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卷第1期
2
018年1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45,No.1
January,2018
逻辑学“中国学派”日渐兴起的见证
———评《当代逻辑的多向度研究》
潘忠伟
(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610066)
在中西文化交流融合已经过了一百多年的今天,
蒙太葛哲学分类法的框架,并将其作为其哲学史研究
[
1]4
那些从西方“引进”过来的各门社会科学(包括逻辑
学),如何在中国本土问题意识语境下实现学术更新
和创造,一直是我国学者探讨的课题。《当代逻辑的
多向度研究》(林胜强著,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代表
了现当代无数中国学者努力前进的一种方向。通览
此书,作者给出了自己的思考。这可能是他的很多同
行学者没有意识到的,也是众多“逻辑学”之外的人文
和社会科学学者应该重视的。所谓本土问题意识语
境下的学术创新,是指如何在融合西方学术理论与中
国问题、中国传统的基础上,实现这门学科的整体移
植和独立发展。《当代逻辑的多向度研究》孜孜追求
这一目标的用心,是我阅读此书体会最为深刻的一
点。
甚至成为其一生哲学思考的基点 。这一方法自有
优点,即方便了熟稔西方学术传统的学者研究和了解
相关学说,但也有缺点,即往往将新瓶视为主而将旧
酒视为供新瓶塑造的一堆材料罢了。当下留意于中
西哲学和文化比较研究的众多著述,在学术价值判断
上,往往不能脱离冯氏窠臼,实际上是不能忘怀西方
学术长期形成的权威压力而难以自成一说。
第三种是注重“旧酒新酿”而不甚留意新瓶是否
时髦和西式的独立发展阶段。《当代逻辑的多向度研
究》也是如此:它的形式是简朴的,可谓是没有“新瓶”
包装的学术著作。鉴于当下有越来越多的学术著作
脱离了对“新瓶”的附着感而充满着质朴的学术气息,
有的学者将这一趋势概括为中国学派的崛起,我以为
非常恰当。如果按照这样的提法,那么《当代逻辑的
多向度研究》也可称为逻辑学“中国学派”日渐崛起的
一道风景。
中西学术融合下的学科体系创新和创造,是一个
经久不衰的老话题。我大致将这些中西融合的形式
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旧瓶旧酒换新签”,意即传
统的学术内容、方法和研究方式均没有显著变化而为
了学科的近代化或方便所谓的国际交流,匆忙中只是
变换了学科名称。例如清末京师大学堂将原来的五
经科,改头换面为近代学科新名词,《诗经》改为中文,
中国学派有什么渊源呢?简单地说,中国学派所
继承的学术传统不仅仅是西方的原生理论,而且更要
接纳中国近现代学人对西方学说整理、介绍和本土化
应用的研究成果,它所背负的学术传统是深厚的,而
绝没有第一种那样只是改头换面罔顾外来世界的保
守气息;中国学派所要推陈出新的,不仅仅是要通过
发现新方法来解决老问题,更要以此种新方法来发
现、解决中国特有的新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是西方
同行学者未曾涉猎的或根本不曾有机会接触的,从这
点来说,中国学派是应该而且必然产生的。
《春秋》改为历史等等。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学术现象,
背后往往有极强的本土文化情怀,因而始终是未曾消
失,相反,倒时时有各种回归过去的所谓“新潮”涌现。
例如目前国内对于经学研究的重视,有类似于恢复清
代朴学传统的趋向,我们也可将其归为此类。
第二种是以外来的“新瓶新签”来改造、容纳本土
“旧酒”。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即为典型,他承袭了
《当代逻辑的多向度研究》分为四部分,这四个部
收稿日期:2017-09-24
作者简介:潘忠伟(1979—),男,浙江景宁人,哲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