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句看,《史记》有“射干”为是。《史记》与《汉书》比较, “巴”乃东汉以后北方人读音。梁玉绳以为《汉书》、
[6]1414
前者为“古”,后者为“今”,李善注本从《汉书》,不从 《文选》之文乃后人妄改 。
《
史记》,是厚今薄古。据此推测,《汉书》阙“射干”,
以上诸例说明,一篇作品,乃至一部作品在形成
之后,其文字必然经过同时代人、后世历代整理者的
多次改易。其中的原因非常复杂,不一而足。但这
足以使我们认识到,文本之“内”的抄撰、流变情况,
非常复杂。我们在进入文本,研究其中的版本文字
差异之时,有时候只能根据个人学力、学识做出一个
符合个人学术观点的判断,但这并非一定就是最佳
定案,只能算是一个符合研究者本人或者其所在时
代学术认识的结论。就此而言,古书版本校勘,是一
项非常艰辛而困难重重的工作。
当为班固或其后人所删。
第三,东汉至唐历代读者所改。
东汉以后,尤其是唐人注《史记》、《汉书》、《文
选》,多信《汉书》之说,而对《史记》中的《天子游猎
赋》文字多有改易。这一点,梁玉绳《史记志疑》、王
念孙《读书杂志》皆有考证。
例一:
[2]3641
《
史记》:射麋脚麟。
[3]2534
《
汉书》:射麋格麟。
[
4]119
《
文选》:射麋脚麟。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时候不得不需要跳出“文
本”,考察文本之“外”的学术情形:即文本形成之后,
在接受与传播领域带来的文化、文明交流。
按:《史记》、《文选》“脚”,《汉书》作“格”。颜师
[
3]2535
古注《汉书》曰:“格字或作脚,言持引其脚也。”
这说明颜师古看到的《汉书》文本有作“脚”的情况。
梁玉绳怀疑《史记》文字未必是当时原文,亦或后人
二
文本之“外”:作为语言交流中介的作品
据称扬雄有一部小学著作《方言》,介绍了汉代
不同地域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称呼。此书一个特点,
就是将汉代东南西北不同地区的方言纳入进来,近
似于一部字典。多数文字,有利于用来解读汉赋作
品。
[
6]1414
改易,故以为当从《汉书》颜师古校定之文 。然
从颜师古看到当时《汉书》文本有“脚”者看,《史记》
文字未必经人改易,不过颜师古采取了其中的一种
说法而已。由此可知,《汉书》文本中的《天子游猎
赋》之“格”字,必班固之后、颜师古之前人所改。
例二:
事实上,汉赋作品,大多使用了各地方言。例如
《汉书》所载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中,有“下属江
[2]3642
《史记》:又恶足以言其外泽者乎!
河”,注引文颖曰:“南方无河也。冀州凡水大小皆谓
[3]2534
[3]2536
《汉书》:又乌足以言其外泽乎?
之河,诗赋通方言耳。”
司马相如此赋中,从南
[
4]119
《
文选》:又焉足以言其外泽乎?
按:《史记》“恶”,《汉书》作“乌”,《文选》作“焉”。
恶”,疑《史记》本如此。《史记·苏秦列传》有“恶足
方的楚使子虚口中道出北方之语,与其说是子虚通
北语,毋宁说是汉初赋作中已经有南北方言融合的
趋势,因此文颖称“诗赋通方言”。
“
[
2]2752
以为塞” ,知《史记》有此用法。
按照史书记载,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作于游梁
之时,后来的《上林赋》作于长安,但二者不仅皆有汉
代各地方言,而且多有域外之语。尤其是《上林赋》,
作为皇家园林,体现了当时东南西北、域内域外广泛
的联系,故《文选》注引晋灼之语曰:“此虽赋上林,博
“
泽”下,《史记》有“者”字,《汉书》、《文选》无,而
[5]卷四
五臣注本有“者”字 。五臣注本的说法未知何
据,然由此知《文选》李善注本从《汉书》本。据常理,
《
史记》文本不可能据五臣注本回改文字,则《史记》
[4]126
有“者”字是。《汉书》文字乃班固或其后人改,唐人
引异方珍奇,不系于一也。”
(一)域内
从之;与五臣注本文字不同的李善注本,其说或亦有
所据。
例三:
司马相如此赋中的某些称谓,体现了域内四方
的密切联系。
[2]3642
《
史记》:诸蔗猼且。
1.境内四方结合之语
[3]2535
[2]3658
《
汉书》:诸柘巴且。
(1)《史记》:魚亙魚瞢螹离。
[
4]120
[3]2548
《
文选》:诸柘巴苴。
诸蔗”,甘蔗;“猼且”或“巴且”,芭蕉。此处乃
读音不同所致,疑“猼”乃西汉时期西南方人读音;
《汉书》作“魚亙魚瞢渐离” ,《文选》作“魚亙魚瞢
[4]124
“
渐离” 。
《史记正义》引李奇曰:“周洛曰鲔,蜀曰魚亙魚瞢。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