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1]256-257
[14]458-459
师。大节当年轻错过,闲中提说不胜悲。”
同为短暂
卓地莫言贫。遥霖更欲消残梦,开眼还堪洗客尘。”
吴应箕之子吴孟坚和之曰:“十载交情此更新,相看犹是旧
时人。鲜衣何必怜腰带,折角遥期整葛巾。赋到秋天增客
怨,游经故国愧家贫。酣歌莫负今宵雨,潦倒宁须问世
仕清的贰臣,阎尔梅对两人的态度却有很大区别,他用“君
改冠裳非得已”一句表明对殷岳的体谅和理解,对于钱谦
益则用了“大节当年轻错过”这样的评语,讥讽之意不言而
喻,不过这种道义节操上的谴责最终被“闲中提说不胜悲”
的故国哀思所替代。遗民诗人与降清贰臣之间的来往似
乎是无法避免的,部分遗民诗人也并不排斥与他们接触,
这类集会中往往夹杂着鄙夷与惋惜、嘲讽与理解等复杂的
情绪。如康熙二年癸卯(1663)立冬,方膏茂邀钱澄之饮
酒,钱诗《滕王阁同方绣山敦四宴集得“风”字》二首之一
曰:“滕王高阁耸层空,乘兴登临二阮同。槛外云山余旧
恨,城外鼓角送秋风。天时已变江流里,人事常悲昔照中。
[
11]257
尘。”
韧,展现出在父辈影响下凛然的气概和不屈的心志。
南明灭亡后的凄苦与哀伤
这些诗歌隐忍中存有骨鲠之气,内敛而不失坚
二
康熙元年壬寅(1662),即南明永历十六年,朱由榔身
亡,明王朝在大陆的统治彻底结束。随着东南抗清势力的
消散,清朝政权日益稳固,中国逐步进入稳定的统一时期。
虽然复明无望,但一部分怀有强烈民族自尊和忠义思想的
遗民诗人依然无法释怀,坚持守节不仕。他们在经历了一
系列抗争失败、理念受挫的打击后,在集会唱和中排遣苦
闷,寻求情感上的共鸣,寄托对故国的思念。凄苦与哀伤,
沉痛与悲凉,成为这时期遗民诗人心态的主旋律。
[15]第5册,235
却怪来游词客少,子安诗句至今雄。”
安徽桐城方
氏是明代皖地最负盛名的世家大族之一,明亡后方氏一族
境遇凄凉,元气沦丧,除少数人归降清廷之外,大部分族人
都选择以遗民的身份终老,而方膏茂就是少数出仕新朝的
方氏族人之一,钱澄之在诗中对国变的悲戚和哀愤对于同
席的方膏茂来说未尝不是一种讽刺。
随着南明的灭亡,遗民诗人的反抗斗争意识有所消
减,但对故国的眷恋和思念之情依然强烈。这时期的诗人
集会唱和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步复苏而有所发展,不再
奔波于战事的遗民们有了相对稳定的居住环境,集会唱和
活动又再次成为他们日常文学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康
熙元年壬寅(1662)秋,屈大均南归故里,陈恭尹在西郊草
堂为其摆酒洗尘,所邀请之人除梁佩兰之外皆为拒绝与清
廷合作的遗民,陈恭尹《西郊宴集,同岑樊则、张穆之、陈乔
生、王说作、高望公、庞祖如、梁药亭、梁颙若、屈泰士、屈翁
山,时翁山归自塞上》曰:“黍苗无际雁高飞,对酒心知此日
稀。珠海寺边游子合,玉门关外故人归。半生岁月看流
水,百战山河见落晖。欲洒新亭数行泪,南朝风景已全
在南方秘密参与抗清活动的傅山意识到复明大业已
经渺茫后返回太原,隐居松庄,其间有不少遗民诗人登门
拜访,傅山与他们赓酬唱和,表露心迹,共述衷肠。这一
年,傅山在亡国的悲痛中过着避难的艰苦生活,诗歌整体
呈现出萧索凄凉的情感基调,传达出的深切哀伤令人垂
泪。康熙二年癸卯(1663),顾炎武北上至山西太原,访傅
[16]72
山于松庄,“赠五律一章,先生依韵答之” 。顾炎武《赠
傅处士山》曰:“为问明王梦,何时到傅岩?临风吹短笛,剧
雪荷长镵。老去肱频折,愁深口自缄。相逢江上客,有泪
[
12]75
[8]359-360
非。” 陈子升《秋日西郊宴集(时屈道人归自辽阳)》曰:
寥落王凤蔓草生,荒郊何意会群英。十年丧乱同王粲,万
里归来独子卿。林际远烟鸦噪晚,雨余新月雁窥晴。故园
湿青衫。”
傅山作《顾子宁人赠诗,随复报之如韵》和
“
之曰:“好音无一字,文彩会贲岩。正选高松座,谁能小草
镵。天涯之子遇,真气不吾缄。秘读《朝陵记》,臣躬汗浃
[13]368
[17]上册,244
春色携琴在,吟断西楼画角声。”
这次集会虽然以迎故
衫。”
顾炎武之诗悲切,流露出复明梦碎的伤感之
人回归为名,但创作中主要表述的仍是对故国的思念,气
氛凝重,言辞凄苦,真挚深沉,透露出一种萧索惆怅之感。
这时期遗民诗人的活动范围更为广阔,集会活动更为
情;傅山之诗肃然,表达了对顾炎武忠义之举的敬意。康
熙十年辛亥(1671),阎尔梅来访,傅山绘《岁寒古松图》相
赠,阎尔梅赋《访傅青主于松庄》二首酬之,其一有句曰:
[18]348
频繁。其中好交游者常游历四海,或拜访结识名士,或与 “桐江梅市前人易,生在如今决不能。”
直言当下隐居
故交重逢叙旧,在集会创作中常流露出对世事变迁的慨叹
以及难以消解的亡国哀思。康熙元年壬寅(1662),阎尔梅
路过云间(今上海)时与南下游历的河朔派诗人殷岳相遇,
阎尔梅《云间遇同年殷伯岩》二首之一曰:“庚辰二月集燕
京,别后中原桔矢鸣。君改冠裳非得已,予抛松菊岂无情。
逃名塞外怜初志,握手云间哭再生。嘉遁看来容易了,樵
不仕的不易,即使如此,两人之心依然坚定,在相互鼓励中
守护共同的信念。
康熙三年甲辰(1664)春,在扬州召开的“广陵唱和”集
会,是这时期规模最大的以遗民诗人为参与主体的诗人集
会唱和。清初的扬州虽然遭受了战争的破坏,但凭借着丰
厚的历史积累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得以迅速恢复,浓郁的文
化氛围和传统的思想学风吸引了来自各地的遗民诗人,他
们怀着维护汉文化正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这里找到了
精神和信仰上的归宿,这样的民众基础和思想环境为集会
唱和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杨积庆《吴嘉纪年表》“康
[14]458
山渔海事平平。”
同年,阎尔梅又往常熟访钱谦益,《钱
牧斋招饮池亭,谈及国变事恸哭,作此志之,时同严武、伯
熊》曰:“绛云楼外凿山池,剪烛春宵念劳时。鼎甲高题神
庙榜,先朝列刻党人碑。邵侯无奈称瓜叟,沈令何言答妓
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