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卷第期  
2015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42,No.3  
May,2015  
就业率统计制度执行与高校单位制延续  
念  
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南昌330038)  
摘要教育主管部门公布就业率的初衷在于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 然而随着就业率成为高校考核的重  
要指标就业率统计制度成为高校发展资源约束的紧箍咒”。 政府和高校通过一把手工程一级抓一级的组织  
措施以及先就业后择业的劝诫策略以保障就业率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中心工作依此可见在社会转型和  
市场化就业的今天国家权力虽然不直接干预微观领域的大学生就业但高校在就业率统计制度执行实践中仍然  
遵循单位制运行模式单位制的运行实践造成高校组织的职能泛化形象损伤专业性职能削弱师生关系撕裂等  
不良后果要解决高校去行政化难题必须面对单位制这道”。  
关键词单位制高校就业率统计制度;“一把手工程政策执行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503⁃0087⁃07  
问题的提出  
就业率的失真”,从时间上看起始于就业率统  
计制度的执行与高校就业率的公布教育部公布高校  
就业率的初衷在于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也就是  
制度制订的目的是好的然而在制度执行过程中,  
却出现了就业率失真这样一个颇受争议的现象。  
然而在政策理想转化成政策现实的过程中理想目标  
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早在上世纪90 年代高等教  
育大规模扩招之前就有相当比例的毕业生不能如期  
就业。 2002 年起高校扩招的首批毕业生进入劳动力  
市场大学生就业真正演变成为明显的社会热点问  
1]235  
就业率失真便是其中焦点 对此有人从  
9]  
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上有政策下有  
对策的手段往往导致实际执行过程偏离政策初衷的  
道德的视角出发认为就业率的虚高是因为高校  
2]  
作假学生就业心态和就业不诚信等也有人从技  
的角度出发认为就业统计的指标和方法存在重大  
缺陷如监测指标不完善监测主体不科学统计监测  
时间设置不合理以及数据难核实难收集质量难保  
10]  
结果高校就业率统计和公布作为一项正在运行  
的制度或政策这一不可否认的事实提醒我们对于高  
校就业率失真这一问题的探讨除了道德论”、“技  
术论”、“应然论等视角外还需要回到制度本身本  
文无意于笼统地批判高校就业率统计制度旨在通过  
作者在一个高等教育欠发达省份长期生活工作基础  
上积累的经验资料而不仅仅是思辨的推理层次上考  
察高校就业率统计制度在执行实践中的运作机制运  
作后果并从学理上探索这一制度执行背后隐藏的逻  
这一从制度的视角对高校就业率统计制度的  
探究不仅有利于澄清和加深人们对于就业率问题的  
3]  
甚至有学者认为由于统计指标的局限存在一定  
4]  
的夸大成分有学者持应然论”,认为就业率不  
是大学教育的终极目的,“唯就业率论违背科学发展  
5]  
观原则不可作为大学教育的指导思想为此提出建  
6]  
构和谐公平的就业环境扬弃就业率评价开展  
[7]  
就业竞争力评价” ,并进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力的测  
[8]  
量操作化尝试  
收稿日期2014⁃12⁃20  
作者简介戚务念(1976—),江西赣州人社会学博士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组织与制度社会  
分层与学生发展。  
8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认识也可以为市场化背景下高校去行政化组织转  
型提供启示。  
就如同高考是高中学校的指挥棒一样就业率成了高  
等学校的指挥棒。”  
组织保障:“一把手工程一级抓一级  
机制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制度如何运行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制度自1993 年建立统计  
方法和内容都相对简单且统计结果只作为教育主管  
部门或各高校的内部参考而不对外公开。 1999教  
育部公布了《1999 年中央部委所属高校毕业生一次就  
业状况》,仅列了专业名称毕业生人数就业方案落实  
人数和初次就业率等四个栏目未对就业率统计方法  
和截止时间等进行说明。  
至此就业率统计制度成为悬挂在各高校领导和  
就业管理者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教育部学生  
司负责人在“2005 关注中国大学生就业系列活动上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要达到73%以上不低于上年水  
17]  
。 2009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其  
官方网站公布关于开展2009 年就业服务系列活动的  
通知》,提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目标是力争应届普通高  
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70%左右目前我国高校毕  
业生就业率是通过各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或学生  
处以及省一级的高校毕业生主管部门进行统计的统  
计数据源于高校自行报送的就业方案在国家看来,  
大学生就业是关乎社会稳定的大事我们的调研发  
国家为了实现理想的就业率采用了新中国以  
来一直行之有效的单位体制为了确保就业率指标的  
完成教育部多年来一直下发通知要求高校的一把  
亲自抓就业笔者见到的最早一份文件是2002 年  
12 31 日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  
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 (教  
[2002]18 号文件),要求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高  
校领导的一把手工程。  
就业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教育质  
教育部公布就业率的目的也在于促使高校改变只  
重招生不重就业的办学观念试图以此来考核评价、  
推动和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 2000 年起教育部  
公布的数据将截止时间定为当年就业人数以6  
月各高校拿到教育部签发的毕业生就业报到证的人数  
为准此次公布的就业率将原教育部属高校就业率划  
分为95%以上、90-95%、85-89%、80-84%、70-79%、  
0%以下六个区间段而将2000 年新划归教育部的高  
校本专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按90%以上、80-89%、70-  
9%、60-69%等四个区间教育部文件规定,2002 年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定期公布本地区范围内高  
11]  
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情况”  
资源约束就业率制度成为了紧箍咒”  
就业率公布制度的实施,“犹如在高校竞争中又竖  
ꢀ ꢀ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怎么抓的呢就是一级抓  
一级国家抓教育部教育部抓省里省里呢就  
盯着教育厅教育厅就抓各个高校至于到了学  
就是校级层面抓院系各院系抓班级班级抓  
具体的学生我们的就业工作就是采用这样一级  
盯一级的方式抓起来的。 (2011田野笔  
)  
12]  
起新标杆” 。 2000教育部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  
作总结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把就业率作为一项重要指  
标来考核高校。 2001教育部文件再次重申了这一  
13]  
政策。 2002 教育部则进一步提出政府有关部  
门要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以提高就业率为  
14]  
中心” 。 2003 教育部更是公布了被就业工  
至于就业工作为什么要实施一把手工程当地  
官员认为在高等教育不发达经济也不发达的地区,  
必须搞一把手工程 比如北大清华上海名校一  
不可能让教授也去抓就业作为高等教育重心偏  
低的省份就要求一把手工程。 “是按国家要求来  
做的不是我们的创造发明”,省级部门的就业管理者  
们执行一把手工程是依照上级指示行事这不仅找  
到了政策依据对高校也有了合法交待这个一把手  
工程到底在其中会起多大作用呢? “一把手 工程更  
多的是彰显领导对就业工作的重视就业率统计制度  
真正要落实到位还必须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和物质  
保障。  
15]  
作者称为就业率的“18 条挂钩政策18 条政策  
几乎每一条都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紧箍咒”,其挂钩  
项目主要有年度招生计划专业设置学位工作高校  
评估与评优高校设置等,“真正的厉害的是与班子考  
核挂钩与财政拨款挂钩”(2011 11 田野笔  
)。 2011 11 22教育部通知指出对就业率  
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从此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作为一个统计指标已经突  
破了仅仅用来评估一个地区一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  
作情况的限制在高校自主办学权日益扩大的同  
俨然成为评估高校办学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指  
16]12  
笔者不只一次地听到高等教育工作者感叹:  
ꢀ ꢀ 我们这个一把手工程呢要他落实还真的  
88  
戚务念就业率统计制度执行与高校单位制延续  
制的单位同学不急于去应聘我私下问了几个关系  
不容易我们还要有具体措施比如我等下第八  
项要说到的周报月报制度这个周报制度每个  
礼拜都要编一期编到15 期之后就实行月报制度  
这个呢每一期要报给省里的主要领导省委书  
记省长分管的几个副省长还有教育厅领导还  
有就是都要发给每个学校的领导他们一看以  
,(如果数据不理想他们就没办法坐得住的  
省领导会过问一看到这些数据他们就会说  
哪个学校哪个学校是怎么回事这些数据排得这  
么后赶快召集他们的一把手过来开会说明原  
这样他们就坐不住了 每个层级都是一把  
教育厅学校院系等都是要钱就容易到位。  
比较密切的同学为什么会这样同学们说毕业以后这  
样的工作也很容易找到这么快绑定自己何苦呢像  
这样我的就业率就很难提高了要完成上面下达的  
70%以上的指标就必须做工作。”(2011 12  
田野笔记)  
与毕业生距离最近的要数学生工作人员班主任、  
学生辅导员),“所有的就业数据都由他们收集而所  
有责任也最终落实到他们头上”(2011 27 ,  
高校就业处长田野笔记)。  
后果高校就业率统计制度运行的非预期困  
2011 11 田野笔记)  
国家的强制权力已经退出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微  
观领域国家与大学毕业生用人单位不再是命令与服  
从的关系为引导人才流向国家与个人均为平等的  
交易主体然而国家依然保持了对高校的强有力控  
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下指标”,这是一个备  
受就业管理者质疑但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硬性指  
说白了就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指的是不管做  
什么事情总是指标先上”,先下一个指标然后级级  
为了证明本省的一把手工程并非口头上说说  
而已就业部门管理者经常用两则故事说明地方最高  
领导人是如何重视就业这一民生工程的一件是省委  
书记对于高校就业管理部门的超常规视察另一件是  
省长对于毕业大学生创业典型的超常规接见。  
)“先就业后择业”:就业工作者的劝诫  
面对业已形成的劳动力买方市场不少高校在毕  
业生就业指导中渗透以务实为本的思想先就业,  
后择业”,以引导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这本是权宜  
之计后来随着就业率越来越成为高校生存与发展  
的核心指标这一词汇成为对学生的常用劝诫语其  
18]  
分派就业率能不能要求”,这个问题要是放在包  
分配的年代当然不是问题可如今岗位选择权早已交  
回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了。  
上级部门有要求初次就业率要达到70%,定死  
这就变成了学校的任务不能少于70%,要不然上  
级定的任务完不成”(2011 11 田野笔记)。  
既然是对教育部门提出的要求”,“被要求者当然只  
能是高校可惜高校又不是用人单位现在的用人市场  
也早已不是卖方市场”,高校拿什么完成任务呢实  
行就业率制度国家本意虽在促使高校改变只重招生、  
不重就业的办学观念然而在大学生就业管理中通  
过国家单位个人的管理体制通过一级管一级的  
手段把整个国家的社会稳定责任分割到了学校组  
这种上下分治的体制同时也把矛盾几乎都集中到  
了学校内部带来了千军万马搞就业教学质量下  
就业等非预期后果。  
指导思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是人生第一次就  
在整体就业环境不容乐观的情况下不应该对单位  
过分挑拣”,先找一个单位就业是最为务实的做法。  
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实质是降低他们的就业期  
望以提高高校的就业率其实大学毕业生仍属于劳  
动力市场的优势群体萨伊定律认为大学毕业生能否  
找到工作不是真问题”,只要肯降低求职期望总可以  
找到工作然而要降低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并不容易。  
就业部门的老师们不止一次地告诉笔者:“现在讲就业  
实际上是指就业质量难要找好工作难。”GC 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刘副书记如是说:“去年我们的校园招聘  
会提供了岗位6000 多个都是经过学校论证的但只  
1000 多学生从我们提供的岗位走 学生对于就业  
并不急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厅里等但没有学生去应  
岗位比人多但用人单位也不急他从你这里要不  
到学生可以到其他学校去招人。” (2011 13  
田野笔记)SF 大学就业处韩主任告诉笔者:“学生  
大多喜欢有编制有资源有地位有保障的单位如果  
是这样的单位来招聘大家积极性很高但是没有编  
)“千军万马搞就业”:组织职能泛化  
一位省级就业管理干部形容如今高校是千军万  
马搞就业”。 2007 年的天涯论坛中发布了一则受到社  
会广为关注的帖子题为作为高校老师我来告诉你  
19]  
就业率是怎么提高的” ,不少高校的老师和同学表  
示这些事情真实地发生在自己学校这则被广泛议论  
的帖子生动地反映了行政命令和资源约束背景下学校  
8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院系领导教师学生等群体为了同一个目标而  
三年专科三年变成了两年首先认认真真地学,  
毕业后再去认认真真地找工作现在是10 月份  
开始就来招聘会了搞的学生都没有心思读书了。  
10 月份之前就开始搞简历之类的2011 月  
11 田野笔记)  
展开的各自行动策略面对学校如何把住这一由人  
才市场的供求决定的就业率这一疑问我们对天涯论  
坛中的这一帖子分析如下。  
接到上级部门要求的就业率目标后学校领导制  
定工作目标———学校和院系的领导在一次又一次会议  
上反复强调保证就业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为此组  
织措施可以概括为上下齐心协力同抓共管仿照教  
育部下发的十八条挂钩政策学校制定相应的激励  
机制将各项经费与各学院的就业率挂钩这样一来,  
各学院就纷纷想方设法去提高就业率力争达到或超  
过学校这一指标到了学院层面带毕业设计论文)  
的老师被动员起来把就业关具体做法是在提交毕  
业设计论文之前毕业生必须向指导教师提交签  
协议或工作单位接收证明再由指导老师交给  
院行政否则不允许参加并通过毕业答辩面对质疑,  
学校领导和指导老师的辩护词往往是连工作都找不  
怎么证明你是合格的毕业生?  
无奈的就业”:斫伤高校形象撕裂  
师生关系  
一段时间以来,“被就业成为社会一个流行词  
其实一个学生接受教育能否毕业是看其是否修  
完了教育教学计划规定内容体是否达到毕业  
要求这不但是教育惯例也是国家政策规定 但近  
几年部分高校却把发放毕业证与其是否就业挂起钩  
否则即便学业优秀那也对不起因此,“被  
就业也往往被理解成被逼就业”。  
无疑高校如此提高就业率的做法损害了教育系  
就在李老师在QQ 群里发送两则催学生上交就业  
协议之际同学们开始了愤怒的质疑和议论:“学校是  
不是疯了就知道干些不靠谱的事怎么可以这么随  
便叫我们签啊!”“签约又违约谁负责还不是我们这  
些大头兵违约金不是一两块钱可以解决的 几千块  
钱哦半年的伙食费就打水漂了……”李老师在QQ 群  
里作出了无奈的解释:“现在的确没办法学校要求马  
上上交就业协议所以没有就业的同学现在只好先  
签个就业协议但不一定就去这个单位工作后面可  
以再择业就不需要签就业协议了学校从上往下要  
下命令我们底层的只有一遍遍的做工作 希望  
大家尽快按时将就业协议书交上来。”(2011 月  
18 ,20:52:31)该校就业中心主任熊老师也在无奈  
中反省说:“真正的就业辅导应该是为学生分析这个公  
司的好与坏与学生的个性特征生涯规划是否匹配,  
而不对学生说这么好的单位你都不去呀或者为了就  
业率赶紧劝别人去签掉。”(2011 田野笔  
)  
其实这种大学毕业生被逼就业的普遍现象也  
是运用资源约束理论的结果那些一时没有找到工作  
或不愿意在此时此刻找工作的人往往通过弄虚作假  
来制造一份盖章的协议或接收证明以交差毕业生  
虽然为此良心上过不去有谁愿意在花费数万  
苦读四年之后放弃毕业证和学位证呢?”  
)“承担了分外之责却误了分内之事”:教学  
质量下滑  
为千方百计完成预期就业目标就业被列为各校  
一把手工程结果,“承担了分外之责却误了分内  
之事”,以学校为主的就业机制严重冲击了学校人才培  
养的基本职能学校人才培养缺斤短两现象突出。  
大学最后一年一般均应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等  
环节目的是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独立  
工作的能力这是十分重要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最  
近几年在一切为了就业找工作的背景下这些教学环  
节被淡化甚至成为走过场学生实际能力明显降低正  
是与这类环节的缺失有关学生在学校的最后一学年  
教学工作始终处在混乱状态结果就业率提高了教  
对此如果说教育主管部门无所作为的确有欠公  
。 201111 22教育部发出通知一方面强调  
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将减招直至停招另  
一方面要求高校不准以各种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  
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就  
业签约挂钩不准劝导毕业生签订虚假协议不准将顶  
岗实习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教育部还建立了高校  
毕业生就业数据库和就业率抽查举报制度对就业率  
作假高校实行一票否决”,从而保证了毕业生就业率  
的基本客观准确然而在这些极富张力的制度面前,  
20]  
学质量却下滑了” 。 学校领导对此也只能表示无  
:  
你跟学校领导谈就业率啊学校领导是很反  
感的。 (他们会说我们是学校啊只有把学生的  
能力提高真正地能力提高这样才利于国家现  
在这样至少要耽误一年时间本科四年就变成了  
90  
戚务念就业率统计制度执行与高校单位制延续  
我们却不时能发现法令不能改变社会的现实。  
逻辑市场化就业背景下高校单位制的延续  
高校就业率统计制度执行中绕不过的组织  
中成为新时期的有力工具而高校之所以能够完成就  
业率任务也主要依靠的是对于学生毕业或毕业证相  
关手续证件发放的控制上这样一来虽然避免了国  
家与个人的直接冲突但是不管主观动机和初衷如  
国家权力却在客观上用制度化和结构化的方式将  
冲突和矛盾转移到单位之中因此可以认为在转型  
中国高校的单位组织性质基本未变而这也正是导致  
就业率统计制度非良性运行、“理想就业率目标得以  
实现的极重要组织保障。  
通过对高校就业统计制度的执行机制与后果的考  
我们发现高校是这一制度执行中无法绕过的组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实施就业率统计制度的初衷在  
于促进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然而在制度执行过程  
国家行政力量因退出了劳动力市场而无法直接干  
预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个体高校也无法对用人单位发  
生直接作用但我们看到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国家权  
力虽然不负责微观领域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但对于高  
校仍有极强的控制力高校为了获得理想 的就业  
通过一把手工程、“一级抓一级的组织策略以  
及降低学生就业期望以毕业条件等资源约束最终使  
得不少不愿就业或不能就业的学生也能完成就业指  
”。 这一政策执行的后果对于高校组织来说也是存  
在诸多非预期性困境的如本以教学为中心以人才培  
养为己任的高校却不得不分心甚至千军万马搞就  
”,对于高校形象和师生关系也是一个不小的伤害。  
总之这一制度的良好初衷非良性执行过程执行结  
果等都离不开高校这一组织。  
单位高校去行政化迈不过的”  
单位是基于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计划经  
济体制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组织是国家进行社会控制、  
资源分配和社会整合的组织化形式承担着包括政治  
控制专业分工和生活保障等多种功能解放初期党  
和政府为了巩固政权稳定教育和社会秩序培养符合  
新政权需要的人才也为了保证政令畅通包括毕业生  
分配制度在内的各项教育政策贯彻执行),对高等学校  
采取了一系列行政化的社会控制举措高等学校统统  
被纳入社会改造工程的结果是高校和其他组织一样  
成为了中国的单位组织这种组织在结构上政治组  
织与具体的专业组织合二为一在行为取向上专业取  
22]7  
因此与西方  
单位组织转型社会背景下高校性质的未变  
向和意识形态的行为取向融为一体  
前已述及高校是就业率统计制度执行中绕不过  
的组织那我们就要问是什么结构性因素使得高校  
成为这样的一个结点”?  
大学不同中国的大学是具有大学职能教育和学术)  
23]  
的单位组织  
单位组织单位体制是极富中国特色的组  
我们知道转型是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特征上  
世纪80 年代以来市场化改革进程对中国社会转型产  
生了巨大的冲击作用然而市场化力量对于社会的各  
个组织机构乃至对同一类组织内部的不同部门的冲击  
也是不一样的单位制就是新中国以来高校的最重要  
组织特征高校往往被认为是计划体制的最后堡垒。  
从高等教育扩张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市场化变革  
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初步考察中发现高校仍具有较  
典型的单位特征通过国家高校个人的单位体制  
来保证理想就业率任务的完成将就业问题尽量在  
学生毕业离校前解决),比较明显地具有社会控制”  
根源处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高校依然是典型的  
单位组织仍然处于一种完全的行政隶属关系之中。  
国家对单位组织领导人的任免权和单位组织发展的资  
源约束是国家在社会转型中依然保持对单位组织强有  
力控制的基本统治手段按照布鲁斯的说法借助于  
对人事任免权的完全控制就形成了一个所谓完全依  
织与制度单位体制的改造和转换构成了中国体制改  
24]  
革的重要环节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  
形成于1950 年代的单位制度发生了剧烈变动 随  
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甚至有学者认为单位体制  
25]17  
[26]1-2  
单位社会面临终结” 。 李路路等  
行将解体  
人认为要回答当前是否还存在单位体制很有必要详  
细关注具体的制度改革过程包括1998 年以来全面推  
27]  
行的教育改革等世纪之交有教育学者引入单  
概念以探讨高校组织然而大多数处于演绎推理、  
现象列举阶段在极少数的实证研究中赵炬明运用  
组织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  
技大学进行整体式研究发现与北美大学相比中国  
大学存在明显的单位制度特点不仅要完成教学研究  
功能等还需要负责职工生活的照应是一个具有正式  
28]  
社会功能的工作生活共同体  
在过去的十余年单位制度受到市场化改革的严  
重挑战赵炬明的研究中考察单位与个体的关系时,  
个体主要指教职工是单位的正式成员但我们不能  
21]19  
这样,“一把手工程在实现社会控制  
赖性结构”  
9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忽视的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相对于单  
位这一铁打的营盘学生并非单位职工而是流水的  
”,学习期满后学生将离开学校进入劳动力市场  
开始职业生涯何明洁借用魏昂德的新传统主义”  
田毅鹏使用终结一词来概括转型期中国单位  
社会变动的性质和结局认为单位社会之走向终结  
是近年来中国社会最具根本性意义的转变并进一步  
解释认为单位社会的最核心特征是国家单位个  
29]  
[31]  
分析框架通过某校校长日制度观察领导与学  
生干部普通学生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考察学校管理  
体制的运作逻辑和程序认为新传统主义理论在转  
型时期高校环境中依然具有相当的解释力但市场和  
的纵向联结控制机制通过关注具体的高校就  
业率制度及其实施过程笔者认为单位社会已经不复  
存在了但形成了一种新二元社会结构所谓新二元  
社会是指传统计划体制的社会机制和市场化社会机  
制共生的社会结构是对中国改革进程的一种新的理  
30]3-28  
世纪之交国  
民主的力量让旧体制发生了松动  
32]  
家颁布文件力推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学界也大力  
呼吁高校去行政化然而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于高校  
具有更大冲击力的具体的市场力量当属就业制度的变  
2000 年起官方宣布中国正式进入自主择业”  
的市场型就业制度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市场  
化转型可以促使我们思考市场化就业背景中的高校  
与学生关系如何高校管理体制运行逻辑表明单位制  
的消解还是单位制的延续?  
也是分析中国社会转型的新视角高等教育史  
高校这一组织的本体职能是教学与科研在单位  
社会中高校是一种事业单位一种具有教学与科研职  
能的单位组织市场化力量对于社会生活的渗透是方  
方面面的但也是不均衡的在此背景下高校改革何  
去何从高校去行政化如何着力,“单位制也许是个  
绕不过去的”。  
参考文献:  
1]赖德胜李长安张琪中国就业60 (1949—2009)[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2]胡宇辰试论建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的监督机制[J].社会科学研究,2005,(2):189⁃191.  
3]春英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及监测体系构建[J].人民论坛,2012,(11 ):124⁃126.  
4]武毅英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预警线之探讨[J].江苏高教,2007,(6):61⁃64.  
5]戚兴宇对大学教育以就业率为导向的冷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0,(2):19⁃21.  
6]王泽兵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公平就业环境的构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9⁃53.  
7]柯羽反思扬弃超越———就业率评价就业竞争力评价”[J].江苏高教,2004,(5):33⁃35.  
8]杨铖吴泽俊万珊高校毕业生就业力的测量操作化尝试[J].教育学术月刊,2014,(9):81⁃85.  
9]周国华教育政策执行机制研究———一个解释性分析框架[J].教育学术月刊,2014,(5):52⁃57.  
10]周雪光基层政府间的共谋现象”———一个政府行为的制度逻辑[J].社会学研究,2008,(6):1⁃21.  
11]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EB/ OL].[2014⁃12⁃12].http:/ /  
www.moe.edu.cn/ publicfiles/ business/ htmlfiles/ moe/ moe_29/ 200209/ 528.html.  
12]蔡恩泽毕业生就业率高校竞争力的新标尺[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1⁃07⁃19.  
13]教育部关于做好2001 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EB/ OL].[2014⁃12⁃12].http:/ / www.moe.edu.cn/ pub⁃  
licfiles/ business/ htmlfiles/ moe/ moe_12/ 200502/ 5932.html.  
14]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EB/ OL].[2014⁃12⁃12].  
http:/ / www.gov.cn/ gongbao/ content/ 2002/ content_61373.htm.  
15]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EB/ OL].[2014⁃12⁃12].http:/ / www.moe.edu.cn/ public⁃  
files/ business/ htmlfiles/ moe/ s3265/ 201001/ xxgk_80062.html.  
16]武毅英转型期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7]方奕晗教育部制订目标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要达73%以上[N/ OL].[2014⁃12⁃12].http:/ / zqb.cyol.com/ content/ 2005-  
05/ 29/ content_1122813.htm.  
18]盛翔向教育部建一言就业率更要就业力”[EB/ OL].http:/ / www.zjol.com.cn.  
19]你相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吗? [EB/ OL].[2014⁃12⁃12].http:/ / bbs.tianya.cn/ post⁃free-880887-1.shtml.  
20]徐敏.“被就业成网络流行语应遏制注水就业率[N].解放日报,2009⁃07⁃26.  
21]〔波兰〕W.布鲁斯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和政治体制[M].郑秉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92  
戚务念就业率统计制度执行与高校单位制延续  
22]李汉林中国单位社会议论思考与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3]戚务念高校行政化归因与出路借鉴组织社会学的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1,(2):49⁃53.  
24]路风中国单位体制的起源和形成[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 1993 ,(5):66⁃87.  
25]曹锦清陈中亚走出理想城堡”———中国单位现象研究[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7.  
26]田毅鹏漆思.“单位社会的终结”———东北老工业基地典型单位制背景下的社区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2005.  
27]李路路苗大雷王修晓市场转型与单位变迁再论单位研究[J].社会,2009,(4).  
28]赵炬明精英主义与单位制度———对中国大学组织与管理的案例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1):173⁃191.  
29]〔魏昂德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中国工业中的工作环境和权力结构[M].龚小夏译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  
30]何明洁高校里的新传统主义———校长日制度看学校与学生的关系[J].社会,2006,(3):180⁃194.  
31]田毅鹏吕方单位社会的终结及其社会风险[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6):17⁃23.  
32]刘平新二元社会与中国社会转型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7,(1):104⁃117.  
Implementation of Universities Statistical System of Employment  
Rate and the Continuation of Universities Unit System  
QI Wu⁃nian  
Jiangxi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Nanchang, Jiangxi 330038, China)  
Abstract:Education authorities’ original intention to publish universities’ employment rate was to  
promote universities’ talent cultivation work. Nevertheless, with the employment rate becoming an impor⁃  
tant indicator of assessment, the statistical system of employment rate more and more becomes magic  
spell for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employment rate, which has already became the center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employment, government and universities adopt a variety of measures, such as the  
top leadership project, the top⁃down management and “employment first, selection second” exhortatory  
strategies. It can be seen that in the backgroun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market⁃oriented employ⁃  
ment, although state power don’t intervene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in micro⁃field directly,  
universities follow the operating mode of system of units in the practice of the statistical system of employ⁃  
ment rate. The practice of unit system causes university organizations’ function extended, image dam⁃  
aged, professional functions weake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rn and many  
other negative consequences. In this context, to put de⁃administration of universities into practice, system  
of units should first be changed.  
Key words:system of units; the universities’statistical system of employment rate; top leadership  
project; policy implementation  
责任编辑罗银科]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