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宏韬王者无外:论唐太宗的华夷观念
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 界;而太宗却总是看到历史的斑斑覆辙,临深履薄,战
[
14]第二卷,15
的东西。”
与隋炀帝相比,唐太宗多了自律、知
战兢兢,他把安定看得比疆域更重要,故太宗的华夷观
念显得如此稳健、如此深广厚重。时人论唐太宗“比功
止,少了狂妄和奢华。在建构大一统王朝的历史进程
中,他们都曾屡屡回望历史,但摄取指向却迥乎不同。
炀帝看到的是秦皇汉武的伟业,时不我待,梦想早日超
越他们,心有多大,帝国就有多大,大一统因而失去边
[8]486
[15]63
校德,万倍前王”
,“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历
史的盛赞,不仅因他创造的大唐伟业,也连同其开明的
华夷观念。
注释:
①
崔明德先生的《述评唐太宗的民族关系理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5年第2期,第1-11页)和胡如雷先生的《唐太宗民族
政策的局限性》(《历史研究》1982年第2期,第55-60页)二文均具启发性。前者系统梳理了太宗的民族关系理论的两大核
心和三大基石,并局部涉及历史观的问题;后者主要是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考察太宗对外族的离间、分化政策,从而批评
太宗的大汉族中心主义。贞观二年,太宗曰:“朕今所好,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
暂无耳。”(吴兢著、谢保成集校《贞观政要集校》,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331页)又《魏郑公谏录》载太宗曰:“周孔儒教,非乱
代之所行;商韩刑法,实清平之粃政。道既不同,固不可一概也。”公对曰:“商鞅韩非申不害等,以战国纵横,间谍交错,祸乱
易起,谲诈难防,务深法峻刑以遏其患,所以权救于当时,固非致化之通轨。”(〔唐〕魏徵《魏郑公谏录》卷三,《影印文渊阁四库
全书》第44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81页)
②
③
葛剑雄说:“秦朝人、汉朝人、明朝人的爱国主义自然只能以长城为界,因为长城外面就不是他们的国了,而是另一个政权或
民族的疆域了。”“但唐朝人、清朝人的爱国主义就绝不会受到长城的限制,因为长城外边同样是他们的国。”(葛剑雄《统一与
分裂》,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13页)其实,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蒙元、满清两朝的疆域虽广,但在民族心理上,
仍有严格的“长城”区隔意识乃至种族歧视,明显具有狭隘的小国心态。
即指魏征与房玄龄的“创业与守成孰难之辩”。贞观十二年,太宗曾经在朝臣中间提出“帝王创业与守成孰难”这一关乎如
何构建和巩固华夏共同体的重要辩题,他非常赞同两者皆难的说法,但最后却将要害放在“守成”上。他说:“玄龄与吾共取
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
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资治通鉴》,第6140页)因此,如何戒骄奢、杜祸乱,成为贞观君臣共同关心的话题与
新的使命。
④
⑤
葛剑雄说:“中国农业区的统一是由汉族完成的,但中国历史上农业区和牧业区的统一都是由牧业民族完成的,牧业民族的
三次南下为中国的统一作出了更大的贡献。第一次南下可以追溯到东汉后期,魏晋时期为停止,以拓跋鲜卑的南下建立北
魏为高潮,在统一北方的基础上由隋完成了消灭南朝的使命。唐的统一实际上也是以此为基础的。”参见:葛剑雄《统一与分
裂》,第94页。
陈寅恪说:“隋末中国北方群雄几皆称臣于突厥,为其附庸,唐高祖起兵太原,亦为中国北方群雄之一,岂能于此独为例外?
故突厥在当时实为东亚之霸主。”“唐高祖起兵太原时,实称臣于突厥,而太宗又为此事谋主,后来史臣颇讳饰之,以致其事
之本末不明显于后世。夫唐高祖太宗迫于当时情势不得已而出此,仅逾十二三年,竟灭突厥而臣之,大耻已雪,奇功遂成,
又何讳饰之必要乎?”参见:陈寅恪《论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载《寒柳堂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第
1
08-109页。
⑥
陈寅恪说:“若以女系母统言之,唐代创业及初期君主,如高祖之母为独孤氏,太宗之母为窦氏,即纥豆陵氏,高宗之母为长
孙氏,皆是胡种,而非汉族。”参见: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页。
司马光批评道:“孔子称去食、去兵,不可去信。唐太宗审知薛延陀不可妻,则初勿许其昏可也;既许之矣,乃复恃强弃信而绝
之,虽灭薛延陀,犹可羞也。王者发言出令,可不慎哉!”参见:《资治通鉴》,第6201-6202页。
⑦
参考文献:
1]杜甫.夔州歌(其三)[M].仇兆鳌,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
2]徐彦.春秋公羊传注疏[G]//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葛剑雄.统一与分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4]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5]宋敏求.唐大诏令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8.
[
[
[
[
[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