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院长骆平从自然主义、
团这一载体,影片悄然切入至今讳莫如深的特殊时代,贯
穿起革命理想被肆意压抑扭曲的国家时代、战争年代与个
体生命情感饱经沧桑、被无情摧毁的芳华命运。该片尽管
前后叙事存在一定的断裂感和不圆润、服饰设计与历史还
原也有不足,但瑕不掩瑜,仍算是一部有锐气、有温度、有
思考力和穿透力的电影。
存在主义角度解析了国产青春电影女性形象。自然主义
把人归结到同一公式,为遗传、环境和时代压力所控制的
生物。存在主义强调在敌对、冷漠的大千世界中个人经历
的独特性和孤独,视人类的生存为不可解释的,强调选择
的自由和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芳华》中女主人公何
小萍,一个孤独者,就是快要被环境、时代压力控制的人
物,却明显带有存在主义的反叛色彩,这体现了国产青春
电影中女性形象,是由自然主义向存在主义的转变。
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传播与传媒研究
发展中心主任孙宜君认为,冯小刚用冷峻的笔触与镜头表
现人物,让群体中的孤独者透过伪善窥视人性之恶,也显
示了人性之美。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贾立强从影片《芳华》的细
节处入手,在发言稿《<芳华>的剧作细节与人文内蕴》中提
出应增加影片人文真挚度的观点。他认为,文学影视艺术
是人类艺术中最后的堡垒,那么,影视艺术作品应该具有
更多的真挚度,才能体现有情怀有温度的人文性。
四
构筑聚合力与发展空间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杨俊蕾在《<芳华>民间立场分化
的伪救赎》中提出,《芳华》的吸引力和它所激发的热议如
此高涨,首要缘由在两方面:其一是电影行业内部“大导演
定律”使然;其二则是《芳华》选取现实题材,深深触动当代
观影者的共和国记忆。她所期盼的大导演进行共和国记
忆表达,是像《一九四二》那样坚定地回到民间立场,沉郁
而沧桑地推进多视角历史表达,使作品具有当代文化重构
的作用,并在艺术感召中增加中国人的情感聚合力。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裴亚莉在肯定电影《芳华》
的同时,也期待导演冯小刚在未来的创作中能够做到:
三
美学期待与人文温度
电影《芳华》中,每一帧画面色彩浓丽、鲜艳,给人以年
代感和美的享受。众所周知,中国电影美学的建设于20
世纪80年代初正式起步,而中国电影美学不仅要借鉴西
方电影美学的经典部分,也要融入中国元素,彰显中国本
土文化特色,同时要注重把握受众观影的期待审美心理,
恰当提升影片人文性,让人文温度升温,才能创作出真正
吸引和打动受众的优秀之作,造就经典。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王志敏认为,电影的理论界和创作
界都有对于美学的期待。他提出了关于美的两个特点:一 (一)加强对人物形象及其精神成长过程的塑造,让故事在
是可接受性;二是美是具有召唤结构。他说,冯小刚可以
说是审美召唤的大师,编剧严歌苓也是,而类型本身也具
发展中完成,让人物在实际生活境遇中落脚;(二)应该有
正确的历史观,让人物行为有基本的历史真实性的依据;
有召唤的力量。针对美国职业评论者用煽情和滥情来评 (三)要努力升华作品的价值导向,让电影确实成为为观众
论《芳华》的情况,他认为,中国电影不但能召唤中国观众
而且能召唤国际观众,才能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
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广宇认为,时下对《芳
华》的评价更多超越了影片本身,而成为了对穿越几个时
代的一代人的历史记忆、社会切片和文化症候的阅读。他
认为:(一)以《芳华》为代表的这样一种回溯式的影像文本
与以《枫》为代表的那样一批刚刚从“文革”中过来的影像
提供精神食粮的艺术产品。
浙江传媒学院教授项仲平认为,《芳华》的拍摄和发行
体现了时代的进步:一是导演对小说处理把握分寸巧妙和
得当;二是对整个故事人物细节刻画的用心;三是音乐的
渲染和强化更是神来之笔。影片《芳华》值得我们电影评
论者去探究,也值得留存于中国现代电影史上。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牛鸿英在发言稿
表述与反思,可以形成一种穿透历史的互文性比较研究; 《收编与抵抗之间:电影<芳华>的话语建构分析》中从文化
(
二)以《芳华》为代表的所谓“好人叙事”,其实正是当下社
研究角度认为:(一)面对电影《芳华》,以好莱坞商业类型
片为适用对象的传统叙事理论和经典电影理论已经失去
了解释的效力;(二)影片缺乏饱满的人物形象和情感逻
辑,叙事的紧密度也不够,只给出了人物类型化的群像;
会对“好人”的集体无意识召唤;(三)但这种“召唤”还远未
达到某种程度的“自觉”,也正是由于缺乏更高的审美引领
与价值标尺,使《芳华》难以成为一部经典作品。这无论从
其人物塑造、戏剧桥段、细节展示等,均可见出其内涵的缺 (三)从文化研究的立场上看,影片凸显了性别、阶层、权力
失。
等深层话语逻辑,对女性身体的景观消费,对不同社会阶
层的命运呈现,使得作品具有了大众文化的抵抗性和批判
性特征;(四)影片一方面继续了冯小刚电影的小人物立
场,另一面又挑战了当代中国战争的敏感题材,具有很大
的社会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燕认为,影片《芳华》之于2017
年中国电影的意义,类似于《出租车司机》之于2017年的
韩国电影,这是一部由个体见社会、由情怀现锐度的银幕
时代青春悲歌,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批判色彩。借助文工
[责任编辑:唐普]
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