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卷第6期  
2
01511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42,No.6  
November,2015  
撤点并校政策的  
演变轨迹主导逻辑及优化机制  
张丽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西安710126)  
摘要:撤点并校政策是由中央提出的一项旨在扩大农村中小学学校规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教育改革举  
,而地方政府的过度撤并导致中国教育出现城挤乡弱村空危局依时间维度追溯,“撤点并校政策经历了  
政策图景确立决策者注意力改变及制度性摩擦等关键节点,该政策暗含三组主导逻辑,即公平与效率行政权力  
与公民权利公众参与与精英决策,而每组逻辑天平均有程度不一的失衡因此,需要果断终结地方政府的撤并决  
策及行为,审慎界定农村教育功能,在此基础上通过与村民广泛协商以确定布局调整方案,并从制度设计上完善绩  
效评估体系,否则农村教育危局难解。  
关键词:撤点并校政策;政策图景;制度性摩擦;农村教育功能;政策终结  
中图分类号:G5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5)06-0063-07  
议题的提出  
用之才可见,在新阶段,中共中央为农村教育提出  
了新的战略定位,也为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  
了有力保障。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简称撤点并校”。“”  
即教学点,一般指四年级以下,多设在人口较少的偏  
远贫困村寨;“指完小,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或六年  
。“撤点并校要求撤掉各教学点,将临近地几个  
完小合并成中心校此政策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  
对文献考察发现,学界对撤点并校政策的探  
讨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从价值判断角度分析撤点  
并校政策的负面效果;二是从教育事业角度陈述  
旨在扩大农村学校规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然而, “撤点并校政策的教育学意义与误区;三是从国别  
该政策执行中,过度的学校撤并导致学生上学远上  
学贵上学难,政策效果与政策目标渐行渐远,农村  
教育出现了城挤乡弱村空的危局能否克服此  
危局,关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现,也关乎新农村建设  
的成果及社会的整体进步,更关乎千千万万农村家  
庭及其子女的受教育权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大  
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  
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  
比较角度介绍美国等国家中小学布局调整现状整  
体来讲,当前研究在撤点并校政策的历史背景及  
实际效果等方面已达成共识,但缺乏宏大叙事视野  
及深度探究精神,对政策发展的建构意义不足本  
研究从政策科学角度梳理撤点并校政策的演变轨  
,挖掘政策制定的深层逻辑并提出优化建议,这也  
是社会科学研究回应现实问题的必然要求。  
撤点并校政策的演变轨迹  
收稿日期:2015-04-20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社会治理创新中的公共政策终结问题研究”(15YJC630175)、陕西省社会科学基  
金项目社会治理创新中的公共政策终结研究”(201SR017)的成果。  
作者简介:张丽珍(1981—),,陕西眉县人,管理学博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与政府治理。  
6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政策图景的确立:“撤点并校政策的制定  
()决策者注意力的改变:“撤点并校政策的  
调整  
政策的大幅度调整,不是源自偏好的改变,就是  
政策图景是指政策在公众和媒体中怎么样理解  
和讨论,通常与政策信仰和价值观相关,是经验信息  
[
1]  
和感情要求的混合物随着科学研究的变化媒  
体导向的调整重大事件的出现,政策图景会发生转  
政策图景的展示涉及政策价值内容过程及具  
体措施等政策图景的生成与政策制定相互交织,  
政策制定者在宣示政策目标及结构的同时,也是在  
表明政策图景鲍姆加特纳和琼斯认为,政策图景  
(PolicyImages)与政治制度互动的结果将会产生政  
策变迁,政策制定者在政策变迁过程中被无穷系列  
情境拴住,他们是这一系列情境的产物和创造者,也  
是多种技能的实践者。“撤点并校政策的制定主体  
为国务院,政策制定过程既受国内外经验信息影响,  
也受客观情境变迁及政策理念等多种因素影响。  
注意力的改变人们对公共政策的注意力有限,政  
策网络的关注焦点变动不居当政策反对者力图形  
成新的政策图景,并吸引新的参与者进入政策网络  
与政策场域时,就会促进政策结构短期内发生重大  
变迁随着农村适龄儿童生源日益缩减,“撤点并  
政策在资源集约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然而,中小  
学寄宿制建设与管理滞后却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为此,教育部在2006年下发通知,进一步要求将中  
小学布局调整纳入地方教育发展规划,统筹安排稳  
妥实施。“撤点并校政策实施中衍生的学生上学路  
途遥远家庭教育支出增加政府责任转嫁教育资  
源浪费乡土文化断裂等问题,伴随着校车安全事  
的频发,引起媒体与政府当局的重视与反思。  
080,  
中国进行了第一次较大  
2
规模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终结了此前村村有小 2009,中央政府再次强调,农村撤点并校应在  
,乡乡有初中的格局,各级地方政府以农村初高  
中为重点,逐年撤并了许多小学及初高中。“普九”  
期间,国家强调办学网点下移,使农村孩子能够就近  
入学进入新世纪,受城镇化加速及计划生育政策  
影响,农村适龄生源减少,进城务工子女增多,家长  
对教育质量的要求提高,而现有的规模小质量低、  
条件差的教育生态难以应对这种新的教育需求依  
照均衡发展原则,对过于分散的农村中小学进行布  
局调整成为新的政策愿望与图景这与当时我国基  
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初  
步实现契合,也与改善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发  
展不平衡,一些地方政府对基础教育重视和投入不  
足的情况相关。200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  
革与发展的决定将这一政策图景转化为政策文本,  
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基础上进行,认  
真吸取经验教训此后,诸多高校及研究机构以田  
野调查方式对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追  
踪研究。2011,在北京举行的21世纪农村教育  
高峰论坛上发布的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  
显示,20002010,农村地区每天消失63所  
[2]  
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根据教育部官方数  
,1997年到2010,农村地区每天消失64所  
小学,占全国撤并小学的82%(见表1)。  
1.19972010年农村小学与全国小学数量变化对比表  
(单位:)  
减少学校  
数合计  
平均每天  
减少学校数  
1997 2010  
全国农村小  
学数  
512993210894 302099  
64  
78  
决定第十三条规定:“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  
全国小学数628840257370 371470  
学校布局”,明确要求:“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  
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  
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  
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  
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表  
明政策制定者在追求规模办学优化教育资源的同  
,特别强调因地制宜分类规划,避免行政一刀  
”。此规定还指出县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农村义务  
教育承担主要责任,负责中小学的规划布局调整、  
建设和管理工作。  
农村小学校  
数所占比例  
8
1.5% 81.9% 81.3%  
82%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数据。  
农村中小学的迅猛撤并,上学路途骤然拉长,发  
展寄宿制成为解决上学远的主要措施,但配套生活  
设施不到位,学生营养状况堪忧,“不同年龄段寄宿  
[2]  
生比走读生身高低35厘米” 。撤点并校后学  
生上学距离平均变远4.05公里,交通安全隐患增  
;住宿生的平均花费为1157.38,家庭负担增  
[3]  
不少家庭成员进城陪读,加剧了农村人口结  
64  
张丽珍撤点并校政策的演变轨迹主导逻辑及优化机制  
构失衡,也带来亲情断裂农村文化凋敝等深层次问  
叫停。  
政策科学领域的间断均衡理论可以解释撤点  
而合并后的学校,在教师及教学资源的配置上  
并未明显改善,学生接受的依然是低质教育在媒  
体及教育研究者等行动主体的影响下,“撤点并校”  
政策的负面效果逐步被觉察,并引发了行政机构和  
社会公众的注意力改变及深入反思。  
并校政策调整轨迹并为问题解决提供参考间断  
均衡理论从政策变迁基础时间动因障碍场域、  
[1]  
模式等几个因素进行构建政策效果与政策目标  
的偏离瓦解了撤点并校政策的意义,打破了政策  
均衡状态尤其是2011年最后两个月,江苏徐州丰  
县首漾镇及甘肃庆阳正宁县榆林子小博士幼儿园重  
大校车事故,撤点并校政策再次推向舆论尖口。  
但问题绝不止于改善校车安全这样简单的技术问  
当问题被描述为技术问题而不是社会问题时,  
专家可以主导决策过程当这种政策的伦理社会  
或政治因素成为核心内容时,立即就会有相当大范  
围内的其他因素被考虑在内我们可以看到,舆论  
媒体专家学者知名网友政府官员政策企业家等  
行动主体介入到政策讨论与评价中,不断传播着政  
策的负面效果但由于政策垄断法规制定的程序  
障碍碎片化政治体系等原因,校车安全重大事故发  
生一年后撤点并校政策才被叫停中央层面的政  
策叫停,为地方政府行为设定了规范约束,但地方政  
府是否真正实执行中央意图,则取决于复杂的政治  
设计系统。“撤点并校政策的演变轨迹体现出间断  
与稳定的交替,也体现着多元的政策输出的有限变  
化及间断式变化根据间断均衡理论,可以剖析政  
策变迁的深层逻辑并从变迁场域促动因素变迁障  
碍等方面为撤点并校政策优化提供参考。  
()制度性摩擦的僵局:“撤点并校政策的暂  
撤点并校政策由国务院制定,实施主体为县  
级人民政府条块分割现状下,制度性摩擦既发生  
在不同政策之间,也出现在政策制定者与实施者之  
。“政策制定者并不是非常鲜明的具备身份特征,  
也不是那样强而有力政策制定依赖于那些能帮助  
政策制定者在具体的备选方案中择优的人,依赖于  
那些执行方案的人,依赖于那些在法律或在实践上  
共同促使政策出台的人以及同样多地依赖那些(通  
过施与信任或收回信任的方式)能够培育或抹杀方  
[4]193  
案成功机会的人” 。国务院关于农村学校布局  
调整的主要动机是整合教育资源,节约教育经费投  
,也强调关注学生受教育权利及机会但地方政  
府出现选择性执行”,将减少教育运作成本作为直  
接目标,过度追求教育规模,忽视学生就近入学的基  
本权利和机会。2010年至2011年间发生的多起令  
人心痛的校车安全事故,撤点并校政策直接相  
,盲目撤并教训惨痛。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制度性摩擦,使得  
本为教育管理常态的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目标及价值  
扭曲为全面了解各地贯彻落实农村中小学布局调  
整情况,20125月至8,根据国务院部署,审计  
署组织全国1445个审计机关,27个省所辖1185  
个县自2006年以来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布局  
撤点并校政策的主导逻辑  
()效率与公平  
农村学校教师素质层次不齐教育经费紧张是  
不争的事实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眼界开阔,对城镇  
教育优势的认同,加之国家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政  
策扶持,农村学生进城读书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潮  
,农村生源必然减少基于生源数量减少与学校  
资源匮乏两方面的考虑,我国政府对农村中小学实  
撤点并校政策撤销或合并生源少效益低的  
学校,整合教育资源集中办学,以规模办学规范办  
科学办学提高农村办学效益”,是该项教育政策  
对效率价值的满足。1999年至2003,诸多部门  
密集出台教育政策,将集中规模办学作为促进教育  
公平与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途径,凸显了教育政策  
[5]  
调整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发现,由于上学  
路途远及家庭负担加重等原因,实际辍学人数上升  
幅度较大(主要集中在初中),重点核实的1155所学  
校中,辍学人数由2006年的3963人上升到2011年  
[5]  
8352,增加了1.1。20129,国务院  
办公厅出台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  
的意见》,提出:“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是政府  
的法定责任,严格规范学校撤并程序和行为”,“坚决  
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在完成农村义  
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备案之前,暂停农村义务  
教育学校撤并”,实施了十余年的撤点并校政策被  
[6]  
效率优先思维然而,整合农村教育资源降  
低生均教育成本提高校舍单位面积及办学资金利  
6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用率,这些以提高效率为目标的举措,却以成本转嫁  
用是微弱的,“撤点并校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薄弱。  
虽然,“撤点并校政策的出台听取过专家学者教育  
工作者地方政府官员的意见,一定程度地体现出决  
策的民主化取向然而,现实中的政府往往是不可  
控制的,它们常常抵制学者们就其处理问题所提出  
专家建议在公共政策的现实世界里,分析的  
的方式,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学生的时间成本和  
交通安全隐患况且,过早(10岁以下)的寄宿对亲  
子关系家庭教育人格教育的冲击,恐怕也是政策  
制定者未曾考虑而又不容忽视的政策后果。“撤点  
并校政策也强调关注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及教育机  
会均等,要求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做到  
[9]6  
优越性往往要屈从于政治的需要 ,知识精英受制  
于政治精英而作为撤点并校政策一方当事  
———村民的缺席,再次表明公众参与不足,精英决  
策主导哪些社会成员及组织可以参与政策制定,  
是由宪法和法律以及所涉及参与者的权力和知识资  
源决定的不同政府部门之间,政策主体与政策客  
体之间利益诉求不同,他们对同一问题的解释可能  
是对立的,能否接纳不同群体参与政策制定关系政  
策质量及实施效果精英决策呈现出政策垄断特  
,即政策制定中最重要的行动者或行动者联盟(多  
为体制内部的政策研究部门)倾向于组成集中的封  
闭的体系,将其他参与者排斥在外,只有这种垄断被  
新的参与者打破时才可能出现明显的政策变迁精  
英在知识经验技能等方面比普通公众表现优异,  
却并不能取代公众作为平等参与人的资格,并不能  
排除公众贡献合理建议的可能。  
交通不便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适当合并  
农村学校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平等公平均等  
等价值被效率目标替代,中央政府追求教育公平的  
政策,沦为地方政府的数字竞争游戏应然状态下,  
效率与公平是相互支持补充和增强的关系,撤  
点并校政策过多偏向效率,导致公平缺失。  
()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  
行政权力是其职责范围内的影响力和支配力,  
呈现出渗透性扩张性强制性等特征行政权力的  
使用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且不断追求独立性的趋  
[7]  
只要行政机构依然依赖于来自公共领域与政  
党政治的输入,那么,能够强化选择功能的自我反思  
[8]147  
就会受到禁止 有些地方政府积极执行撤点  
并校政策,并不是为了教育资源的优化,仅仅是为  
了减少办学点以缩减政府教育投入,实现部门利益。  
由政府创制的教育政策,如果只考虑政府利益,不尊  
重教育规律和受教育者权益,就会出现过度撤并,甚  
至强行撤并的行为。  
撤点并校政策蕴涵的每组逻辑之间本应相互  
补充,相互支持,但现实中的不当偏倚直接影响政策  
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而影响政策执行力与政府公  
信力因而,根据间断均衡理论以及中国政治生态  
实况,需要以教育自身发展规律为基础,尊重农村村  
民的客观真实需要,抓住时机,果断实施政策终结,  
制定出新的更符合乡村文化传承的布局调整政策。  
农村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与全局  
性地位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单用行政权力主导的思  
,背离了农村教育的实际与以生为本的教育观。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并不等于简单的撤并,既包括  
撤并学校,也包括扩建或者恢复学校,甚至包括重新  
配置资源改变学校功能实践中的学校布局调整,  
过度强调行政权力的强制性,布局调整方案的多样  
性与科学性受到抑制用粗浅的撤并代替其他可  
能的调整方案,疏于思考农村需要什么学校农村孩  
子需要什么教育以及有权利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这些  
重要问题,结果势必伤害农村学生就近接受教育接  
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宪法及其公共管理的公共性要  
求保护基本人权与正当利益,不仅强化对自由权保  
,而且要强化对平等权的保护,“撤点并校政策有  
滥用公共权力侵犯公民权利之嫌。  
撤点并校政策的优化建议  
()果断的政策终结策略  
政策过程涉及到一系列随着时间推移而发展的  
复杂的互动因素如果问题已经被完全认识到了,  
那么问题被提出来的方式和形式便是决定者最终解  
决问题的重要决定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讲,议程设  
置就是从政府角度认识问题的过程罗斯认为公共  
政策是由社会团体活动推动的,这是多元主义的标  
志性特征但经验证据表明,在许多情况下,政策程  
[9]6  
序是由政府成员而不是社会团体启动的 。  
20121122,教育部要求各地暂停撤  
点并校”。2013,福建河北湖南云南各省相继  
暂停撤点并校”。201339,教育部部长袁  
()公众参与与精英决策  
正如精英主义认为公民个人在民主体制中的作  
66  
张丽珍撤点并校政策的演变轨迹主导逻辑及优化机制  
贵仁再次谈及撤点并校要暂缓,并肯定了撤点并  
政策总体上是好的,但在撤并过程中出现了操之  
过急的情况,当务之急要做好规划,再来考虑,在没  
有做好规划之前,暂时停下来此种政策现象在政  
策科学中称为政策终结”,即对过时的失效的已  
完成使命的政策经过评估后采取废止的政策行为。  
催生撤点并校政策终结的诱因颇多,诸如农民负  
担的增加校车事故频发安全隐患增多大班额的  
出现与大批师资力量闲置,更为甚者,因为孩子年龄  
小难以适应学校生活,身心健康受到影响。  
消失,农村教师作为乡间知识分子传播文化与推  
崇知识角色的消失,农村活力与生气将一并消失。  
不同地区也在探索多元化教育生态体系,陶行知先  
生的生活即教育理念变为现实的实验课堂;将农  
村教育纳入乡村建设,通过与乡村联系起来传承乡  
村传统美德与文化以延续农村文明被高度认可教  
育部门的政策定位与设计,是要在基础教育和义务  
教育课程框架内城乡同轨还是城乡各有一条轨道?  
农村教育如何定位解决不了,农村教育就不可能成  
。  
在多层级政府系统中,政策变革不仅通过创新、  
终止或者项目组织替换的形式发生,而且可以作为  
政府之间责任和关系转移的结果发生政府终结某  
项政策,不再承担这部分事务的管理,并不表示这部  
分公共事务就不需要继续管理了,而是需要政府采  
取新的管理理念与方式。“撤点并校政策纵向涉及  
中央到地方多个层面,横向涉及到党委教育主管部  
财政部门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等利益相关方,  
实施中可以分批终结,由易到难,由点到面,同时要  
有新的政策生成,为农村中小学布局给予合理有效  
指导。  
()透明的讨论协商程序  
总的说来,所有关于制度的设计方案,在终极的  
意义上,都是出于解决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的目  
[
11]9  
。“撤点并校政策以政策资源与接受教育为  
媒介架起了政府与农村家庭的链接,是节省政策资  
,还是保障农村孩子就近入学,成了天平的两个砝  
孰轻孰重,能否平衡,对应着双方利益能否平  
政府作为公共物品提供者,在价值选择与供给  
方式上都应考虑相对人的合理诉求农村教育能否  
走出困境,后撤点并校时代,必须吸取教训,尊  
重村民的表达权,让家长及孩子作为政策相关方在  
决策过程中充分表达意愿,并能实质性影响决策的  
过程和结果要回归到以学生为本的布局轨道,  
就要赋予利益相关的全体村民商议权,否则规划布  
局调整的标准和程序就缺乏广泛的认同基础邀请  
村民就学生上学路程寄宿管理校车接送学校班  
教育质量等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协商一致后达成  
解决方案对村民权益的尊重,正是国务院关于规  
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的落脚点。  
这也是政策制定中整合理性决策方法所主张的以公  
民参与为基石,将不同的事物与物质相互渗透相互  
交换,资源共享,经由公众合议形成决策,使政策合  
()审慎的农村教育功能定位  
有些公共问题的解决需求来自于社会,有些则  
是政府自主提出来的。“撤点并校政策的未来亟需  
政府与政策相关方对农村教育功能定位取得共识。  
0002010,  
广西率先操作集中办学的鹿寨  
2
县学校数量减幅84%,陕西全省小学数量减幅  
[6]  
,
9ꢀ7%  
内蒙古全区小学数量减幅78% 如此大  
6
力度的分散办学向集中办学转变能否承载农村教育  
的实际需求?“撤点并校政策是否有重复城市模  
尾随城镇化应试教育之嫌?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  
整是否追求以城市教育取代农村教育,以学校进城、  
学生进城带动家长进城,提高城镇化率为目标? 这  
一系列问题的解答需要厘清农村教育功能农村教  
育功能定位决定学校布局调整的思路及策略,关乎  
农村教育建设成败,关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12]  
法化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一司司长曾介绍,要把  
保障学生就近入学作为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而且  
如果撤并学校的数量比较多,要报上一级政府审批,  
凡是要撤并学校的,必须征求群众意见,特别是农民  
群众家长的意见,如果没有这个程序,坚决不允许  
撤点并校政策的优化必须跳出政策制定政  
[
13]  
策执行与政策环境这些格式化因素,追问乡土教育  
的本源回归教育本源,就要以人为本以乡土为  
以学生与农民自身的需求为出发点,培养勤劳、  
勇敢有爱心的学生,兼顾教育的本体化功能与社会  
撤并学校 。  
()合理的绩效评估设计  
我们的政治系统被设计来约束那些对民众不负  
责任的权力的运用,而不是被设计来确保对于国民  
[10]  
[4]194  
化功能,提高学生自由选择的能力 农村学校的  
的负责任的权力的运用 合理的绩效评估制度  
6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既有利于约束不负责的使用权力,也能鼓励负责任  
学校与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生源减少村民要求优质  
教育地方财力趋紧的现实之间冲突加剧基于此,  
旨在扩大教育规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撤点并  
政策应运而生,在实践中却沦为地方政府的政绩  
竞标赛。“一村一校曾是地方政府引以为豪的业  
,10多年后,“撤点并校政策再度以撤并速度与  
幅度为不少地方政府赢得面子一项关系国家可持  
续发展民族兴旺繁荣社会和谐文明的农村教育政  
,不仅需要政策科学的辅佐,也需要教育领域相关  
者的参与,更需要公共权力行使者的责任与智慧。  
撤点并校政策的演变,既是环境变迁的要求,  
也受政策主体的控制,在公平与效率行政权力与公  
民权利公众参与与精英决策之间进行逻辑博弈。  
政策发展依赖这三组主导价值的平衡,要求政治决  
策实现政策辩论规范与经验主义方法的有机统一。  
根据保罗·迪森(PaulDiesing)的观点,政治决策有  
三个基本因素:依存于社会复杂性的讨论关系;由参  
与者的讨论关系和参与态度所产生的系列作用;一  
整套信仰和价值以此来看,政治决策建立在能够  
确保规范的接受性,或者能够确保对于各种参与者  
行为的产生由于客观条件的复杂多样性,等量资  
源不可能在不同区域有等量产出,等量努力也不可  
能有等量政绩效用,所以评价政府绩效必须根据客  
观条件与可能条件进行对比和综合分析。“撤点并  
过程中,行政强力的介入,以超前规划一步到位  
的强制命令,以指标化政绩赛的方式撤销本来生源  
很好的学校,或者以撤并农村学校带动人口流向城  
[10]  
,为农村撤点并校政策抹上异样色彩 。  
撤点并校政策能否回归教育的以学生为  
”,并且影响到教育过程,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需  
要高超的顶层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是良好政  
策效果的保障,要求做到如下几点首先,严格备案  
审核制度各地将农村学校规划布局上报国家教育  
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同意并备案,先备案审核,审核通  
过才能执行其次,尊重实际,严格程序在撤并过  
程中,必须依据农村实际情况,依据群众需求学生  
人数交通状况,征求村民意见,充分论证,提出后续  
相关问题的解决预案,获得多数村民同意后才能撤  
审计署发布的对1185个县的农村中小学布局  
调整专项审计结果显示,2000年到2012年间,全国  
小学在校生减幅23.72%,撤并系数达到3.44,也即  
小学数量减幅超过同期在校生数量减幅的3,严  
[14]223  
来说实现共同目的的能力上 受此启发,“撤  
点并校政策要实现行动者共同目的需对四个选项  
进行组合:一是采取果断的政策终结,废止文本主义  
执行方式;二是审慎界定农村教育功能,提供符合教  
育规律与农村建设的制度指南;三是在此过程中,尊  
重政策客体的利益诉求,以沟通协调影响决策的矛  
盾性因素,增加各种政策共同体之间相互容忍的能  
;四是建构蕴含价值规范的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  
作为政策纠偏与政策发展的保障策略,同时用于检  
测政府承诺与公众愿望的距离,以期促使撤点并  
政策更富成效,发挥政策改变政治经济和重塑公  
共问题的能力,”  
政策有望解救农村教育城挤乡弱村空危局,推  
进农村教育的复兴。  
[6]  
重背离农村实际再者,将学生与家长满意与否  
作为衡量布局调整的核心指标最后,加强监督。  
强化人大对政府的监督上级对下级的监督以及媒  
体对政府监督,增强撤点并校政策的公共性农村  
学校布局目标和措施不宜用单一经济主义效率思  
,而应从必要性效率性有效性代表性回应性、  
责任性等方面综合考虑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  
结论  
2
0世纪90年代的义务教育工程以巨额财政支  
出基本实现了一村一校格局,满足了农村孩子就  
近入学的愿望但规模小条件差师资弱的麻雀”  
参考文献:  
[
1]朱春奎,严敏,陆娇丽.公共预算决策中的间断均衡模型[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12,(1):78-89.  
2]孟繁祝.中国每小时消失4所农村学校10年减少一半[EB/OL].(2012-11-18).http://chuzhong.eol.cn/focus_9144/  
0121118/t20121118_870496.shtml.  
3]2001撤点并校政策施行农村小学数量十年少5[EB/OL].(2012-05-21).http://www.ah.xinhuanet.com/news/  
012-05/21/content_25264216.htm.  
4]〔杰弗里·维克斯.判断的艺术———政策制定的研究[M].陈恢钦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
2
[
2
[
68  
张丽珍撤点并校政策的演变轨迹主导逻辑及优化机制  
[
5]瞭望编辑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大事记[J].瞭望,2013,(24):21.  
6]周大平.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曲与直[J].瞭望,2013,(24):24-26.  
7]卢子娟.“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为什么关?怎么管?[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7):37-41.  
8]〔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M].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9]胡宁生.现代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的整体透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10]周大平,屈一平.乡村教育变革之路[J].瞭望,2013,(24):20-23.  
11]〔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政策制定[M].5.谢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2]朴贞子,李洪霞.政策制定模型及逻辑框架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9,(6):56-59.  
13]教育部回应农村中小学数量下降:撤并须征家长意见[EB/OL].(2012-05-22).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2/05-  
2/3904851.shtml.  
14]〔弗兰克·费希尔.公共政策评估[M].吴爱明,李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
[
[
[
[
[
[
[
2
[
Evolvement,LeadingLogicandOptimizingSystemof  
PolicyonAdjustingRuralPrimaryandMiddleSchools  
ZHANGLi-zhen  
SchoolofHumanities,XidianUniversity,Xi’an,Shaanxi710126,China)  
(
Abstract:Policyonadjustingruralprimaryandmiddleschoolsraisedbythecentralgovern-  
mentaimsatenlargingeducationscopeandoptimizingeducationresources,whereas,duetoob-  
sessivepolicyimplementationbylocalgovernments,ithasbroughtaboutcrisistoChineseeduca-  
tion,i.e.,congestedincities,weakintownsandhollowinvillages.Chronologically,thepolicy  
experiencesthreekeystages,namely,establishingpolicyimages,policymakerschangingtheir  
focusesandinstitutionalfriction.Furtherexplorationrevealsthatthispolicyincludesthreepairs  
oflogicbehind,namelyequityvs.efficiency,administrativepowervs.civilrights,publicpartici-  
pationvs.elitedecision,andtheyall,toacertaindegree,areunbalanced.Therefore,itisof  
greatimportancetoterminatelocalgovernmentdecisionandaction,andatthesametimeseri-  
ouslydefinethefunctionsofruraleducation.Onthisbasis,itisnecessarytowidelyconsultwith  
villagerstoreadjusttheschemeandimproveperformanceappraisingsystem,otherwisethecrisis  
ofeducationwouldremainunsettled.  
Keywords:policyonadjustingruralprimaryandmiddleschools;policyimages;institutional  
friction;ruraleducationfunction;policytermination  
[责任编辑:罗银科]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