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良性耦合、协同发展。
对于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发展水平均较高、但协调测度一般(多表现为城镇化水平高于农业现代化水
平)的城市,如成都市、绵阳市、乐山市等,要进一步推动“两化”良性互动,应切实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推动
农业纵、横向整合。采取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高科技农业、生态农业、都市现代农业等发展模式,积极培育新
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城乡均等化社会服务体系。同时,面对新常态下城镇化增速递减的态势,要强调城镇
化质量的提升。根据城市功能定位、人口规模,适当增加建成区面积,缓解人口密度过高、资源环境恶劣、交
通堵塞、失业率增加等城市病问题,逐渐将大城市人口分解到中小城市与城镇,改变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
[25]
现代化生产要素向城市地区单向集聚的现状,促成要素的双向互动,实现城乡要素均等互换 。
对于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发展水平一般、但协调测度较高的城市,如资阳市、眉山市、雅安市等地,农产
品地域特色鲜明且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易推行融一、二、三产业互动的“六次产业化”路径,“两化”协同发展的
潜能较大。因而,一方面在城镇化发展上,要避免“土地城镇化”的错误导向,在已有产业基础上,充分发挥城
镇牵工业、连农业的双向带动作用,并强调城镇风貌塑造和品味的提升,突出地区文化特色、地域环境生态效
应;在农业现代化发展方面,要根据地方农业特色比较优势,走错位发展、扬长避短的路线,避免与其他市
(州)农业产业结构趋同或重构,充分利用现有品牌资源和地理标志特色,打造特色农产品系列品牌,并依托
境内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拓展农业功能属性提升农业附加值。
对于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发展水平均滞后、但“两化”协调测度较高的城市,如广元市、广安市、巴中市、
达州市等地,“两化”协同发展的难度较大,需要政府与社会多渠道、多方式在政策与资金上予以支持。在农
业现代化发展方面,要加大对其区域优势资源的挖掘,在经营模式上,继续深化惠农支农政策,逐步改变粗放
式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从传统以量取胜转变为以质取胜上来,化资源优势为特色产业优势,发展特色效益
农业。在城镇化发展方面,针对这些地区经济基础弱、底子薄、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的特点,通过财政与社会多
元化资金投入等方式,大力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城市经济功能,优化城市布
局形态,积极促进城乡产业相融,构建城乡均等化发展体制机制。
对于“两化”关系严重失衡的地区,要区分“两化”失衡的具体原因,如攀枝花市,农业现代化水平远滞后
于城镇化水平,应依照其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但环境承载力相对较弱的特点,加大水能、旅游和矿产等优势资
源合理开发的力度,改进传统农牧业生产方式,逐步建成特色鲜明、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生态经济区。再如
遂宁市、内江市、南充市以及三州地区,这些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又大大落后于农业现代化水平,城镇未能提供
二、三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与引力,应通过合理的城乡规划、主导产业选择、城镇社会管理、城乡基础设施和
公共服务建设等方式,提升城镇的规模层次、社会服务能力和产业结构水平,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
流动,并通过积极的政策、产业与资金引导,扩大城镇二、三产业规模,不断完善农产品生产要素市场。
总体而言,本文认为推动“两化”良性互动,首先要对二者之间耦合互动的机理进行深入研究,要能够明
确辨析不同地域环境下,科技生产力、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保障制度、城市功能定位等多维度的差异性对“两
化”互动结果的具体影响,努力做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其次,要清楚地认知“两化”的良性耦合是一个系统
性问题,涉及到资源、产业、人口、空间、政策等方方面面的协调统筹,如何打通诸多因素互动影响的关键节
点,并将这些因素系统地纳入分析评价模型中,仍是今后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内容。
注释:
①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5》(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和《四川统计年鉴2015》(四川省统计局,中国统计出版社,
2
015)公布数据整理计算所得。
②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户籍非农业人口数与行政区户籍总人口数量之比。根据《四川统计年鉴2015》的数据,2014年,四川省
户籍总人口数为9159.1万人,非农业户籍人数为2694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29.41%。
数据来源于四川省统计局《四川统计年鉴2015》公布数据整理计算所得。
数据来源于四川省统计局《四川统计年鉴2015》,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年版。
③
④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