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洲德国古典美学中的诗与哲学之争
证精神的约束之下,黑格尔维护了一种美与真、善,
区分了自由美和依附美,并且认为人们可以由自然
美过渡到道德。席勒打破了康德这种调和折中的立
场,主张美不仅没有败坏道德,反倒是自由的基础,
政治自由必须假道审美才能实现。如果说席勒从现
实生活的左路进攻柏拉图的艺术魔咒,那么谢林就
是从历史神话的右路猛攻柏拉图有关诗与哲学的论
断。谢林抬出上帝来作为美与艺术的护身符,他借
助神秘莫测的理智直观而让宇宙自然摇身一变成为
上帝的艺术创造,从而筑起让人顶礼膜拜的艺术神
坛。黑格尔在理性精神与辩证法精神的引领下使得
诗与哲学之争得以和解,认为艺术是精神认识自身
的高级方式,却不是最高方式;艺术给予人类一种自
由感和解放感,但同样不是最高的自由和解放。
艺术与认识、道德之间的辩证张力,从而超越他的时
代的各种片面美学观。后来,斯特劳斯派的罗森也
说,诗处于哲学与政治之间,三者要保持适度距离,
[22]前言,3
分离则导致人灵魂的肢解和政治的扭曲 。
综上所述,诗与哲学之争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美
学论争的重要内容,德国古典美学家们都以不同的
方式回应着柏拉图明确标明出来的千年难题。康德
一方面强调没有美的科学,审美判断不是认识判断,
但是另一方面又把审美所依赖的判断力视为人的认
识能力之一;康德一方面强调审美判断是不带任何
厉害关系的,从而将美与善区分开来,但是另一方又
注释:
①
可参阅:张奎志《西方思想史中诗与哲学的论争与融合》(张政文教授指导,黑龙江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以及他发表的
相关论文《海德格尔对“诗与哲学之争”的颠覆》(《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第6期)、《德里达对“诗与哲学之争”的解构》(《世
界哲学》2006年第2期)等,论述上至古希腊下至现当代,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富有参考价值的历史发展概览与线索。
参考文献:
[
1]锡德尼.为诗辩护[M].钱学熙,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
2]陈中梅.诗与哲学的结合———柏拉图的心愿[J].外国文学评论,1995,(4):116-124.
3]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戴茂堂.超越自然主义———康德美学的现象学诠释[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5]邓晓芒.冥河的摆渡者———康德的《判断力批判》[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6]邓晓芒.西方美学史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7]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冯至,范大灿,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8]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曹卫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9]席勒美学文集[M].张玉能,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0]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11]谢林.艺术哲学[M].魏庆征,译.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
12]萨弗兰斯基.荣耀与丑闻:反思德国浪漫主义[M].卫茂平,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4.
13]阿斯穆斯.康德[M].孙鼎国,译.王太庆,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14]荷尔德林文集[M].戴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5]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M].梁志学,石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6]先刚.哲学与宗教的永恒同盟:谢林《哲学与宗教》释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17]谢林.布鲁诺对话:论事物的神性原理和本性原理[M].邓安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18]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9]黑格尔.精神哲学———哲学全书:第三部分[M].杨祖陶,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0]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1]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2]罗森.诗与哲学之争:从柏拉图到尼采、海德格尔[M].张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帅巍]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