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卷第1期  
2
0161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43,No.1  
January,2016  
教学视野中的师生关系  
———兼与刘艳侠博士商榷  
1
a,b  
2
周序,李芳  
(1.厦门大学a.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协同创新中心,b.教育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05;  
2
.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综合研究室,北京100816)  
摘要:师生关系是否疏离,不在于教师是否传授客观知识,而在于传授知识的技术高低;对知识的自我建构,也  
不至于让学生盲从于师;追求整全的理想,由于抽离了客观知识,因而难以实现教学不是割裂的,应该在客观  
知识的基础上追求整全”。师生双方也不能是纯粹的友伴关系,而只能是亦师亦友”。  
关键词:教学视野;师生关系;“亦师亦友”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6)01-0094-06  
[
1]  
师生关系是一个亘古常新的话题,师生双方之间的  
,把知识装进大脑即为教育的成功” ,在这种情况  
,师生双方的个性特征精神品格,都湮没在对知识  
的无限崇拜中。  
亲疏远近,往往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发展。  
高等教育研究》2014年第8期发表了刘艳侠博士的不  
同知识类型学习中的师生关系一文,文章指出:知识学  
习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师生关系很多大学的课  
堂偏重于客观知识的教授,这会导致师生关系的疏离;  
也有老师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建构性的学习,但这种课堂  
面临着学生盲从教师的风险;只有当师生双方作为友  
,在对话中共同学习的时候,才能达到真正良好的师  
生关系文章观点鲜明分析深入,令人印象深刻,但所  
表达出的一种忽视教师地位轻视知识价值的思想,却  
难免令人存疑该文对良好师生关系的展望也呈现出  
一种理想化的局面故笔者略抒浅见,向刘艳侠博士及  
广大教育工作者求教。  
刘艳侠博士对知识传授的理解,受雅斯贝尔斯的影  
响颇大她引用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的  
话说:客观知识的传递对学生精神害处极大,最终会将  
[2]5  
学生引向对有用性世俗的追求” ,因此她反对基于客  
观知识的教学,认为传授客观知识的教育是一种功利性  
的教育,以传授知识为己任的教师也仅仅是学生学习的  
工具而已但是,如果刘艳侠博士肯耐心地将什么是  
教育这本书向后多翻几页,就会发现,雅斯贝尔斯继续  
写道:“小学教师都有责任维持秩序和形式,以使  
[2]54  
世界的精神财富流传下去。” 所谓精神财富的流  
”,当然是指人们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各个学科各  
个门类的客观知识的教学了雅斯贝尔斯甚至还认为:  
疏离:客观知识之学的必然结果?  
刘艳侠博士认为,在以客观知识为核心的教学当 谁要是不知古希腊罗马,谁就仍停留在蒙昧野蛮中。  
,传授知识成为教学的目的,“学生往往作为容器而存  
人们从小不假思索学到的东西将影响他整个的一  
收稿日期:2015-10-10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厦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1)”的支持。  
作者简介:周序(1983—),,四川泸州人,教育学博士,厦门大学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人员教育研究院讲师、  
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课程与教学论;  
李芳(1983—),,内蒙古呼和浩特人,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与教育法学。  
94  
教学视野中的师生关系———兼与刘艳侠博士商榷  
[
2]56  
。” 这样看来,客观知识在雅斯贝尔斯的教育理论  
中非但不是一无是处,反而还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雅  
斯贝尔斯真正反对的,其实他自己说得很清楚,不是客  
观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而是我们不能以正确的方式传  
可见,在知识教学当中,学生和教师之间完全可能  
存在直接而紧密的联系。  
当然,现实当中师生关系疏离的问题并非个案,而  
是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刘艳侠博士敏锐地抓住了这个  
问题,并从知识教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这是其研究值  
得肯定的地方但遗憾的是,她将关注点放在了知识”  
,认为只要是传授知识”,就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疏  
,却没有考虑到教学的水平有高低之分,教学水平  
的差距同样可能带来师生关系的亲疏有别在当前大  
学讲坛,很多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的时候大都只是在读  
讲稿或念PPT,即便是一些名家泰斗,其教学水平也屡  
屡遭人诟病孙绍振先生曾形容北京大学的魏建功先  
王力先生王瑶先生和杨晦教授的教学是茶壶煮饺  
”,“余音袅袅,杳不可辩”,“口中含有热豆腐”,“草草  
[2]149  
授知识和技能” 。  
刘艳侠博士显然对客观知识的传授有一个误会,她  
认为,客观知识的学习就是记住一些现成的结论和答  
但事实上,客观知识的学习绝非停留于记住现成  
结论的层面,而是作为下一步学习的基础正如雅斯  
贝尔斯所说:“新经验的产生只有在原有认识基础上才  
成为可能经验作为一种观照,总是建立在已有的结构  
之上对于一个完全无知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来说,就  
[2]88  
无法清楚地向他展示所认识的对象。” 无论是学生思  
维的发展能力的提升,抑或是获得刘艳侠博士所说的  
[4]  
成人品格”,都离不开扎实的知识基础在号召大学要  
停课这段评述还得到了邢红军等人的认可,被  
培养创新性人才的今天,知识的大量积累更是成为大学  
生们进行研究和创新的前提,而创新也从来不是空洞  
,也必须依托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几乎不存在无知识  
认为是虽稍有不敬之嫌,但亦拿捏到位,分外传神,想  
[5]  
来应当丝毫不会冤枉诸位”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或  
听之乏味,或不知所云,即便偶尔听得只言片语,也无法  
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说这些老师上课的时  
候没有关注学生,学生也不愿关注老师,并不过分但  
这与其说是因为这些老师传授的是客观知识所以导致  
了问题,不如说是这些老师的教学水平存在问题试  
,当老师们的教学令人不敢恭维,甚至影响到学生的  
学习效果的时候,师生之间何以建立良好的关系? 相比  
之下,我们太缺乏诸如于丹易中天钱志亮等擅长教  
,并因此受到学生的欢迎和爱戴的老师总之,师生  
关系是否疏离,并不取决于教学的内容是不是客观知  
,而是取决于教师传授客观知识的水平如何。  
[3]  
的所谓创新” 。  
那么,基于客观知识的教学是不是必然会导致师生  
关系的疏离呢?刘艳侠博士认为,当教学以知识传授为  
己任的时候,教师与学生都不约而同地关注知识而非关  
注彼此,因此师生之间的关系只能是疏离的她认为:  
教师与学生同在一间教室共学一门课程,教师在教,学  
生在学,换任何一批学生和任何一位有专业知识的教师  
[1]  
都不影响教学。” 然而,恰恰是这一举证存在问题我  
们很容易想到:同样是教国学,于丹的讲授就会比很多  
老师的讲授更让学生觉得华美隽永,流连忘返;同样是  
三国》,易中天的品读就会比其他老师更加幽默,更  
能让学生开怀大笑;同样是在讲教育学的知识,钱志  
亮的课程就比其他很多老师开设的教育学课程更受  
欢迎无论是于丹读论语》,还是易中天品三国》,抑  
或是钱志亮讲解教育学”,都只是在向学生介绍他们自  
己的观点看法或者一些已经得到验证的共识,但他们  
的课堂教学质量比别的老师高,他们本人也更受大学生  
的欢迎———于丹在2008年被评为北师大最受本科生欢  
迎的十佳教师之一;而易中天早在他还任教于武汉大学  
的时候就已经是最受欢迎的教师了;至于钱志亮,他的  
盲从:建构知识之学的潜在危机?  
刘艳侠博士认为,大学生的学习,其价值不仅仅在  
于所收获的客观知识,更在收获知识的过程之中因  
,与其从老师那里获得现成的客观知识,不如跟着老  
师学习做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收获知识这种类型的  
学习被刘艳侠博士称为建构知识之学,在她看来,基于  
建构知识之学的教师之教要比基于客观知识之学的教  
师之教更加进步但即便如此,这种教学却面临着一个  
潜在的危机,即学生在跟随老师做研究的过程中建立起  
来的亲密关系,很有可能导致学生对教师观点或看法的  
盲从,“可能导向学生以师见为己见的后果,在对教师的  
教育学课程频频让众多选课生和从其他高校慕名而  
[
1]  
来的旁听生挤破了头很显然,这说明当大学课堂以知  
识传授为中心的时候,学生并不是只关心知识,更不是  
如刘艳侠博士所说的和教师之间并未真正地发生关  
尊重与爱戴中偏离了对整全知识本身的追求” 。  
令人感到困惑的是:建构主义虽然派别林立,有学  
者甚至认为有多少建构主义者就有多少建构主  
[1]  
[6]261  
” ,实际的情况是,老师教得好,学生欣赏这位老师,  
就可能对知识产生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  
” ,但不论是何种建构主义,都强调不同学习者基  
于自己不同的经验背景建构出对外部世界的不同理解,  
9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程绝不像野鸭群随着领飞者腾飞一般属于一种无意识  
都提倡学生的自主精神和首创精神,因而,建构知识之  
学应该具有很强的个体性和独特性,因而也就与盲从”  
无关这种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建构知识之学,怎么会  
让刘艳侠博士觉得让学生面临着盲从于师的危机呢?  
仔细分析刘艳侠博士所谓的建构知识之学”,可以  
发现,原来,作者认为的建构”,指的是从游于师”。她  
引用梅贻琦的话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  
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  
的行为,而是要有着自己的兴趣意愿和动机以及自己  
的思考判断和分析由于每个学生个体在动机兴趣、  
思维特点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因而在建构主义看来,每  
个学生都是在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不同  
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侧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  
[6]385  
,甚至我们应当期盼并酝酿差异性” 。从这种意  
义上说,在建构主义的教学当中,学生的收获是基于自  
身经验的建构过程,得到的是个性化的见解,自然也就  
无所谓盲从了不然,我们何以理解与柏拉图亲如父子  
的亚里士多德怎么会说出吾爱吾师,吾犹爱真理这样  
的名言!?  
[7]325  
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也就是  
,“从游意味着身教重于言传,学生对教师长期的耳  
濡目染,就是让学生从游于师的有效途径我们愿意  
相信,一个儒雅向学的教师,很有可能赢得学生的尊  
,并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作者所说的亲密关系但亲密  
关系的建立并不是学生得以主动建构知识的充分条  
常能听到大学生在评论某些知名教授的时候认为:  
某老师学问做得好,值得尊敬,但年纪尚轻却已华发初  
,皱纹上额,因此我只是崇拜这位老师,但并不羡慕  
这位老师,因为我不希望成为他那样的人”。在这种情  
况下,亲密关系虽然建立,“从游却并未发生那么如  
何才能让学生自觉自愿地跟随老师一起探索真知呢?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应该使越来越多  
的成人能够去感受知识和个人自学带来的乐趣……唤  
建构主义是否适合在高校教学中普及,目前尚无定  
由学生建构知识是否真如刘艳侠博士所说要优于  
传授客观知识,也还见仁见智但至少可以确定的是,  
建构主义绝不应该只是耳濡目染,也不应该是从游于  
”,作者错会了建构之意,因此才会将盲从于师视  
作建构主义之学的潜在危机如果我们清楚了解建构  
主义的特点,就会发现,这样的担心多少显得有些杞人  
忧天。  
共游:也许只是镜中花?  
刘艳侠博士认为,理想的师生关系只能在共游当  
中产生所谓共游”,意味着教师不是以知识占有者的  
身份来传递客观知识,也不是以领路人的身份带动学生  
[8]76  
起对知识的好奇心” 。苏霍姆林斯基也告诫教师说,  
应该让知识变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发 从游于己”,而是要放下身价,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共  
[
9]142  
人的兴趣和热情” 。也就是说,只有当学生感受到了  
知识的魅力的时候,才有可能发自内心地对知识感兴  
产生探索的欲望,才能激发出他们自主建构知识的  
热情如果学生只是看到教师如何在知识探索的道路  
上孜孜以求,废寝忘食,乃至疾病缠身,却感受不到知识  
的魅力,感受不到求知过程中的充实和幸福,自然就难  
以产生成为像老师这样一个人的意愿。  
同研讨共同反思共同进步这样,“教师虽然仍是教  
,但同时亦加入学生的行列;此时的教育成为动态成  
历程,在对真知的无限追求中,师生一起认识到自己  
[1]  
作为未完成的存在,共游向整全之知” 。这样,师生之  
间便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的纯粹友伴般的关系,这种  
纯粹友伴关系中蕴含的平等教育理念和浓厚的人文关  
怀,自然让人向往。  
遗憾的是,刘艳侠博士并没有在如何挖掘出知识的  
魅力上进行探索,而是将目光转向了教师的行为”,她  
引用欧克肖特的话说:“并非野鸭的叫声,而是它的腾  
问题是,刘艳侠博士所谓的共游并非可以无条件  
实现的,而是必须满足两个先决条件:一是学生应该具  
备从事学术研究的热情和意愿;二是学生要有得以与教  
共游的能力,即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研究能力必须达  
到一定的水平,能够和教师搭档共同进行学术研究这  
两个条件能否得到满足呢?  
[10]63  
,推动一群野鸭跟它一起飞行。”  
刘艳侠博士认为,  
当教师在求知的行为上做出表率之后,这种行为就胜  
过任何语言的唤起与激励,它无声而坚定地说请跟我  
[
1]  
’” ,从而让学生自觉自愿地跟随教师学习强调行  
为上对教师的跟随,抓住了建构主义教学的一个重要特  
,即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当作知识建构的主  
对于第一个先决条件,刘艳侠博士并没有进行太多  
的分析,仅仅是笼而统之地提了一句大学中的师生往  
[1]  
往有了一定的研究兴趣” ,但这样的判断显然经不起  
实证数据的质疑。《中国教育报曾报道说:“在高校,对  
专业不感兴趣的大学生不在少数,有调查发现,60%  
[
11]  
” 。但仅有主体性,还谈不上是建构主义不论何  
种派别的建构主义,在强调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结果  
方面并无二致所谓主动性,意味着学生建构知识的过  
[12]  
的大学生正在读着与自己兴趣不相符的专业” ;一份  
96  
教学视野中的师生关系———兼与刘艳侠博士商榷  
针对数学学习兴趣的调查发现,仅有8.3%的大学生对  
和帮助下的承担从这个意义上看,布鲁贝克所谓的  
高等数学课有着浓厚的兴趣,表示一般无兴趣把年轻人和老一辈人联合起来”,并不是说学生在学识  
[
13]  
比例分别高达46.6%45.1% ;而一则针对大学生英  
和研究能力上已经和教师平等,而是指为年轻学者提供  
一个既可以和老一辈人共同研究,也能从老一辈人身上  
汲取知识和养分的平台。  
语学习兴趣的调查则发现,在大学生考过四级之后,对  
[14]  
英语学习依然抱有兴趣者仅为33% 。当大多数大学  
生都对自己所学课程不感兴趣的时候,我们又怎能奢望  
他们可以与教师一起共游”、携手钻研学问? 布鲁贝克  
曾经告诫我们,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是为了学  
既然并非所有学生都有研究学术的热情和意愿,而  
有热情愿意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也离不开教师的帮  
,那么共游一说也就无从谈起其实所谓共游”,  
我们并不陌生,它本质上是一种绝对化的师生平等观  
,即认为师生双方在人格尊严乃至知识储备研究能  
观点深度上都没有先后之分优劣之别,都是平等”  
,享有同样的话语权但如果教师和学生在思想层面  
都难以区分出深刻还是浅显全面还是狭隘的时候,还  
需要教师吗? 还有必要教学吗? 有些激进的观点主张  
[15]89  
术本身从事学术研究” 。由于学生是大学的来去匆  
匆的过路客……不是象教师那样终生致力于学术研  
[15]39  
” ,因此我们不能想当然地将所有大学生都视作自  
愿投身学术的群体,当然也就不能把他们都当成是有足  
够兴趣和教师一起共游于学术之海的未来学者。  
对于第二个先决条件,刘艳侠博士也显得较为乐  
[16]  
她认为,韩愈早就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 不断用崭新的话语取代传统的权威的话语” ,而对  
贤于弟子”,所以师生双方没有地位高下之分,因而完全 崭新话语的合理性合法性只字不提,或许就是误将  
[1]  
可能成为彼此教化和共同成长的友伴” 。笔者认为,师生平等理解为知识思想层面的平等所致教师  
这是对韩愈这句话的一种误读韩愈说:“吾师道也,夫  
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可见韩愈认为得以为师者,  
不在于其生卒年月,而在于其”,所师者之”,显然  
应该是要高于自己的,如果老师的并不贤于弟  
”,那又何来师之的必要那么,韩愈为什么还要说  
之所以在知识储备研究能力等方面应该拥有权威,就  
是因为他在所教授的科目方面投入了比学生更多的时  
间和精力,付出了比学生更多的劳动,在于他们的研究  
成果在普遍程度上被人们所接受,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改  
变了人类的生活在师生关系中,教师毫无疑问地应当  
在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扮演着权威角色,这也是师生  
关系区别于其他人际关系的一个显著特点教师的权  
威角色并不排斥学生与教师一起交流探讨和互动,但  
同时这种权威性赋予了学生向教师学习的权利,也赋予  
了教师指导学生的义务否则,我们何以区分这到底是  
师生关系或者只是研究所里的同事关系? 教师的权威  
不是不可以批判,但这一批判应该理性,应该建立在向  
教师虚心学习的基础之上因而,理想的师生关系不应  
该是刘艳侠博士所说的一种纯粹的友伴关系,而应该  
亦师亦友”。当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相互支持相互  
陪伴相互鼓励的时候,他们是友伴;而当学生在向教师  
求取知识基础研究经验的时候,他们是师生这样看  
,刘艳侠博士所倡导的师生之间纯粹的友伴关系,  
便多少带有些浪漫主义的色彩,忘记了师者,所以传道  
受业解惑也这一教师的历史使命。  
师不必贤于弟子”? 联系前后文,我们可以发现,韩愈  
的本意其实是说,在某些术业有专攻的领域,师傅的  
造诣应该是要高于弟子的,因此孔子才会师郯子”,即  
便从整体上看,“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因此,我们  
对韩愈的这句话不能作片面的理解,武断地推断说韩愈  
认为老师和学生在任何方面都是站在同一水平线上的。  
相反,韩愈恰恰是在强调师傅在师生双方共同关注共  
同研究的领域内的水平造诣应该高于弟子。  
也许刘艳侠博士会质疑说:还有布鲁贝克呢? 布鲁  
贝克不是说过,“大学之所以存在,不在于其传授给学生  
知识,也不在于其提供给教师研究机会,而在于其在富  
于想象地探讨学问中把年轻人和老一辈人联合起来,  
[15]13  
由积极的想象所产生的激动气氛转化为知识”  
?  
这难道不能说明师生双方应该以平等合作的方式联合  
起来?遗憾的是,布鲁贝克想要表达的并不是这个  
意思因为在布鲁贝克看来,“学生仅仅是初学者,他们  
还不是足够成熟的学者,因此不能充分享有学术自由。  
在他们的学习期间,他们应该被看作学徒或者是学术界  
的低级成员,正在发展自己的独立思考的方法和习  
割裂的教学与整体的教学  
刘艳侠博士对师生关系的研究之所以难以让人信  
,是因为她略显僵化地将原本内涵丰富的教学活动划  
分成了客观知识之学建构知识之学和整全知识之学这  
三种成分单一的形式,三种教学类型之间互无关联,甚  
至基于客观知识的教学还会妨碍学生整全知识的发展。  
如果这样一种类型划分是成立的,那么抛弃知识和建  
[15]53  
” 。既然学生还不够成熟”,甚至都不能享受充分  
的学术自由,说明他们无法和教师共同承担起研究高深  
学问的任务;即便有所承担,那也只能是在教师的指导  
9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直接追求整全”,便显得颇为理直气壮。  
一定的客观知识,是为了促进学生作为一个完整意义上  
的人的发展;要发展学生的整全之知”,也必须让他们  
拥有坚实的知识基础脱离了客观知识的教学来追求  
整全知识的掌握,这样的教学至今还不曾出现过。  
教学不能是割裂的,教学方法自然也不能是孤立  
刘艳侠博士非常推崇对话法,甚至认为整全只有  
但究竟何为整全”,刘艳侠博士并未进行清晰地说  
,仅仅提出要追求整全知识,就应该让学生认识你自  
[1]  
”、“成为你自己”、“活出自我”、“追寻生命高度” 。  
这样一些提法因缺乏实在的内容而显得有些不可捉摸,  
难以确定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我们不能有客观知识的  
传授,最好也不要有建构性知识之学,于是剩下来的就  
只有整全之知”。如果说这样一种追求整全的课堂  
也给客观知识留下了一点空间的话,那么客观知识也不  
能通过教师的教授传递给学生,而是只能让学生在追求  
[1]  
通过对话才可能出现” ,表达出一种排斥其他教学方  
法的倾向这或许是因为她将师生双方视作在研究过  
程中地位能力均无差别的个体有关,而对话法正好是作  
者心目中师生平等的体现但作者虽然熟读布鲁贝  
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却没有留意到,布鲁贝克对启发  
式教学友爱教学乃至讲授式教学都进行了肯定,布鲁  
贝克甚至说:“讲课仍然继续占统治地位:它为教授们提  
整全的过程当中通过与老师的共同探索获得这样  
的教学,有诗一般的意蕴,也充满了人性的关照,但却显  
得不好把握,当然也不是那么便于操作于是我们不禁  
要问,这样的教学,有实现的可能吗?  
[15]95  
供了补充和解释教科书的机会。”  
而斯滕伯格和史渥  
教学当中能不能脱离客观知识,直接追求整全”?  
正如我们从来不会因为大厦的宏伟和忽视了地基的价  
,我们也不能不承认: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和研究方  
法可以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更高的起点和更宽阔的平  
客观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大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  
”,而不需要事事都去亲身经历正因为如此,雅斯贝  
尔斯才会告诫我们:“如果有人想把传授知识的机构与  
林则说得更加明确:“我们不赞成在教学里只运用一种  
策略一方面,学生需要接触多种策略,这样才能形成  
多种技能……不管你用的是讨论还是照本宣科,只用一  
种策略会令学生感到厌倦过分强调一种策略,把其他  
策略排除在外会削弱教学的效果,多种策略交替使用则  
[20]61  
要好得多。”  
正因为教学不是在空无一物的基础上直  
接追求整全”,因而对于不同的知识,就应该采用不同  
的教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他们进一步建  
构新知的热情,并最终实现学生在知识思维能力等各  
方面的提高这样的教学,不只是客观知识之教,也不  
会只是建构知识之教,当然也不能仅仅是整全知识之  
,而是兼而有之兼容并包这才是日常课堂当中可  
见的可实现的实实在在的教学,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教学。  
[2]149  
教育机构分开来,就大错而特错了。”  
客观知识包含  
了前人长期研究获得的经验成果以及与之相应的一套  
研究方法和规则,这些东西不可能轻易地就被单个的、  
自发的探索打破,因此,客观知识自然是高高在上的,并  
成为进一步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即便基于客观知识的  
教学可能出现作者所说的师生双方都只关注知识本身  
而不关注人的局面,但是如果想要创造新的知识结论,  
或者打破现有的研究规则,也必须先学习和了解这些知  
识和规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教学,不管是本科  
阶段还是研究生阶段,不管是讲授为主的课堂还是探究  
为主的课堂,都只能是在客观知识的基础上追求整全  
知识”,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人的发展纽曼所说  
当我们摒弃了割裂的思维,而采用一种整体的思维  
来看待教学活动的时候,就会发现:原来,教学活动并不  
是只有知识灌输,也不是只有探究合作,而可以是丰富  
多彩的,可以有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体验法探究法  
等等,所谓教无定法”,就是这个意思;原来,教师也不  
只是在教授陈旧的知识,也不只是在和学生合作研究新  
,而是在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基础的同时,带领他们一  
起从事学术研究;原来,知识也不只是一些现成的结论,  
而是含有无穷的魅力,将这些魅力展示在学生面前并藉  
此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研究热情,原本就是教学的题中之  
因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能依赖于将客观知  
识的传授从教学中剔除出去,也不能依靠降低教师的权  
威性以促进师生双方的共游”,而是应该不断加强教学  
的科学性艺术性,不断提升教学通过知识来培养人”  
的效果,努力营造出一种亦师亦友的氛围,这样才能  
实现师生双方的共同发展。  
[17]59  
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思想或理智” ,也正是这个  
意思保尔森等人强调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类进  
[18]52  
步和人的完善发展” ,这已经非常接近刘艳侠博士所  
说的整全之知”,但他也不得不承认这必须通过不受  
限制地学习科学,训练他们独立思考的理智和道德的自  
[19]8  
才能实现将知识学习和人的整全发展对立  
起来的思维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割裂的思维方式大学  
作为研究高深知识的场所,一直都是通过传授知识研  
究知识来培养人,而非在传授知识还是培养人当中二  
选一因此,大学教学中根本就不存在单独的客观知识  
之学建构知识之学,亦或是整全知识之学传授学生  
98  
教学视野中的师生关系———兼与刘艳侠博士商榷  
参考文献:  
1]刘艳侠.不同知识类型学习中的师生关系:大学师生关系三题[J].高等教育研究,2014,(8):82-86.  
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3]郑金洲.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若干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0,(1):13-16.  
4]孙绍振.北大中文系,让我把你摇醒[N/OL].[2012-09-15](2015-10-10).http://wwwi.nfzm.com/content/80797.  
5]邢红军,张园园,陈清梅.教学:大学教育的第一使命[J].大学教育科学,2013,(3):39-44.  
6]〔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高文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梅贻琦.大学一解[J].清华学报,1941,(1):1-12.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R].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  
育科学出版社,1996.  
9]〔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2(修订版).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0]〔迈克尔·欧克肖特.人文学习之声[M].孙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11]郭建鹏.如何准确理解建构主义教学思想[J].教育学报,2005,(6):52-56.  
12]蔡年华.专业与兴趣撞车新生怎样走出困境[N].中国教育报,2008-09-03(7).  
13]曾翔.高等数学学习兴趣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8,(35):110-111.  
14]汤闻励.实时监控下的英语课堂兴趣调查分析[J].外语研究,2011,(2):67-72.  
15]〔约翰·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郑继伟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16]蒋关军.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后现代转向[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4):114-117.  
17]〔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节本)[M].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8]PAULSENF,etal.TheGermanUniversityandUniversityStudy [M].NewYork:CharlesScriberner’sSons,1906.  
19]〔伯顿·克拉克.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
[
[
[
[
[
[
[
[
[
[
[
[
[
[
[
[
[
[
[20]〔斯滕伯格,〔史渥林.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M].赵海燕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TheTeacher-studentRelationshipinVisionofTeaching  
1
a,b  
2
ZHOUXu ,LIFang  
(
1.a.CollaborativeInnovationCenterforHigherEducationQualityConstruction,  
b.InstituteofEducation,XiamenUniversity,Fujian,Xiamen361005,China;  
2
.IntegratedStudyOffice,EthnicEducationDevelopmentCenterattheMinistryofEducation,Beijing100816,China)  
Abstract:Whethertheteacher-studentrelationshipinuniversitiesisdisengageddoesnotliein  
thetransmissionofobjectiveknowledge,buttheskillsinpracticingit.Theself-constructionof  
knowledgewillnotdefinitelycausestudentstofollowtheirinstructorsblindly.Theidealof  
wholenessishardtorealizebecauseitisisolatedfromobjectiveknowledge.Onlywhenteach-  
ingisbasedonwholenesscanthisidealbepossiblyattained.Theteacher-studentrelationshipin  
universitiesisnotthatoffriendsandcompanions,butonlythatofmentorsandfriends.  
Keywords:Visionofteaching;teacher-studentrelationship;mentorsandfriends  
[责任编辑:罗银科]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