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卷第4期  
2
0167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43,No.4  
July,2016  
蜀王名号考  
李道明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6)  
摘要:典载蜀史语焉不详,唯蜀王名(含国号)勉强能成序列这些名号隐含不少古蜀史实,向为学界瞩目从语  
言学的角度探求其义,则可考证出蚕丛贵异”,“柏濩白盍()”,“鱼凫鱼巫”,“杜宇籍田”,“鳖灵”  
巴虎,藉此可钩蜀史蜀语之沉。  
关键词:蜀王名号;蚕丛;柏濩;鱼凫;杜宇;鳖灵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6)04-0131-12  
左思蜀都赋》“夫蜀都者,盖兆基于上世,开国于中  
,廓灵关以为门,包玉垒而为宇,带二江之双流,抗峨眉  
之重阻,刘渊林注云:“扬雄蜀王本纪:蜀王之先  
名蚕丛拍濩鱼凫蒲泽开明是时人萌,椎髻左言,不  
晓文字,未有礼乐……《地理志:蜀守李冰凿离堆,穿  
两江,为人开田,百姓飨其利是时蜀人始通中国,言语  
今按,“蚕丛一语应为貌似汉语的蜀语,因按汉字字  
义以蚕事说之,缺乏考古实物的佐证学界公认,蚕丛所  
处的时代是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有关这一  
时期的直涉蚕事的考古材料,我们迄今只能见到浙江吴  
[11]  
兴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家蚕丝织绢片山西  
[12]35  
夏县西阴村出土的丝似的半个茧壳等寥寥数宗,而  
巴蜀地区却还没有任何发现巴蜀考古所见的最早蚕事  
材料,或许是三星堆铜器纹饰中的蚕纹巴家云就说:  
[1]75  
颇与华同。” 刘注告诉我们,蜀语在秦前是不同于汉语  
左言”,直到秦灭蜀后才逐渐被汉化。  
古蜀语既为左言”,那么蜀王名号就更应该是据参加三星堆遗址发掘工作的陈显丹同志称,该遗址的  
[13]  
正如蒙默所说:“本纪所载之蜀王名称,无疑  
铜器纹饰中,有蚕的形象出现。” 三星堆青铜立人服饰  
[2]  
[14]315  
亦皆蜀之左言,故多不可以汉字之义释之。” 从下面的  
论述中,我们将不难看出,蜀王名号所反映的蜀语情况十  
分复杂,其中既有我们难解其义的左言”,也有一目了然  
的汉语,还有貌似汉语的左言以及半蜀半汉的杂语。  
对于其中的左言”,我们大概只能从现存相关的少数民  
族语言中推求其含意了。  
简化的虫纹” ,这个虫纹或许就是蚕虫纹”。  
确定无疑的巴蜀蚕形图像”,则是在成都交通巷出土的  
[15]  
西周铜戈上发现的但是,这些蚕纹都只是商周时期  
的产物,比蚕丛时代晚了数百上千年,它们不能支持蚕  
与蚕事有关的说法至于蜀锦的驰名,则是晚至秦、  
汉以后的事了蚕事说缺乏实物佐证,故童恩正认  
[
6]59  
蚕丛  
,蚕丛和养蚕实际上是没有关系的” 。  
蚕事说之外的其他说法,或佐证不足,或音理有碍,  
皆可争鸣笔者认为,“蚕丛的意思应该是高贵奇异”,  
贵异”。  
由上引蜀王本纪可知,蜀国的第一位国王名叫蚕  
”。“蚕丛何义?学界大率有如下异说。1.“蚕事。  
[3]50ꢀ51  
任乃强认为是聚蚕饲养” ;任新建谓聚人为蚕  
[
4]  
[5]  
[6]59  
”;贾雯鹤谓蚕宗”。2.“居所巉棱如簇蚕。  
古文苑卷四载扬雄蜀都赋》:“王基既彝,蜀侯尚  
并石石,岓岑倚从秦汉之徙,元以山东。”章樵  
:“赋言蜀都之王基既平,蜀侯通始封,可配蚕丛之王。  
[7] [2,8]  
3
.“崇蟾。4.“冉駹(古部族名)”。5.“武洛撮  
[9] [10]  
(
彝族先祖)”。6.“‘为汉语,‘为蜀语。  
收稿日期:2015-09-01  
作者简介:李道明(1953—),,重庆市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退休教师。  
13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记也……《先蜀记:‘蚕丛始居岷山石室中’。……  
成都由秦汉而徙”;“其始基在山之东……岷山之阳  
戎传》:“氐人有王,所从来久矣……或号青氐,或号白氐,  
[24]858  
或号蚺氐……人即其服色而名之也。” 《魏略青  
是就服色而言的,蚕丛源自氐人且被尊为青衣神  
[
16]106ꢀ107  
。”  
章释蜀侯蜀侯通”、”,皆有  
问题据蒙文通巴蜀古史论述》,蜀侯通是秦灭蜀后分 (君长)”,其为青氐无疑。  
[
17]56ꢀ61  
封的蜀王后裔  
此人只是一个傀儡,怎能与开国  
青氐当为秦汉及其前的駹氐”。《史记·西南夷  
列传》:“自筰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冄駹最大其俗或士  
蜀王蚕丛比侪?更何况据史记·秦本纪》、《华阳国志·  
蜀志等记载,蜀侯通封侯仅两年,就被造反的蜀相陈壮 (),或移徙,在蜀之西自冄駹以东北,君长以什数,  
[
25]2991  
杀了,哪有什么王基既彝()”?细审原文,扬赋这段话  
其实是在说开国蜀王的事,说他始居岷山石室,奠定了王  
,他的后人由岷山迁到了成都,才有了成都城云云文  
中的蜀侯尚丛其实就是蜀国的开国国王蜀侯蚕丛”。  
白马最大,皆氐类也。” “冄駹,《汉  
·匈奴传上》:“匈奴骑,其西方尽白东方尽駹北方尽  
[
26]3753  
南方尽騂马。”颜师古注:“,青马也。”  
由此可  
,《史记駹氐就是魏略青氐”,史记之  
华阳国志·蜀志所云:“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 冄氐”,则应是魏略蚺氐”。“”,《集韵·  
[18]181  
[19]451  
。”  
琰韵》:“,或作冉。” “旁示蔑称而已此  
蜀侯尚丛既为蜀侯蚕丛”,当通”。应通”,”。徐中舒云:“沈黎郡在秦又为丹、  
,“”、“二字的古音别说相同,就连相近都成问题。  
”,从纽侵部;“”,禅纽阳部,其声虽为旁纽,其韵却  
犁二戎所在之地……《隶续·益州太守城坝碑记载汉  
中先零沈氏反畔……此沈氏应即为魏略·西戎  
的蚺氏,汶山郡的冉駹之冉和沈黎郡之沈古音沈在  
侵部,冉在谈部,侵谈古多通用,而楷书冉或作冄,形又与  
丹近,从冉之字,如聃与丹虽清浊有异,亦属双声,故沈又  
相去甚远此二字读音既异,为何又能相通呢?唯一合  
理的解释是:“为蜀语音译,“为汉语义译,言者或  
取蜀音,或取汉义,故形成了异音通用,犹今之拜拜与  
[27]96  
再见”。由此可见,“的意思应该就是”,也就是  
得作冉作丹。” 其谓”、“通用,极是。《左传·成  
[
19]598  
[28]1919  
高贵”。《集韵·漾韵》:“,贵也。”  
至于蚕丛”,也应是蜀语的音译,其义为  
”。《华阳国志·蜀志》:“开明位(),号曰丛 ,是知”、“”、“可因形近而混用。《史记·  
公十六年叔山冉” ,《汉书·古今人表叔山  
[
26]919  
[29]3  
” ;北魏皇甫驎墓志》“ ,其形正与  
[18]185  
[25]2225  
。” 《太平御览卷八八八引扬雄蜀王本纪》:“鳖灵  
仲尼弟子列传》:“颜何,字冄。”  
王引之经义述闻卷  
[20]3945  
即位,号曰开明奇帝。” “丛帝又称奇帝”,是知”  
二十三春秋名字解诂下》:“,读为耼耼古字  
[
30]548  
()”本从”。《广雅·释器》:“,赤  
由此可知,“冉氐丹氐”,亦即赤氐”。而  
就是的意思,其为蜀语自明蜀语”,可获  
。”  
[21]313  
[31]272  
得氐羌语的佐证羌语(羌族无文字)“[utɕu] ,  
。”  
与蜀语音近蜀人多源自氐羌,童恩正就说:“氐和 丹犁显通沈黎”,二字古音皆为来纽脂  
羌原来可能是一种民族,所以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往往氐 部,音同故通,其义为黑或青。《说文·黑部》:“,黎也  
羌并称……在远古时代,有一支这样的氐族从川西高原 ……秦谓民为黔首,谓黑色也周谓之黎民。”·  
[22]211  
进入成都平原的边缘地带,这就是以后蜀族的祖先  
禹贡》:“厥土青黎。”孔传:“色青黑而沃壤。”孔颖达疏:  
[6]56ꢀ57  
[32]150  
。”  
然则蜀语显应是氐羌语“[utɕu]()”的流 王肃曰:‘,黑色’。”  
然则丹犁”、“沈黎和  
[22]101  
,其义为奇异”。《说文·可部》:“,异也。”  
综上所述,“蚕丛的意思就是高贵奇异”,亦即贵  
”。“蚕丛的得名,或许与其目纵而异于常人有关。  
”,实即魏略青氐”,亦即蚕丛氏的族胞。  
至于史记白马氐”,则应是魏略白氐的  
异称,也就是文献所载蜀人先祖之一的柏濩氏”。详见  
蚕丛还有一个特别值得提及的名号,那就是青衣 柏濩。  
”。《蜀中广记卷六十方物记第二寰宇记》:“成  
柏濩  
[23]7  
都圣寿寺有青衣神祠,神即蚕丛氏也。” 所谓青衣  
”,实即青衣君长”。蒙文通认为:“旧说青衣神即蚕丛  
蜀国的第二代国王叫柏濩”。《太平御览卷八八八  
引扬雄蜀王本纪》:“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  
[20]3944 [1]91 [16]106  
…《国语》‘禹致群神于会稽’,神是君长。《封禅书》‘黄  
。” “柏濩又作拍濩 、“狛護 、“柏  
[
18]181  
[20]808  
帝时万诸侯,而神灵之封七千’,也是说神即君长可知  
[17]82  
” 、“折权柏雍” 。“柏濩的诸多异文,当  
如贾雯鹤柏濩考所析:“柏濩柏灌者是,余者  
为形近而讹……,古音为铎部匣纽,,为元部见纽,韵  
为通转,纽为旁纽,可见字之间并非字误,而  
青衣神即是青衣君长。” 蚕丛为青衣神(君长)”青  
”,应该是就典载之青衣氐青氐而言的。《三国  
·魏书·乌桓鲜卑东夷传裴松之注引鱼鲞魏略·西  
132  
李道明蜀王名号考  
是音近字通因此,二字在典籍中多有通作之例,”,定纽质部;“”,端纽脂部;二字旁纽韵转,近音通  
海经·西山经松果之山所出的濩水’,郝懿行疏云:  
由此可知,汉语实为氐语盍稚的音译;  
之又称()”,盍稚之音的不同省译。  
[
33]  
水经注作灌水’。”  
与异文的情况相类,解释柏濩()”的异说也很多,  
总之,“柏濩应该就是氐语盍稚”,其  
意思就是”。至于柏濩”,由前引魏略白  
可知,应与。“”,帮纽铎部;“”,并纽铎部;  
二字旁纽叠韵,音近可通。《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会  
[34]213  
主要有以下四种。1.神人说邓少琴认为是柏高” ;  
[35]  
李盛铨谓伯鲧” 。2.神鸟说杨正苞等及贾雯鹤认为  
[36,33]  
[37]94  
大鹳” ;刘少匆谓百灌鸟 ;何崝谓雕  
[38]  
[35]  
[44]45  
” 。3.“白马氐。4.“‘指柏叶或柏树,‘’  
楚之白喜来奔。”吴琯校:“《史记伯嚭’。” 《穆天子  
[39]  
为蜀语’”。  
卷一:“河宗之子孙蒯柏絮。”郭璞注:“古伯字多以  
[
45]2  
上述诸说,或音理有碍,或说解宛曲,白马氐说  
近是,今张其论如次。  
。” 这些都是”、“”、“相通之证由此可知,  
柏濩就是白濩”,亦即白盍”,也就是白氐”。其之所  
以称()”,当如前引魏略所言,人即其服色而  
名之也”。  
山海经卷十六大荒西经》:“有互人之国。”郝懿行  
笺疏:“互人即海内南经氐人国也互二字盖以形  
[40]10  
近而讹,以俗氐正作互字也。” 李盛铨据此认为:“‘柏  
(hù)’古音同互……是知柏濩柏互柏氐’  
柏濩又作柏灌”,皆与岷江上游羌  
人传说之戈人相关正如贾雯鹤所说:“‘和  
乃同一氏族名……在今南坪平武文县交界区域,现今 ’……音近字通”;“戈基人的名称也和柏灌族有关  
[35]  
仍然生存着白马氐人。” 其谓柏濩山海 ……《史记·夏本纪》:‘斟戈氏’,索隐:‘《左传》、《()  
[41]1752ꢀ1753  
[33]  
》“互人”,可从。“hù、huò二音  
,
皆云斟灌氏。’可证灌戈相通。” 耿少将认为:“在羌  
音与。《广韵·暮韵》“”、“二字同注  
语南部方言里,‘ɡue()’ɡɑ()’是一个族群的名称  
[42]348ꢀ349  
胡误切”  
,音同故通。《山海经郝疏之互二 ……传说中被称为的人群,其实就是蜀之先,名蚕  
[46]  
的人群。” 据此,“戈人即蜀人,亦即氐人”;所谓的  
字盖以形近而讹,以俗氐正作互字也”,似以为正字,  
为俗字袁珂山海经校注:“经文互人之 羌戈大战”,实为羌氐大战”。“既通”,“又通  
[43]474  
’,王念孙校改’,是也。”  
似以为正 ”,”、“”、“皆为氐人自号盍稚的转  
,为讹字其实,“”、“二字并不存在正俗  
或正讹的问题从下面的论述中,我们将不难看出,它们  
只不过是同一氐语的不同音译罢了。  
,其义都是”。  
综上所述,“柏濩白盍”,亦即白氐”。这个词应  
[21]11  
属汉蜀杂糅考羌语[phixu] ,柏濩之  
三国志·魏书·乌桓鲜卑东夷传裴松之注引鱼鲞 相去甚远,是知此应来自汉语若然,则蜀语早  
魏略·西戎传》:“氐人有王,所从来久矣……其自相号  
在柏濩时代就已渗入了汉语。  
[24]858  
盍稚’……其俗,语不与中国同,及羌杂胡同。”  
柏濩(白氐或白马氐)的居地,史记的记载,应在  
氐人自号盍稚(hé)”的古音为匣纽叶部;“柏濩蚺氐駹氐的东北边。“蚺氐即赤氐;“駹氐即青  
的又音“huò”为匣纽铎部,二字双声,其韵虽隔,但在  
,亦即蚕丛氏,说详前蚕丛由此又可知道,蜀先  
祖之蚕丛氏柏濩氏虽同为氐人,但却有青氐与  
巴蜀语中却是可以通用的今巴蜀语e韵仍多混为uo而  
无别,(hè)”(huò)”无别、“(lè)”(luò)” “白氐之分。  
无别、“(gē)”(guō)”无别等皆其证蜀人源自氐  
,是知蜀语柏濩实为氐语盍稚的音  
换言之,“就是氐语盍稚的省称”。“又  
hù,而与,显然也应是氐语盍稚”  
的转语。  
鱼凫  
蜀国的第三代国王叫鱼凫”。左思蜀都赋刘渊林  
注引扬雄蜀王本纪》:“蜀王之先名蚕丛拍濩鱼  
[1]75  
[20]808  
。” “鱼凫”,又作鱼易鱼尾 。“鱼凫的这  
两条异文,应如文鹤鱼凫考所言:“显然是形近而  
[47]  
既然氐语盍稚可省译作”,并衍为”,  
。”  
那么,它同样也可省译作”,并衍为”。其演化情况  
解释鱼凫的异说主要有以下八说。1.“鱼和凫  
[48,49]  
[50]194[47]  
当如任乃强所说:“魏晋人所谓氐……并非他们自称为 ()” 。2.“ 。3.“()”任乃强  
[3]68 [51]  
认为是鱼老鸹” ;高大伦谓鸬鹚 ;管维良谓巴  
,他们自称为盍稚’,当然是氐语是何取义,无人能  
问过许多此区土著,亦莫能知我想……‘在羌  
[
52]43  
[53]  
” 。4.“鱼复(人死复生化为鱼)”。5.“鱼服(征  
[3]177  
[54]  
[55]427  
语应是同一音义,即是古氏字(也就是氐字)的音变。”  
)”。6.“武洛撮(彝族先祖)”。7.“《山海经》  
13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47,56]  
附禺等山名。8.“‘为汉义,‘为蜀音”  
[56]  
极是。“”,明纽侯部;“”,明纽鱼部,二字双声韵转,  
属近音通用。  
。  
上述诸说,扞格者甚多,鱼和凫正如文鹤  
鱼凫考所言:“鱼凫作为一个氏族名,却被分开来解释  
既通”,山海经之山名务隅就应释巫  
”。前面谈到,“务隅鱼凫的倒文,然则鱼凫就  
应释鱼巫巫鱼”。“”,据上引管维良文应指巫  
”,鱼凫的意思就应是巫山鱼人”,亦即巫山地区  
以鱼为图腾的人推而论之,前引山海经中的鱼妇”、  
为由鱼氏和凫氏结合而来,这种命名方式,我们不但在蚕  
柏濩杜宇鳖灵等巴蜀氏族名号中找不到相似的例  
,就是在我国上古时期的其他氏族名号中也难以找到  
同样的例证……将鱼凫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本身是正 鲋鱼”、“附禺,据郝懿行古字通用之说,都应是鱼  
[
47]  
确的,但将鱼凫和鸬鹚划上等号却缺乏文献证据。”  
鱼凫的异文。  
较而论,“说显然更近情理,尽管它也存在着一些瑕  
有关鱼人鱼国的史事,典籍大率有如下记载:  
左传·文公十六年》:“庸人率群蛮以叛楚……  
唯裨鱼人实逐之。”杜预注:“,庸三邑。  
。  
[43]476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鱼偏枯,名曰鱼妇。”  
[
28]1859  
此文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鱼妇就是”。而这个鱼  
则当如李远国所说:“所谓鱼凫’,当即大荒西经中  
,鱼复县。”  
逸周书·王会解》:“长沙:;其西鱼复:鼓钟  
钟牛。”孔晁注:“鱼复,南蛮国,贡鼓及钟而似牛形  
[
的氐人之国鱼妇’。”  
50]194  
文鹤鱼凫考还进一步从音理  
[
58]84  
上论证了此说的合理性:“,古音为之部并纽;凫为侯部  
并纽,声为双声,韵为旁转,可见……鱼妇就是鱼凫这种  
看法是正确的”;“考虑到鱼凫一词,鱼字始终不变,而凫  
字多有异写,我们认为鱼凫是一个与鱼关系密切的部族  
。”  
水经注·江水》:“江水又东迳鱼复县故城南,  
[59]2815  
故鱼国也。”  
通典·州郡典·古梁州上·云安郡》:“夔州  
[47]  
[60]188  
(今理奉节县),春秋时为鱼国。”  
和鸟没有任何关系” 。  
但是,“说也有一个很大的不足,那就是它未能释  
文献中的这个鱼国地处巫山地区的夔州,即今奉  
节县,此地应该就是鱼凫王朝的发源地正如管维良所  
:“古巫山中走出的再一支巴人就是鱼凫部巴人……至  
迟武丁时代到西周中叶都是鱼凫巴人统治川西蜀国的时  
鱼凫文鹤鱼凫考甚至认为:“鱼凫可能  
[47]  
是鱼的缓读,或者说凫字是个没有实义的词缀。” 这就  
纯属臆断了其实,“鱼凫义可说,应该就是  
[
52]44  
”。  
山海经·大荒北经》:“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  
。”郝懿行笺疏:“《海外北经作务隅,《海内东经作鲋 3次发掘的巫山大溪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鱼、  
。”  
巫山鱼国在考古材料中也有印证。1959—1975先后  
,此经又作附禺,皆一山也,古字通用。《文选注谢朓  
螺等水生动物残骸,以及大量长锥形骨镞石镞、  
[43]478  
[61ꢀ63]  
哀策文引此经作鲋禺之山。” “附禺及其异文务  
牙制鱼钩和砾石制网坠等渔猎工具 ,“用鱼随葬很普  
”、“鲋鱼”、“鲋禺,当如文鹤鱼凫考所言,“并为鱼  
,M3(中年男性),口咬两条大鱼尾,鱼分两边放在身  
[47]  
[64]  
()之倒称” 。在这诸多异文中,有一个异文特别值  
得注意,那就是务隅”。“务隅”,其实就是”。  
” 。如此倚鱼重鱼,显系鱼人所为。  
文献鱼国又作鱼复国”。从古音上看,“与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巴郡南郡蛮,本有五 应无关联。“”,并纽觉部,“”,并纽侯部,其纽虽  
: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未有君长,俱事鬼  
,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  
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  
余姓悉沈,唯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李贤注:  
,其韵却相去甚远,不能通转鱼国又称邑和县的  
情况来看,“鱼复应为鱼国消亡后的称谓,“的意思应  
恢复”。无论如何,“鱼复鱼国相关则是没有任  
何疑问的。  
[
57]2840  
():‘廪君之先,故出巫诞。”  
巴国的  
鱼凫既为鱼巫”,鱼巫地处巴境,这就告诉我  
,学界有关鱼凫与其前二位蜀王蚕丛”、“柏濩同为  
蜀人的说法值得商榷。  
开国国王廪君又名务相”,其先人则出自巫诞”,这已隐  
约透露出应与有涉。《山海经·海内西经》:“开  
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  
鱼凫史事可说道者有三。  
[
43]352  
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  
文中的巫相”,管维良认为  
一是今重庆四川沿长江岷江流域有很多与鱼国”  
相关的地名,如奉节县鱼复浦南溪县鱼凫关南安(今乐  
山市)鱼凫津彭山县鱼凫山温江鱼凫城等等不少学  
就是务相”:“巫诞即巫山中的诞部落,同样,巴部落其它  
[52]42  
四姓中的相为巫相部落衍生出去,亦称务相。” 其说  
134  
李道明蜀王名号考  
等数个而已,其地仍不出今川西与柏濩相关的地名  
者都曾予以过梳理前举管维良文就详细罗列了十数处  
之多,并据此认为:“巴族鱼凫部从古巫山出发,沿长江西  
,经涪陵合江南溪宜宾再转岷江至乐山彭山而到  
虽多一些,但其地域也不大据贾雯鹤考证,柏濩相  
关的地名有和夷”、“()”、“涐水”、“峨和山”、“诺  
[
52]44ꢀ45  
[33]  
达成都平原。”  
二是考古学界在湖北宜昌中堡岛二里头文化遗存中  
”、“观坂”、“观上”、“灌口,其地还是不出今川西。  
至于鱼凫之后的望丛二帝以及巴王廪君的领地,因有  
蜀分治,也不可能超过鱼凫由版图的大小可知,鱼  
凫王朝应是一个比较辉煌的王朝举世瞩目的三星堆文  
明被不少学者(如前引高大伦文等)认为是鱼凫王朝的产  
,从版图大小所反映出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情况来看,  
创造这一文明的主人确实非鱼凫族莫属。  
发现了与广汉三星堆所出形制相似的陶制鸟首形勺  
”、“细长豆柄等物,湖北省宜昌地区博物馆四川大学  
历史系宜昌中堡岛新石器时代遗址就说:“有些器物与  
成都平原广汉县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遗物也很相似,如鸟  
首形勺把细长豆柄等,有的同志……认为它属于巴人遗  
[65]  
。” 还有学者根据这些器物的鸟首形而认为它们是  
杜宇  
[
66]  
鱼凫族的器物这些器物虽不一定专属于鱼凫族———  
巴蜀域外也有崇拜鸟的部族,·商颂·玄鸟》“天命  
玄鸟,降而生商玄鸟等等,但它们由鱼凫族  
从渝东带到川西却是很有可能的。  
第四代蜀王叫杜宇,除此称号外,他还有不少异称,  
而且有些还有异文。1.杜宇。《太平御览卷一六六引蜀  
王本纪》:“蜀之先,称王者有蚕丛折权鱼易……后有王  
[
20]808  
[16]112  
曰杜宇。” “杜宇又作” 。2.杜主(杜主君)。  
三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陕西宝鸡茹家庄等地发现 华阳国志·蜀志》:“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  
[18]182  
了西周国墓葬,所出铜器多铸字样学界公认,……迄今巴蜀民农时先祀杜主君。” 3.望帝。《太平  
应与文献所载之巴蜀鱼国相关,“出土遗物从  
御览卷八八八引蜀王本纪》:“宇自立为蜀王,号曰望  
[20]3944  
各个不同的侧面揭示出商周时期传统的周文化同西南地  
。” 4.蒲泽。《文选·左思<蜀都赋>》载刘渊林注引  
[67]6  
[1]91  
区早期巴蜀文化……的有机联系” 。不少学者还进一蜀王本纪》:“蜀之先名蚕丛拍濩鱼凫蒲泽。”蒲  
[18]183  
步指出,这些器物就是鱼凫器如高大伦古蜀国鱼凫世  
钩沉:“1986年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中发现了两个  
器物坑,其中一号坑的一些器物所透露出的信息,揭示出  
它与湮没无闻的鱼凫世有某种联系……我们曾探讨过  
陕西宝鸡国墓地主人与成都三星堆鱼凫族的关系,指  
出过国墓地的器物中多尖底器柳叶形剑罍等,表明  
它受到蜀文化的深刻影响而铜器上自名’,与三星  
又作蒱泽” 。5.蒲卑。《华阳国志·蜀志》:“后有  
[18]182  
王曰杜宇……更名蒲卑。”  
对杜宇的这些名号,学界也有很多不同的解释,主要  
有以下六类。  
[1]81  
1.关于杜宇”:(1)“姓杜名宇;(2)“(杜鹃鸣而  
[3]83  
[69]155  
起耕事之)地域;(3)“夏禹 ;(4)“荼与(神  
[70]206ꢀ207  
[71]  
)”说  
;(5)“笃慕(彝族先祖)”;(6)“撮朱渎  
[55]  
[72]  
堆金杖上的意思完全一样,几座墓中出的铜旄作 (彝族先祖)”;(7)“鸟名和族名。  
[69]207  
鸭首形’,实则鱼凫形’,进一步表明他们是鱼凫的一 2.关于杜主”:(1)“烈山氏之子柱 ;(2)“社  
,推测是在蜀中的鱼凫族败亡后沿嘉陵江汉水北迁到 (),如丁山认为是社主之别字”  
[69]210ꢀ211  
,任乃强  
[51]  
[68]119ꢀ120  
[73]55  
宝鸡一带,渐渐融入中原文化。”  
土主”  
;(3)“人主。  
[70]202ꢀ208  
由上述可知,鱼凫王朝的版图是相当可观的,它囊括  
3.关于望帝”:(1)“望舒(神人)”说  
;(2)  
[74]  
[75]  
了今四川重庆的大部及陕西的一部,堪称古蜀五王之 “‘仰望;(3)“上帝;(4)“‘’、‘皆  
[74] [76]  
鱼凫前的两位先王蚕丛和柏濩的版图都很有限,典  
载及现存与蚕丛相关的地名只有蚕陵”、“蚕崖等寥寥  
数个如任乃强说:“《前汉·地理志蜀郡有蚕陵县……  
亦蚕丛之故邑也……考地理者,皆一致定为今松潘县南  
祭名。(5)“‘为族名;(6)“‘望帝是蜀语  
[72]  
’”。  
[77]  
4.关于蒲卑”:(1)“鸟名;(2)“濮郫(濮人郫  
[
17]42[73]53  
[78]  
[75]  
)”说  
;(3)“蒲邑郫邑;(4)“濮君;  
[68]221  
[3]70 [72]  
百八十里之叠溪。”  
童恩正说:“在汶川灌县(今都江 (5)“‘蒲泽之讹;(6)“‘(水名)’的缓读;  
[79]427  
堰市)境内尚有不少以蚕为名的古地名遗迹,如蚕崖关、 (7)“毕摩(彝族宗教首领)” 。  
[
6]58  
[3]70  
蚕崖石蚕崖市之类。” 这些地名都只在今都江堰市至  
茂县境内前面谈到,“蚕丛又被尊为青衣神”,还会留  
下一些与青衣有关的地名如蒙文通说:“旧说青衣神  
5.关于蒲泽”:(1)“泽名;(2)“‘蒲卑之误”  
[
17]42  
。  
[2]  
6.“皆民族语之记音。  
[
17]82  
即蚕丛,青衣神应在青衣水,或蚕丛建国亦在此。”  
上述诸说见仁见智,可谓百花齐放,今忝为续貂。  
杜宇貌似汉语,实为蜀语,因为它的源头能在羌语  
使如此,与蚕丛有关的水地名也只多了青衣江”、“青神  
13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1]390  
中找到羌语土籍一词音[tuzguzəp] ,其省称  
引李膺蜀志》:“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或  
云化为杜宇鸟,亦曰子规鸟,至春则啼,闻者凄  
“[tuzgu]”正与杜宇音近。  
[86]691ꢀ692  
古文苑卷四载扬雄蜀都赋》:“昔天地降生杜,  
。”  
杜鹃在这里又称杜宇”、“子规”,此外它还  
[
87]157  
密促之君。”章樵注:“,即杜宇,望帝姓名也,音  
蜀纪》,上古时蜀之君长治国久长,后皆仙去自  
布谷”  
等称。“杜鹃的这些异称都或多或少地与  
氐羌语“[tuzgu]”相涉,或许氐羌语“[tuzgu]”的语源正是  
催耕之杜鹃鸟正如本草纲目卷四九禽部所说:“杜  
鹃出蜀中……春暮即鸣,夜啼达旦,鸣必向北,至夏尤甚,  
[16]112  
望帝以来,传授始密。”  
贾雯鹤认为,“密促短促  
之义”,乃指商周之际出现在历史舞台之上的密须之国。  
,古音韵为屋部,声为清纽;,为侯部心纽二者韵为  
对转,声为旁纽,故得通用……密须一族最初居住在今甘  
肃灵台县一带,大约在殷周之际,遭受到了周文王的讨伐  
[
88]1576  
昼夜不止,其声哀切田家候之,以兴农事。”  
,“杜宇的意思应与田事有关。  
这也说  
杜宇又称望帝”,的意思应是到来”。《广雅  
[75]  
[31]8  
而灭国……其中的一支由陇入蜀……首领就是杜宇” 。 ·释诂一》:“,至也。”玉篇·至部》:“,到  
[
89]478  
[90]52  
。” 《世说新语·言语》:“蒲柳之姿,望秋而落。”  
由此可知,“望帝就是来帝”,准确地说是外来帝”。  
太平御览卷八八八引蜀王本纪》:“后有一男子名  
曰杜宇,从天堕止朱提有一女子名利,从江源地井中  
贾说新而有据,令人信从,唯需补充一点,即密须国与巴  
蜀的联系还有考古材料的佐证。  
2
0世纪六七十年代,甘肃灵台县白草坡西周墓所出  
器物中有很多虎头纹戈和竹叶形短剑,这一带分  
布许多异族……如姞姓的密须就在白草坡西南30里的  
[
20]3944  
,为杜宇妻宇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  
颇奇异,学界异说也很多,但参之华阳国志》,基本能通。  
都与巴蜀密切相关,正如张天恩中原地区西周青铜短剑 华阳国志·蜀志》:“时朱提有梁氏女利,游江源,宇悦  
这段文字  
[80]  
百里镇附近” 。古密须国的虎头纹竹叶形短剑”  
[18]182  
简论所说:“西周时期中原地区使用的短剑……应是受  
,纳以为妃。”  
由此可知,《太平御览》“从江源之  
早期巴蜀文化柳叶形短剑,以及中原晚商文化短剑之影 应为的讹字。“的简体;“”  
[
81]  
[89]197  
,进而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短剑系统。” 此外,与灵台  
县毗邻的甘肃庆阳市李沟还出有带“‘’、‘等纹饰、  
符号”,“与四川犍为县巴蜀墓出土的完全一样的铜  
的异体(《玉篇·辵部》:“,与游同。” ),“”、“”  
二字古皆从()”,形近故讹工部尚书崔泰之墓  
[29]158  
》“” ,其形正与据此,《太平御  
文可正作朱提有一女子名利,游江源;地井中出,为  
杜宇妻”。“在这里是游走”、“移徙的意思。  
杜宇的从天堕止”,显然只能理解为外来”,这无疑  
是其望帝名号当训外来帝的有力佐证这位外来帝  
应如前述贾雯鹤所说,是来自密须的氐人同理,那位  
地井中出的女子利,显然也只能理解为土著杜宇与  
女利的联姻,其实就是外来户与土著的结合,这当是蜀  
王本纪所传信息的核心内容,今人或附以天地”、“男  
”、“阴阳之类的玄虚概念,无异以玄张玄,纯属画蛇添  
。  
[
82]  
这些材料充分证明,密须与巴蜀确有关联。  
杜宇既出密须,而密须又为异族”,杜宇一词显  
应源自氐羌语之“[tuzgu]”,亦即土籍的省称氐羌语  
[83]162  
宾语……在谓语的前面” ,“土籍就是籍土”,亦即  
凭籍土地的意思,近似于汉语熟语之籍田”。由此可  
,“杜宇的意思就是籍田”。  
杜宇之义为籍田”,文献不乏其证。《华阳国志·  
蜀志》:“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巴亦化其教而力农  
[18]182  
,迄今巴蜀民农时先祀杜主君。”  
杜宇擅长农事的  
史事,无疑是其名号义为籍田的最好注脚。  
前面谈到,“杜宇又称杜主”。“杜主”,当如任乃强  
其实,朱提女利也是一个游江源的外来户,只是比  
杜宇早到了一点而已女利所冠之朱提二字,应如蒙  
默所言:“古朱提今云南昭通,据今可考者论之,其地自古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所释:“,古与土同音解放前四  
川各县城乡皆有土主庙……由巫师传其为保护农牧之  
[68]119ꢀ120  
[2]  
,盖即杜宇。”  
这也是杜宇应释籍田的又一  
即为濮僚民族所居。”朱提女利既是来自云南昭通的濮  
佐证。“”、“通用,典籍习见。《荀子·解蔽》:“乘杜  
作乘马。”杨倞注:“《世本:‘相土作乘马。’杜与土  
,其非真正的土著自明由此可知,杜宇和女利的联  
,其实就是外来氐人与早到濮人的政治联盟,其联盟的  
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合力对付真正的土著———蚕丛柏  
濩和鱼凫的遗民。  
[84]267ꢀ268  
[85]509  
。”  
·大雅·》:“自土沮漆。” “自土”,  
[
26]1547  
汉书·地理志引作自杜” 。  
杜宇又作”,“显然也应是氐羌语  
[tuzgu]”的不同音译。  
杜宇又有死后化作杜鹃鸟的传说。《禽经张华注  
杜宇称帝后,又改名为蒲卑”。“蒲卑”,《文选·左  
<蜀都赋>》载刘渊林注引扬雄蜀王本纪蒲  
[1]91  
” 。“蒲卑蒲泽”,诚如任乃强所说应是一  
136  
李道明蜀王名号考  
[3]70  
[59]2771ꢀ2772[97]  
1.关于鳖灵”:(1)“鄨地首领;(2)“鳖  
” ,实为的讹字顾颉刚蜀王本纪与华  
阳国志所记蜀国史事已指出:“《本纪蒲泽’,《国志》  
[
36]  
[98,54]  
[99]  
族首领;(3)“神鳖;(4)“兵兰()”;  
[100]  
[101]  
浦卑’,并以字形相近致讹。‘’,‘’ (5)“李冰 ;(6)“炳灵公(火神)” ;(7)“比兹(巴  
[91]286  
[102]171ꢀ172  
[103]96ꢀ97  
形似。”  
蒙文通巴蜀古史论述则详述了其讹变轨  
)长官说  
;(8)“说  
[69]155  
:“古睾字往往作皋,太皞,《潜夫论作太曎可证……卑  
2.关于开明”:(1)“夏启;(2)“八恺(神人)”  
[17]42  
[69]206ꢀ207  
[104]91[3]98  
;(3)“启明星;(4)“北斗星启明星”  
误为皋,又误为泽字。”  
[54]  
[34]304[6]127  
[98]  
蒲卑应通”,濮人”。正如蒙默所说:  
;(5)“开明兽说  
;(6)“太阳。  
[2]  
[3]95  
濮同音……为族称。”“蒲卑则应如贾雯鹤  
3.关于丛帝”:(1)“取义蚕丛;(2)“丛社(地  
[
69]206ꢀ209  
[98]  
所说:“‘古与相通,《国语·齐语》:‘逾太行与辟  
耳之溪拘夏。’《管子·小匡》‘辟耳卑耳’。辟为君王  
之义……《·周颂·载见》:‘载见辟王,曰求厥章。’郑  
:‘诸侯始见君王。’王即为同义连文因此,‘蒲卑’  
)”说  
;(3)“崇伯鮌。  
[2]  
4.“皆民族语之记音。  
我们先谈鳖灵的含义。  
前面谈到,“鳖灵有鳖令鳖泠鄨令鄨灵弊灵等  
[
75]  
就是濮辟’,也就是濮君。” 杜宇本为氐人,称帝后更名  
蒲卑(濮君)”,其目的纯粹是为了向他的濮人盟友示  
,以巩固其统治地位。  
诸多异文,这些异文所记录的应是同一个词正如后汉  
[57]1925  
·张衡传李贤注所说:“鳖令,蜀王名也音灵。”  
水经注·江水杨守敬疏也说,“卢文弨钟山札记》:  
杜宇除有上述名号外,在宋后著述中还有西海君”、 ‘……鳖泠或为鳖灵,泠音同,令为泠之省,故三字错  
[
59]2772  
[97]  
天隳等称谓这些称谓多属附会,姑置不论全蜀  
’” 。这些异文音近字不同,皆因译语之故 。  
鳖灵何谓?学界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  
神说和人说两类。  
艺文志卷四八载宋人罗泌杜宇鳖令考》:“后有男子从  
天隳,曰杜宇,为西海君,自立为蜀王,号望帝。”并注:  
[92]1494ꢀ1495  
“‘天隳’,人讹为天回’。”  
其实,也是  
神说者认为,鳖灵是神灵的称号,语义就是灵  
[98]  
的借字,罗泌原文路史·余论一》“杜宇鳖令条  
” ,并由其表征与某位神人或先贤相似而推论他们就  
[93]168  
即作” 。此所谓西海君”,实为汉后才出现  
是一人,如前述炳灵公李冰等等有人甚者认为,鳖灵  
[100]  
的道家称谓正如李家晔道家文化所说:“据道书上记 是凭空杜撰的一位人物笔者不敢苟同此说,因为  
[
94]66  
:‘……西方白帝,西海君也’。” 明人曹学佺蜀中广  
卷七一神仙记蜀本纪》:“杜宇自天而降,为蜀人  
,称望帝,号曰天隳,言自天而隳也,今成都北三十里天  
鳖灵王朝的存在有着大量的客观物证,如新都马家成都  
商业街等许多地方发现的该朝墓葬阐释鳖灵”,毋需  
比附,更不用神化。  
[
23]9  
回山是其处隳音同。” 号曰天隳”,显系路  
》“从天堕的推衍。  
人说虽较可信,但其将释为与鳖鱼有关的水地  
名或族名,长官等也有问题正如潘光旦湘  
西北土家与古代巴人所说:“古代蜀人的传说里有一  
鳖令’,是鳖邑的长官……《太平寰宇记》(139)说蓬  
州仪陇县(即今川北仪陇县)西北三十里也有一条鳖水,  
据说因水中产鳖得名,这当然是望文生训的解释,试问哪  
()灵  
第五代蜀王叫鳖灵,他也有下述诸多异称。1.鳖灵。  
太平御览卷八八八引蜀王本纪》:“荆有一人名鳖灵,  
其尸亡去,荆人求之不得鳖灵尸至蜀复生,蜀王以为  
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水,使鳖灵决  
玉山,民得陆处鳖灵治水去后,望帝与其妻通帝自以  
薄德,不如鳖灵,委国援鳖灵而去,如尧之禅  
[102]172  
一条水不出鳖呢?”  
。  
至于兵兰等说,则更缺乏佐证  
今按,“鳖灵应释巴虎”,其详如下。  
[
20]3944ꢀ3945  
[95]428  
[96]1458  
。”  
鳖灵又作鳖令” 、“鳖泠 、“鄨  
的意思就是”。潘光旦湘西北土家与古  
代巴人:“鳖令”、“大别山都和巴人  
比兹人分不开。‘就从比兹之音而来,‘字  
古读,据语音学家告诉我们,尾巴上带有t的子音,所以一  
字之音就大致相当于比兹”;“今日湘西北的土家’  
自称为比兹卡’,‘比兹是名称本身,‘等于或  
’……巴人有可能自称为比兹的迹象是不一而足的  
[59]2771ꢀ2772  
[59]2771ꢀ2772  
[16]112  
”  
、“鄨灵”  
、“弊灵” 。2.开明。  
文选·左思<蜀都赋>》载刘渊林注引蜀王本纪》:“蜀之  
[1]91  
,名蚕丛拍濩鱼凫蒲泽开明。” “开明又作俾  
[20]808  
” 。3.开明奇帝。《太平御览卷八八八引蜀王本  
[20]3945  
》:“鳖灵即位,号曰开明奇帝。” 4.丛帝。《华阳国  
[18]185  
·蜀志》:“开明位(),号曰丛帝。”  
鳖灵及其异称也有很多不同的解释,主要有如下 ……《龙山县志(卷首)》引清人洪亮吉贵州水道考:  
四种。 ‘今之湘江,即汉之鄨水。’……同一条水,名从全族的鼻  
13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巴务相)或其主姓之一()便成湘;名从全族本身,而 这里需补正一点,与其说班子比兹的音讹,  
[102]167ꢀ173  
全族名为比兹’,就成鄨。”  
其谓是巴人自称  
不如说是的转语白贵喜《“义新解———兼释板  
比兹的音译,堪称灼识但需补充一点,不仅  
比兹”,而且与也有语转关系今巴蜀语谓瘪  
”》就认为:“‘即是虎……巴与斑()音近,均为巴  
[110]  
族对公虎图腾的讳称。” 在巴人的发祥地湖北长阳县  
(biě)”“bià”、“(bāi)”piè”,皆为”、“语转  
都镇湾流传的许多民间故事中,老虎就被称为了老巴  
[111]82ꢀ94  
之证潘文谓:“巴字之音显然与比兹之音相去很远,  
中间是找不出关系来的。”同时又游移其说:“()是中原  
” 。无论()”比兹”,还是的转语,  
都可说明巴人与虎关系密切,以至于将虎作为了其族  
族类称他们的……巴人之称与比兹的自称……不能说 ()之称。  
[
102]188ꢀ190  
丝毫没有关系。”  
音系联的,那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由比兹”,再及  
”。无论比兹”,还是的转语,其义为”  
则是可以肯定的。  
鳖灵实为巴语的音译今土家语”  
其实比兹是存在着语  
综上所述,“鳖灵巴虎”。由此,我们至少可获得  
两条信息,:“鳖灵是巴人,巴人崇虎。  
关于巴人崇虎的情况,《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  
有如下记载:“巴郡南郡蛮……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  
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  
,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  
悉沉,唯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廪君死,魂  
3
5 [105]127  
[li] ,(líng)”音近,其主要区别在于鼻音韵  
尾的有无但是,韵尾的有无往往只表示了语音的演变,  
而无任何其它意义,这也就是音韵学上所谓的对转”。  
[57]2840  
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  
巴国  
对转是古今汉语和巴蜀语都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  
如巴蜀语谓(zá)”“záng”、“(nián)”“niā”、  
(yán)”ái”,皆属其例由此可知,“鳖令之  
的开国君长廪君魂魄世为白虎”,这充分说明巴人廪君  
部是崇虎的部族,“虎在巴人生活里的中心地位发达到一  
个程度,终于与巴人合而为一,巴人就是一种虎人’……  
35  
[102]197  
应该就是巴语“[li]()”的转语。  
巴人最初可能是一个虎图腾的族类” 。  
3
5
巴语称“[li]”,典不乏其载扬雄方言卷  
其实,巴人的崇虎在廪君这一称谓中就已有所反  
当下有关廪君的异说甚多,或释仓  
:“,楚之间或谓之李父’,南楚之  
[
106]51  
[112]43 [34]81 [113]35  
间谓之李耳’。” ;或释水君 ;或释灵君 ;或释乘釐  
李耳’”,“‘李耳原是巴语称虎……土家语称公 (神人)” ;或释的讹字 ;或释为  
潘光旦认为:“从西汉到唐代,虎称  
[114]  
[70]213  
[103]96ꢀ97  
[115]  
老虎为李爸’(Li-Pa),母老虎为李你卡’(Li-ni-Ka)。 “ ;或释虎君上述诸说,当以虎君说  
35  
李爸显然的就是李父’,李你卡就是李耳’;‘’  
为长。“廪君”,显然也应是巴语“[li]()”的音  
正如彭武一所言:“土家称’……(‘’、  
’、‘在声音上原是相通的所不同的是  
在土家语分别了公与母,而流传在河南湖北乃至江淮流 ’)有阴阳对转的关系,所以’、‘均可指虎,‘廪  
[
102]224,223  
[115]  
域的其它部分的同样的话就不分了”  
母的”,显然就是。  
这不分公  
也就是虎君’。” 所谓虎君”,也就是巴君”。  
鳖灵为巴人,童恩正古代的巴蜀已从考古材料文  
献记载巴蜀文字的使用及事理推论等诸多方面作了详  
的情况相类,巴蜀及周边又称为  
[
26]4197  
[6]70  
”。《汉书·叙传》:“楚人谓虎’。” 《太  
平广记卷四二八引广异记》:“山魈者,岭南所在有之  
中夜,有二虎欲至其所,山魈下树,以手抚虎头曰:  
细而深刻的论证 ,但也有学者认为鳖灵不是巴人,而  
是夜郎人僰人荆人等如蓝峰李尚义说,鳖令是一支  
濮人前后产生出来的首领的通称,这支濮人就是夜郎  
[107]3480ꢀ3481  
[116]  
斑子,我客在,宜速去也。’二虎遂去。”  
洪迈夷  
冯广宏认为:“鳖灵当是僰人……僰二字发音  
[117]  
坚志()》卷一:“罗源观坑村有一岭……(田妇)过其处,  
也相近。” 又认为:“鳖这些古族,活动在长  
江南岸的乌江赤水沅江汉江等流域……被中原人称  
见一虎蹲踞草中,惧不得免,立而呼之曰:‘班哥,我今省  
[108]1055  
[97]  
侍爷娘,与尔无冤仇,且速去’。”  
陈继儒虎荟卷  
荆蛮之地,很白()然地统称其人为荆人。” 这些  
:“开元初,巴人百余辈自褒中随山伐木……老人乃登  
说法都依据了”、“等字的谐音,但却略显勉  
从前面的讨论中我们不难看出,“应为比兹或  
[
山呼斑子倏尔有虎数百头相继而至,噬巴殆尽。”  
109]37  
这些称的情况,也应如潘光旦所言: “的谐音童说不误,唯可补证以出土之鳖灵王朝虎  
楚语即一般的称虎为於菟’,而似乎这一段却又称老虎 纹器。  
’,显然是受了和巴人比邻与杂居的影响由于这 学界公认,虎纹器多为巴器如曹定云就说:“巴人  
纹饰中,还有一种十分重要的纹饰———‘虎纹’。它几乎  
[102]178  
笔资料……也可知班子原是比兹单纯的音讹。”  
138  
李道明蜀王名号考  
[
118]53  
无处不在……虎应是巴人之图腾。”  
但是,蜀国的鳖  
考虑到开明氏是巴人,而巴人崇虎,则类虎之开明  
说当属可信当然,山海经·海内西经》“开明兽  
灵王朝也有大量虎纹器出土,如成都百花潭中学十号墓  
[43]349ꢀ350  
出土的铜戈两面均饰虎纹”,其时代当不出秦举巴蜀的 ……东向立昆仑上”  
”,开明东方”  
[119]  
前后” ,该器属鳖灵王朝无疑类似的例子还有:成都 (“启明星也有此义)也是合乎情理的。  
[120]  
三洞桥战国墓出土铜剑剑脊上有虎纹” ;峨眉山市出  
开明又作俾明”,“当通”,此二字皆属帮纽  
土的战国铜矛圆筒骹上饰有人虎手蒂鸟等  
支部,音同故通,其义也是”。《广雅·释诂》:“,开  
[
121]  
[31]107  
纹饰和符号” 。凡此等等,不胜枚举这些情况当如  
吴怡所言:“近几年的考古发掘证明,蜀地的图形明  
显地多于巴地,时间早到春秋战国时期,它很可能就是与  
。”  
是知俾明开明”。  
鳖灵又号丛帝”,“丛帝则应为汉蜀杂语。“显  
系汉语,义为君王”;“则应是蜀语,义为”。《华阳  
[122]  
[18]185  
开明氏密切相关的一种图形。” 虎为巴人图腾,鳖灵王  
朝器物多见虎纹,则鳖灵属巴人自明。  
国志·蜀志》:“开明位(),号曰丛帝。” 《太平御览》  
卷八八八引扬雄蜀王本纪:“鳖灵即位,号曰开明奇  
[20]3945  
鳖灵又号开明”,并以此作为其王朝的国号,故有  
开明某世之说。  
开明属纯粹的汉语,《史纪·五帝本纪便有:“嗣  
。” “丛帝又作奇帝”,是知蜀语的意思就是  
[21]313  
”。蜀语应来自氐羌语之“[utɕu]()” ,说详  
蚕丛。  
[
25]20  
子丹朱开明。” 此语虽属汉语,却不能一目了然,因为  
它是个多义词。  
鳖灵除上述名号外,在宋后著述中还有不少其它名  
西州”,《路史·余论一》“杜宇鳖令:“时巫山  
拥江,蜀洪水望帝令()令凿之,蜀始陆处以为刺  
如前所述,有关开明的异说,撇开神说,主要有启  
明星”、“开明兽太阳三说。“太阳说认为:“蜀开明  
[93]168  
,号曰西州” ;“西州皇帝”,《太平广记卷三七四引  
[107]2967  
氏在被秦国灭掉以后,其王族的一支曾经南迁建国,其王 蜀记》:“后令鳖灵为刺史,号曰西州皇帝 ;“万  
[98]  
号为安阳王……显而易见,开明……即太阳。” 此说以  
建国于南粤的开明氏后裔安阳王的称谓为推论基础,  
”,《路史·余论一》“杜宇鳖令:“是为蜀开明氏,年  
[93]168  
号万通” 。这些称号多系后人附会,姑置不论如  
安阳虽似可解为太阳”,安阳则肯定不 太平广记蜀记刺史西州皇帝就显系附  
会只有太阳的意思,至于开明就更不会是太阳。  
此说的问题在于颠倒了开明安阳的关系,安  
可能与开明有关,开明绝不会是太阳”。  
,因为皇帝是秦始皇之后才出现的称谓,此前的鳖灵  
是绝不可能有此称谓的,刺史则是晚至汉武帝时才  
设置的职官。  
参考文献:  
[
1]萧统.文选[M].李善注.北京:中华书局,1977.  
2]蒙默.蜀王本纪左言”“左祍辨释及推论[J].文史杂志,2012,(4).  
3]任乃强.四川上古史新探[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4]任新建.蚕丛后稷与广都农耕文明[J].中华文化论坛,2009,(2).  
5]贾雯鹤.蚕丛考[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6]童恩正.古代的巴蜀[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  
7]刘道军.古蜀王蚕丛考辨———蚕丛实为蟾丛[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8]徐南洲.古代蜀人是怎样得名的[J].社会科学研究,1994,(6).  
9]彭元江.试析蚕丛名号意涵的多元性[J].文史杂志,2014,(1).  
10]冯广宏.蚕丛考[J].文史杂志,2007,(6).  
11]浙江省文管会.吴兴钱山漾遗址第一二次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60,(2).  
12]李济.西阴村史前的遗存[M].北京:清华学校研究院,1927.  
13]巴家云.试论成都平原早蜀文化的社会经济[J].四川文物,1992,(S1).  
14]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星堆祭祀坑[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15]石湍.记成都交通巷出土的一件蚕纹戈[J].考古与文物,1980,(2).  
16]佚名.古文苑[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17]蒙文通.巴蜀古史论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18]刘琳.华阳国志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84.  
[
[
[
[
[
[
[
[
[
[
[
[
[
[
[
[
[
13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丁度.集韵[K].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0]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1]周发成.汉羌词典[K].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  
22]许慎.说文解字[K].北京:中华书局,1963.  
23]曹学佺.蜀中广记[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24]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5]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6]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7]徐中舒.论巴蜀文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28]春秋左传正义[G]∥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29]秦公.碑别字新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30]王引之.经义述闻[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31]王念孙.广雅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2]尚书正义[G]∥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33]贾雯鹤.柏濩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34]邓少琴.西南民族史地论集[M].成都:巴蜀书社,2001.  
35]李盛铨.早蜀伯灌及其文化[J].文史杂志,1998,(2).  
36]杨正苞,刘玉珊.古蜀的三王”、“二帝别说[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  
37]刘少匆.雾中的王国———三星堆文化杂谈[M].广汉:三星堆博物馆,1998.  
38]何崝.柏灌考[J].四川文物,2008,(3).  
39]冯广宏.柏灌考[J].文史杂志,2008,(2).  
40]郝懿行.山海经笺疏[M].成都:巴蜀书社,1985.  
41]汉语大字典:三册[K].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88.  
42]宋本广韵[K].北京:中国书店,1982.  
43]袁珂.山海经校注[M].增补修订本.成都:巴蜀书社,1993.  
44]赵晔.吴越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5]佚名.穆天子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6]耿少将.戈人蚕丛冉駹日玛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4).  
47]文鹤.鱼凫考[J].社会科学研究,2009,(5).  
48]孙华.蜀人渊源考()[J].四川文物,1990,(5).  
49]胡昌钰,蔡革.鱼凫考———也谈三星堆遗址[J].四川文物,1992,(S1).  
50]李远国.浅论山海经中的鬼族[C]∥中国山海经学术讨论会.山海经新探.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  
51]高大伦.古蜀国鱼凫世钩沉[J].四川文物,1998,(3).  
52]管维良.鱼凫族探源与三星堆断想[C]∥李绍明,林向,赵殿增.三星堆与巴蜀文化.成都:巴蜀书社,1993.  
53]刘不朽.鱼凫氏鱼国与古三峡地区的渔猎文化[J].中国三峡建设,1998,(7).  
54]刘道军.论巴蜀文字与古蜀王[D].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硕士论文,2007.  
55]屈小强,李殿元,段渝.三星堆文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56]冯广宏.鱼凫新考[J].文史杂志,2008,(1).  
57]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  
58]佚名.逸周书[G]∥刘晓东等点校.二十五别史.济南:齐鲁书社,2000.  
59]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60]杜佑.通典·州郡典:上册[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  
61]四川长江流域文物保护委员会文物考古队.四川巫山大溪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纪略[J].文物,1961,(11).  
62]四川省博物馆.巫山大溪遗址第三次发掘[J].考古学报,1981,(4).  
63]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巫山大溪遗址第三次发掘[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64]林向.大溪文化与巫山大溪遗址[C]∥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0  
李道明蜀王名号考  
[
65]湖北省宜昌地区博物馆,四川大学历史系.宜昌中堡岛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学报,1987,(1).  
66]张勋燎.古代巴人的起源及其与蜀人僚人的关系[C]//南方民族考古:(第一辑).1987.  
67]卢连成,胡智生.宝鸡国墓地[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68]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9]丁山.古代神话与民族[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  
70]黄崇浩.望舒望帝考[C]∥中国屈原学会,贵州省古典文学学会.楚辞研究.北京:文津出版社,1992.  
71]陈英.笃慕杜宇[C]∥彝族文化.楚雄: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楚雄彝族文化研所,1989.  
72]冯广宏.杜宇新考[J].文史杂志,2008,(6).  
73]段渝.四川通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  
74]刘道军.杜宇为何称望帝[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75]贾雯鹤.杜宇考[J].社会科学研究,2013,(3).  
76]冯广宏.广都瞿上:古蜀农耕文化交流走廊[J].中华文化论坛,2009,(2).  
77]孙华.蜀人渊源考[J].四川文物,1990,(4).  
78]龙腾.蒲江新出土巴蜀图语印章探索[J].四川文物,1999,(6).  
79]钱玉趾.三星堆青铜立人像考[J].四川文物,1992,(S1).  
80]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J].考古学报,1977,(2).  
81]张天恩.中原地区西周青铜短剑简论[J].文物,2001,(4).  
82]刘得祯,许俊臣.甘肃庆阳春秋战国墓葬的清理[J].考古,1988,(5).  
83]孙宏开.羌语简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  
84]荀子集解[G]∥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86.  
85]毛诗正义[G]∥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86]禽经[G]∥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诸子集成补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87]辞海[K].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88]李时珍.本草纲目[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  
89]宋本玉篇[K].北京:中国书店,1983.  
90]刘义庆.世说新语[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91]顾颉刚.蜀王本纪与华阳国志所记蜀国史事[C]∥西华大学,四川省文史研究馆蜀学研究中心.蜀学(3).成都:巴蜀书社,2008.  
92]杨慎.全蜀艺文志[G].北京:线装书局,2003.  
93]罗泌.路史[G]//四部备要·史部.上海:中华书局,1936.  
94]李家晔.道家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3.  
95]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96]乐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97]冯广宏.开明新考()[J].文史杂志,2009,(2).  
98]孙华.鳖灵名义考———兼论鳖灵与蜀开明氏的关系[J].四川文物,1989,(5).  
99]冯广宏.开明新考()[J].文史杂志,2009,(3).  
100]杨向奎.杜宇开明的故事[J].责善,1942,(9).  
101]冯广宏.巴蜀字与古汉字关系新论[J].成都文物,1989,(1).  
102]潘光旦.湘西北土家与古代巴人[C]∥民族研究论文集(3).北京: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1984.  
103]朱小丰.古蜀文明探源[C]∥西华大学,四川省文史研究馆蜀学研究中心.蜀学(3).成都:巴蜀书社,2008.  
104]朱芳圃.中国古代神话与史实[M].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  
105]张伟权.土家语汉语词典[K].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  
106]周祖谟.方言校笺[K].北京:中华书局,1993.  
107]李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08]洪迈.夷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09]陈继儒.虎荟[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10]白贵喜.“义新解———兼释板循”[J].民族论坛,1997,(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11]林继富.民间叙事传统与村落文化共同体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  
112]朱世学.三峡考古与巴文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13]管维良.巴蜀史[M].成都:天地出版社,1996.  
114]萧洪恩.巴人巴文化释名[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1,2).  
115]彭武一.古代巴人廪君时期的社会和宗教———兼及土家族与古代巴人的渊源关系[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  
2).  
116]蓝峰,李尚义.蜀开明氏族属初探[C]//民族论丛:第二辑.成都:四川省民族研究学会,1982.  
117]冯广宏.鳖灵事迹重考[J].天府新论,1986,(1).  
118]曹定云.从巴文化崇拜看周初虎方”[C]∥巴蜀文化暨三峡考古学术研究会文集.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19]四川省博物馆.成都百花潭中学十号墓发掘记[J].文物,1976,(3).  
120]成都市文物管理处.成都三洞桥青羊小区战国墓[J].文物,1989,(5).  
121]陈黎清.四川峨眉县出土一批战国青铜器[J].考古,1986,(11).  
122]吴怡.蒲江船棺墓与新都木椁墓出土印章的研究[J].四川文物,1994,(3).  
[
[
[
[
(
[
[
[
[
[
[
[
NamesandTitlesofEmperorsofShu  
LIDao-ming  
(
CollegeofLiberalArts,SichuanNormal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0066,China)  
Abstract:TherecordedhistoryofShuisquiteobscureinwhichonlythenamesandtitlesofEmper-  
orsofShuarealmostcompleteinalignment.Thosenamesandtitlesprovidewithmanyhistoricalfactsof  
ancientShuandarethushighlyemphasizedbytheacademiccircle.Withtextualresearchfromlinguis-  
tics,oneknowsthatCancongisguiyi,BaihuoisBaihe(di),Yufuisyuwu,Duyuisji-  
tian,Bielingisbahuandetc.Allthosenamesandtitleshelpstocompileandexplorelostmaterials  
ofancientShu.  
Keywords:namesandtitlesofEmperorsofShu;Cancong;Baihuo;Yufu;Duyu;Bieling  
[责任编辑:唐普]  
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