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凌
古代小说语-图互文现象初探———以插图本《三国演义》为例
体性。从插图表现出的对故事场景的挑选取舍、插
图图题的褒贬寄寓以及有意无意中流露的图文不符
等现象中,我们也感受到小说插图绘制者试图对文
字文本作出自身解读的努力。本文虽仅以明清以来
插图本《三国演义》为重点关注对象,但根本的目的
却是以此切入明清插图小说的整体规律。
注释:
①
②
③
但郑振铎先生则认为该画“是相当成熟时期的作品,决不是第一幅的作品”,版画出现的时间应该更早。对此学界尚无确
论。参见: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上海书店2010年版,第12页。
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中国古代版画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阿英《中国连环图画史话》(人民美术出
版社1984年版),以及线装书局《古本小说版画图录》(1996年版)等皆属此类。
新世纪以来涉及古代小说图像主题的专业论文不下百篇,宋莉华《插图与明清小说的阅读与传播》(《文学遗产》2000年第4
期)、汪燕岗《古代小说插图方式之演变及意义》(《学术研究》2007年第10期)、程国赋《论明代通俗小说插图的功用》(《文学
评论》2009年第3期)、陆涛《图像与叙事———关于古代小说插图的叙事学考察》(《内蒙古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刘文玉
等《图像时代下的中国古代插图研究》(《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等可为代表,其中又以颜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插
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及金秀玹《明清小说插图研究》(北京大学2013年博士学位论文)论述最为系统。
直接以语-图互文现象切入明清小说研究的论文不足十篇,代表作有张玉勤《论明清小说插图中的语-图互文现象》(《明清小
说研究》2010年第1期)、陆涛等《明清小说插图的现代阐释———基于语图互文的视角》(《集美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④
⑤
⑥
《明清小说出版中的语-图互文现象》(《鲁东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等。除陈平原《看图说书———小说绣像阅读札记》(生
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对古代小说语-图关系有所论述之外,目前尚无此方面专著。
热奈特认为副文本性是指“一部文学作品所构成的整体中正文与只能称作它的‘副文本’部分所维持的关系组成,这种关系
一般来说不很清晰,距离更远一些,副文本如标题、副标题、互联性标题;前言、跋、告读者、前边的话等;插图;请予刊登类插
页、磁带、护封以及其他许多附属标志,包括作者亲笔留下的或是他人留下的标志,他们为文本提供了一种(变化的)氛围”。
参见:〔法〕热拉尔·热奈特《热奈特论文选·隐迹稿本》,史忠义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8页。
“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是两种绘画结构方式,前者是指“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视点状态下,人们对景物的综合透视观
察方法和表现方法,也称多点透视。它是相对于一个视点的焦点透视而言的”。参见:李峰《中国画构图法》,上海人民美术
出版社2013年版,第7页。
⑦
⑧
但也有例外情况,如《三分事略》图24表现督邮问责刘备太守被杀之事,尽管画面狭长逼仄,但仍用线条分隔出两个空间,同
时表现室内和室外情景。《三国志平话》沿袭《三分事略》,插图亦与此同。
在1994年拍摄的《三国演义》电视剧中,庞统理县事也通过一个具体的审案过程加以表现(借用民间流传的包公审案故事),
可见将文字概述转化为具体情节,是插图和影视改编艺术中比较通用的处理技巧。对此笔者已另撰《<三国志演义>影视改
编的互文性策略》(《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一文进行说明,此不赘述。
⑨
⑩
颜彦认为,《三国演义》早期上图下文式插图,“往往以微观写实的手法再现战争中身首异处的暴戾场面,体现战争的血腥性
与残忍性,而对战争以外的生活常态的描绘则大而化之。发展到单页大图,图像在描绘战争场面的同时,亦对人居环境的
刻画给予了极大关注”。参见:颜彦《明清小说中的社会风尚影响———小说文本中插图形象的演变解读》,《北京科技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比如叶逢春本卷四图63(右)表现周瑜与刘备对坐、云长侍立在侧的场景,配合的是周瑜设鸿门宴欲杀刘备,但因顾虑云长
而最终取消暗杀计划的情节。插图虽对三个重要人物皆有描绘,但本应特加强调的人物表情却表现平平,三人神情淡定且
非常雷同,根本谈不上反映各人暗自盘算的复杂心理。这种插图的表现效果显然不够精彩,但加上“周郎欲害玄德,云长辅
佐莫能”的图题,就相当于将读者无法从画面中一眼获知的情节信息以另一种更加直接的方式补充传达出来,及时弥补了
插图的不足。
参考文献:
[
1]程国赋.论明代通俗小说插图的作用[J].文学评论,2009,(3).
2]祝重寿.中国插图艺术史话[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美〕梅维桓.唐代变文[M].杨继东,陈引驰译.北京:中国佛教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4]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于德山.中国图像叙述学:逻辑起点及其意义方法[J].社会科学战线,2004,(1).
[
[
[
[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