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
锐
李盈悦中国古代文学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
四川师大文学院刘朝谦《“诗言志”意义的历史
拓展》对“诗言志”命题经学和文学两个语境中的意
义拓展加以讨论,以此揭示经学文论命题的源起与
变化的历史痕迹。四川师大文学院邓稳《先秦典籍
不以“篇”字名篇及其原因———兼论“篇”、“章”写入
标题的书籍史意义》认为传世先秦著作《荀子》、《孙
子》每篇篇名中的“篇”字,为后人所加,秦典籍篇名
皆无“篇”字,这一通例不仅能增加对早期书籍发展
历史的认识,也有助于对出土文献及先秦典籍的整
理,而对荀况亲题篇名《赋篇》的否定,还起到了辨章
对于监本的差异,恰恰说明尤刻本的祖本并非国子
监刻本或祖国子监刻本的六家(臣)注本系统,当别
有来源。新疆师大文学院暨西域文史研究中心吴华
峰《杜甫“花门诗”小议》指出杜甫创造性的在诗歌中
以“花门”代指回纥,经过杜甫的使用以及宋人的注
解与推阐,“花门”逐渐演化为一个民族的代称,并成
为后世文史领域内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四川师大
文学院王红霞、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任利荣《<周贺诗
集>版本源流考及异文举隅》对周贺其人及游踪、《周
贺诗集》与《唐僧弘秀集》之版本源流进行介绍,并对
学术源流的作用。四川师大文学院熊良智《<楚辞章 《周贺诗集》中的异文加以罗列和考辨。四川大学文
句>的构成及其作者》指出王逸《楚辞章句》综合了各
家旧注,《楚辞章句》并非出自王逸一人之手。贵州
民大文学院张乡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对汉代
小说观念的影响》指出表章六经使汉代思想界形成
了一种宗经、征圣的倾向,在以儒家为标准纠绳诸子
之时,汉代学者还往往批评诸子之说的虚妄、怪诞,
这对后来小说虚构特征的形成有重大影响。四川师
大文学院钟仕伦《<世说新语>诗学文献述略》认为
学与新闻学院张子开《略论唐五代文人的神灵化现
象》把唐五代文人的神灵化分为三种,并对此加以分
析。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周裕锴《试论<石门
文字禅>中景画诗禅之交融》认为《石门文字禅》表现
出惠洪对风景、绘画、诗歌、禅学关系的独特认识,如
欲念与审美的冲突、宗教幻觉下的变形、观照自然的
人文眼光以及山林江湖“个中人”的身份认同,由此
在自然观照中进行艺术审美、在艺术审美中建构宗
教境界、在宗教境界中实现自我定位,惠洪关于风景
诗画的观照与书写成为宋诗写作传统和宋人艺术观
念史上的重要一环。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李贵
《世说新语》所引用的诗学文献涉及到《诗经》、诗歌
创作、诗论、诗叙和歌谣谚语,《世说新语》对诗学文
献的征引是南朝宋武帝和宋文帝重文的结果,文学
独立一馆以及《诗经》的世俗化和修史载文的风气给 《宋代日记体外交行记的文体、空间与记忆———以楼
刘义庆引用诗学文献提供了条件,这些诗学文献不
仅使《世说新语》的语言更加精炼、人物个性更加突
出而且受到南朝诗学家的赞同和采用,是我们研究
魏晋南北朝诗学的重要材料。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
文化研究所哈磊《<文心雕龙>篇末之赞与佛经偈颂
的关系》通过对佛经偈颂功能的分析,指出“约文以
总录”的赞体与佛经偈颂有明确而直接的联系。四
钥<北行日录>为例》认为《北行日录》营造了四个空
间等级,四种空间形态各具特征;此书将旅程所见转
化为个人记忆,也在为集体书写历史,个人记忆得以
转化成南宋人的集体记忆;宋代日记体外交行记通
过这种时空交融的文体描述跨境移动的多重空间,
特别是遗民书写,都不同程度地具有独特的文化记
忆功用。山西师大戏剧与影视学院段金龙、范春义
川师范大学社科学报编辑部李大明《乐府古辞<双白 《选择与遗忘:山西方志中的戏曲记忆》指出在加强
鹄>、<白鹄>考论》指出较之汉代乐府古辞《双白鹄》,
晋乐所奏”的乐府古辞已在音乐上作了很大的改
保存、使用方志著录的戏曲资料的同时,还需继续寻
找和搜集其他被遗忘的戏曲资料,以期构建相对完
整的戏曲记忆,进而有利于促进戏曲研究更好的发
展。汪燕岗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论明清刊本通俗
小说中的牌记》指出明刊本的牌记主要集中在福建
建阳刊本,其内容多是刊刻者和刊刻时间,其他地区
刊本的牌记较少,内容多是较长的刊语;清代有牌记
的书籍不多,牌记的作用被内封、序跋和凡例部分取
代;牌记在版本鉴定中有重要价值,但一定要与内
封、凡例、内容等结合起来。四川师大文学院庄逸云
“
进、文辞上也有很大的修定,六朝以降的乐府论著以
及唐宋时期的类书古注对《双白鹄》或《白鹄》的引述
非独题名颇有传异、文句也甚多差异,宋明以后所编
撰的古诗集对这两篇作品的编辑也存在一些问题。
四川师范大学社科学报编辑部唐普《北宋国子监<文
选>版本考述》对毋昭裔五臣注《文选》刻本、景德四
年诏校李善注《文选》刻本、天圣七年国子监李善注
《文选》刊本进行考述,指出这三个本子正好反映了
国子监发行书籍的三种主要来源,尤刻本《文选》相 《清末民初文言小说的刊印及行销》认为清末民初文
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