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方法利弊的分析,但是却对多种研究方法汇集的路 “田野”必须在异国他乡?我们何以判定异国他乡的
径中可能产生的问题鲜有涉及。这意味着即便学生
真正懂得参与式观察、访谈等方法本身的利弊,却未
必真正能够理解田野研究的利弊。很显然,方法的
利弊与“路径范式”的利弊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同。
因此,当教育研究试图借鉴人类学的田野研究范式
的时候,对于这种范式的反思就显得尤为必要。
前文已述,从上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人类学
界就不断反思田野研究的局限。除却对于田野研究
客观性与科学性的反思之外,人类学对于田野研究
的反思还触及许多方面。例如,尽管马林诺夫斯基
声称自己所倡导的田野研究是对当地文化的整体研
究,但是我们在马林诺夫斯基的著作中却很难看到
殖民者的身影,甚至连“殖民者”之类的表述都难得
一见。这表明那时人类学家在田野研究时有意地回
某个村落一定比“家乡”具有更加典型的差异性和地
方性?换言之,为什么白人学者去非洲研究就算得
上地道的田野研究,而非洲学者回到非洲的田野研
究就不够地道?
诸如此类的质疑与反思在近些年的人类学界已
然成为一种常态。也许这种“选择性失明”并不是田
野研究的必然状态,但借用田野研究的教育学也不
该对田野研究的这一问题视而不见。库恩认为“范
式”必须“足以无限制地为重新组成的一批实践者留
[17]8
下有待解决的种种问题” 。这意味着将田野研
究定位于“路径范式”层面,不仅强调了对局限的关
注,还保留了探索未来的开放性。总之,田野研究为
教育学研究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路径范式”。在这种
经典范式面前,我们既要谨慎地接纳范式要求的基
本原则,也要对范式存在的问题保持警醒。突破方
法与方法论的非此即彼的思维,对于重新理解田野
研究的定位乃至培育教育学的范式思维有着重要的
意义。
[22]8
避了征服与殖民主义的事实 。不仅如此,在北
美人类学界至今仍旧认为研究者的“家乡”并不是一
个好的田野点,越是“非家乡”越适合从事田野研究,
越是住在“非家乡”的矮小、地道的当地的住所里的
[22]16
田野研究往往被视为越地道 。问题是:为什么
参考文献:
[
1]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M].周海涛,等译.第3版.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
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M].邱泽奇,译.第11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4]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修订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5]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M].张云江,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6]哈里·F·沃尔科特.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一项民族志研究[M].杨海燕,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7]丽贝嘉·纳珊.当教授变成学生———一位大学教授重读大一的生活纪实[M].张至璋,译.台北: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006.
8]桑国元.文化人类学与课程研究———方法论的启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9]刘蔚华.方法论辞典[K].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10]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11]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2]OSWALTWH.Otherpeoples,othercustoms:worldethnographyanditshistory [M].NewYork:Holt,Rinehartand
Winston,1972.
13]STOCKINGGW.AfterTylor:Britishsocialanthropology,1888-1951[M].Madison:UniversityofWisconsinPress,
995.
14]高丙中.《写文化》与民族志发展的三个时代[C]//克利福德,马库斯.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高丙中,等译.北
京:商务印书馆,2006.
15]保罗·拉比诺.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M].高丙中,康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16]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17]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第4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8]孙绵涛.西方范式方法论的反思与重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110ꢀ125.
[
[
[
[
[
[
2
[
[
[
[
[
[
1
[
[
[
[
[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