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旭“南方丝绸之路与中华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综述
区最为重要的载体。
进行了探讨。多洛肯(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明清云贵高原
少数民族诗人诗歌创作中的唐诗接受研究———以彝族、白
族、纳西族为例》指出,明清时期,在对唐诗的接受与学习中,
云贵高原少数民族诗人的诗歌创作进一步焕发了生机与活
力,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徐希平(西南民族大学国学研究中
心)《杨慎对南丝绸之路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贡献及其价值》
指出,杨慎具有通达的民族文化观念,能广泛结交西南各族
友人,细致描绘西南山川风物民俗风情,并在西南文化学术
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杨静(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四
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其他研究
伏俊琏、邵小龙(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略论先秦时期
对外文化交流史的重建》指出,先秦时期对外文化交流是“前
丝绸之路”时期的文化交流,对此展开的研究亦是“前丝绸之
路研究”的范畴。刘跃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走
上丝绸之路的中国文学>序》认为,论文集《走上丝绸之路的
中国文学》涉及历史、宗教、文学、音乐、美术、中外文化交流
等方面,所收集的文献和研究成果丰富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
涵,为后来学者研究丝绸之路提供了众多的文献资料。钟仕
伦(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敦煌写本<文选>诗学文献的价
值》对敦煌写本《文选》俄藏本和法藏本进行介绍,指出这两
种写本虽为残卷,但其原文和注释与今本有异,较之现存各
本的李善注和五臣注,兼有二者之长,可订正今本《文选》的
某些伪误,补充《文选》的正文和李善注、五臣注的校释,具有
较高的文献价值。刘康瑞(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
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杜甫<投简成(一作咸)华两县诸子>诗
题、系年辨证》认为,此诗诗题当作《投简成华两县诸子》,“二
县”指成都府附郭之成都、华阳二县,此诗应为乾元三年
《
南方丝绸之路散居族群民间文学的现代传承及文化价值初
探———以四川德昌傈僳族口头文学为例》将研究视野聚焦在
南方丝绸之路沿线的散居族群上,对凉山州德昌县傈僳族口
头文学中呈现出来的独特文化价值进行梳理,指出其在非遗
保护语境下研究与传承的意义。
三
南方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研究
段渝(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论巴蜀艺术形
式与近东古文明的关系》对偶像式构图与情节式构图艺术形
式的来源、巴蜀文化中的“英雄擒兽”母题、巴蜀卍形纹饰的
来源、神树崇拜等方面进行阐述,指出巴蜀文明与近东文明
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其间文化交流的路线则是南方丝绸之 (760)正月初杜甫初来成都,向成华两县诸子寻求接济所作。
路。祁和晖(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西南
地区通向南亚、东南亚的商贸文化交流通道》对“蜀·身毒
道”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了介绍。李桂芳(四川省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秦汉时期的南方丝绸之路与中印交流》对中
张勇(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试论峨眉山普贤道场的形
成》对佛教普贤道场的形成进行了考证,指出峨眉山在东汉、
晋朝和宋代成为普贤道场的三种观点皆有不当之处,中土最
早的普贤道场在北岳恒山。吴华峰(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
印文化交流进行考察,指出南方丝绸之路是汉文化在境外传 《清代乾嘉时期的伊犁诗坛》指出,伊犁诗坛是边塞文人联络
播的重要路径。颜信(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中
古时期西南地区出土琥珀制品及其来源路径》指出,中古时
期西南地区出现的大量琥珀制品是通过南方丝绸之路传入
的,南方丝绸之路是西南地区各种外来物资和文化传播得以
实现的重要条件。王韵(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魏
晋至唐代时缅甸在南方丝绸之路中的地位》认为,缅甸作为
南方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和商业枢纽,魏晋至唐
代,这条古代交通要道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占据了十分重
要的地位。王凯(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南方丝
绸之路上的“雒人”及其南迁》分析雒人南迁轨迹,指出雒人
南迁之路正是成都通往越南的交通道路。郑小琼(四川文化
艺术学院)《论唐代南方丝绸之路天竺僧人对唐诗的影响》指
出,天竺僧人对唐诗的题材、主题方面有所影响。谭继和(四
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丝绸摇篮与天府文化》指出,
天府成都在丝绸之路贸易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蜀锦、蜀绣、蜀
布等特色商品的输出,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邹一清(四
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南方丝绸之路与中国道教
在东南亚的传播》指出,南方丝绸之路是道教传入东南亚地
情感与砥砺精神的支柱,也是沟通边塞与中原文化的桥梁。
周燕玲(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老来无梦到西湖,却画天山
雪猎图”———清代西域诗中的江南情结》认为,清代西域诗作
中有浓浓的江南情结,这种江南情结在边疆地区强化了国家
观念与王朝意识,强化了大一统的地缘结构秩序,在根本上
牢固树立了边疆地区的“中国观念”。杨冬燕(四川师范大学
文学院)《浅论藏族生境与生态意识》指出,藏族文化中生态
保护的意识理念及文化实践,对青藏高原的保护有重要意
义。黄勇(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高丽斋醮研究》认为,
宋朝礼制文化的传播进入高丽,促成了高丽斋醮的繁荣。张
建伟(山西大学文学院)《论元朝时期的安南诗人群体》指出,
安南诗人群体是东亚“汉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与元
朝使臣的唱和是中越文化交流的见证。任子田(曲阜师范大
学孔子学院)《吉尔吉斯斯坦库姆孜拔弦手法的衍变及传播》
对吉尔吉斯斯坦与中国柯尔克孜族的音乐文化交流进行介
绍,指出对丝绸之路的研究不能仅从书本出发,更应该利用
田野调查的方法,补足历史文献对偏远地区记载较少的缺
憾,展示出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活态样貌。
[责任编辑:唐普]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