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尚,记也……《先蜀记》云:‘蚕丛始居岷山石室中’。……
成都由秦汉而徙”;“其始基在山之东……岷山之阳
戎传》:“氐人有王,所从来久矣……或号青氐,或号白氐,
[24]858
或号蚺氐……人即其服色而名之也。” 《魏略》之“青
氐”是就“服色”而言的,蚕丛源自氐人且被尊为“青衣神
[
16]106ꢀ107
也。”
章释“蜀侯”为“蜀侯通”、释“尚”为“记”,皆有
问题。据蒙文通《巴蜀古史论述》,蜀侯通是秦灭蜀后分 (君长)”,其为青氐无疑。
[
17]56ꢀ61
封的蜀王后裔
。此人只是一个傀儡,怎能与开国
“青氐”当为秦汉及其前的“駹氐”。《史记·西南夷
列传》:“自筰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冄駹最大。其俗或士
蜀王蚕丛比侪?更何况据《史记·秦本纪》、《华阳国志·
蜀志》等记载,蜀侯通封侯仅两年,就被造反的蜀相陈壮 (土)箸,或移徙,在蜀之西。自冄駹以东北,君长以什数,
[
25]2991
杀了,哪有什么“王基既彝(平)”?细审原文,扬赋这段话
其实是在说开国蜀王的事,说他始居岷山石室,奠定了王
基,他的后人由岷山迁到了成都,才有了成都城云云。文
中的“蜀侯尚丛”其实就是蜀国的开国国王“蜀侯蚕丛”。
白马最大,皆氐类也。” “冄駹”之“駹”有“青”义,《汉
书·匈奴传上》:“匈奴骑,其西方尽白、东方尽駹、北方尽
[
26]3753
骊、南方尽騂马。”颜师古注:“駹,青马也。”
由此可
知,《史记》之“駹氐”就是《魏略》之“青氐”,而《史记》之
即《华阳国志·蜀志》所云:“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 “冄氐”,则应是《魏略》之“蚺氐”。“冄”即“冉”,《集韵·
[18]181
[19]451
王。”
琰韵》:“冄,或作冉。” “蚺”加“虫”旁示蔑称而已。此
“蜀侯尚丛”既为“蜀侯蚕丛”,则“尚”当通“蚕”。但 “冉”应通“丹”,训“赤”。徐中舒云:“沈黎郡在秦又为丹、
是,“尚”、“蚕”二字的古音别说相同,就连相近都成问题。
蚕”,从纽侵部;“尚”,禅纽阳部,其声虽为旁纽,其韵却
犁二戎所在之地……《隶续·益州太守城坝碑》记载‘汉
中先零、沈氏、羌’反畔……此沈氏应即为《魏略·西戎
传》的蚺氏,汶山郡的冉駹之冉和沈黎郡之沈。古音沈在
侵部,冉在谈部,侵谈古多通用,而楷书冉或作冄,形又与
丹近,从冉之字,如聃与丹虽清浊有异,亦属双声,故沈又
“
相去甚远。此二字读音既异,为何又能相通呢?唯一合
理的解释是:“蚕”为蜀语音译,“尚”为汉语义译,言者或
取蜀音,或取汉义,故形成了异音通用,犹今之“拜拜”与
[27]96
“再见”。由此可见,“蚕”的意思应该就是“尚”,也就是
得作冉作丹。” 其谓“冉”、“丹”通用,极是。《左传·成
[
19]598
[28]1919
“
高贵”。《集韵·漾韵》:“尚,贵也。”
至于“蚕丛”之“丛”,也应是蜀语的音译,其义为
奇”。《华阳国志·蜀志》:“开明位(立),号曰丛 “舟”近,是知“冉”、“丹”、“舟”可因形近而混用。《史记·
公十六年》之“叔山冉” ,《汉书·古今人表》作“叔山
[
26]919
[29]3
舟” ;北魏《皇甫驎墓志》“丹”作“” ,其形正与
“
[18]185
[25]2225
帝。” 《太平御览》卷八八八引扬雄《蜀王本纪》:“鳖灵
仲尼弟子列传》:“颜何,字冄。”
王引之《经义述闻》卷
[20]3945
即位,号曰开明奇帝。” “丛帝”又称“奇帝”,是知“丛”
二十三《春秋名字解诂下》:“冄,读为耼。冄、耼古字
[
30]548
疑“耼(聃)”本从“丹”。《广雅·释器》:“丹,赤
由此可知,“冉氐”即“丹氐”,亦即“赤氐”。而
就是“奇”的意思,其为蜀语自明。蜀语“丛”训“奇”,可获
通。”
[21]313
[31]272
得氐羌语的佐证。羌语(羌族无文字)“奇”音[utɕu] ,
也。”
与蜀语“丛”音近。蜀人多源自氐羌,童恩正就说:“氐和 “丹犁”之“犁”显通“沈黎”之“黎”,二字古音皆为来纽脂
羌原来可能是一种民族,所以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往往氐 部,音同故通,其义为黑或青。《说文·黑部》:“黔,黎也
羌并称……在远古时代,有一支这样的氐族从川西高原 ……秦谓民为黔首,谓黑色也。周谓之黎民。” 《书·
[22]211
进入成都平原的边缘地带,这就是以后蜀族的祖先
禹贡》:“厥土青黎。”孔传:“色青黑而沃壤。”孔颖达疏:
[6]56ꢀ57
[32]150
了。”
然则蜀语“丛”显应是氐羌语“[utɕu](奇)”的流 “王肃曰:‘青,黑色’。”
然则“丹犁”、“沈黎”之“犁”和
[22]101
变,其义为“奇异”。《说文·可部》:“奇,异也。”
综上所述,“蚕丛”的意思就是“高贵奇异”,亦即“贵
异”。“蚕丛”的得名,或许与“其目纵”而异于常人有关。
“黎”,实即《魏略》之“青氐”,亦即蚕丛氏的族胞。
至于《史记》之“白马氐”,则应是《魏略》之“白氐”的
异称,也就是文献所载蜀人先祖之一的“柏濩氏”。详见
蚕丛还有一个特别值得提及的名号,那就是“青衣 “柏濩”条。
神”。《蜀中广记》卷六十《方物记第二》引《寰宇记》:“成
二
柏濩
[23]7
都圣寿寺有青衣神祠,神即蚕丛氏也。” 所谓“青衣
神”,实即“青衣君长”。蒙文通认为:“旧说青衣神即蚕丛
蜀国的第二代国王叫“柏濩”。《太平御览》卷八八八
引扬雄《蜀王本纪》:“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
[20]3944 [1]91 [16]106
…
…《国语》‘禹致群神于会稽’,神是君长。《封禅书》‘黄
濩。” “柏濩”又作“拍濩” 、“狛護” 、“柏
[
18]181
[20]808
帝时万诸侯,而神灵之封七千’,也是说神即君长。可知
[17]82
灌” 、“折权”和“柏雍” 。“柏濩”的诸多异文,当
如贾雯鹤《柏濩考》所析:“作‘柏濩’和‘柏灌’者是,余者
为形近而讹……濩,古音为铎部匣纽,灌,为元部见纽,韵
为通转,纽为旁纽,可见‘濩’和‘灌’字之间并非字误,而
青衣神即是青衣君长。” 蚕丛为“青衣神(君长)”之“青
衣”,应该是就典载之“青衣氐”即“青氐”而言的。《三国
志·魏书·乌桓鲜卑东夷传》裴松之注引鱼鲞《魏略·西
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