有的教师讲课敷衍备  
课不认真照着准备好的课件讲稿近乎一字不落地  
念读出来有的教师经验不足又缺乏改革的热情照  
本宣科现象较为突出诸如此类的问题令学校领  
导担心劣币驱逐良币的经济学法则在教师专业  
发展中重现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对这些教师的行为  
加以纠正只怕这种轻视教学的心态会在整个学校  
中迅速漫延开来因此不论教师是否心甘情愿地  
提升教学水平学校都决定对教师施加较强的外部  
压力以督促教师严肃教学态度提升教学水平。  
如此一来学校的制度设计便建立在人性恶的  
假设之上学校不能期待所有的教师都自觉自愿地  
提升教学素养那是否就意味着只能将所有的教师  
假设为不思进取或者是不愿尽职之人这种  
从一个极端急速摆动到另一个极端的思维方式本  
身便是未能充分理解教师群体的产物从职业道德  
层面上讲在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群体中真能够做  
因此这种完全来自于外力的制度设计在现实  
当中往往引发年轻教师疲于应付的局面尽管  
不少教师清楚地知道自身的教学积淀还远远不够,  
但他们对这一旨在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比赛依然带  
82  
莫丽娟段会冬ꢀ “应付”:态度上的逃避还是制度上的缺陷 ———如何看待高校教学技能大赛的失效  
到对学生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完全视而不见的教师毕  
竟只是少数个体三尺讲台的责任与神圣定会存在  
于大多数教师心中从现实层面来讲即便是教师  
的职业道德涵养尚未达到如此高度至少他们也必  
须面对一旦激起学生的大面积不满所带来的巨大压  
因此无论如何大多数教师都不会完全无视教  
学工作的力不从心或者任由教学质量惨不忍睹。  
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研  
究业已充分证明人性恶假设并不能够充分解释现实  
之中的人类行为复杂人假设早已替代了简单化的  
善恶假设成为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人性论基  
令人不解的是在人性论基础的变迁早已为人  
熟知的情形下高校管理却仍然以人性恶假设作为  
前提性假设这究竟源自规划者对教师群体的知之  
甚少还是不想太过麻烦的简单化处理在中国社会  
不为金钱利益不为标的物本身只为差序性的  
位置只为一张脸和一口气而战斗的事例比比皆  
学技能大赛中一堂完整好课被拆分为教  
活动环节教学语言教学材料板书等多个组成  
部分而诸如教案如何设计环节如何组织语言如  
何运用材料如何呈现板书如何布置等等都有明  
确而特定的标准学院的老教师们也会根据上述标  
准对年轻教师进行悉心打造”,从而教无定法演  
变为有章可循”,复杂丰富的课堂被塑造得千篇一  
……当学校盲目迷信教学大赛等制度的效用的时  
即便是不参赛的教师也难免受到这些标准和规  
范的影响也很难逃脱这种制度的强制力和规训力。  
可以说教学技能大赛实际上不过是将学校认定的  
标准用于统一和规范教师教学行为的一种典型的制  
度设计而已。  
但这种制度设计实际上曲解了制度本身的涵  
制度虽然重要但重要性和合理性是两个不可  
混同的概念正是由于制度本身的重要性才使得制  
度的合理性显得尤为关键混沌理论与模糊逻辑等  
理论思想的发展使得新制度主义的思想家不得不  
承认活动背后可能存在的不可预见性人类学家詹  
姆斯·C·斯科特就曾经睿智地提醒世人即便那  
些认为自己可以预见一切的设计者掌握的历史规律  
和统计方法是正确的那些项目也难逃被不确定破  
1]  
大学教师对于自身的尊严与他人对自己的  
尊重十分看重怎么可能对于学校的恶人假设无动  
于衷呢毫无疑问这种人性假设非但难以真正解  
释教师的思想和行为更是对教师自尊心的伤害。  
因为个别教师对于教学工作的轻视甚至曲解进而  
丧失了对所有教师教学工作责任心的信任又怎能  
不招致教师的应付?  
3]441  
在诸如教学技能提升等具有专业性  
坏的结局  
和复杂性的问题面前制度的合理性就显得尤为重  
上述用固定的标准来统一和规范教师教学行为  
的制度设计就是典型的片面强调制度的重要性而  
忽视了合理性的情况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之中教  
师从事教学活动是鲜活且丰富多彩的过分标准化  
的主体预设势必使得教师丧失了原本丰富的教学生  
从而成为了流水线生产中的一个标准化配件。  
简而言之在制度主义崇拜者所设计的制度框架内,  
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升成为了一项被迫完成的标准  
化工作教师自身的自主性被无情地扼杀教师对于  
自身工作的职业认知和理解也无从谈起在这种情  
形下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体系自然而然地成为  
只见制度不见人的设计。  
) “ 高质量的教学是有明确标准和规范  
”———制度主义崇拜  
除却人性论假设有失偏颇外一些高校领导对  
于制度的极端崇拜也使得教学大赛难以避免地招  
致教师的应付”。 德国制度主义经济学家柯武刚  
和史漫飞在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一  
书中曾经简要地概括了他们理解的制度”:“人类  
的相互交往包括经济生活中的相互交往都依赖于  
某种信任信任以一种秩序为基础而要维护这种  
秩序就要依靠各种禁止不可预见行为和机会主义  
2]3  
行为的规则我们称这些规则为制度’。”  
出于对制度确定秩序观念的认可不少学校  
的管理者成为了制度主义的坚实拥趸在他们看  
任何组织内的个体都难免个性迥异需求不同。  
因此通过制度形成秩序便成为学校能否正常运转  
的关键性问题制度不仅对于每名教师都具有天然  
的强制力而且是引导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推  
甚至也成为指导教师该如何教学的标准在教  
)“教学和科研是相互独立的”———条块管  
理盛行  
长久以来,“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被视为大  
学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最为片面的理解之一当我  
们苛责教师们割裂了科研与教学关系的时候反而  
忽略了大学教师自身可能并非问题的根源而应该  
8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受害者”。  
大学之中科研与教学往往分归科研处和教务  
师与生俱来的而是现有制度规训的产物在制度  
尚未真正变革之前教师应付的现象将很难真正  
得到改善更为严重的是旧有制度非但未能帮助  
教师形成良性的职业认知而且教师的职业忠诚也  
难以真正树立。 “职业忠诚是指社会群体或个体  
成员对某种职业所表现出来的忠实敬业态度与投  
入行为职业忠诚不仅表现在从业者对某种处于  
黄金时期的职业的选择而且更为重要地表现在  
当一项职业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较大波动、  
处管理两个部门分属两条独立的管理链条的核心  
位置彼此之间交往不足大多数时候可谓泾渭分  
在同一些高校教务处相关人员进行座谈时笔  
者发现他们虽然深知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升并非  
只是教学技能的提升与他们的科研素养也有着直  
接的关系然而当提到科研问题的时候他们大都  
直接表达了科研不在自己职权范围之内的意思无  
独有偶在与科研处的相关人员座谈时他们也表达  
了教学工作他们力有不及的想法有意思的是两  
个部门的领导都似乎并不担心分由两个部门管理可  
能会割裂教师专业发展整体性的危险换言之在  
现实的管理中科研处与教务处认为只要做好了各  
自的工作教师就能自动地将教学和科研联系起  
教师专业发展也自然而然地能够取得预期的结  
。  
6]  
陷于困境时从业者所表现出来的职业取向”  
大学教师倘若缺乏职业忠诚一味顾及自己的职称  
与待遇极易陷入唯利是图的功利主义陷阱从而背  
离教师职业的基本准则无法真正培养出国家所需  
的各类人才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并不会因为  
其良好的初衷而必然带来良性的结果也不该因为  
部分人的受益而掩盖背后存在的问题因此在人  
性恶假设已然将教师逼入不被信任的境地之后学  
校又盲目相信外在制度对于教师的规训力却对已  
然存在的条块管理所造成的教师片面发展置若罔  
面对此种状况青年教师疲于应付教学技能  
比赛的现象便成为一个自然而然的现象。  
这种普遍存在的观念受制于管理体制中条块  
分割过于清晰的现实这种分割式的管理并未意  
识到单方面依靠教务部门组织的各种提升教师教学  
技能的活动难以从根本上提升大学教师的教学水  
高校教师是既传播知识又传播思想的知识  
如何看待应付”:一味指责还是有限度地  
认可  
4]  
分子因此大学教师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  
三位一体的功能表达与中小学教师相比大学教  
师应当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不应该把教育与训练相  
混淆而教学必须被看作是扩展学生不得不具有的  
正如前文所说我们很难接受说青年教师普遍  
存在的应付现象是他们自身的问题实际上这是  
不尽合理的制度的产物但问题是制度为什么导  
致的是应付”,而不能让青年教师认真投入到对教  
学能力的反思和提升上面去呢?  
5]中文版序,III  
理解和改变世界的能力的一种努力”  
而  
要做到这一点高校教师必须对自己所讲授的知识  
领域有着充分的了解和深入的研究然而科研部  
门显然并不关注教师所研究的内容是否真的运用在  
课堂之上而教务部门显然也不关注教师的课题是  
否与其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相关。  
笔者认为教师的应付是在无法改变制度环  
境状况下所进行的理性选择在学校与教师个体的  
关系中学校无疑占据了优势的地位处于弱势的  
教师个体选择公然与学校的制度对抗显然是不明智  
之举当年轻教师意识到不参赛可能会对自身在学  
院中的地位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时与其说他们自  
己选择了参赛倒不如说他们选择了听从安排拒  
绝无望参赛无害没准儿运气好的话还可能名利双  
在权衡利弊之后年轻教师的应付就带有浓  
厚的理性选择意味他们参赛不是出于对通过比  
赛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期待而是出自对不参加  
可能会影响自己的前途的恐惧获奖希望渺  
认真准备无用的现实则是导致他们应付的  
直接缘由———反正我对获奖不抱希望对培训的质  
这样一来教师自身并不需要将二者有机结合  
起来便也能够达到学校考核的各项标准顺利完成  
职称评审的各种要求可以说,“条块管理一方面  
成功地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片面引导向教学  
技能提升的方向另一方面也有效地将教师科研  
能力的增长和科研成果的诞生隔离在课堂教学  
之外这样青年教师无需在意教学与科研之间原  
本存在的紧密联系从而走上了片面化发展的道路。  
总之如果我们认为教师应付重科研轻  
教学观念的直接体现那么这种观念显然不是教  
84  
莫丽娟段会冬ꢀ “应付”:态度上的逃避还是制度上的缺陷 ———如何看待高校教学技能大赛的失效  
量也没有信心那不应付了事还能怎么办呢这样  
看来那种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将问题归咎于教师的  
工作态度的观点显然是不太妥当的在学校与学院  
的双重挤压下参赛不过是教师们被迫做出的决  
又怎么能让他们背负态度不积极的黑锅?  
既然问题的根源在于更为深层的制度因素那  
么一味防堵教师的应付显然就无益于问题的解  
霍耐特认为黑格尔提出的主体间为相互承认  
而进行的斗争有助于建立一种保障自由的实践政治  
制度的观点对于重构社会理论有着重要的意  
教师的反思体现了他们对于专业自主权的思考是  
因为他们最清楚高深学问的内容因此他们最有  
9]31  
资格决定应该开设哪些科目以及如何讲授”  
他们不愿始终在丧失话语权和自主权的情形下从事  
教学活动不愿被动接受规训从而难以真正发展。  
由此来看他们的应付正是源自他们对于现实制  
度的不满和自身理想的追求所以从某种程度上  
教师的应付是在寻求另一种实现自身教育理  
想的方式和前文提到的那位获奖教师一样现实  
中还有许多教师应付学校的各种检查与评比并  
不是因为他们不愿认真教学而是他们心中有着自  
己对于教学的理解不论外在的制度如何割裂了教  
学与科研的关系他们都深知二者之间的紧密关联,  
既然现实的制度难以提供给他们一种实现自己职业  
追求的道路那么他们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寻求二者  
统一的做法也就显得无可厚非。  
7]  
这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关系其实孕育  
着一种新的交往境界作为教师抵制与抗争的应  
也是如此当然承认应付存在的合理性并  
不是认可部分教师不负责任的教学行为而是提醒  
我们在应付现象背后存在的制度性问题以及教  
师试图改革的合理性如果说教师们参加比赛实属  
无奈因为相当一部分教师已经在日常教学工作中  
逐渐形成了自己对于教育和教学工作的理解那么  
在现实制度问题尚未得到有效改观的情形下,“应  
便不仅是教师在有限的空间内为自己寻求相对  
宽松的生存空间的手段更是践行自己职业追求与  
教育理想的选择。  
另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获奖教师选择在非  
正式会谈而不是学院的办公会务上吐露自己的心  
体现出教师自组织在应对制度弊端时的积极意  
自组织是与他组织相对的概念他组织指的是  
由外部力量主导而形成秩序的组织自组织则是关  
注在缺乏外部力量的介入下系统是如何从无序走向  
有序的在教师群体内部由于专业背景价值观  
教育理想甚至是家庭住址等方面的相近或者互  
教师会自发形成某些小团体在这些小团体内,  
教师们可以将应付的真实想法和盘托出而不必  
顾及可能招致的来自学校或学院的非议当学校盲  
目认同制度的约束力和规训力时自组织的存在可  
以及时消解不合理制度造成的消极影响为教师的  
应付提供支持和合理性更为重要的是自组织  
本身就是教师专业自觉形成的重要场域这个场域  
不仅为彼此提供了交流与倾诉的对象更加为现实  
之中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志同道合的战友如果教师  
个体的应付是出于对自身教育理想的追求那  
自组织的存在则使得这种底层的改革实践超越  
了个体的局限具备了从无序走向有序进而上升为  
学校制度的前提基础由此教师在应付中逐渐  
形成了抵制学校不合理制度的改革实践从而为学  
校制度的变革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在笔者的调研中一位被迫参赛却最终获得  
了省级教学比赛一等奖的教师曾经在一次非正式  
会谈中就比赛前的标准化打磨过程与同事进行过认  
真的交流在他们看来教学活动毕竟不同于流水  
线生产难以严格预设过程中的每个细节而评委手  
中的评分标准却偏偏是对于教学过程的标准化预  
按照既定的标准进行打磨只不过是使参赛教  
师的教学符合评分细则是一种典型的工业化逻辑  
下的规训不但无法突出教师教学领域的个性而且  
难以帮助教师真正掌握教学的真谛因此比赛本  
身难以真正实现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真正意义上  
的教学能力提升依赖于在科研工作中深入研究自  
己所讲授的领域。  
从这位获奖教师的观点来看即便参赛教师选  
择了应付的策略但也依然可以对现有做法进行  
深刻的反思这种反思凸显了教师在有限的制度框  
架内仍然保有对专业自主权的思考。 “教师的专业  
自主是指教师或教师团体在其专业规范下依其专  
业知能对其专业任务或工作可享有专业判断即  
总的来看忽视教学的教师固然大有人在,“人  
性恶的假设却并不能因此显得理直气壮;“制度”  
并非都很完美,“问题也不能统统归咎于教师的态  
8]  
自由执行不受非专业成员的干预” 。 之所以认为  
8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应付让教学比赛无法实现其良好的初衷但  
本问题向着二者的统一不断迈进因此任何旨在  
应付也并非一无是处它不仅表达出了教师的  
不得已”,还孕育着对问题的深入反思更蕴含着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制度设计与变革应当汲取应  
中隐藏的智慧走出人性恶假设与制度主义崇  
拜的藩篱尊重教师的自尊与专业自主性为教师的  
自主性与自组织作用的发挥预留足够的空间。  
制度变革的重要方向在这种带有民间色彩的反思  
与讨论中教师们不断触及到科研与教学关系的基  
参考文献:  
1]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讨个说法摆平理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2]〔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詹姆斯·C·斯科特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M].修订版王晓毅译北京社会科  
学文献出版社,2011.  
4]陈玉娟大学教师与知识分子———兼论大学教师的专业化与学术自由[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2):154⁃156.  
5]〔亨利·A.吉鲁教师作为知识分子———迈向批判教育学[M].朱红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6]王保星大学教师的职业忠诚专业化视角[J].比较教育研究,2008,(1):15⁃20.  
7]〔阿克塞尔·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M].胡继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8]姚静论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缺失与回归[J].课程·教材·教法,2005,(6):70⁃74.  
9]〔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Why to be Sloppiness:  
How to View the Failure of Teaching Skills Competition  
MO Li⁃juan, DUAN Hui⁃dong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aikou, Hainan 571158, China)  
Abstract:In the system emphasizing scientific research more than teaching, measures aimed at im⁃  
proving of university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often face “sloppiness”. “Sloppiness”, as a product of  
disciplines of system, indicates the direction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Any design or system reform attemp⁃  
ting to improve teaching ability should learn the hidden wisdom of “sloppiness”, go out of the barriers  
from human evil assumptions and institutionalism admiration, respect teachers’ self⁃esteem and profes⁃  
sional autonomy, and reserve enough spaces for teachers’ autonomy and self⁃organization.  
Key words:university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sloppiness  
责任编辑罗银科]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