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4]卷七《户口》
甲人口为40279人
,三甲之下有多达52
的基层组织。华阳县土地流转快,县政府征
收土地房产交易税“大约每年可收银一万余
止于清政府大力招徕民人政策,更重要的是,四川人
[6]29
支
民通过定约契建立了一套无须由政府基层组织如乡
约、甲长、保长认定的土地流转规则,而是由民间社
会自行认可,尊重土地附属的各项权益,采取分期付
款、逐步确认的方式使土地得以自由买卖。清代华
阳县定约契的文字表述非常细致,买卖标的物以及
土地四至的描述有时到了啰嗦琐碎地步,其实这是
高效、快速进行土地流转所必须的一个精确界定产
权各项权益的环节,作为基本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
象征的土地才得以在移民社会中正常有序流转。进
而言之,清代开发中地区与未开发地区的差别在于,
移民社会有无合理的土地流转规则。四川地方社会
建立了合理的土地流转规则,即使外省移民空手而
来,只要肯吃苦耐劳,从租佃土地开始奋斗,勤俭积
累资财,用不了多少年也能购买田地房产,跃升为本
地有产阶层,从而吸引更多移民进入四川,推动四川
成为清代开发中区域,进而促进了清代中国的经济
发展。
[13]95
两” 。定约契流行于外来人口不断聚集、土地流
转迅速的华阳县,这在清代四川省具有相当的典型
性。只是,定约契在清代四川移民社会里的使用范
围到底有多广,除了华阳县和川东地区的巴县之外,
四川其他各州县的土地房屋买卖是否签订定约契,
要解答这些问题尚有待新资料的发现。
华阳县定约契是清代四川人民创造性的发明,
蕴涵了丰富的社会经济意义。我们知道,清代中国
依靠人口数量与耕地面积的增加来实现经济增长,
移民社会与土地开发是清代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动
力。按照王业键先生的看法,清代中国分为三大区
域:东部的已开发区域,中西部、台湾和东北的开发
中区域,西部边陲和蒙古地区的未开发区域;人口从
已开发区域向开发中区域迁徙,进而完成清代中国
[15]
经济增长 。四川地区能够吸引大量外省移民,此
种吸引力不仅仅因为四川拥有广阔宜耕土地,也不
注释:
①
②
嘉庆十二年有一套完整的定约契和正式契约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
笔者在以下契约文书中未发现定约契:《闽南契约文书综录》,《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增刊;甘肃省临夏州档案馆编
清河州契文汇编》,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唐立、杨有赓、武内房司主编《贵州苗族林业契约文书汇编(1736ꢀ1950
《
年)》,东京外国语大学,2001年;刘伯山主编《徽州文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吴密察主编《淡新档案》,台
北:成阳印刷股份有限公司,1991ꢀ2010年;田涛、(美)宋格文、郑泰主编《田藏契约文书粹编》(全三册),北京:中华书局,
2
001年;《菽庄家藏契约文书》、《台湾民间契约文书(一)、(二)》,陈支平主编《台湾文献汇刊》第七辑第六至七册,北京:九州
出版社,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台湾史料集成编辑委员会《台湾总督府档案抄录契约文书》第二辑,台北:中原造像
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陈秋坤、蔡承维编著《大岗山地区古契约文书汇编》,台北:天翼电脑排版印刷股份有限公司,2006
年;张应强、王宗勋主编《清水江文书》第1辑(影印本),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陈金全、杜万华主编《贵州文斗
寨苗族契约法律文书汇编———姜元泽家藏契约文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王万盈辑校《清代宁波契约文书辑校》,天
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编写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碑文、契约资料集》(修订本),北京:民族出版社,
2
009年;孙兆霞等编《吉昌契约文书汇编》,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曹树基、潘星辉、阙龙兴编《石仓契约》第一至三
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2012、2014年;呼和浩特市塞北文化研究会、云广《清代至民国时期归化城土默特土地契
约》(全四册),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2年;吴晓亮、徐政芸主编《云南省博物馆馆藏契约文书整理与汇编》(全八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贵州民族文化宫、高聪、谭洪沛主编《贵州清水江流域明清土司契约文书(九南篇)》,北京:
民族出版社,2013年;罗志欢、李龙潜主编《清代广东土地契约文书汇编》,李炳球、莫俊、李东红整理,济南:齐鲁书社,2014
年;张传玺主编《中国历代契约粹编》(全三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首都博物馆编《首都博物馆藏清代契约文
书》(全八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年。
参考文献:
[
1]谢桃坊.成都东山土地租佃关系试析[J].文史杂志,2013,(4).
2]李成文.论析阴地送讨买卖契约中的几个问题[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6).
3]胡开全.成都龙泉驿“百年契约文化”学术交流会综述[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
[
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