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卷第4期  
2
0187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45,No.4  
July,2018  
长江经济带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  
协调特征及时空演化规律研究  
1
2
路娟,张勇  
(1.香港大学经济工商管理学院,香港999077;2.侨城咨询(深圳)有限公司,深圳518033)  
摘要:基于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的分析,而展开对该区域20072015年城市化与生态环  
境耦合度与协调度的空间分布状况空间集聚特征时空演化规律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区域整体城市化与生  
态环境耦合度较高,但协调度不高;(2)时间上,耦合度从拮抗耦合到极高水平耦合上升,且空间集聚明显,但集聚  
程度不断下降,协调度从严重不协调到协调发展,协调度类型由城市化滞后逐步向生态滞后转变,协调度空间差异  
性和不平衡性在降低;(3)空间上,耦合度呈现普遍偏低两极高外围低再到东中部高西部低的分布特  
,协调度则呈现出由东高西低阶梯下降二分格局再到分散化的分布特点;(4)演化规律上,耦合度与  
协调度随着两大系统之间胁迫影响”— “限制约束”—“反馈调节”—“磨合协调而不断向优化阶段演进。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城市化;生态环境;耦合度;协调度;时空演化规律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8)04-0085-09  
经济新常态下,长江经济带作为区域开放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推动国内东西合作协调发展和沿  
江经济带全面对内开放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快速的城市化,长江经济带区域同样经历了人口向城市集聚城市  
人口迅速扩张和加速流动以及区域内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该区域同样面临森  
林资源缩减,水污染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日趋下降等困境,不断推进的城市化趋势必然对生态资源环  
境的要求和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将对区域整体未来的人口集聚产业布局经济结构调整、  
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等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对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实现优势互补和一体化发展也具有重  
要的理论和现实启迪意义。  
既有对区域城市化和生态环境耦合度与协调度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两者耦合关系的理论探究和耦合度、  
协调度类型的定量测度两个方面关于两者耦合关系的理论探讨认为,城市化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城市化  
[1]  
的迅速扩张对绿地和耕地造成了压力,使生态环境的外围在不断缩小;而城市化发展相较于农业发展来说,同  
[2]  
样可以有效地缓解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国内学者还分别从协同论的视角对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进  
[3]  
行分析,并用城市化发展的S型增长理论解释了两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也有人从生态环境脆弱性出发,关注  
[4]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脆弱性的发展趋势在耦合度与协调度定量测度上,学者们分别利用了双指数曲线模  
型对河西走廊干旱区系统耦合度模型对洞庭湖区域交互耦合理论对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及  
收稿日期:2018-04-18  
作者简介:路娟(1987—),,贵州毕节人,香港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新政治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环境经济学;  
张勇(1985—),,四川内江人,经济学博士,侨城咨询(深圳)有限公司研究总监,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  
8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7]  
协调度进行了测度与划分 ,也有学者对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及协调度的动态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其建  
[8ꢀ9]  
立的指标体系及研究结果可以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  
综上,关于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理论研究的重点在于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较少涉及  
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约束效应;研究方法上,缺少采用空间计量方法对其空间集聚特征及其演化规律进行分析。  
本文在既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之处在于:一是研究视角,聚焦于国家重大战略区域之一的长江经济带,以长  
江经济带沿江11个省市、120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从研究视角上把握了区域和时代热点;二是研究思路上,既研  
究了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又研究了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约束效应,是一种双向交互耦合关系;三是研  
究方法上,采用ArcGIS10.2空间计量软件对耦合度协调度的空间分布集聚特征和时空演化规律进行了计量分  
,更加科学客观地研究了长江经济带的耦合度与协调度。  
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藕和关系  
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综合过程,不仅包括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集中要素流动和产业转型,更包括农业生产景  
观改变日常生活方式变化和社会文化变迁等内涵因而,城市化是一个涉及到人口地域空间经济和社会文化  
等在内的多因素的综合发展过程生态环境则是各种与生物体进行交互作用和能量转化的自然因子的集合,至  
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包括水大气土地森林等资源和能源;二是对人类有利或不利  
[10]  
的生态因子 随着城市化所表现出来的城市人口不断积聚城市用地不断扩大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城市生活  
[4]  
文化扩散等,都无时无刻不与生态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无时无刻不受生态环境的制约。  
耦合度源于物理学容量耦合的概念,主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之间,通过自身或与外界的不断交互作  
用而彼此影响以达到一定协同水平的现象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城市化通过  
人口集聚城市扩张产业集中等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胁迫和影响,而生态环境通过能源限制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等限制和约束城市化发展从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和影响来看,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用地扩张等,直接  
给土地资源和城市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城市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改变产业规模集聚等,加大了对能源资源  
的获取污染物的排放与生态吸纳能力的要求从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限制和约束来看,资源与能源的有限性从  
某种程度上遏制了城市化的不断扩张,而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承载力不足以支撑城市化发展要求时,就会造成  
城市病的出现以及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从而造成城市化的被迫减缓或调整另一方面,城市化会不断形成对生  
态环境的反馈与调节,而生态环境会不断地再次与城市化磨合与协调从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反馈与调节来看,  
当城市化受制于生态环境时,城市化的进程会不断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大对环境的治理力度和优化能源  
的利用效率,对生态环境的限制和约束形成一定的反馈路径从生态环境与城市化的磨合与协调来看,随着生态  
环境压力的减小,城市化会突破原有生态环境的制约而进一步发展城市化的这种反馈机制会不断地促进生态  
环境趋于好转,伴随着不断调整优化的生态环境,城市化同样会不断再调整再优化,从而达到新的协调阶段。  
为了进一步反映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与均衡性,在耦合度的基础上衍生了协调性这一概念,也可称为  
耦合协调度为了全面系统的反映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整体关系,应该从不同的截面角度,全面评价二者的耦合  
协调发展关系。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耦合协调度测度模型  
耦合度理论在人口集聚与经济耦合产业集聚与经济耦合灾害发生与贫困耦合经济与环境污染耦合等领  
[11ꢀ14]  
域研究中有着广泛应用 本文在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理论分析与文献调研基础上构建耦合度与耦合协  
[3ꢀ4][7]  
调度测度模型 其基本公式如下:  
1
/2  
C={UUr  
·UEc  
/([UUr  
+UEc  
o
]/2}  
(1)  
b
o
b
其中,C 为耦合度,UUrbUEco 分别为城市化和生态环境综合功效Uurb UEco 的值介于[0-1]之间,因而耦  
合度C 的大小也应在[0-1]之间C=0,其耦合度最低,各要素之间无关联且处于无序发展状态C=  
[4-5]  
1
,其耦合度最大,各要素之间达到良性共振结合文献  
和实际情况,本文将耦合度划分为5个等级:0<C  
0.3  
(
低水平耦合阶段),0.3<C 0.5(拮抗耦合阶段),0.5<C 0.8(磨合耦合阶段),0.8<C 0.9(高水平  
耦合阶段),0.9<C 1(极高水平耦合阶段)。  
86  
长江经济带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特征及时空演化规律研究  
耦合度虽然能反映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作用强度和时序区间,但单纯的耦合度会因指标取值以及各地区城  
市化和生态环境的动态交错与不平衡性等而导致偏误,会出现城市化和生态环境水平完全不同的两个地区耦合  
度一致的情况,很难真实地反映不同地区的实际水平,失去指导意义因此,需要进一步借助协调度来反映城市  
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与均衡性:  
D = C·T  
(2)  
(3)  
b o  
T =αUUr +βUEc  
其中,D 为协调度,综合调和指数为T,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贡献额分别为αβ,设定为1/2(本文假定同等  
[7]  
重要)。根据王少剑等的划分标准,结合耦合度的分类等级,将协调度划分为3大类、5亚类和15个等级(详见表  
1
)。  
1.耦合协调度类型划分标准及类型  
类型  
亚类型  
子类型  
U
Ec  
o
-U  
u
r
b
>0.1  
>0.1  
严重不协调城市化滞后  
严重不协调生态环境滞后  
严重不协调同步滞后  
不协调城市化滞后  
0
.0<D ≤0.3  
严重不协调  
不协调  
urb o  
U -UEc  
0
0
0
urb o  
<|U -UEc |≤0.1  
不协调发展  
U
Ec  
o
-U  
u
rb  
>0.1  
>0.1  
0.3<D ≤0.5  
U
u
rb  
-UEc  
o
不协调生态环境滞后  
不协调同步滞后  
urb o  
<|U -UEc |≤0.1  
U
Ec  
o
-U  
u
rb  
>0.1  
>0.1  
基本协调城市化受阻  
基本协调生态环境受阻  
基本协调同步受阻  
转型发展  
协调发展  
0.5<D ≤0.8  
基本协调  
urb o  
U -UEc  
urb o  
<|U -UEc |≤0.1  
U
Ec  
o
-U  
u
rb  
>0.1  
优化协调城市化受阻  
优化协调生态环境受阻  
优化协调同步受阻  
0.8<D ≤0.9  
优化协调  
高级协调  
urb o  
U -UEc >0.1  
0
0
urb o  
<|U -UEc |≤0.1  
U
Ec  
o
-U  
u
rb  
>0.1  
高级协调城市化受阻  
高级协调生态环境受阻  
高级协调同步受阻  
0
.9<D ≤1  
urb o  
U -UEc >0.1  
urb o  
<|U -UEc |≤0.1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耦合协调度空间集聚模型  
本文采用反映整体空间自相关的全域Moran'sI 和反映局部空间聚集和变异特征的局域Moran'sI 散点图、  
LISA聚类图和Getis—Ord’Gi*热点图分析耦合度与协调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而由于研究地级单元阈值范围  
相近,故采用邻接空间权重矩阵局域Moran'sI 散点图刻画了耦合度(或协调度)及其空间滞后项的关系,将不  
同地区分为高高(HꢀH第一象限)、高低(HꢀL第二象限)、低低(LꢀL第三象限)、低高(LꢀH第四象限)四种  
类型。LISA集聚图可以清楚地反映出耦合度(协调度)的空间聚类和异常值分布情况热点分析反映耦合度(协  
调度)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热点区域冷点区域”。  
数据来源指标选取与实证分析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研究区域各省市统计年鉴(2008、2011、2015)、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8、2011、2015)、中  
国环境统计年鉴(2008、2011、2015),部分数据来自于各省市水资源公报各地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  
各地级市环境质量公报各地级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信息的报告(2007、2011、2015)。  
()指标构建与权重确定  
为更准确地反映城市化和生态环境的内涵和两者的交互关系,通过理论分析,借鉴已有文献选取本文指  
[4ꢀ8]  
,最终选取包括人口空间经济和社会城市化在内的4个反映城市化的一级指标,同时选取包括资源要素、  
生态要素生态压力和生态响应在内的4个反映生态环境的一级指标考虑到数据可获得性,基于系统的整体性  
8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和层次性等原则,选取了包括人均GDP、城市人口密度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以及人均绿地面积等在内的26个基  
础指标对正负不同类型的指标采取极差标准化方法以消除量纲影响,利用熵值法对各指标赋权重熵值法是  
一种客观赋权法,该方法根据各项指标观测值所提供的信息的大小来确定权重,避免了人为因素所带来的偏差,  
相对较客观具体指标体系及权重如表2所示。  
2.指标体系及权重  
子系统  
名称 权重  
一级指标  
名称  
二级指标  
权重  
名称及性质  
非农业人口比重(%)()  
权重  
0.3559  
0.2294  
0.4147  
0.1884  
0.8116  
0.1806  
0.2899  
0.1903  
0.3095  
0.0295  
0.1791  
0.2492  
0.3330  
0.0783  
0.1604  
0.3746  
0.6254  
0.0585  
0.9415  
0.5090  
0.1487  
0.1279  
0.2144  
0.3731  
0.3002  
0.3266  
人口城市化 0.1261  
空间城市化 0.1082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所占比重(%)()  
城市人口密度(/平方公里)()  
公路网密度(千米/平方千米)()  
每万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平方千米/万人)()  
人均GDP(/)()  
人均工业总产值(/)()  
城市化 0.7326  
经济城市化 0.3664  
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  
人均地方财政收入(/)()  
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移动电话年末用户数(万户)()  
国际互联网用户()()  
社会城市化 0.3992  
每千人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千人)()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人均水资源量(立方米/)()  
资源要素 0.6202  
生态要素 0.2796  
人均农作物播种面积(公顷/)()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人均绿地面积(平方千米/)()  
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  
人均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  
人均工业烟尘粉尘排放量(/)()  
人均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  
生态环境0.2674  
生态压力 0.0271  
生态响应 0.0731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结果分析  
本文对11个省市的120个地级市2007—2015年耦合度与协调度进行了测算,并根据对耦合度和协调度的划  
分标准做以下分析。  
(
)长江经济带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空间格局及演变规律  
.耦合度空间分布与演变  
1)2007,区域耦合度整体水平较低,最低为巴中市,值仅为0.3425,处于拮抗耦合阶段;绝大多数地级单元  
处于磨合耦合阶段在空间分布上(1ꢀa到图1ꢀc显示),耦合度呈现明显普遍偏低的特征,相对较高的地  
1
(
88  
长江经济带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特征及时空演化规律研究  
区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区域。(2)2011,该区域已经摆脱了低水平耦合和拮抗耦合阶段空间分布上,耦合度  
呈现明显的两极高外围低特征,“长三角下游经济圈和以湖北湖南为中心的中游经济圈呈现出极高的耦合  
,而外围地区的耦合度则相对较低,尤其是西部云贵高原和川南等地区仍旧处于磨合耦合阶段。(3)2015,耦  
合度整体水平处于较高耦合阶段,极高耦合阶段的地区在不断增加空间分布上(1ꢀa到图1ꢀc显示),耦合  
度呈现严重的东中部高西部低的不平衡特征,而在西部的黔北地区耦合度出现明显的提升。  
2
.耦合度空间集聚与演变  
007、2011、2015年耦合度的全域莫兰值分别为0ꢁ5282(P=0ꢁ000<0ꢁ01)、0ꢁ4456(P=0ꢁ000<0ꢁ01)、  
ꢁ3093(P=0ꢁ000<0ꢁ01)。表明区域整体耦合度呈现明显的空间自相关,但耦合度的空间自相关水平呈现下降  
2
0
趋势,说明耦合度的空间集聚效应在下降由于区域内部不同地区同质性和异质性的差异,需要再对局域  
Moran’sILISA聚类图进行分析。  
1ꢀa到图1ꢀc给的局域莫兰散点图对不同地级单元空间集聚类型的划分显示,时间上,2007—2015,  
绝大多数地级单元处于高高(HꢀH)和低低(LꢀL)聚类,说明区域内部不同地区的异质性较强其中,落在第一  
象限的地区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基本集中在苏浙沪皖四省市;而落在第四象限的地级单元则在不断增加,主要  
川东北和云南为主进一步发展到湖南和江西等地区。  
1ꢀa.2007年耦合度莫兰散点图  
1ꢀb.2011年耦合度莫兰散点图  
1ꢀc.2015年耦合度莫兰散点图  
2ꢀa.2007年耦合度LISA集聚图  
2b.2011年耦合度LISA集聚图  
2c.2015年耦合度LISA集聚图  
2显著性检验的LISA集聚图以及数据显示,空间上,耦合度的异质性主要体现在东西部之间,东部包括  
苏浙沪一带呈现明显的高高聚类”,西部包括川滇呈现低低聚类的特征,而以湖北和湖南为中心的东部呈  
低高”(LꢀH)聚类西部呈现高低”(HꢀL)聚类的特征,这与该区域相较于东部耦合度低相较于西部耦合  
度高的现实相一致,也反映了长江经济带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在上游中游和下游经济圈的地区差异。  
(
)长江经济带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度空间格局及演变规律  
依据表12007、2011、2015年长江经济带各地级单元协调度进行测度与分类。  
.协调度空间分布及演变  
1
(
1)2007,区域整体协调度水平较低,严重不协调单元占总体的27.5%,且基本属于城市化滞后型,2007  
年整体耦合度偏低相对应空间分布上,协调度呈现东高西低阶梯下降的特征,说明区域内部协调度的差异  
性十分明显协调类型上,下游经济圈表现为同步滞后型,中游和上游经济圈表现为城市化滞后型(重庆除外)。  
8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原因在于上游经济圈城市化相对落后,成为了制约该区域协调度的主要因素,下游经济圈的城市化水平相对较  
,协调度主要受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同步性适应性影响。  
(2)2011,区域整体协调度有所提升,严重不协调地区仅为云南楚雄州,其余地区协调度均处于0.3ꢀ0.8之  
空间分布上,2011年协调度开始呈现出二分格局”,但以云贵川为核心的上游经济圈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  
断提升,协调度有所提升;而下游经济圈在生态环境的反馈机制下,协调度有所提升,但生态环境的制约效应开始  
显现,表明下游经济圈的城市化发展速度明显有超越生态环境承载力范围的趋势。  
(3)2015,无论从城市化受阻生态环境受阻还是两者同步受阻看,区域协调度均在0.3以上,协调度均值  
0.4992,高于2011年的0.4610,并且处于环境受阻的地区在不断增加,这说明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制约协调度  
的重要因素空间分布上,2015,协调度逐渐由二分格局分散化特征演变,尤其是在苏皖江浙沪”  
一带,以基本协调同步受阻和生态环境受阻为主,除重庆外的其他区域则是城市化受阻和同步受阻的散状格局,  
主要以基本协调和不协调城市化受阻为主。  
2
.协调度空间集聚与演变  
3ꢀa.2007年协调度热点分布图  
3ꢀb.2011年协调度热点分布图  
3ꢀc.2015年协调度热点分布图  
2
007、2011、2015年协调度全域莫兰值分别为0ꢁ4973(P=0ꢁ000<0ꢁ01)、0ꢁ3627(P=0ꢁ000<0ꢁ01)、0ꢁ3247  
(P=0ꢁ000<0ꢁ01)。时间上,协调度的空间依赖程度在下降,空间集聚状况在向分散化发展,但是协调度的空间  
相关性仍旧存在3ꢀa到图3ꢀc的局域空间集聚热点图显示:空间上,2007,协调度集聚状况基本与耦合  
度集聚状况在空间分布上呈重合状态,形成了东部苏浙皖热点区和西部川东北冷点区”。这一状况说明耦合  
度较高的地区其内部的系统协调度也相对较高,印证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内在交互耦合状态较高水平的合理性,  
这也与地区之间的现实差异相一致时间上,协调度的空间集聚同样呈现出零星状的分布,2011、2015年的冷  
点区域开始扩散,热点区域也出现分散这说明了随着区域整体的发展,区域内部上下游经济圈的城市化与  
生态环境的差异性在不断减弱,区域整体不平衡性在缓解,区域内部整体协调度水平在提升这一点通过区域协  
调类型分布图的演化也可以得到印证。  
()长江经济带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与协调度演化规律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与协调度的演化是由两大系统要素相互作用驱动的在城市化和生态环境不同要  
素权重测度和两者交互耦合理论的基础上,经济城市化(0ꢁ3664)、社会城市化(0ꢁ3992)和资源要素(0ꢁ6202)、生  
态要素(0ꢁ2796)(见表2)条件起着更为突出的作用。  
1
.经济与社会城市化初始水平,发展速度决定耦合度协调度分布特点与演变轨迹  
从区域整体看,2007—2015,区域平均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以及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平均增长率分  
别为21.62%、25.17%、37.92% 。这表明:推动区域耦合度与协调度不断提升的主要动力之一是快速的经济城市  
化发展,而社会城市化随着经济城市化的发展,也表现出同样的发展趋势从地区差异看,3及表4显示,下游  
经济圈明显优于中游和上游经济圈,三大经济圈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基础建设及城市文化上的差异直接导致  
了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耦合度与协调度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耦合度与协调度的空间分异特征与空  
间集聚格局而从发展趋势来看,中游和上游经济圈的发展速度要明显快于下游经济圈,这对于区域整体在缩小  
城市化和生态环境耦合度与协调度不平衡性和地区差异上有显著影响,这也是耦合度和协调度全域空间相关性  
下降地理集中效应放缓的原因之一。  
90  
长江经济带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特征及时空演化规律研究  
2
.资源和生态要素条件从限制约束到反馈调节推动耦合度及协调度发展  
3.200720112015年省一级耦合度及协调度  
年份  
项目  
安徽  
贵州  
湖北  
湖南  
江苏  
江西  
上海  
四川  
云南  
浙江  
重庆  
2007  
2011  
2015  
耦合度  
协调度  
耦合度  
协调度  
耦合度  
协调度  
0.765425  
0.679803  
0.789518  
0.792396  
0.87586  
0.325759  
0.322881  
0.334774  
0.332812  
0.419338  
0.326737  
0.503441  
0.270951  
0.304622  
0.409967  
0.407902  
0.907708  
0.848277  
0.925034  
0.918635  
0.98681  
0.438951  
0.493327  
0.445165  
0.429358  
0.49817  
0.953433  
0.912719  
0.956274  
0.953279  
0.9729  
0.478107  
0.5282  
0.485633  
0.462682  
0.527375  
0.543521  
0.642916  
0.499674  
0.413673  
0.52617  
0.572073  
0.760118  
0.879909  
0.548798  
0.746959  
0.892514  
0.911966  
0.881287  
0.942755  
0.775922  
0.870724  
0.974263  
0.997562  
0.466363  
0.639821  
0.462462  
0.388044  
0.502405  
0.494812  
0.8574  
0.903132  
0.853646  
0.884342  
0.978857  
0.975529  
4.不同区域经济城市化及资源生态要素条件  
资源生态要素条件  
人均GDP 人均财政收人均固定资人均水资源人均农作物播建成区绿化人均绿地面  
经济城市化  
地区  
下游  
年份  
() () 产投资()(立方米) 种面积(公顷) 覆盖率(%)(平方米)  
2
007 28807.63 54211.33 1581.36 2871.40  
015 60233.74 121214.45 41195.89 2978.87  
007 15116.83 15880.47 6967.02 2192.81  
015 39813.36 50106.95 31211.58 2309.68  
007 11571.72 5788.23 5788.23 1207.05  
015 28400.47 33248.57 22948.4 1286.05  
0.83  
0.78  
0.12  
0.46  
0.09  
0.1  
28.61%  
36.67%  
37.59%  
40.16%  
38.40%  
41.16%  
16.72  
10.21  
36.19  
40.60  
41.14  
42.22  
2
2
中游  
上游  
2
2
2
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三级阶梯地形分布,资源要素的同构性与生态要素的整体性会呈现明显地域差异。  
3及表4显示,由于2007年上游经济圈资源要素和生态要素水平相对较高,城市化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因而对  
生态环境的胁迫作用并不明显,区域的耦合度整体不高,协调度基本处于严重不协调类型中的城市化发展滞后  
;中游相较于上游,耦合度水平较为提高,协调度类型相同;下游由于其资源要素生态要素条件以及城市化水  
平高于中游和上游,因而耦合度高于上游和中游,处于磨合偶和阶段,但协调度也不高,且表现为城市化和生态环  
境同步滞后从时间上看,2007年到2015,区域整体的资源要素和生态要素条件在缓慢中逐步提升,对应于不  
断提升的城市化水平,两者的耦合度与协调度也随着不断提高;但由于生态环境优化速度低于城市化发展速度,  
导致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压迫在逐渐增大,而在生态环境的反馈机制未能充分发挥作用下,不协调中生态环境滞  
后类型的区域明显增多,且集中在下游经济圈。  
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构建长江经济带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与协调度测度模型,对其时空特征与演化规律进行研究,  
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长江经济带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整体耦合度水平较高,空间分布上呈现普遍低水平两极高外围  
再到东中部高西部低的分布特点,并且其空间集聚特征明显,集聚类型形成了东部高高集聚和西部低  
低集聚两极分化的格局这反映出区域通过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渐进式发展方式,可以实现城市化与生态  
环境的相互推动和促进,最终形成高高集聚的热点区域,低低集聚的冷点区域则亟待找到合适路径以实现  
9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整体耦合度的提升。  
第二,长江经济带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整体协调度水平不高,空间分布表现为由东高西低阶梯下降二  
分格局再到分散化的分布变化,协调度空间集聚类型由东部热点西部冷点两极分化到零星状分布演  
,区域内部的协调度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在降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长江经济带内部由于经济发展差距,导  
致区域市场分割产业关联度不高,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有待提升,区域内部亟待通过统一大市  
场构建产业跨区域互动及城市化水平的提升来实现协调发展。  
第三,演化规律上,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以及资源要素条件和生态要素条件成为主要动力因素城市化  
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与协调度随着系统的胁迫影响———限制约束———反馈调节———磨合协调而不断向优化  
阶段演进从整体来看,长江经济带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提升,经济体量城市化水平及产业空间存在扩  
散现象,更容易导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同推进,从而实现耦合度与协调度的不断优化。  
第四,在打造长江经济带区域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各地区城市化水平以及生态环境现状,突出  
各区域优势从下游经济圈来看,东部城市化发展速度过快,有超越资源环境承受能力的趋势,存在城市化发展  
与生态环境保护不够协调,可能存在摊大饼的粗放方式以及对资源环境的破坏从中上游经济圈来讲,则存在  
城市化受阻现象,人口资金外流可能是城市化的阻力,土地城市化速度高于人口城市化速度,城市化表现出明显  
的低质量,城市化发展质量不高,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促进不够,优质产业人口资金等要素集聚程度有待提升。  
因此,首先,上游经济以城市化发展为主,充分挖掘区域价值,提升区域整体经济水平,打造以重庆成都为双  
引擎的成渝经济圈,强化其在长江经济带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融入长江经济带,力争成为区域重要增长极,通过协  
调人口分布产业分布与生态环境保护,提升耦合度和协调度其次,中游通过依托长江水路的天然优势,加快承  
接全球及东部产业转移,聚焦产业高附加值高利润环节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做好上游与下游产业的衔接,推  
动卫星城小城镇发展,实现人口向外围空间分散化组团式集聚,推进城市化与生态同步发展再次,下游要防  
摊大饼的粗放发展方式,防止人口盲目集中,适度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口迁移速度,提高土地空间利  
用效率,缓解资源环境承受能力的突出问题,有序引导产业向中上游优势地区转移,聚集信息产业未来产业和金  
融产业等新兴产业和龙头企业,形成全球高端产业与高端技术的集聚,从而提高长江经济带整体竞争力最后,  
建议深入开发长江航路及长江水运优势,打通阻碍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和产业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  
统一长江经济带大市场共同体,发挥长三角州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的引领作用,提升区域整体  
发展水平,促进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注释:  
为表述清晰,下文将耦合协调度简称为协调度”。  
在指标体系标准化基础上对系统综合功效进行计算。  
由于篇幅限制,文中未给出全域Moran'sI和局域Moran'sILISA值的计算公式。  
X
ijꢀmin(X  
=max(X  
)min(X  
i
)
max(X  
)ꢀXij  
j
j),i为年份,j为指标序列号,Xij为原始指标,Aij为标准化后指标,max(X  
A
ij  
) =max(X  
,Aij  
)
j
)-min(X  
j
j
j
min(Xj)表示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当指标作用为正时,采用公式(1),为负时,采用公式(2),标注化处理的指标值均  
[0,1]之间。  
由于篇幅原因限制,本文未给出MoranꢂsI和局域MoranꢂsI公式及计算过程。  
由于篇幅限制,未给出莫兰散点图对应的地级单元。  
城市GDP、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以及人口等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年平均增长率由各年增长率几何平  
均计算得出。  
参考文献:  
1]KIMDS,MIZUNOK,KOBAYASHIS.AnalysisofUrbanizationCharacteristicsCausingFarmlandLossinARapid  
GrowthAreaUsingGISandRS[J].Paddyand WaterEnvironment,2003,(4):189-199.  
2]CAVIGLIA-HARRISJL,CHAMBERSD,KAHNJR.Takingthe“U”outofKuznets[J].EcologicalEconomics,2009,  
[
[
92  
长江经济带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特征及时空演化规律研究  
(
4):1149-1159.  
3]刘耀彬,宋学锋.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及其预测模型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5,(1):94-99.  
4]陈晓红,万鲁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脆弱性与协调性作用机制研究[J].地理科学,2013,(12):1450-1457.  
5]乔标,方创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及其在干旱区的应用[J].生态学报,2005,(11):211-217.  
6]熊建新,陈端吕,彭保发,.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系统耦合协调度时空分异[J].地理科学,2014,(9):1108-1116.  
7]王少剑,方创琳,王洋.京津冀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关系定量测度[J].生态学报,2015,(7):2244-2254.  
8]吴玉鸣,张燕.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资源科学,2008,(1):25-30.  
9]刘欢,邓宏兵,李小帆.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时空差异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5):  
60-166.  
10]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5,(1):105-112.  
11]钟业喜,陆玉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口与经济空间耦合研究[J].经济地理,2011,(2):195-200.  
12]陈雁云.产业发展城市集聚耦合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J].改革,2011,(4):69-75.  
13]丁文广,冶伟峰,米璇,.甘肃省不同地理区域灾害与贫困耦合关系量化研究[J].经济地理,2013,(3):28-35.  
14]马丽,金凤君,刘毅.中国经济与环境污染耦合度格局及工业结构解析[J].地理学报,2012,(10):1299-1307.  
[
[
[
[
[
[
[
1
[
[
[
[
[
CityUrbanizationAlongtheYangtzeRiverEconomicZone,  
EcologicalEnvironmentCoordinationandTheirSpatialEvolutionLaw  
1
2
LUJuan,ZHANGYong  
(
1.SchoolofEconomicsandFinance,UniversityofHongKong,HongKong999077,China;  
2
.QiaochengConsultingFirm,Shenzhen518033,China)  
Abstract:Basedontheanalysisofthecoordinationrelationshipbetweencityurbanizationa-  
longYangtzeRiverEconomicZoneandecologicalenvironment,thispaperstudiestheircoordina-  
tiondegree,spatialagglomerationandtheevolutionlawbymakinguseofthedatafrom2007-  
2
015.Empiricalresultsshowthat:Firstly,thecouplingdegreebetweenurbanizationandecologi-  
calenvironmentisrelativelyhigh,whilethecoordinationdegreeisnot;Secondly,fromtheper-  
spectiveoftime,thespatialagglomerationisobviousbuttheagglomerationdegreeisgradually  
lower.Thecoordinationdegreechangesfromtheseriousincongruitytocoordinateddevelopment,  
spatialdifferenceandimbalancebecomelower;Thirdly,fromtheangelofspace,couplingdegree  
changesfromgenerallylowtobipolarhigh,peripherallowtoEastCentralhighandWest  
low Fourthly,couplingdegreeandcoordinationdegreebecomesmorereasonablewiththeper-  
fectionfromthreatandinfluencetolimitandhindrance,thentoreflectandadjustment”  
andfinallytorunning-inandcoordination.  
”;  
Keywords:YangtzeRiverEconomicZone;urbanizaion;ecologicalenvironment;couplingde-  
gree;coordinationdegree;lawsofspatialandtemporalEvolution  
[责任编辑:钟秋波]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