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卷第6期  
2
01611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43,No.6  
November,2016  
先秦教化行为及其文献的生成  
夏德靠  
(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摘要:早期文献与行为方式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教化行为是考察先秦文献生成流传的重要环节教化活动促  
进先秦文献生成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乐语模式使大量的诗说文献得以出现,而这些文献最终影响诗经相  
关阐释文本的形成;二是箴诫风尚极大影响先秦文献特别是史传文献文本的生成与编纂;三是先秦时期的官学私  
学影响教材与学习笔记的出现,而这些教材与笔记最终促使五经文献以及诸子文献的生成整体来看,伴随先秦  
教化行为,除了相关文献的生成之外,同时还存在文献的编撰流布乃至经典化诸方面的事项因此,教化行为对  
于早期文献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早期文献的很多问题只有置于教化行为才能得到比较好的理解。  
关键词:教化行为;乐语;箴诫;官学;私学;五经;诸子文献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6)06-0135-09  
人们已经注意到早期文体往往是基于特定行为  
方式而生成的,“人们在特定的交际场合中,为了达到  
某种社会功能而采取了特定的言说行为,这种特定的  
言说行为派生出相应的言辞样式,于是人们就用这种  
言说行为(动词)指称相应的言辞样式(名词),久而久  
认识到教育在早期文献生成方面的地位因此,本文  
主要从教化活动这一基点出发,通过对先秦时期若干  
教化方式的分析,即遴选乐语箴诫及官学私学这些  
形式来具体考察相关文献的生成编撰乃至流传诸问  
。  
[1]29  
,便约定俗成地生成了特定的文体” 。由此可  
,文体与行为方式之间的密切联系然而,我们也  
不能不看到早期文献与文体乃至行为方式之间的关  
也就是说,早期文献的生成在很大程度上其实也  
可理解为特定文体的形成,这样,文献与行为方式之  
间也存在某种联系事实也确实如此,比如早期史官  
记事记言分职载录行为而形成记事文献与记言文  
另一方面,由于各种原因,早期文献的形成一直  
乐语传统及其文献生成  
先秦时期非常重视的教育与的教育,清  
人俞正燮通过对相关记载的考察,提出通检三代以  
[3]65  
上书,乐之外无所谓学的看法 依据周礼的记  
,早期社会确实存在一支数目庞大的乐官队伍,他  
们的职能之一就是负责教育。《尚书·舜典载舜命  
夔典掌乐事,其中就包含以诗乐教训世適长子的内  
[
4]80  
,《礼记·内则篇也提及十有三年,学乐诵  
[5]869  
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尽管在这方面已经取得瞩目的 》” ,表明了早期的贵族子弟从小就接受乐  
成绩,但是,在一些地方或者是环节上仍然还存在有  
这样的事实同时,先秦时期也非常关注的  
训练。《周礼·秋官·大行人:“七岁属象胥,谕言  
,协辞命;九岁属瞽史,谕书名,听声音。”孙诒让解  
释说:“此谓行人召侯国之象胥瞽史来至王国,则于  
待澄清之处就先秦文献来看,目前已经注意到当时  
[2]  
教育制度在文献推广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这是很有  
意义的,然而仅限于此无疑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充分  
收稿日期:2016-03-2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2011年重大项目中国上古知识观念与文献体系的生成与发展研究”(11&ZD103)。  
作者简介:夏德靠(1974—),,湖南溆浦人,文学博士,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  
13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王宫内为次舍,聚而教习言语辞命书名声音之等  
笑美目,是素地也有此而后可加粉黛簪珥衣裳之  
[
6]2982-2984  
。”  
周礼·天官提及九嫔教九御妇德、  
[6]552  
,是犹之绘事也,所谓绚也,故曰绘事后于素也而  
因之以悟礼,则忠信其素地也,节文度数之饰,是犹之  
妇言妇容妇功”,妇言谓辞令” 。郭  
[8]158  
店简尊德义也有教以辩说,则民势陵长贵以妄。  
绘事也,所谓绚也。”  
可见,孔子的回答虽然只是  
[
7]133  
教以言,则民訏以寡信的说法 我们还必  
须看到这两种教学活动之间的密切联系。  
论语·季氏篇载孔子不学》,无以言之语,皇  
:“有比兴答对酬酢,人若不学》,  
一个提示,但显然包含对意的一种把握与阐释,  
而借助这个提示,子夏领会礼后的要旨,从而领会  
修身的道理其实,孔门说诗大都建立在之基础  
上的,《论语及相关文献的记载很好地表明了这一  
比较起来,“这种阐释方式还比较隐晦,“”  
则明朗得多。“是一种历史言说方式,表现为对诗  
篇所包含历史的一种呈现与揭示。《礼记·乐记载  
子夏答魏文侯时说:“君子于是语,于是道  
[8]1170  
则无以与人言语也。”  
有关的论述,值  
得注意的是周礼·春官的记载:“以乐语教国子兴、  
。”孙诒让在分析乐语时说:“谓言  
[6]1723-1725  
语应答,比于诗乐,所以通意旨远鄙倍也。”  
[
5]1120-1121  
这就是说,人们在言语交际过程中,通过对诗乐的运  
用来达到沟通双方的目的,由此表明乐语实为上古贵  
族独特的话语方式就乐语教育的六种形式而言,  
语主要是学会如何在现实交际场合中对  
。”  
卫湜礼记集说引方悫的话解释说:“道  
[9]148  
古即语也,以所作者古之乐,故从而道古之事。”  
这其实是对乐所蕴含之史事的阐发。《乐记又载:  
宾牟贾侍坐于孔子,孔子与之言,及乐,:  
之备戒之已久,何也?”对曰:“病不得其  
众也。”“咏叹之,淫液之,何也?”对曰:“恐不逮事  
。”“发扬蹈厉之已蚤,何也?”对曰:“及时事  
。”“《,致右宪左,何也?”对曰:“坐  
。”“声淫及商,何也?”对曰:“音也。”子  
:“若非,则何音也?”对曰:“有司失其传  
若非有司失其传,则武王之志荒矣。”子曰:  
! 丘之闻诸苌弘,亦若吾子之言是也。”宾牟  
贾起,免席而请曰:“之备戒之已久,则既  
闻命矣,敢问迟之迟而又久,何也?”子曰:“!  
吾语汝夫乐者,象成者也总干而山立,武王  
之事也发扬蹈厉,大公之志也。《乱皆坐,  
召之治也且夫》,始而北出,再成而灭  
,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周公  
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天子夹振之而驷伐,  
盛威于中国也分夹而进,事蚤济也久立于  
,以待诸侯之至也且女独未闻牧野之语乎?  
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封  
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下车而封夏后  
氏之后于杞,投殷之后于宋,封王子比干之墓,释  
箕子之囚,使之行商容而复其位庶民弛政,庶  
士倍禄济河而西,马散之华山之阳而弗复乘,  
牛散之桃林之野而弗复服,车甲衅而藏之府库而  
弗得用,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将帅之士使为诸  
,名之曰建櫜’,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复用兵  
加以具体运用,可以说是用诗的技巧;而兴道主  
要表现为对的理解,是对的一种阐释这  
,乐语六体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  
赋诗行为,二是释诗行为这些行为也就形成两类文  
:赋诗文献与释诗文献。  
先秦时期许多文献均有赋诗的记载,其中又以  
国语》、《左传最为突出借助这些记载,可以发现  
当时的赋诗形式非常灵活,因而赋诗文献也就呈现多  
样化特征具体来看,赋诗文献大体包括如下几种:  
一是诵诗,二是言诗语诗,三是引诗这些形态不但  
常见,而且也比较容易辨认,在此不拟展开至于先  
秦释诗文献,其留存下来的相对较少,但影响却比较  
深远,因此需要做一些说明一般而言,释诗文献主  
要生成于乐语之”、“”。“不仅在于培养人们  
的联想能力,而且还在于能够领会的意义,能够  
与实际特别是与修身联系起来,亦即兴于  
[8]529  
》” 。可以说,“是乐语最基本的能力,其它  
诸目均是奠基于此这一方式中,包含对》  
意的把握与阐释比如论语·八佾篇: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礼后乎?”  
[8]157-159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已矣。”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见于卫风·硕人》,这两句诗  
描绘庄姜的笑态与眼神。“素以为绚兮据说是佚诗。  
对于子夏的疑问,孔子用绘事后素作答全祖望  
:“论语之素乃素地,非素功也,谓其有质而后  
[5]1129-1135  
。”  
可文也何以知之,即孔子借以解而知之夫巧 大武乐章是表现武王克殷平定天下的大型歌舞,  
136  
夏德靠先秦教化行为及其文献的生成  
孔子与宾牟贾谈论大武属于典型的的言说方  
的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这种风气,而是特别注重  
诗文本意义的阐释就叔向的这个解释而言,它深刻  
影响毛诗等传释文本的形成,《毛诗·昊天有成命》  
孔子在解释大武时对周初历史进行了回顾,这  
种回顾其实就是解释大武乐章所蕴含的意义在  
对话过程中,孔子还特别提到牧野之语”,俞樾湖楼  
笔谈卷二指出牧野之语乃周初史臣记载之  
[13]1298  
此篇毛传皆依国语》” ,同时据王先  
诗三家义集疏》,之解释也是如此可  
,汉代四家诗中有的阐释确实接受了乐语的影响。  
[10]191  
按照俞樾的理解,《牧野之语作为一种历史  
文本在周初业已存在,其内容关涉武王灭商之后襃封  
等系列政治举措,这段历史被孔子与宾牟贾谈论大  
时引述,这不但暗示大武乐章与牧野之语所  
可能存在的内在关联,更为重要的是孔子在此运用  
箴诫传统及其文献的编撰  
先秦社会很早就存在箴诫现象。《吕氏春秋·自  
[14]310  
知篇:“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  
到了  
周代,箴诫的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推崇邵公在规谏周  
厉王弭谤时说:“故天子所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  
,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  
,近臣尽规,亲戚补察,史教诲,艾修之,而后  
牧野之语这种语类文献来阐释诗篇后者这种文  
献方式催生一种新的释诗文献,最为典型者如韩诗  
外传》,李炳海先生说:“该书是韩诗学派经师为阐释  
[
12]9-10  
诗经要义所作,每个故事的后面引诗经的句子作  
为结论表面看来是故事在先,《诗经的句子在后,  
实际是根据讲述诗经的需要,援引或编造出相  
王斟酌焉。”  
邵公指出,天子在处理政事时必须  
多渠道广泛听取各种意见,以供自己参验。《国语·  
晋语六载范文子在赵文子行冠礼时也说:“故兴王赏  
谏臣,逸王罚之吾闻古之王者,政德既成,又听于  
,于是乎使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使勿兜,风听胪  
言于市,辨妖祥于谣,考百事于朝,问谤誉于路,有邪  
[11]14  
应的故事。” 这种故事+的阐释样态实际上  
就是乐语之这一言说方式的具体运用。  
其实,乐语传统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其它诗经》  
阐释文本的形成。《国语·周语下记载晋国大臣叔  
向到周室聘问,单靖公设宴招待,宴会中单靖公谈及  
[12]410  
而正之,尽戒之术也。”  
这也表达了与邵公相近的  
看法其实,这种重视箴诫的做法也为各诸侯王国所  
效仿。《楚语上载卫武公不顾年迈要求卿大夫、  
长等各级官员每天应向他提出箴儆:“自卿以下至  
于师长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老耋而舍我,必恭恪于  
,朝夕以交戒我;闻一二之言,必诵志而纳之,以训  
昊天有成命》,事后叔向对此进行评论,其文云:  
晋羊舌肸聘于周,发币于大夫及单靖公靖  
公享之,俭而敬,宾礼赠饯,视其上而从之;燕无  
,送不过郊;语说昊天有成命》。单之老送叔  
,叔向告之曰:“……且其语说昊天有成命》,  
颂之盛德也其诗曰:‘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  
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缉熙! 亶厥心  
肆其靖之。’是道成王之德也成王能明文昭,能  
定武烈者也夫道成命者,而称昊天,翼其上也。  
二后受之,让于德也成王不敢康,敬百姓也。  
夙夜,恭也;,始也,信也,宽也,  
宁也,明也,广也,厚也,固也。  
,龢也其始也,翼上德让,而敬百姓其中  
,恭俭信宽,帅归于宁其终也,广厚其心,以  
固龢之始于德让,中于信宽,终于固和,故曰  
单子俭敬让咨,以应成德单若不兴,子孙  
[
导我。”  
12]551  
周代盛行的箴诫风尚自然是着眼于现实  
统治的需要,然而,邵公范文子的谏辞不但明确强调  
若干文献被运用于箴诫活动,而且还揭示一些文献的  
生成这里主要以邵公之言为例来分析箴诫行为中  
文献的生成状况。  
邵公谏语首先提及公卿列士献诗洪湛侯先生  
指出:“所谓献诗,指贵族文人有目的的作诗以献,主  
要是为了补充其政,揭露时弊,也有一些所作所献之  
,是倾诉个人的怨恨和愤懑的除此以外,民间风  
谣有可采者间亦有采而献之的采诗献诗,都是诗  
[15]4  
三百篇的主要来源。” 可见公卿列士献诗这一行  
为事实上为诗经文献的生成编撰提供重要条件。  
有趣的是,《诗经在汉代仍被当成谏书使用至于  
[
12]114-116  
必蕃,后世不忘。”  
对于单靖公在宴会上称及的昊天有成命》,叔向首先 史献书”,韦昭解释说:“,外史也。《周礼》,外史掌  
[
12]11  
从整体上指出昊天有成命是称道周成王之德,认为  
成王能够绍承文武之功烈,敬重百姓;接着具体解说  
诗中的语句,同时还总结该诗的意义及其对单靖公的  
评论这个事例虽然带有赋诗言志的特征,可是叔向  
三皇五帝之书。”  
韦氏将解为外史”,很可  
能是据而得出的结论。《周礼·春官有云:“外  
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掌达书名  
[
6]2136-2139  
于四方若以书使于四方,则书其令。”  
此处  
13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明确说到外史掌书,但外史的职责并不限于掌三皇  
周祝》、《殷祝》,《淮南子》、《说苑说林训》、  
五帝之书”,同时还掌四方之志”,指出:“, 《谈丛》,出土文献为吏之道》、《语丛,这一类格言  
[
6]2137  
记也谓若鲁之春秋,晋之乘,楚之梼杌。”  
也就  
集都是有意识辑结的结果李学勤先生指出:“祝专  
掌文辞,在工作时收集一些格言谚语,《殷祝末尾及  
是说,外史还掌管诸侯国史因此,即使按照韦昭的  
[18]301-304  
理解,所谓史献书”,除了三皇五帝之书外,外史所献 周祝来源或即如此。”  
这种推测应该是有道  
之书很可能还包括各诸侯之国史其实,“史献书之  
不必仅限于外史”。《周礼五史的说法,即  
理的祝官收集这些格言主要出于箴诫之目的潘  
振释殷祝时说:“,祭主赞辞者臣下作此解,借  
殷以戒王祝官读之,见配德如汤者王,不配德如桀  
除了外史,还有大史小史内史御史,这些史官也掌  
管文献比如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孙  
诒让谓:“‘掌邦国之志,谓掌王国及畿内侯国之史  
[16]1111  
者亡也。”  
民之辞,祝官读之以讽王也。”  
言的辑结者不必限于祝官,这从说林训》、《谈丛》、  
内史:“凡命诸侯及孤卿大夫,则策命之凡四方之事 为吏之道可以看出,并且,格言辑结所形成之文献  
又解周祝:“臣下作解,设为王训  
[16]1120  
当然,先秦时期格  
[6]2098  
,别于外史掌四方之志为畿外侯国之志也。”  
,内史读之。”孙诒让指出:“‘凡命诸侯及孤卿大夫  
则策命之,掌受王命作策书,以颁爵位。……‘凡  
四方之事书内史读之,贾疏云:‘诸侯凡事有书奏  
亦不限于上述几种。《老子这部文献实与格言辑结  
之现象有关,司马迁对于老子的成书提出这样的看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  
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  
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  
[6]2130-2132  
白于王,内史读示王。’”  
另外,《周礼·地官》  
载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掌道方慝,以诏辟忌,  
以知地俗王巡守,则夹王车”,孙诒让解释说:“方  
,即外史四方之志,所以识记久远掌故外史掌其  
[19]749  
余言而去。”  
这段叙述的关键点在于关尹求书。  
上古社会存在乞言赠言之现象乞言是上古社会养  
老礼的重要环节。《礼记·内则:“凡养老,五帝  
,三王有乞言五帝宪,养气体而不乞言,有善则记  
[
6]1196-1197  
,此官则为王说之,告王使博观古事。”  
夏官载训方氏掌道四方之政事与其上下之志,诵  
四方之传道”,》:“传道,世世所传说往古之事  
之为惇史三王亦宪,既养老而后乞言,亦微其礼,皆  
[6]2698-2699  
[5]854-855  
为王诵之,若今论圣德尧舜之道矣。”  
有惇史。”  
所谓乞言”,即是向老人从求善言  
[
5]1079  
这些记载来看,“史献书在周代社会确实存在深厚的  
传统,韦昭的理解似乎显得狭隘需要注意的是,各  
类史官向周王所诵读的史书,大都应是经过遴选编  
撰的。《逸周书·史记:“维正月,王在成周昧  
,召三公左史戎夫:今夕朕寤,遂事惊予乃取  
可以为政者” 。这类善言文献由惇史负责记录和  
保管同时,先秦社会还存在赠言现象。《说苑·杂  
:“子路将行,辞于仲尼:‘赠汝以车乎? 以  
言乎?’子路曰:‘请以言。’仲尼曰:‘不强不远,不劳无  
,不忠无亲,不信无复,不恭无礼慎此五者,可以  
[16]1006-1008  
[20]742  
遂事之要戒,俾戎夫言之,朔望以闻。”  
这则记  
长久矣。’”  
同书谨慎还载录魏公子牟赠言给穰  
载是说,周穆王要求史官戎夫编撰历史上可资鉴戒的  
事件,并按时讲诵给他听据此可知箴诫传统下的  
侯的事例特别是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适  
,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  
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  
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  
史献书行为,应该包括文献特别是史传文献的编  
。  
在此,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先秦语类文献的编撰。  
作为一种文体的原初含义是指有教益的人物言  
,然而综合目前这一文体在先秦的发展来看,大致  
[19]658  
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此条资料直接论  
及老子的赠言行为从早期社会这些事实来看,关尹  
向老子提出著书的请求实际上是乞言赠言传统的隐  
,而乞言赠言本质上属于箴诫传统老子利用史  
官的身份,平时有意识地收集编撰格言,将之用于箴  
诫实践,并最终编成老子这部文献。  
[17]  
经历格言体对话体及事语体这些类型 。“格言”  
在形态上呈现为富于教益短小精悍的特征由于这  
个特征,先秦时代人们往往喜欢在论述中征引格言来  
加强印证自己的看法,如盘庚引述迟任之言人惟求  
[
4]232  
,器非求旧,惟新” ,周武王引述古人之言抚我  
[
邵公在谏辞中谈到瞽史教诲的问题,徐中舒先  
生分析指出:“当时有两种史官,即太史与瞽矇,他们  
所传述的历史,原以瞽矇传诵为主,而以太史的记录  
4]280  
则后,虐我则仇”  
格言,而且还出现辑结格言之现象传世文献逸周  
在当时,人们不仅喜欢征引  
138  
夏德靠先秦教化行为及其文献的生成  
帮助记诵,因而就称为瞽史所谓史不失书,矇不失  
有九种为先秦之作品,这些作品的内容有些就采自民  
间资源,比如伊尹说》,余嘉锡指出其所言水火之  
,鱼肉菜饭之美,真闾里小知者之街谈巷语  
’,即史官所记录的简短的历史,春秋之类,还  
要通过瞽矇以口头传诵的方式,逐渐补充丰富起来。  
[24]252  
瞽矇传诵的历史再经后人记录下来就称为’,  
” ,王齐洲先生亦谓伊尹说解说伊尹大  
[27]  
周语》、《鲁语之类;《国语就是记录各国瞽矇传  
,辅以闾巷传说” 。  
[
21]  
诵的总集。” 由于瞽史的这种身份与条件,他们可  
以凭借所掌握的文献来进行规诫,王树民先生说:“瞽  
史掌握了大量的历史情节,会逐渐摸索出一些自然规  
律来,因而能够指出一些事情发展的必然结果,这就  
是所谓知天道。……瞽史既掌握着主要的历史  
情节和规律,所以对天子可以教诲’,对诸侯可以临  
上面主要借助卲公谏劝厉王这个实例来分析箴  
诫传统下若干文献的生成,其实就先秦箴诫传统而  
,还有很多文献源于此种背景,比如箴,《尚书之  
诰等,这方面已经有很多研究,此不赘述。  
官学私学及相关文献的生成  
先秦时期的教育经历了官学与私学两个阶段,亦  
即由学在官府到私学的兴起据文献的记载,虞夏  
时期就已经设置学校,《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  
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  
[22]213  
。”  
从这里不难看出,瞽史在教诲时很可  
能使用国语这样的文献然而,国语而言,我  
们又不能不看到,在文献渊源上,《国语收录的主要  
是谏辞文献也就是说,《国语具有双重身份,它的  
材料源于箴诫,结果又用于箴诫邵公还谈到庶人  
传语”,韦昭认为:“庶人卑贱,见时得失不得达,传以  
[28]202  
伦也。”  
礼记·王制:“有虞氏养国老于上  
,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  
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  
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西[]  
[
语王也。”  
12]11  
这个解释有其合理性。《晋语五载晋  
国梁山崩塌,晋侯急召伯宗,伯宗在途中遇到车夫指  
,回到都城后将车夫的建议转告晋侯,晋侯照此处  
这应为庶人传语的一个例证然而,“庶人传  
还具有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可以说它在很大程  
度上奠定后世小说的传统,并且形成最早的一批小说  
文献。《汉书·艺文志指出:“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  
[5]425  
。” 这些记载描叙先秦官学的演变状况至于  
私学,其产生当在春秋晚期,而大盛于战国。《吕氏春  
·离谓篇说:“子产治郑,邓析务难之,与民之有狱  
者约:大狱一衣,小狱襦袴民之献衣襦袴而学讼者,  
[29]1178  
不可胜数。”  
的费用就可以学习如何打官司。《论衡·讲瑞篇载:  
先生曾推测稗官为天子左右之士,其中重要的依据 少正卯在鲁,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  
这是说郑国的民众向邓析交纳一定  
[
23]1745  
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余嘉锡  
[
30]164  
就是邵公的谏辞及韦昭之》:“夫庶人传以语士,则  
不去,颜渊独知孔子圣也。” 《荀子·宥坐篇记载  
少正卯聚徒成群”,正论篇谓:“今子宋子严然而  
好说,聚人徒,立师学,成文曲然而说不免于以至治  
士必当入告于君,正所谓士传言也由是观之,则传  
[24]247  
街谈巷语之稗官,非即天子左右之士耶。”  
周代统  
[
31]230  
治者非常重视民间的议论,这除了邵公范文子的说  
法之外,还见之于其它文献的记载左传襄公三  
十一年载然明与子产讨论乡校作用问题。《汉书·食  
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  
为至乱也,岂不过甚矣哉!”  
这是描述宋钘聚徒讲  
学之事。《庄子·德充符:“鲁有兀者王骀,从之游  
[
32]85-86  
者与仲尼相若。”  
王骀在鲁国开办私学,竟然与  
孔子平分鲁国的学子。《史记·孔子世家:“孔子  
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  
[23]1123  
,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解诂指出:“男年六十,女年  
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  
[
19]666  
,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  
战国时代的  
私学风气依然浓厚,比如苏秦列传载苏秦东事师  
[25]361  
[19]785  
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  
这里虽然讨论的是采诗  
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张仪列传载张仪  
[19]797  
行为,但这种行为应该不限于采诗,隋书·经籍 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 ,可见鬼谷先生  
指出:“孟春,徇木铎以求歌谣,巡省观人诗,以知  
是当时有名的教授纵横术的专家。  
风俗过则正之,失则改之,道听途说,靡不毕  
官学时代的教育内容,《周礼·地官载大司徒教  
万民:“三曰六艺,。”》:“,  
五礼之义,六乐之歌舞,五射之法,五御  
[26]652  
。”  
也就是说,伴随采诗还有采的行为这  
,按照汉志的记载,街谈巷语这样的庶人之语构  
小说的源始文献。《汉志著录的十五家小说中  
[
33]266  
据贾》,  
39  
之节,六书之品,九数之计。”  
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郑氏注解源自保氏》,《周礼·地官载保氏养国子  
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  
、《大戴礼记·夏小正、《管子·玄宫、《吕氏  
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当属于类文献,  
它们偏重于时令方面俞志慧先生指出:“在依时授  
政的时代,人们特别讲究谨守明时,历法的确立颁  
推行皆是一种非常严肃而隆重的政府行为,故而  
时令与官法具有同样的意义,百业之兴作百官之政  
[33]352  
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里除了礼乐教  
育之外,五射五驭九数这些名目大都属于技术层面  
的教育。《礼记·王制:“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  
先王》、《》、《》、《以造士春秋教以》、  
[5]404  
[35]5  
》,冬夏教以》、《》。”  
》、《,  
令都与相应的时节互动,并皆得以冠名为’。”  
》、《也被纳入教学内容,这些文献后来成为五  
联系韦昭对物官的注解,可见应该是有关制度  
的文献。《故志》,韦昭说:“谓所记前世成败之  
经的核心部分讨论先秦的教育,一般依据礼记·  
王制周礼·地官的记载,后来儒家的教育也大  
致沿袭这种传统然而,官学的教育似乎还存在其它  
形式,《国语·楚语上:  
[12]529  
。” 《吴语提及,岂遽忘于诸侯之耳  
[36]542  
” ,吴曾祺说:“《为记事之书,春秋之  
[36]542  
。”  
但正如学者所言:“这个判断极可能将’  
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  
;教之世,而为之昭明德而废幽昏焉,以休惧其  
;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教之  
,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  
教之令,使访物官;教之语,使明其德,而知先王  
之务用明德于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废兴者而戒  
春秋相混淆,这显然不符合申叔时将二者区别对  
[35]7  
待的态度。” 王树民先生指出:“‘的性质是略以  
类分,故有军志》、《礼志之称,又或以人或以国为区  
,情况相当复杂,而主要为杂记有关言论与事实之  
其本身亦随时间而有发展,大致早期的以记  
载名言警句为主,后经发展,也记载一些重要的事实,  
逐渐具有史书的性质,其后则追记远古之事,杂记明  
神之事,泛记当时之事,成为别具一格的史书  
[12]528  
惧焉;教之训典,使知族类焉。  
上述内容是申叔时回答士亹如何教育太子时所提出  
,因此至少可视为楚国的官学模式这种教育使用  
了九种教材,其中春秋乐与礼记》、《周礼记  
载相似,其余五种似乎为楚国教育特色,需要做一些  
[22]225  
。”  
据此,《楚语上提及的故志有可能属于记  
[12]529  
言文献。《训典》,韦昭解释为五帝之书” 。“”  
在先秦属于两种文体,《尚书尧典》、《舜  
》、《伊训》、《高宗之训,《逸周书度训》、《命  
》、《常训》、《程典》、《宝典,因此,先秦时期的  
[12]528  
说明。《》,:“谓先王之世系也。”  
按照  
这个解释,周礼瞽矇所传诵的帝系当属同类文  
然而,阎步克先生指出:“《孔子家语所谓‘《》、 “大致可归入语类文献的范畴至于申叔  
》’《大戴礼记记作‘《》、《》’,》、《相  
时论及的训典》,《晋语八载范宣子家臣訾祏论及  
古之所谓’,看来不仅是指尚书而已,也可 缉训典”,俞樾分析说:“辑与集古字通襄十九年  
[
34]10  
能泛指古书而含在内。”  
文献有可能包含的因素王树民先生认为,瞽史 ·:‘辞之辑矣。’《新序·杂事篇引作辞之  
所保存的历史故事主要是历史情节或纲目然而,据  
集矣’。辑训典,谓集合先代之训辞及其典礼  
瞽史记》,这些历史情节或纲目描述的是世系方面的  
内容。《晋语四瞽史之纪:“唐叔之世,将如商  
也就是说,《这种 左传》:‘其天下辑睦。’《释文:‘,本作”。’  
[36]425  
。”  
可见训典包含有记言的成分上文已经  
讨论》《的整理,因此,这些被用作教材的文献  
应该也是被整理编撰过的。  
[12]342  
。”  
又载瞽史记:“嗣续其祖,如穀之滋,必  
[
12]365  
有晋国。”  
可见这种文献很可能不是单纯记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传统官学在春秋时期的  
裂变,导致私学的兴起在进程上,私学承官学而来,  
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它们之间也存在分  
大体而言,儒家与传统官学比较密切。《史记·  
载世系,还应包括相应的一些史事韦昭在解释》  
的作用时说:“为之陈有明德者世显,而闇乱者世废”,  
也可以说明这一点。《》,韦昭解释说:“谓先王之官  
[
12]529  
时令也。”  
夏令:‘九月除道,十月成梁。’”  
之令有之曰:‘天道赏善而罚淫,故凡我造国,无从非  
周语中载单襄公对周定王说:  
孔子世家:“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  
[12]68  
[19]666  
又说:“先王  
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可见儒家显然继承官学  
的教学内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孔子对这些内容  
曾进行甄别整理孔子世家又说:“古者诗三千  
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  
[12]74  
,无即慆淫,各守尔典,以承天休。’”  
,后者所引为官法传世文献如逸周书·时训》  
前者指时  
140  
夏德靠先秦教化行为及其文献的生成  
,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  
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晚而喜易,序彖、  
文先生的考察,谈辨者学成之后主要从事游说从政,  
[42]31-36  
说书者则传播学说,而从事者负责制器守卫 。  
说卦文言。” 《尚书序载录孔子讨论墨子这部文献的很多内容其实就来自教学过程。  
[19]665-666  
,断自唐虞以下,讫于周芟夷烦乱,翦截浮辞,  
比如从事这一派弟子,要学习为方以矩,为圆以规,  
平以水,直以绳,正以县这些技艺,“墨子经  
》、《经下》、《经说上》、《经说下》,极有可能就是接受  
举其宏纲,撮其机要,足以垂世立教,、  
[4]11  
命之文凡百篇” 。孟子说:“世衰道微,邪说暴  
[42]27  
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  
这五种技艺的弟子所记录的课业内容” 。同时,  
[28]266  
春秋》。”  
依据这些记载,诚如徐复观先生所指 墨子书中的一些篇目往往分上下三篇,据俞樾  
出的那样,“综合以观,则孔子之删订六经》,并各赋  
予以新的意义;一面总结了在他以前的文化,同时即  
通过他所整理阐述过的文献,以启迪后来的文化,这  
是决无可疑的在先秦时代,由孔子所开创出来的一  
个伟大的教化集团,是以》《》《》《》《春秋》  
的推测,这很可能是因为墨家曾经分为三派,这样墨  
子之存在三本,后来合三为一,从而出现一篇而  
[43]111  
三的现象 当然,这些内容大致相同的篇目应该  
出自三派的学习笔记再如纵横派文献,刘向在书  
中指出战国策源于国策》、《国事》、《短长》、《事  
》、《长书》、《修书这些文献,然而,据我们的考察,  
[
37]48  
为中心而展开的。”  
这也就表明,孔子的私学  
教育在承继传统官学之同时,对官学的内容作了改 短长》、《长书》、《修书很可能是教授或学习揣摩纵  
,使旧六艺转化成新六艺,最终奠定六经之格局。  
就儒家教育而言,我们还应该注意其他文献的生成。  
据沈文倬先生的考证,孔子时代由礼物和礼仪所构成  
的礼典正在盛行,而关于礼的书面文献尚未撰作,《仪  
文本的形成是在公元前五世纪中期到四世纪中  
期这一百多年中,由孔子的弟子后学陆续撰作  
横术的人所编撰的前面已经提及战国时期出现教  
学习纵横术的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抄录或  
编撰一些游说事例用作教材。《史记·鲁仲连邹阳列  
明确记载:“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  
忠也;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功败名灭,  
后世无称焉,非智也三者世主不臣,说士不  
[
38]17-47  
[19]871  
” 。又如礼记》,尚学锋先生分析说:“《礼记》  
并非仅仅是采集旧文,而包含着记者进行旧文序次’  
的意识孔子之言如果在论语中属于如实记录的  
语录体的话,礼记中的孔子之言,则为寓述于  
的一种材料。《礼记尽管己有了以类相从和  
。”  
此处的说士就是那些靠游说诸侯而获取功  
名富贵的纵横之士,他们不屑载录非忠非勇非智之  
之事,但对于成功的策士言行应当是有兴趣记录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杨宽先生推  
测它应该是从一部有系统的原始的苏秦资料辑录出  
[44]  
序次的编撰意识,但是述而不作的学术传统依旧  
来的” ,这样,尽管最初纂辑苏秦资料之人不知是  
,战国纵横家书这部文献应该出自策士之手,  
大约是为了便于学习的缘故还有,《汉书·艺文志》  
载录苏子》,而没有提及鬼谷子》,后者直到魏晋时  
期才进入人们的视野我们认为,《鬼谷子最初当依  
附于苏子》,属于师徒文献合编,鬼谷子的很多  
内容其实多出自教学其实,作为弟子的苏秦,将其  
师鬼谷子的作品整理,这在当时是常见的现象其它  
诸子文献,有很多内容与教学实践也是紧密相关的。  
这样,在先秦时期,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都出现文献  
的编撰现象,就其结果而言,官学教学主要奠定五经  
文献,而私学模式则促使诸子文献的生成。  
[
39]  
尽量保留原来的圣人之言。” 对于教学过程中的孔  
子之言,还必须讨论论语的编撰。《汉书·艺文志》  
有这样一段说明:“《论语,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  
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
23]1717  
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按照这个说法,弟子们平时对于孔子的言论十分留  
,常常会将它们下来。《论语·卫灵公篇提及  
[8]1065-1067  
子张书诸绅” ,《孔子家语也多次提到这种  
[40]99  
现象,弟子行载子贡跪曰:“请退而记之。”  
,众多弟子无论在课堂还是私下有选择性地载录孔  
子的言论,形成孔门讲学实录,《论语的编撰就是在  
这些材料之基础上进行的墨家也形成一个学团,这  
一学派从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出发,采取不同的教学内  
容与方法。《墨子·耕柱篇就指出:“能谈辩者谈辩,  
然而,伴随先秦教化行为,除了相关文献的生成  
之外,同时还存在文献的编撰流布,乃至经典化诸方  
面的事项上面主要讨论文献生成问题,同时也涉及  
文献的编撰流布,这里就经典化再做一些说明先  
秦文献总体上可以划分为官学文献与诸子文献(私学  
[41]257  
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  
这就是说,墨家弟子有谈辨说书从事之分据郑杰  
14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文献),官学文献最终孵化出五经文献,这些文献经典  
地位的确立,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它们曾经作为教  
,参与教化的过程也就是说,正是教育活动的选  
,使这些文献得以不断完善不断经典化至于诸  
子文献,它们很多是私学教育的产物,可是在经典化  
方面,更多的是出于学派建设的需要比如论语》,  
它的原初材料是孔门弟子平时累积的笔记孔子去  
世之后,儒门内部发生裂变,然而为了应对外界特别  
是其它学派的挑战,儒门不得不通过编纂本学派的经  
典来团结加强本学派的力量这样,孔门弟子不断  
集结完善孔门语录,最终完成论语的编纂工作。  
又如老子》,从郭店简来看,当时的文本还比较质朴,  
然而今本却呈现三重传释结构,这种局面的形成,显  
然是在学派建设需求下不断经典化的结果整体上  
来看,教化行为对于早期文献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  
,早期文献的很多问题只有置于教化行为才能得到  
比较好的理解。  
参考文献:  
[
1]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陈一梅.汉代文献学及其思想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7.  
3]俞正燮.癸巳存稿[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4]孔颖达.尚书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孔颖达.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孙诒让.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7]刘钊.郭店楚简校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8]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9]卫湜.礼记集说[G]//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19.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10]俞樾.九九消夏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5.  
11]李炳海.汉代文学的情理世界[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2]国语[M].上海师大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3]孔颖达.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4]吕氏春秋[M].高诱().上海:上海书店,1986.  
15]洪湛侯.诗经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6]黄怀信,.逸周书汇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7]夏德靠.论先秦语类文献形态的演变及其文体意义[J].学术界,2011,(3).  
18]李学勤.《篇与周祝》[M]//简帛佚籍与学术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19]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8.  
20]王瑛,王天海.说苑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21]徐中舒.左传的作者及其成书年代[J].历史教学,1962,(11).  
22]王树民.中国史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3]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4]余嘉锡.余嘉锡文史论集[M].长沙:岳麓书社,1980.  
25]徐彦.春秋公羊传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6]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7]王齐洲.《汉志著录之小说家伊尹说》《鬻子说考辨[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5).  
28]焦循.孟子正义[M].上海:上海书店,1986.  
29]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M].北京:学林出版社,1984.  
30]王充.论衡[M].上海:上海书店,1986.  
31]王先谦.荀子集解[M].上海:上海书店,1986.  
32]郭庆藩.庄子集释[M].上海:上海书店,1986.  
33]贾公彦.周礼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4]阎步克.乐师与史官:传统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论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2  
夏德靠先秦教化行为及其文献的生成  
[
35]俞志慧.有之———先秦思想的一种背景与资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6]徐元诰.国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2.  
37]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8]沈文倬.宗周礼乐文明考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39]尚学锋,李翠叶.中国礼乐文化的学术传承与礼记的文体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40]王国轩,王秀梅.孔子家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1]孙诒让.墨子闲诂[M].上海:上海书店,1986.  
42]郑杰文.中国墨学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3]刘咸炘.刘咸炘论目录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  
[
[
[
[
[
[
[
[
[44]杨宽.马王堆帛书战国策的史料价值[J].文物,1975,(2).  
CultivationandItsDocumentFormationinPre-QinPeriod  
XIADe-kao  
LiberalArtsSchool,HuzhouTeacherCollege,Huzhou,Zhejiang313000,China)  
(
Abstract:Thereistightrelationshipbetweenearlydocumentsandbehaviorpatterns.Cultica-  
tionisthekeytothesurveyondocumentformationofpre-Qinperiodanditscirculation.The  
promotionofcultivationondocumentformationofpre-Qinperiodcanbeseeninthreeaspects:  
musicallanguagewhichenablestheformationofdocumentsonpoems,warningswhichgreatly  
influencedpre-Qindocuments,especiallyintheirformationandcompilation,aswellasofficial  
andprivateschoolswhichleadtotheappearanceoftextbooksandnotes,resultingintheforma-  
tionoftheFiveClassicsandotherworksbypre-Qinthinkers.Besidestheformationofdocu-  
ment,thereareothermatterssuchasthecompilation,circulationandcanonizationofdocuments.  
Thus,theinfluenceofcultivationonearlydocumentsissovariousthatmanyissuesonearlydoc-  
umentsshouldbeputintothebackgroundofcultivationbeforetheyareunderstood.  
Keywords:cultivation;musicallanguage;warnings;officialschool;privateschool;theFive  
Classics;worksbypre-Qinthinkers  
[责任编辑:唐普]  
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