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人们的行动自觉和习惯,具有生生不息的自然活力。
因此,守法、信法的大众化不仅仅是绿色法治的主体
标准,也是得以长久发展的群众基础。人民大众是
个抽象的主体,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讲,具体表现为企
业、领导干部和普通群众。企业是经济活动最直接
的主体,也是影响资源环境的最大主体,加强企业的
守法规制和信法宣传是十分重要的。就绿色法治而
言,企业必须做好两件事:一方面,要诚信经营、合法
生产,让企业的所有行为都符合法律规定,这是绿色
法治的题中之义;另一方面,要依法投资绿色产业、
生产绿色产品、严控排污等,这是绿色生产。为此,
企业要“树立底线思维、严守生态红线、控制资源消
耗上限,将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把控好,……建立源头
治、保护生态的关键。要让他们学会并熟练运用法
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
和维护稳定的能力。要避免拍脑子做决定、拍胸脯
做保证、拍屁股走人的人治思维,避免唯GDP至上
的经济思维,避免“老子天下第一”的权力思维,避免
一哄而上的运动方式,避免盲目超前的大跃进方式,
避免赶超工期的献礼方式等,尽量做到依法律程序
办事、依自然规律办事、依群众要求办事。人民群众
是建设绿色法治的最广大、最深厚的基础。全民守
法主要就是说人民群众要守法。如何做到全民守法
呢?学习、宣传和教育是人民信法守法的基本途径。
要在全社会宣传和普及法律知识和绿色理念,让人
人都养成自觉守法的习惯,养成遇事找法、解决问题
靠法的习惯,养成尊重自然、尊重法律、尊重他人的
习惯,养成诚信、节约、守法的习惯,最终在全社会形
成尊法、守法、信法、用法、护法以及生态、绿色、低
碳、环保、节约的良好社会氛围。
[14]
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制度体系” 。领导干
部是国家政策和法律的执行者,也是社会风气的主
要引领者,他们的绿色法治意识和绿色法治思维直
接关系到法治国家和“美丽中国”的建设进程。所
以,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实现法
注释:
①
比如人们说某种食品是生态的,其实就是说它是绿色的,反之亦然。生态和绿色都是指健康的、没有污染、对身体没有伤害
等。
②
关于绿色化的概念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周宏春认为,像生态、绿色、循环、低碳等很多新概念出得太多太快,基层干
部群众对前一个概念的精神还没有完全吃透,新概念又出来了,如果新概念不能用于指导实践,势必导致“中央政策出不来
中南海”的结果。因此,应以绿色发展或绿色化统领,以利于公众理解,也利于地方实施。参见:周宏春《绿色化是我国现代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环境管理》2015年第3期。
③
④
除此之外,有学者主张,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绿色化”思想,这些思想大致可以概括为:天人合一的自然
观、仁爱万物的伦理观、天道生生的价值观和知行合一的实践观。参见:方兰、陈龙《“绿色化”思想的源流、科学内涵及推进
路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福建省就在创新生态审判模式,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司法福建样本:全面树立观念性司法;大力开展修复性司法;积
极开展公益性司法;努力开展化解性司法;竭力开展品牌性司法;着力开展联动性司法;适时开展建议性司法;竭力开展便
民性司法。参见:祝昌霖《绿色司法法治导向》,《学习与思考》2015年第8期。
参考文献:
[
1]朱德明.绿色化转型与法治创新[J].唯实,2015,(9).
2]柯坚.共逐绿色发展之梦:环境合作治理及其法治展开[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3]吕忠梅.中国生态法治建设的路线图[J].中国社会科学,2013,(5).
4]孙佑海.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法治的推进[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5]陈凤芝.生态法治建设若干问题研究[J].学术论坛,2014,(4).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陈晓景.绿色发展的法治路径[J].知与行,2016,(5).
8]陈怡西,夏云娇.绿色法治的前沿问题探讨[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
9]王晓东.加快推动绿色发展变革[N].人民日报,2016-05-23(7).
10]常纪文.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加强绿色法治工作[J].中国环境法治,2006,(1).
[
[
[
[
[
[
[
[
[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