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卷第3期  
2
0165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43,No.3  
May,2016  
略论新时期史学功用论研究的几个特点  
———以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为中心  
陈安民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以白寿彝刘家和瞿林东等学者为代表的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史家群体,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  
,就史学功用论所涉及的多方面问题有持续而深入的严肃探讨虽然他们各有相应的具体研究对象和学术风  
,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呈现出鲜明的学术共性:一是将史学功用论置于史学史学科建设的高度看待;二是极其  
重视史学致用与求真的辩证统一;三是密切关注历史知识普及和历史教育的实践得失,并予以理论的阐述作为  
一个有着独特学术传统传承的学术集体,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相关论述,是当前开展史学普及工作可以汲取的宝  
贵资源。  
关键词:史学功用论;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白寿彝;史学史学科建设;史学与社会;历史教育  
中图分类号:K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6)03-0040-06  
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在教训反思思想解  
时代大潮揭示中国史学传统中外史学对话等  
多种因素的推动下,大陆学者对于史学社会功用这  
一影响广泛的重要问题,通过艰苦的探索取得了可  
观的理论创获。  
的专业工作者在商业价值至上的取向下几乎失  
”。近些年,“公众史学应运而生,便代表了一部  
分史学工作者在吸取域外经验扬弃应用史学的  
基础上力图有所作为的尝试努力不过,值得注意  
的是,这门正在树立中的分支学科的一些提倡者,特  
别是受西方学术训练较多的一些学者,每每以其突  
出的实践性等特征与传统专业史学家”、“曲高和  
寡的学院派史学家的不同来论证学科成立的依据  
和特色所在,不仅漠视割裂了中国史学的学术传  
,也不利于凝聚学界共识,共同推进史学服务社会  
的进一步发展学院派有关史学功用论的新近  
理论探索加以梳理,作为推进史学走近公众这一工  
作的理论参考,无疑也是亟待进行的工作。  
在当前,有两方面的因素似乎表明有必要对其  
加以进一步的回顾和梳理一是史学理论发展和史  
学史研究的拾遗补缺虽然已有的相关回顾为人们  
认识新时期的这笔理论遗产奠定了基础,但限于篇  
幅和关注视角,也存在某些论述未曾涉及或者个别  
判断不确之处如关于史学求真与致用的关系,有  
学者认为1990年代的讨论在广度和深度上不及  
[1]  
1
980年代  
此类判断如不合乎学术史的实际,则  
不利于明确深入理论探索的讨论基点二是推进史  
学走近公众和社会的需要虽然史学专业工作者一  
直在以自己的实践和理论探索回应社会和公众不断  
变动的文化需求,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世纪  
90,部分  
1979,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1919—2000)在  
北京师范大学创立史学研究所,聚集了多位当代著  
名史学家,专门从事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的研究,又培  
养了一大批学有专长的专家,被誉为新时期史学理  
论与史学史研究的重镇有鉴于此,拙文拟以北京  
收稿日期:2016-01-04  
作者简介:陈安民(1984—),,四川通江人,历史学博士,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40  
陈安民略论新时期史学功用论研究的几个特点———以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为中心  
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为中心,考察这一史家群体在  
新时期有关史学功用理论探索的相关成就及其特  
,以明了进一步研究的应有起点限于学养和学  
致用问题》、《论历史教育与素质教育》、《关于以史  
为鉴的对话》,瞿林东所著中国史学史纲》、《史学  
在社会中的位置》,吴怀祺所撰历史学历史观与  
,疏漏不当之处必多有之,敬请专家和读者批评、 20世纪社会变动》,陈其泰所著史学与中国文化传  
指正。  
》、《史学与民族精神》,罗炳良所撰中国传统史学  
形态嬗变与历史知识社会功能转型》,周文玖所撰  
从史学史学科建设的高度看待史学功用论  
新时期的各类史学理论著作,20世纪80《“史义与通俗历史读物写作》,尤学工著《20世纪  
代初的历史科学概论》、《史学概论等及至新近的 中国历史教育研究》,北师大史学研究所集体之作  
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项目成果史学概论》,鲜有不 历史文化认同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华大  
将史学的社会功能及其相关问题加以专门讨论的,  
充分反映了学界对于这一问题的重视不过,在中  
国史学史著作中,对于历史上有关史学社会功用之  
认识和实践给予明确的重视和一定地位,则各有不  
同的处理在诸家撰述和学科体系的构建中,白寿  
彝及其领导的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史家群体,  
对史学功用论的重视尤为突出。  
·历史典·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分典等等,无论从  
专题研究,还是从文献建设来讲,都继承丰富和发  
展了白氏的相关论点和理论。  
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看,这一学术群体研究成果  
的丰厚和规模的宏大,至少有如下三方面当成为进  
一步研究的立足点一是切实可行的方法论借鉴。  
白寿彝在中国史学史上的两个重大问题一文所  
:“史学的成果是否对社会有影响,史学家是否重  
视历史观点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历史知识的传播对  
对此问题,白寿彝探索不懈,既呼吁提倡,又努  
力将之落实于实际撰述,做出了独特的贡献。1983  
,他主编出版的史学概论第十章当前的主要任  
》,研究和进行历史教育于首节,并在第二节  
论史家修养部分专门就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予以理  
[3]  
社会的发展是否起作用” ,就是从史学和史家的角  
度建议如何开展相关研究瞿林东在一个政治家  
的史学自觉一文中指出:“‘史学自觉’,至少包括两  
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对史学的功用有深刻的认  
,并能以这种认识运用于一定的社会实践第二  
层含义是:对史学活动给予关注,并在史学工作上作  
出积极的努力以至于做出相应的(直接的或间接的)  
[2]383ꢀ398,405ꢀ410  
论阐述  
。1984,他撰中国史学史  
上的两个重大问题一文,明确地将史学的社会作  
用的发展过程作为学科发展应当着力关注的两个  
[3]  
重大问题之一。1986年初版的中国史学史第  
一册分析史学史的任务和范围,其中第五部分专论  
[6]  
贡献。” 推而广之,无疑可视为怎样考察历代政治  
家对于史学功用的认识及其实践的研究门径,在思  
维方式上承继白寿彝,又拓展了研究对象至于在  
微观考辨与宏观思辨互济中西史学比较逻辑论理  
与认识论视角方面的研究路径,刘家和等人的相关  
论著则树立了典范二是构建了贯穿古今内容相  
对完整的层次体系从横向而言,涉及史学与社会、  
史学与政治史学与文化传承史学与民族精神等多  
个方面;从内在结构来看,涉及史学自身提高与历史  
知识普及历史教育等多个层次三是出版专题文  
献资料汇编。《中华大典·历史典·史学理论与史  
学史分典第二册史学理论总部史学功用论”  
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四大基本内容之一,下分  
史学的社会特点及其社会影响”,并特别强调:“这  
是一件有很大意义的科学工作,也是一件有很大意  
义的教育工作相当多的史学工作者忽视这一点,  
[4]28ꢀ29  
我们应作好拾遗补缺的工作。”  
他于临近生命  
终点的19991215日所撰中国史学史教本·  
题记尚言:“史学史是一门在树立中的学科史学  
史的任务是阐述史学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阐述史  
学在发展中所反映的时代特点及史学的各种成果在  
[5]1  
社会上的影响。” 在不同时期,白寿彝就为什么要  
研究这一问题,应当包含哪些主要内容,怎样从认识  
和实践两个层次加以展开,皆有针对性地给出了切  
实的设想,堪称这一研究领域的擘划者。  
白寿彝的有关论断和学科建设构想,多为学界 史学与蓄德”、“史学与彰往察来”、“史学与惩劝”、  
同仁或后继者从不同角度不同路径所关注发展和 史学与资治”、“史学与经世”、“史学与历史等六个  
落实除六卷本中国史学史,其他如刘家和所  
先秦史学传统中的致用与求真》、《史学的求真与  
类别,末附杂录”,搜罗文献除史部而外,兼及经、  
[7]  
集部,广泛系统而全面这既是已有研究的  
4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3]  
系统总结,也将嘉惠学林,推进研究的深度。  
二重视史学致用与求真的辩证统一  
以可以为用。”  
第三,特别强调史学致用与求真的辩证统一。  
关于史学是否应该面向社会和现实,可以发挥  
哪些方面的功用,应该接受怎样的制约等问题,学界  
是有不同看法的。“文革结束之初,不乏鉴于惨痛  
的教训而否定者随着学术环境的好转,研究者则  
从学理上分析史学学术品格与社会价值品格的对立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群体对于中国古代史学重  
视社会功用而并重求真之传统的表现内涵和诸家  
论述有了充分的分析,白寿彝在中国史学史第一  
册第五章专论历史知识的运用”,系较早在史学史  
著作中予中国史学之求真与致用传统专门而  
[8]  
[14]373  
以否定史学的社会价值;而肯定二者之联系者,多  
充分的论述” 。在深入认识中国史学传统的基  
[
9]  
强调史学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对于这一  
复杂问题,白寿彝及其后学结合纷繁复杂的史学实  
,即在史学史的深入研究中,旗帜鲜明地给出了自  
己的回答。  
础上,在中外史学传统的深入比较中,揭示史学求真  
与致用的固有限度及二者的相互关系,可以刘家和  
所撰先秦史学传统中的致用与求真》、《史学的求真  
与致用问题》、《关于以史为鉴的对话等文为代  
鉴于学界关于史学求真与致用之关系的认识不  
乏亟待辨析者,刘家和打破各家论述的内在逻辑,主  
要谈及以下三点。  
第一,既肯定史学的社会功用,也清醒地看到史  
学根植于社会的现实这从两个言简意赅的理论命  
题中可以得到充分的说明:一是史学工作者出其所  
[
4]28  
,为社会服务,这是我们的天职,不容推脱” ;  
坚持史学求真与致用乃史学本身所固有之  
属性的两面,二者不可分离刘家和指出,史学作为  
知识系统来说,其内容为过去的实际,其目的在于求  
,而作为价值系统来说,其功能在于为今人的实际  
服务,其目的在于求善这明确地将知识系统和价  
值系统加以区分,避免了以学术价值社会价  
对举的常见做法因为价值必有主客体的相对  
,所谓学术价值针对史学自身的不同部分而言,  
社会价值则针对史学整体而言,二者逻辑层次  
明显不同进而,他从逻辑和事实两个维度,分析论  
证了史学即用见体,即体见用,即用即体,体用不  
[10]  
二是与时代互动是史学发展的动力” 。  
第二,对于史学之社会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入,从  
关注史学有哪些方面功能转向史学为何有用历史  
何以有用关于史学有哪些方面的作用?其论述可  
以从两个层次来看: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如史学与认识历史史学与社会进步史学与文化积  
史学与人生修养史学与历史教育史学与以史  
为鉴等方面;今人将史学作为记录承载中华民  
族历史的文化之流,根据时代进步不断发掘出其本  
身所蕴涵但又不为古人所特别意识到(并非完全未  
意识到)的作用尤当注意者,由北京师范大学史学  
研究所集体修撰的历史文化认同与中国统一多民  
[13]  
的特性这一认识,与某些学者求真与致用  
是两个独立存在的东西,无论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  
[
11]  
[15]  
族国家一书,在世界史背景下看待历史文化认  
同之于民族凝聚的重要性,也为民族关系史的研究  
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关于由史学为何有用到历史何  
以有用的问题,刘知幾指出:“苟史官不绝,竹帛长  
,则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汉。  
用使后之学者,坐披囊箧,而神交万古;不出户庭,而  
穷览千载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若乃春  
成而逆子惧,南史至而贼臣书其记事载言也则  
它们实际上是可以分离的的见解,是显著不同  
。  
二是严格区别史学之致用滥用”,进而对  
于借所谓文革史学否定史学之致用的看法加以否  
刘家和在分析史学之致用与求真互为条件时指  
:“也许有人会反驳说:史学不须求真也能致用,过  
去这样致用之例甚多我们说:不求真的史学致  
’,不是真的史学的致用,而是假史学的致用或史  
[12]303ꢀ304  
[13]  
如彼,其劝善惩恶也又如此。”  
实即从认识  
学的滥用这里的界限必须清楚。” 瞿林东对此  
主体借由史学而自我反省的角度,在某种程度上揭  
示了史学缘何有用史学为何有用,追根溯源,则需  
要回答历史何以有用刘家和说:“‘的延  
也有着类似的看法:“‘文化大革命以后,有很多朋  
友讲到史学要超越政治远离社会,以弄清历史真相  
为唯一目的,否则就会像文革中那样被利用。  
,‘不能凭空而起,对于必然有所继承;……其实,‘儒法斗争史的泛滥不是史学的繁荣’,  
史不能割断,‘’‘是相沿而来的唯其相沿,所 而是史学完全被践踏的结果。‘儒法斗争史是政  
42  
陈安民略论新时期史学功用论研究的几个特点———以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为中心  
,是打着史学的旗号,披着史学的外衣的一种  
普及,包括正负两个面向,当前尤其要防止历史的滥  
用倾向具有正面价值的普及,则要很好地思考深  
入浅出的问题因此,历史学家首先要时时给自己  
立法’,培育自身的独立自主精神,养成研究历史和  
[16]  
政治行为。” 二者均将史学的致用和滥用加以区  
,否定文革史学为真史学,不仅符合历史的实  
,也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
17]  
三是对致用加以层次区分,澄清人们有关考据  
之学不关致用的一般误解对于考据之学,专注宏  
观思辨社会关怀强烈的学者,多认为其无用”;而  
欲论证史学可以只问真不真不问用不用的学者,  
则以其为论证之资刘家和就此指出:“史学致用有  
两个层次:其一层是为社会所用,也就是我们通常说  
的致用;其二层是为史学发展自身所用”,二者只是  
直接致用与间接致用之别,并非致用与不致用之别,  
传播历史知识的自律态度。” 强调史学家所应有  
的态度和肩负的责任,这是推动历史知识普及工作  
的总的认识前提如果具有专业素养者不积极主动  
地与出版方传媒合作,承担起普及历史知识工作的  
重任,期待从非专业工作者那里获得深入浅出而  
又能反映学术前沿的普及成果,无疑是妄图不劳而  
获的守株待兔。  
第二,从社会全局看待历史教育的地位,阐述历  
史教育功能发挥的内在机制。《白寿彝史学论集第  
二部分历史教育”,收录的论文即多达20作者  
特意指出,他意在超越历史知识传授,从更为广泛的  
[13]  
并形象地说明二者的关系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  
这一认识,对于克服二元对立地看待微观考证与对  
现实有启迪的宏观思辨研究,不乏启示。  
[18]题记  
持续关注历史知识普及的理论与实践  
层面看待这一问题 白寿彝全局在胸立意高  
,为后来者指示了研究方向刘家和所撰论素质  
教育与历史教育一文,采用语义考辨逻辑分析历  
史比较相结合的方法,由辨析素质教育”、“历史教  
”,进而论及历史的专业教育历史的素质教  
”,两者哲理意味浓厚而不脱离史学与教育的实  
首先,指出素质教育的性质在于基础而非专业  
,本质是调整原有知识的有序安排,没有任何专门  
性的目的其次,指出人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素质皆  
具有社会性历史性,这正是素质教育与历史教育得  
以联系的内在基础历史的发展依赖于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又依赖于人的素质的发展,人的素质得以  
超越自身的关键则在于人对于历史的自觉,这种自  
觉的培养则来自于历史教育最后,指出历史的教  
育包括历史的专业教育与历史的素质教育,两者相  
互联系而又各有其不同的使命。“历史素质教育的  
主要功能在于培育人民对于本国或本民族的历史文  
化传统的认同的情感与自我超越的自觉”,历史素质  
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最好的施教方式是润物细无  
作为连接史学与社会桥梁的历史教育工作,和  
直接面向社会公众的历史知识普及工作,在北师大  
史学所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不仅表现在大量专题论文的持续发表主题讲座、  
决策咨询历史纪录片等,还表现在:(1)主办专门刊  
史学史研究》,一直将历史教育作为核心采编  
内容之一;(2)通过人才培养,推进相关研究,如指导  
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研究》、《20世纪历史教育研  
》、《宋代书院历史教育研究等博士论文或博士后  
出站报告的撰写;(3)多次举办相关专题的专门学术  
会议,历史研究与历史知识社会化和社会进步”  
(
010)··( )理  
2012  
2
性至上人文学科被轻忽的当前,有关国民历史教育  
内容的体系选择施教方式存在较多争议,历史知识  
普及现状引起史学界焦虑纷争的情况下,重温其中  
某些理论色彩突出的论述,当有助益。  
第一,从理论上高度重视史学普及工作,强调普  
及与提高二者的互相制约和互为促进关系早在  
[
19]77ꢀ88  
080,史学概论编撰者便明确指出:  
” 。此文析理透彻,史学工作者教学论研  
究者教育决策者皆能从中获得启发。  
2
如果普及工作不能提高,那就势必会影响到整个史  
学水平的提高;当然,史学普及工作的提高,是不能  
离开史学提高工作的指导的这是普及与提高的辩  
第三,把脉历史知识普及的症结,澄清误解,呼  
吁重视历史知识普及工作。20世纪80年代初,鉴  
于史学普及工作主要由通俗历史读物承担,《史学概  
撰稿者明确指出:“所谓通俗’,它往往被看作是  
肤浅的同意语,这是不恰当的有的作品,拼拼凑  
,粗制滥造,也被目为通俗读物’,那简直是对通  
[2]412  
证关系。”  
2010年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刘家和  
在大会发言中又特意讲到:“提高,首先在于研究的  
深入性,包括微观的历史考证和对于历史当下性意  
义的领悟的两个方面没有深入,就谈不上提高。  
4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俗读物的亵渎我们认为,所谓通俗的历史读物’,  
应具备这样两个条件:第一,一般读者都能看懂,容  
易理解第二,历史专业工作者也可以读,而且在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达,史学普及工作的表现形  
态和方式已远远突破了通俗历史读物的写作,取得  
巨大成绩的同时,所存在的问题也远比单一传播载  
[2]410  
[23]  
了之后能够有一些新的收获。”  
针对专业工作者  
体时代复杂而影响也更为广泛 一个尤为严峻  
对于通俗化工作的误解和消极态度,白寿彝特意强  
:“我们研究历史,成个专家成个学者,不是要高  
高在上,而是要更好地为群众服务,更好地把历史介  
绍给群众正因为专家们研究得比较深了,才能更  
好地用通俗的语言跟大家说清楚。……让更多的人  
看得懂,并不表示你的水平低了,在一定意义上反而  
可以说是水平更高了因为这表示你能深入浅出。  
深入不一定能浅出,而浅出却必须先有深入,是很不  
的现实是,一些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网络写手传媒  
制作者一味地迎合部分大众的低级趣味市场卖点,  
宫闱秘闻权术争斗帝王将相充斥于论著和荧  
,遑论充分吸收20世纪史学变革以来严肃严谨  
的研究成果怎样看待并解决其中的问题,引领史  
学普及工作的健康发展,前述既有充实正确的内  
,又要能看得懂的基本原则仍然不乏借鉴价值。  
作为有着独特学术传统传承的学术集体,北师  
大史学所史家们的不同代际不同个体间学术共性  
中必有其鲜明的个性如白寿彝作为新时期中国马  
克思主义史学的重要代表,在中国通史民族史史  
学史等多个研究领域有开创性的贡献,其在史学功  
用论方面的研究,留下精深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处处  
展现了擘划者的角色,给后继者留下了大量的充实  
空间刘家和则以其深厚的小学功底和语言文字素  
,在中西历史比较中逻辑论理,直面史学实践和思  
想史上的重大核心理论挑战,足为来者之轨辙瞿  
林东承继通识家风,敏锐把握时代和社会的脉搏,站  
在文化传承民族认同历史前途抉择民众素质提  
升的高度,严肃看待史学普及工作和历史教育事业,  
字里行间饱含良史之忧本文展现的如上认识,仅  
仅是他们及其所在学术群体在史学功能论上的若干  
方面,不过已足以表明这一事实:有社会责任感的  
[20]  
容易的。” 克服认识的误区,正视通俗读物的价  
,是更多史学工作者参与这一工作的认识前提。  
这一认识,不仅为今日的一些史学理论工作者所认  
[21]38ꢀ50  
深化阐述 ,也为一些具有深厚专业素养的  
[22]  
百家讲坛主讲者所一再强调 值得一提的是,这  
一认识背后,也反映了论者学术评价观的开放这  
与近些年来科研评价重研究而轻普及是不同的。  
第四,敢于批判各种乱象,给出切实可行的建  
新时期史学普及工作的开展,虽然其总体面貌  
并非像有些学者所批判的那么严重,但内容媚俗语  
言戏谑史观偏差等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而其根源  
则在于名利的追求和学风社会公德的败坏联系  
史学概论关于撰写通俗历史读物的三条具体建  
,把问题阐述清楚,凡笼统的概念不可捉摸的  
词句以及陈言滥语,一概不写入书中”,“不求面面俱  
,而应立足于构思全书的体系,勾画出历史的轮 学院派史学家从未将自己的研究与社会国家民  
,写出主要的问题”,“在文字表述上应努力做到明  
族孤立起来,而是一直在积极地探索如何更好地履  
行史学家的社会责任。  
[2]410ꢀ411  
准确凝练” ,足见这一学术集体对这一  
工作的关注是持续而严肃的。  
参考文献:  
[
1]徐国利,张笑龙.中国史学与现实关系研究二十年[J].河北学刊,2010,(3):81-88.  
2]白寿彝.史学概论[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3]田孔(白寿彝).中国史学史上的两个重大问题[J].史学史研究,1984,(3):1-2.  
4]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一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白寿彝.中国史学史教本[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瞿林东.一个政治家的史学自觉———略论唐太宗和历史学[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5-13.  
7]《中华大典工作委员会,《中华大典编纂委员会.中华大典·历史典·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分典:第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2007.  
8]刘雅芹.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界史学功用观之嬗变[D].济南:山东大学,2009.  
9]徐国利.关于新时期史学与现实关系讨论的回顾与总结[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17-24.  
[
[
[
[
[
[
[
[
44  
陈安民略论新时期史学功用论研究的几个特点———以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为中心  
[
10]瞿林东.与时代互动是史学发展的动力[N].人民日报,2015-05-04(16).  
11]瞿林东.历史文化认同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3.  
12]刘知幾.史通[M].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3]刘家和.史学的求真与致用问题[J].学术月刊,1997,(1):112-118.  
14]刘家和.先秦史学传统中的致用与求真[C]//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历史科学与历史前途.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994.  
15]王学典.历史研究的致用寓于求真之中[J].文史哲,1993,(6):87-92.  
16]瞿林东.中国史学的遗产传统和当前发展趋势[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1):13-18.  
17]王志刚.历史研究与历史知识社会化和社会进步研讨会[J].史学史研究,2011,(1):124-126.  
18]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19]刘家和.论素质教育与历史教育[C]//瞿林东.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0]白寿彝.要发挥历史教育应有的作用[J].史学史研究,1984,(1):1-8.  
21]李红岩.通俗史学论[C]//瞿林东.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2]赵冬梅.公共史学范畴下的专业史学家:责任挑战与操守[J].史学理论研究,2014,(4):13-16.  
23]王记录.近十年来通俗历史热现象探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9-23.  
[
[
[
[
1
[
[
[
[
[
[
[
[
[
BriefCharacteristicsoftheResearch  
ontheHistoriographicalFunctionTheorysince1980s  
CHENAn-min  
CollegeofHistoryandCulture,Southwest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China)  
(
Abstract:Sincethe1980s,manyscholarsofInstituteofHistoriographyofBeijingNormalU-  
niversitysuchasBAIShou-yi,LIUJia-heandQULin-dong,havecontinuouslyandseriously  
discussedonmanyaspectsoftheproblemsinhistoriographicalfunctiontheory.Despiteoftheir  
specificresearchobjectsandacademicstyles,theirresearchonthisissuesharessomecommon  
features:firstly,theissueisviewedfromthedisciplineconstructionofthehistoryofChinesehis-  
toriography;Secondly,greatimportancearetakentothedialecticalunityrelationsbetween  
truth-seekingandapplication.Lastly,closeattentionispaidtotheexperienceandlessonsofthe  
practiceonhistoricaleducationandservicetosociety.Asanacademiccommunitywiththeunique  
academictradition,theirsocialresponsibilityandtheoreticalbooksarevaluableresourcesforthe  
ongoingcauses.  
Keywords:historiographicalfunctiontheory;InstituteofHistoriographyofBeijingNormal  
University;BAIShou-yi;thedisciplineconstructionofthehistoryofChinesehistoriography;  
historiographyandsociety;historicaleducation  
[责任编辑:凌兴珍]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