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卷第1期  
2
0181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45,No.1  
January,2018  
论课程对教学的基本预设及其利用  
丁念金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200234)  
摘要:我们需要从更加广阔的视野来探讨教学的预设性与生成性,这就要涉及到课程的视野课程对教学做  
了基本的预设,因为整个教育的基点是学习,而学习首先以课程的形式来预设,教学则是实施课程的基本途径课  
程对教学所做的预设,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包括对学生的意义对教师的意义和对学校建设的意义教学对课  
程所做预设的利用,很需要考虑以下几点:增强课程理解;以激励和指导学生学习为教学主线;改变教学设计的思  
;减少对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妥善处理教学的生成性。  
关键词:课程;教学;基本预设;利用;生成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8)01-0128-07  
虽然人们已经对教学的预设性与生成性问题进  
行了大量的探索,但是,已有的部分探索所说的预  
”,其范围太窄,往往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活动。  
而实际上,教学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其预设主要  
是在课程设计中完成的,当然,课程对教学的预设,  
应该只是一种基本的预设真正优质高效的教学,  
应该是基于课程所做的基本预设的,而教学的生成  
和其他预设应该谨慎本文的探索限于中小学。  
发展有两条基本途径:一是基于先天遗传的发育;一  
是基于后天经验的学习其中学习是更为广阔的途  
,教育是为了学习和发展而产生的,是指导和促进  
学习的过程。  
对于教育的基点是学习,古代就是这样认识和  
实践的其一,在中国古代,关于学的文献很多例  
,最早的教育论著是学记》(这也是世界最早的教  
育论著),而不是教记之类的;《论语的第一篇是  
学而》;《吕氏春秋中有劝学一篇;《荀子的第一  
篇是劝学》;直到1898,张之洞的名著是劝学  
》。其二,在中国古代相关文献中,“字比”  
字出现得多得多例如,《论语,“字出现64  
,字只出现7其三,中国古代的教育机  
,其名称往往有个在古代西方也是如此。  
例如作为动词的教育在英文中的拼法是educate,这  
个词词干是duc,其意为”,前缀ed-意为向外”,  
后缀-ate表示动作,整个词的基本含义为由内向外  
”,“的前提和基点显然是”,说明教育是基  
于内在学习的再如,著名教育家苏格拉底的精神  
课程对教学做了基本预设  
为什么说课程是对教学的基本预设呢?其主要  
依据在于:整个教育的基点是学习,课程的基点和教  
学的基点都是如此;真正优质高效的学习往往需要  
加以合理的预设,而课程是基本的预设形式;教学的  
主要过程,是基于课程所做的预设,来实际展开学与  
教的过程。  
()整个教育的基点是学习  
教育是教育者指导学习者学习和发展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学习是基点因为,教育的基本目的是  
促进人的发展,这也是教育的本质特征实现人的  
收稿日期:2017-06-15  
作者简介:丁念金(1964—),,湖南隆回人,教育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  
。  
128  
丁念金论课程对教学的基本预设及其利用  
[
1]150-154  
助产术” ,也表明教育是将学生已有的内在的  
东西引出来的过程,其前提是学生内在有东西可引。  
这就是说,教是以内在的学习为基点的,学生的发展  
是内生的又如,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基石是他的  
学习思想,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学习占据核心位置,  
到哪算到哪的局面;而如果想要将所有的学习都加  
以预设,那是做不到的,而且会对学习的灵活性和创  
造性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  
从课程的内涵来讲,课程就是对学习的系统化  
预设,是在文化传承与发展进程中对学习的系统化  
[
2]225  
[6]  
他的学习思想的核心观念是:学习就是回忆 ,是  
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预设首先,长期以来,课程编制工作,基本上就  
是对学习加以系统化的预设的工作,编制出课程让  
学生学习其次,“课程术语来源和部分相关定义  
也说明了这一点在中国(甚至在世界范围内),正  
式的课程术语是我国宋代朱熹提出的例如,他  
在专门论述学习的文章之一学二中说:“小立课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也是如此事物  
的发展变化首先取决于内因,而教育过程中,学生发  
展的内因是什么呢? 是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只是促  
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外在条件,这种外在条件要依  
据于学这种内因,并通过学这种内因才能真正发挥  
实质性的作用。  
[7]284  
,大作工夫这有如下含义:对学习的预  
设要小一些,而实际所做的学习要大一些。“课程”  
的英语提法curriculum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curre-  
到了近现代,由于学校教育思路受工业生产思  
路的影响等原因,大量的相关文献和实践转而将教 re,其意为跑道”,其实,这包含着这样的逻辑:人的  
作为教育的中心,近现代教学论体系也在较大程度  
上有这个特点关于近现代教育按照工业生产的思  
路的情形,叶圣陶先生等人做了批评,他还借用丰子  
恺先生的以教育为标题的漫画说:做泥人非常简  
,也算得上工业;原料是泥团,往模子里一按就成  
了产品———预先设计好的泥人;可是受教育的人绝  
跑有随意的跑,也有基于跑道的跑,类似地,人的学  
习有生成性的学习,也有基于课程(预设性)的学习,  
课程就类似于跑道在现代课程论领域,许多有代  
表性的课程定义,是从对学习的预设这个角度得出  
:在英语国家,有许多关于课程的典型的定义,就  
是从课程作为一种学习计划和设计来界定的,例如:  
非没有生命的泥团,谁要是像那个师傅一样只管把 2001,美国课程论专家奥利弗(PeterF.Oliva)所  
[3]79-80  
他们往模子里按,他的失败是肯定无疑的。  
列举的关于课程的解释中,有两个分别是课程是一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正在发生新的转向,即重  
新强调将学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点相应地,部分重  
要的教学范式也发生重要的转向,即从教授主义  
种学习方案”、“课程是由学校人员所设计的一  
[8]3  
” ,此两者都表明课程有预设的意味在国  
,也有不少学者是从计划的角度来界定课程的。  
例如,廖哲勋田慧生指出,课程确有计划的含意,  
是一种具有多层次组织结构和育人计划性能的育人  
(instructionism)转向基于深层学习的新教学体  
[4]1-4  
例如,美国的拉塞尔·L·阿克夫(Russell  
[9]32,43  
L.Ackoff)和丹尼尔·格林伯格(DanielGreen-  
方案 后来,针对有人所认为的课程既是计划  
berg):,;,们  
性的又是生成性的之类的观点,埃利斯认为,这会导  
[10]19  
在上学之前上学期间以及毕业之后所学到的大部  
致许多问题 因此,课程应该是计划性预设性  
。  
分东西并非教来的……也就是说,教育的主要部分  
[
5]12-14  
是学……而且,教育的目的是学,而不是教 。  
学习,在一定范围内是以教学形式来进行预设  
,但预设的首要形式是课程人们以课程的形式,  
对国家意志家长期望学生需求学校愿景社会需  
文化发展进程等加以综合,基于一系列的学习规  
,并借助于一定的资源和技术,设计成合适的课程  
供学生学习,这就形成对学习的系统化预设通常  
的教学设计只是从课程到教学的过渡环节,这个过  
渡环节也会对教学做一些预设,但这不能否定课程  
是对教学的基本预设。  
()学习首先以课程形式来预设  
学习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无时不有无所不  
学习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型:一是预设性的  
学习,即预先对学习加以设想设计和相关构建,然  
后基于这类预设而进行的学习;二是事先没有预设  
,是基于情境生成的学习,称为生成性学习应该  
,预设性的学习和生成性的学习都很重要因为:  
如果所有的都是生成性的,即没有任何预设,那么学  
习就会太随意,甚至比较容易陷入脚踩西瓜皮,滑  
那么,课程对学习(同时对整个教学),主要从哪  
12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4]258  
些方面做预设呢?这在不同历史时期不一样在古  
,课程预设,主要是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及其材  
料做预设例如,孔子通过课程对学习所做的预设,  
主要:一是学习目标,他特别强调仁勇三大目  
;二是学习内容及其材料,这主要是他整理的六  
”。到了现代,课程编制工作获得较大的发展,课  
程预设工作也变得更加完整和精细,逐渐变得需要  
做到全要素预设”,即要考虑多个课程要素至于  
课程要素有哪些,不同人的观点是不同的其中,在  
过去较长时间内国际上比较流行的看法认为课程包  
含以下五个要素:其一是对学生和社会的假设而形  
成的框架;其二是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aimsand  
objectives);其三是学科内容的形式(范围和顺序);  
其四是处理的模式(modesoftransactions),或者说  
学习的方法及进程;四是评价(evaluation),即对学  
生的学习进行评判,提供成绩信息,以便引导学生向  
为是一个乐谱,教学则是作品的演奏 从这三  
个隐喻可以看出:课程是对学习进行系统化预设的  
过程,而教学是基于课程所做的预设实际地展开学  
与教的过程。  
从更加广阔的视野来看,系统化的教育实践大  
致可以相对地划分为三个大的环节:第一个环节是  
教育构建,具体包括课程构建师资构建教育制度  
构建教育环境构建等;第二个环节是教育展开,即  
基于构建而实际地展开教育活动的过程,具体包括  
教学课外活动团队活动班主任工作学校管理  
;第三个环节是教育评价,即对教育活动开展价值  
评判的过程,具体包括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课程评  
学校管理评价等不难看出,课程属于教育构建  
环节,是此环节的核心;而教学属于教育展开环节,  
是此环节的核心。  
教学是实施课程的基本途径关于什么是教  
,不同人有不同看法这些看法大致可以划分为  
以下三大类:其一,认为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这种观点在我国教育界比较流行,如果翻译为英语,  
则为teaching-learning;其二,认为教学是教师的  
,其角度是教,这种观点在英语国家很流行,翻译  
为英语,则为teaching,它与学(learning)形成一对  
概念;其三,认为教学是教学生学的过程例如学  
[11]67-69  
学习的下一个序列迈进 笔者整合多方面的  
相关文献,认为课程的基本要素(又称基本组成部  
)有四: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评  
[12]25-30  
这四个要素都明确地以学习为中心,基  
于学习,它体现了课程本质上是提供给学习者的。  
在课程预设中,需要将上述四个课程要素设计  
成为三个层次的文本:宏观层次是课程规划,或者称  
为课程方案,以前在我国也称为课程计划,这是整个  
课程体系的预设;中观层次是课程标准,这是对一门  
具体课程的基本要素,如果是校本课程,则可以将课  
程标准简化为课程纲要,以减少投入和提高设计速  
缩短设计周期,近年来我们在指导中小学校本课  
程建设时就注重课程纲要的编制;微观层次是教材,  
更加严谨来讲,应该称为学材,因为这些材料本质上  
是提供给学习者学习的,应该按照学习的规律和思  
路来编制或编写,已经有较多的人使用学材术语,  
[15]114  
中的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  
那是社会大框架内的教学(教人学习);陶行知先生  
强调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  
[16]88  
” ,也是指这一含义应该说,此三者都是教  
学所应该有的不同情形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无论  
哪一种情形的教学,总体来讲,教学主要是实施课程  
的过程通过课程设计,已经对学习做了基本的预  
;在教学过程中,就通过教与学的活动来实施课  
当然,教学不是实施课程的唯一途径,因为实施  
课程的途径还有课外活动团队活动班主任工作  
,只是说,在实施课程的各种途径中,教学是基本  
的一种就教学包含的教与学这两种活动而言,学  
是基点和中心,教依据于学当然,教学一方面要基  
于课程,但另一方面又要有灵活变化和创造,在教学  
过程中,相对于课程所做的预设而言,教师和学生分  
别会有自己基于实际情境的生成性的学与教,有基  
于情境的创造;同时,在课程中所预设的东西,也不  
一定都在教学中得到实施从这几个方面来说,课  
程虽然是对教学的预设,但只是基本的预设。  
[13]  
魏书生就是一例 这三个层次的课程文本都要  
内在地包含课程的四个要素,它们设计好之后就完  
成了课程对学习的基本观预设,提供给教师和学生,  
教师和学生基于它们就能比较方便地进行教学了。  
()教学是实施课程的基本途径  
关于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有多种多样的观点。  
笔者认为,塞勒(J.G.Saylor)等人的观点比较合  
,其观点体现在以下三个隐喻之中:课程是一幢建  
筑的设计图纸,教学则是具体的施工;课程是一场球  
赛的方案,教学则是球赛进行的过程;课程可以被认  
130  
丁念金论课程对教学的基本预设及其利用  
课程对教学做基本预设的重要意义  
第一,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如果教学以生成  
性教学为主,或者预设性教学也要由教师在课前进  
,那么,教师的负担会变得很沉重我们知道,现  
以课程形式对教学做基本的预设,这具有重要  
的意义我们充分认识到这些重要意义,有利于在  
教学中充分地注重和利用课程对教学的基本预设。  
其中主要的意义包括三个方面。  
[19]  
在教师已经负担很沉重 如果过于强调教师在  
教学设计阶段的预设,那么教师的工作负担会更加  
沉重;而如果过于强调教学的生成性,那么,就必然  
要提高对教师水平的要求,教师要达到此要求,则需  
要短期内付出过多的努力,因此负担会更加沉重,或  
者往往无法达到此要求而注重课程对教学的基本  
预设,由于目前的课程(包括教材)是学生在教师指  
导下能够自主学习的,这样才能够减轻教师的教学  
负担,使教师能够将更多时间用于开展真正有效的  
()对学生的意义  
第一,课程能够为学生提供体现了各个方面要  
求的学习用的文本课程往往是专家或高水平的教  
师经过长期系统的努力而编制的,并综合性地体现  
了国家意志家长期望学生需求学校愿景社会需  
文化发展进程,因此,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  
了很高的平台,有利于为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提供基  
本的保障例如,弗雷斯特·W·帕克(ForrestW. 活动。  
Parkay)等人指出,课程规划体现的社会力量就有三  
第二,提升教师传道的层次。“师者,所以传  
[20]143  
个层级:一是国家与国际这个层级;二是地区社区这  
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的重要使命之一是传  
而传道有不同的层次,仅仅通过教学层面的传  
,那是比较低层次的传道;而通过课程建设的传  
,乃是高层次的传道如果教师将过多的时间用  
来进行教学设计层次的教学预设,那么教师的教学  
负担会太沉重,因而没有较多的时间来建设课程;而  
,如果无视课程已经达到的对教学的基本预设,而  
过于强调生成性教学,那么学生的自主学习将难以  
开展,学生学习质量和效率将难以提高,学生难以有  
时间学习国家课程之外的课程(校本课程等),因此,  
教师即使建设了一些课程,学生也难以去学习这些  
课程而如果看到课程已经达到的对教学的基本预  
,并充分利用这种预设,教学采取教师指导学生自  
主学习的主线,那么,一方面,教师将有较多时间来  
建设更多的课程;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  
提高,因此有较多的时间来学习教师自己所建设的  
课程,这样,教师的传道就包含了高层次的传道历  
史上,许多成功的教育家,很重要的一项传道工作就  
是课程建设例如,我国的孔子和朱熹等都进行了  
课程建设,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等也成功地进行了  
课程建设多年来教学改革的事实表明,基于课程  
的自主学习,能够显著地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  
()对学校建设的意义  
[
17]54-55  
个层级;三是文化这个层级 。  
第二,设计得精制的课程(包括教材),一般都体  
现了学习的规律和思路,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因此,  
凭借课程,学生的学习就不再过于依赖特定的教师,  
不再会不得不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这是提高学习质  
量与效率的根本之道许多人看到,学生的自主学  
习是可行的,之所以可行,是基于成熟的课程预设。  
[3]125  
而且,教育的基本目的之一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  
在于学习。  
第三,有系统设计的课程,学生方便自主学习,  
而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下,每个学生可以基于自  
己的情况而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教师可以分别在不  
同时间指导不同的学生,这种个性化学习是保证学  
生充分发展的重要条件个性化学习已经成为当前  
许多国家教学改革特别关注的焦点之一,英国就是  
[18]  
如此 要成功地实现向个性化学习的转变,特别  
重要的办法之一是成熟的课程预设。  
第四,课程文本的稳定性较好如果没有课程  
所做的预设,那么学生的学习可能主要靠三种材料:  
教师的教案;学生自己搜集来的学习材料;教师在课  
堂中口授的材料一般来说,这三种材料的稳定性  
都比较低,存在一定的随意性而以课程的形式对  
学生所做的预设所编写的文本,则比较正式比较  
稳定,这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为教育评价命  
题和学生应对教育评价提供相对可靠和相对有效的  
依据。  
第一,有利于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如前所述,  
基于课程的基本预设来开展教学,可以使教师有较  
多时间来建设课程,而且建设较高质量的课程(高质  
量的课程应该达到对教学的基本预设,教师认识到  
这一点才能建设高质量的课程);基于课程预设的学  
()对教师的意义  
13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习可以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学生可以学习教师自  
,是可以顺利而高质量地进行学习的而写教案  
和用教案,则一般不但是没有必要的,耗费教师的时  
,而且往往有副作用第一,直接基于各个方面的  
课程文本的学习可以是系统的,而基于教案的学习  
则容易变得支离破碎;第二,直接基于各种课程文本  
的学习,由于课程文本的学习的进程和方法一般可  
以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地  
掌握,学习可以达到较高程度的个性化,而基于教案  
的学习则不利于学习的个性化。  
己建设的课程这样,将促进学校的课程建设,而这  
是学校软件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  
第二,有利于学校文化建设课程本身是一种  
[21]168-170  
文化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  
注重课程对教  
学的基本预设,有利于学校进行课程建设,这本身就  
构成了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如前  
所述,基于课程的预设来开展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  
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而这将大力促进学校的  
学习文化的建设。  
()以激励和指导学生学习为教学的主线  
第三,有力于扩大教育部门的影响成功的课  
程建设,不仅完成了对教学的基本预设,有利于提高  
教育质量和效率,而且,当教育质量提高之后,推广  
学校等教育部门的经验时,学校等教育部门建设起  
来的课程文本,比教师个人的教案等更加便于宣传  
和推广,从而有利于扩大学校等教育部门的影响。  
在漫长的时间里,教学的主线是教师传授知识  
和掌控学生,这是存在严重问题的这是由于受工  
业生产思路的影响工业生产的思路应用到学校教  
学中来,是把人当作机器来制造,而忽略了人是最高  
端的生命,这显然是不妥的,按此思路进行的过多教  
学设计和教学生成,也是违背规律的,是多余的,有  
些还是有害的。  
教学对课程所做预设的利用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课程对教学所做  
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基本预设呢?这需要考虑多个方  
。  
整个教学必须从以教师传授和掌控为主线,转  
向以教师激励和指导学生学习为主线人本质上是  
教会的还是学会的?本质上是学会的教只是外在  
条件,只能将东西教到学生身上,而不能保证会;会  
的过程,一定是学的过程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  
学就要实现转向以学为中心,教师的工作主线转向  
激励和指导学生学习这种转向的前提之一是学生  
的自主性,而学生个人的自主性极为重要,例如已经  
()增强课程理解  
在教学中,要充分地发挥课程作为一种基本预  
设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增强课程理解课程的决策  
与设计,体现了非常丰富的内涵如何对这些丰富  
的内涵加以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已经成为教育界特  
别关注的问题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开始,  
[24]75  
成为西方教育界的一种理想和共识 在国内的  
教学改革中,学生自主性也成为一条基本原则,同  
,这些教学改革也证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可以  
实现的而这理想共识和原则的实现,一个基本条  
件是通过课程对学习做基本的预设。  
课程理解已经成为一种主导性的课程取向或范  
[22]  
有关研究表明,由于课程理解的不同,教师  
[23]  
的教学投入也会相应地不同 教师应该充分理  
解课程设计中体现的学习规律学习思路价值观、  
学习内容学习设计的技术,理解到教学应该较好地  
体现课程设计的意图,理解到基于现有的课程设计。  
借助于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一般是能够顺利而有  
效地进行学习的基于此,再增加一些补充和完善  
性的举措,可能提高教育质量对课程有充分的理  
解之后,我们就能够看到,不必再进行过多的教学设  
计性的预设,因为课程设计阶段已经基本上做好了  
预设;也不必做过多的教学生成,因为过多的教学生  
()改变教学设计的思路  
那么,是否还需要教学设计呢?还需要但是,  
教学设计的思路必须改变首先,教学设计应该转  
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设计,是设计如何指导和帮助  
学生学习,而不再是设计如何传授知识和掌控学生。  
其次,教学设计也不只是为了设计课堂,而是将课内  
外做一体化设计,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时  
间来学习,并将课堂内与课堂外的学习协同起来。  
成会较多地忽略或淡化课程设计中形成的很多具有 聚焦于课堂”、“以课堂为主阵地的说法是不妥的,  
较大的价值的东西尤其是,教学设计中的写教案  
的行为应该大力减少因为,只要发给学生教科书、  
教学参考书优质的学习辅助材料,学生在教师指导  
因为:第一,课外时间比课内时间多得多,不宜只聚  
焦一小块时间;第二,从学生实质性的学习与发展来  
,实际上,课外起的作用更大,在知识的学习上,没  
132  
丁念金论课程对教学的基本预设及其利用  
有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和做题目,知识是很难  
关注学科素养,对综合素质的关注则较少,因此,学  
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更加需要通过教师在校本层次  
上开发和实施综合素质课程而实现。  
掌握的;身体素质实践力创造力生活力性格等  
的发展,就更加靠课外了我们需要进行大教学设  
”,在此宏大的设计中,以激励和指导学生学习已  
经形成的课程为主线,将各种学习时间和空间协同  
起来设计,其中,课堂并非教学的主阵地”,最多只  
是大教学体系中的一个制高点”,以此来拉动整个  
教学体系。  
()妥善对待教学的生成性  
无疑,还是有而且应该有教学的生成性的不  
,对教学的生成性应该妥善对待这特别要注重  
如下几点第一,教学生成的本质应该是学的生成,  
而不是教的生成,因此,我们有时要有些生成性教  
,这并不是让教师随意发挥,而是要充分地发挥学  
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注重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  
第二,课程只是对教学的基本预设,在实施课程的过  
程中需要有较大的弹性变化,包括学习方法选择和  
运用学习进度安排等的弹性变化,这些弹性变化应  
该主要由学生在学习课程中实现,当然,教师要提供  
指导第三,在教学的实际展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  
()减少对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  
近年来,有许多人大力提倡国家课程的二次开  
”,也有较多的所谓二次开发的实践,这是教学  
预设的另一种形式笔者认为,这其中有一些误  
成分,尽管这种误导是无意的国家课程的二  
次开发并不是完全不应该有,但应该只是少量的,  
而不宜多因为:第一,国家课程体现了国家意志,  
而对国家课程过多的二次开发”,难免在一定程度  
上忽略或淡化国家意志;第二,学生学习国家课程是  
要应对相应的考试的,过度的二次开发”,过度的  
[25]  
地给学生留白” 。将来,课程设计本身也会较多  
地给学生的学习留白”,教学中就更加应该将此留  
留给学生去生成,进行生成性学习第四,注重  
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学习经验,尤其是创造性学习  
经验教学的生成性应该主要是学习的生成性,而  
有学生充分体验的学习经验,有利于体现学习的生  
校本化”,不利于学生高效地应对相应的国家考试,  
难免危害学生利益。  
当然,要大力发挥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作用,但  
这种作用不应主要体现在对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  
因为:第一,在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教师  
能够发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很有限的,我们不宜  
对国家课程做过大的改造;第二,教师把课程开发工  
作主要放在开发真正的校本课程上,更能发挥教师  
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意义更大例如,人们广泛认识  
,综合素质对人生的成功与幸福至关重要这需  
要从基础教育阶段就注重训练,而国家课程主要是  
[26]101  
成性近年来,人们很注重体验式学习 ,主要  
原因之一就在于此为了体现较完整的学习生成  
,就需要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学习经验在完整  
的经验方面,特别值得大力提倡的是创造性学习经  
,因为较长时间以来,创造性学习经验在我国是缺  
乏的,而恰恰创造性学习经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7]  
而且是可以实现的 。  
参考文献:  
[
1]李立国.古代希腊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吴式颖,任钟印.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3]叶圣陶.叶圣陶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索耶.剑桥学习科学手册[M].徐晓东,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5]拉塞尔·L·阿克夫,丹尼尔·格林伯格.21世纪学习的革命[M].杨彩霞,.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6]丁念金.课程内涵之探讨[J].全球教育展望,2012,(5):8-14.  
7]朱熹.朱子全书(14)[M].上海·合肥: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8]OLIVAPF.Developingthecurriculum [M].NewYork:PriscillaMcGeehon,2001.  
9]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0]埃利斯.课程理论及其实践范例[M].张文军,.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11]LEWYA.Theinternationalencyclopediaofcurriculum [K].Oxford:PergamonPress,1991.  
12]丁念金.课程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
[
[
[
[
[
[
[
[
[
[
13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3]魏书生.走进学堂,拿起学材[J].知识窗(教师版),2011,(2):1.  
14]SAYLORJG,ALEANDERWM,CASWEUHL.Curriculum planning:forbetterteachingandlearning [M].  
ThousandOaks:SagePublications,1981.  
15]礼记·孝经[M].胡平生,陈美兰,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  
16]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
[
[
[17]弗雷斯特·W·帕克,埃里克·J·安科蒂尔,戈兰·哈斯.当代课程规划(第八版)[M].孙德芳,.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10.  
[
18]费龙,马元丽.发展个性化学习促进教育公正———英国个性化学习基本理念及实践经验探讨[J].全球教育展望,2010,  
8):42-46.  
19]魏荣华.教师负担七宗罪”[J].新教师,2015,(9):6-7.  
20]韩愈.师说[C]//田正平,肖朗.中国教育经典解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1]KRIDELC.Encyclopediaofcurriculumstudies[K].LosAngeles:SAGEPublications,Inc.,2010.  
22]王保星.课程开发课程理解”:美国课程范式转型的历史诠释[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6.  
23]沈伟,黄小瑞.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投入与课程理解:基于初中教师的实证调查[J].教育发展研究,2016,(4):71-  
6.  
24]詹姆斯·D·马歇尔.米歇尔·福柯:个人自主与教育[M].于伟,李姗姗,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5]孙建英.课堂教学高效留白纵横谈:以语文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6,(11):74-76.  
26]高慎英.体验学习论:论学习方式的变革及其知识假设[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7]丁念金.优质学习:意义原则及达成路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4):96-100.  
(
[
[
[
[
[
7
[
[
[
[
CurriculumasBasicPresuppositionofTeachingandItsUtilization  
DINGNian-jin  
SchoolofEducation,ShanghaiNormalUniversity,Shanghai200234,China)  
(
Abstract:Thepresuppositionandgenerationofteachingshouldbeprobedfromabroader  
fieldofvision,whichisrelatedtocurriculum.Basicpresuppositionhasbeendoneincurriculum  
sincethebaseoftheentireeducationislearningwhichinturnisfirstpresentedintheformof  
curriculum.Teachingisthebasicwaytocurriculumimplementation.Curriculumasbasicpresup-  
positionofteachingisofgreatsignificancetostudents,teachers,andschoolconstruction.Theu-  
tilizationofpresuppositionincurriculumshouldbefurtherimprovedinheighteningcurriculum  
understanding,takingencouragingandguidingstudentstolearnasamainlineofteaching,chan-  
gingthethinkingthreadofinstructionaldesign,reducingthesecondarydevelopmentofnation-  
alcurriculum,andappropriatehandlingthegenerationofinstruction.  
Keywords:curriculum;teaching;basicpresupposition;utilization;generation  
[责任编辑:罗银科]  
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