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七卷。”倘若二者不是一回事,那么,陈先生实际提出了三家。
参考文献:
[
1]刘知几.史通[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2]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陈桥驿.《吴越春秋》及其记载的吴、越史料[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1).
4]周生春.今本《吴越春秋》版本渊源考[J].文献,1996,(2).
5]永瑢.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6]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7]张觉,黄吉辉.上海图书馆所藏《吴越春秋》善本可解《四库提要》难懂之谜[J].图书馆杂志,2014,(7).
8]杨慎.升庵全集4[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9]黄云眉.古今伪书考补证[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
10]曹林娣.关于《吴越春秋》的作者及成书年代[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4).
11]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12]王尧臣.崇文总目1[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13]焦循.孟子正义[M].上海:上海书店,1986.
14]崔大华.庄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15]张固也.《隋书经籍志》所据“旧录”新探[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3).
16]贺双非.《吴越春秋》的作者版本及价值[J].图书与情报,2004,(2).
17]丰坤武.《吴越春秋》“殆非全书”辨识[J].东南文化,2000,(3).
18]吴庆峰.吴越春秋[M].济南:齐鲁书社,2000.
19]曹林娣.《吴越春秋》二题[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4).
20]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1]魏征.隋书2[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2]金其桢.《吴越春秋》“内吴外越”之我见[J].江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1).
23]李学勤.时分与《吴越春秋》[J].历史教学问题,1991,(4).
24]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5]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三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6]刘乃寅.春秋释名[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l988,(1).
27]夏德靠.先秦“春秋”类文献的编纂及其文体的演进[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28]贝塚茂树.古代历史记述形式的变化[J].高振铎,译.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85,(2).
29]孔安国(传),孔颖达(疏).尚书正义[G]//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0]谢保成.中国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1]章太炎.章太炎学术史论集[M].傅杰,编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32]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3]朱彝尊.经义考[M].北京:中华书局,199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唐普]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