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卷第1期  
2
0191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46,No.1  
January,2019  
走向散文性修辞:  
一种早期修辞传统转捩的中西比较  
孔许友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与艺术研究所,成都610071)  
摘要:公元前5世纪到前4世纪左右,古希腊与中国先秦时期大约同时经历了影响深远的修辞转型,其共同的  
核心表征即由以诗歌性修辞为主导走向以散文性修辞为主导,转型涉及的变化包括文类格局的变迁思辨理性的  
演进书写功能的扩展辞理论的产生言说主体的更替言说对象的转移等等无论是古希腊,还是中国先秦时  
,这种修辞传统转捩的发生,都与政治形态和社会意识的转型以及智识人对这种转型的应对方式关系密切。  
关键词:诗歌性修辞;散文性修辞;修辞术;书写转型;中西早期文学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9)01-0116-09  
如果将雅斯贝尔斯所谓人类文明轴心时代的  
命题仅用来观察古希腊与中国先秦时期,那么不难发  
,影响最深远的思想文化事件都大约发生在公元前  
从先秦与古希腊文本的实际情况来看,诗歌性修  
辞通常具有以下特征:注重词句本身的形象性和对文  
本外在体式形制的规定,讲究格律,以观念的给定为  
,倾向以情动人;散文性修辞虽然也讲究文采技巧,  
但没有对文本外在体式形制的强势规定,较少在意  
语词层面的形象性,以说服论证和说服效果为内核和  
旨归,不只给定情况和观念,而且注重提供可理知依  
4,  
这种相似或许只是巧合,也无需严格限定,但它仍然  
提供了从中西比较的视野考察思想文化变革的契机。  
本文认为,从以诗歌性修辞为主导走向以散文性修辞  
为主导,至少是理解这个大致时段内中西早期文学转  
向的有效线索,尽管不是唯一的线索。  
5
,不一定忽视情感作用,但更倾向以理服人。  
修辞之变与文体格局  
宽泛地说,诗歌性修辞和散文性修辞分别是指特  
别与诗歌和散体文相适应的修辞不过,必须说明的  
,这两个概念虽然借用了诗歌和散文之名,但修辞  
与文体或文类并没有直接对应关系散体文也可以  
吸收诗歌性修辞,反之亦然一般来说,散文性修辞  
更多地指向语言形式之外的现实目的,其文本往往明  
显表现为作者意图的实现手段,而诗歌性修辞则更注  
重语言本身的形式美感,尽管当然也有形式之外的指  
修辞的演变并不仅仅体现在单一文体的前后变  
化之中,很多时候,修辞的趋势是随着文体格局的变  
化而变化的希腊文明发源甚早,而在文学方面,第  
一个重要的时期一般认为是古风时期(约从公元前8  
世纪早期到前5世纪早期)。在古风时期,占主导地  
位或者说对社会生活影响最为深广的文体是诗歌。  
当时主要的诗体形式有史诗教诲诗诉歌讽喻诗、  
颂赞诗等大致从公元前5世纪早期开始,希腊文  
收稿日期:2018-08-24  
项目基金:本文为黄卓越教授主持的北京语言大学校级重大专项中国早期汉语书写体制研究”(13ZDJ0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孔许友(1979—),,福建莆田人,文学博士,博士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与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  
西早期文论。  
116  
孔许友走向散文性修辞:一种早期修辞传统转捩的中西比较  
化经历整体性转型,进入另一个历史时期,史称古典  
活自由,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就是:“念白的产生使悲  
[5]49  
时期古典学界广泛认同,从古风时期到古典时期  
剧找到了符合其自然属性的格律” 。当诗言的格  
的语言与文学变革具有突出重要的意义,但这种变革  
的实质或关键是什么,学界有多种意见,如爱德华·  
夏帕将其归结为从神话-诗歌传统转向人文主义-  
律与日常交谈的节奏相接近,这种格律的诗性修辞意  
义也就弱化了此外,与古风史诗相比,希腊古典戏  
剧的情节更具整一性,而且编组故事不应用不合情  
[
1]19  
[5]170  
理性主义传统 科尔则提出从诗歌到修辞散文  
的转向:  
理的事” ,这表明希腊古典戏剧的故事实际上是  
以某种可供理解或吁求理解的方式编织出来的至  
于柏拉图的哲学拟剧就更不必说了从这个角度看,  
古典戏剧诗也多少带有散文式修辞的意味。  
过去,诗歌声称自己是希腊道德和理智无可  
争议的导师现在,诗歌的地位崩塌了,位置空  
缺了争论的结果是,胜利最终属于一帮斗士。  
他们最擅长的本领,首先是发展出诗歌世界观的  
令人满意的替代品,也就是哲学其次是提出一  
种新的话语(技术散文[artistic],亦即修辞散文  
前苏格拉底自然哲人的作品在从诗性修辞到散  
文性修辞的转捩中也具有某种过渡意义亚里士多  
德并不承认用格律文撰写医学或自然科学论著的  
[5]28  
作者是真正的诗人 ,但在当时的习惯上他们确实  
被称为诗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介于诗人与哲人  
之间,而他们的作品也具有诗性修辞与散文性修辞的  
中间性,如采用诗体格律,却不注重词句本身的形象  
;以说理为中心内容,却使用晦涩的言辞,缺乏充分  
论证;以观念的给定为内核,但不追求以情动人古  
典时期的散体文,除了记录性应用文之外,主要有史  
哲学论文以及演说辞三大类型这三类文体的言  
辞处理方式无疑大不相同,同一类文体不同作者的修  
辞亦自有差异然而,在相对于诗歌式修辞的意义  
,可以说它们都具有泛散文性修辞的特征古典时  
期史书的修辞性质可以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  
为例如果说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对演说辞的大  
量使用只是一种特例,那么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  
战争史中的撰史原则自述则多少反映了新的普遍观  
:  
[
rhetorical-prose])。这种话语敢于与诗歌表演  
竞赛,有能力满足受众———无论是听众还是读  
———的好奇心,获取他们的同情,并点燃他们  
[2]28-29  
的想象力。  
科尔的这个说法看起来并不全面,因为古典时期  
也是希腊戏剧的鼎盛时期,而戏剧在传统上也被认为  
是诗的一种样式,亚里士多德论诗术的核心内容就  
是论悲剧修辞散文技术散文的提法给我  
们一个重要的提示,即从古风时期到古典时期,文体  
格局的变迁与修辞的变化直接相关,尽管两者不完全  
对应。  
从文体格局来看,不仅诗在希腊古典时期继续发  
,而且散体文在古希腊亦早已有之古风时期的散  
体文体裁已经颇为多样,除了财务公告病例记录赎  
罪记录祈祷语录仪式规则宗教法规注释等应用性  
[1]90-91  
文体之外 (这类记录性应用文体一般采用高度  
格式化的言辞,从古风时期到古典时期并没有多大变  
),还有前6世纪左右爱奥尼亚散文纪事家赫克泰  
阿斯狄奥尼修士等人的著述,内容涉及城邦编年史、  
在研究过去的历史而得到我的结论时,我认  
为我们不能相信传说中的每个细节。……这比  
诗人的证据更好些,因为诗人常常夸大他们的主  
题的重要性;也比散文编年史家的证据更好些,  
因为他们所关心的不在于说出事情的真相而在  
于引起听众的兴趣,他们的可靠性是经不起检查  
;他们的题材,由于时间的遥远,迷失于不可信  
的神话境界中如果我们考虑到我们是研究古  
代历史的话,我们可以要求只用最明显的证据,  
[3]9-10  
游记对碑铭文献的整理等 问题的关键在于,  
一方面,早期散体纪事文献常常直接使用神话传说,  
不注重事理逻辑,具有半故事性半真实性特点,不妨  
将其归入泛诗歌性修辞传统之中(或夏帕所说的神  
-诗歌传统)。同时也可以将这一类散体文视为古  
典时期散体文的一种前身,因为它放弃了以诗体形式  
叙述历史的古风传统如鲍勒所言:“公元前7世纪  
的古希腊,并没有出现现代意义上的史学,而起类似  
[6]19  
得到合乎情理的正确结论。  
这段话的要点在于历史书写的证据问题,新的  
历史书写要求对给出的情况提供令人信服合乎情理  
的证据,从而使这些情况成为真相这是新的历史著  
述区别于传统的史诗以及散文编年史的基本标志。  
新的历史著述固然并不像演说辞那样强调具有鼓动  
[4]22  
作用的就是叙事诗歌。” 另一方面,在古典时期发  
展起来的希腊戏剧,其文本言辞虽然也遵循特定诗  
,但对白的增加,无疑使戏剧诗的外在节奏更加灵  
11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性或引诱性的文采技巧,但他们的核心共同点在于青  
睐逻各斯的力量,注重说服论证的修辞。  
献等史传书写不过,在这些文体中,与广泛的社会  
生活联系最密切承担着普遍教化功能的是诗歌,这  
一点与希腊古风时期是一致的与之相关,在春秋时  
,我们所说的诗性修辞也在各种散体文类型中广泛  
值得注意的是,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之后,  
希腊史学领域还兴起了以埃福罗斯和特奥波姆波斯  
等为代表的修辞派史学,其特点是注重遣词造句,  
渗透如用韵现象在许多散体文本中存在,早期的  
[3]40  
力求把历史著作写得生动有趣富有戏剧性” 。、“类文献一般认为主要是一些格言俗谚、  
这一派史学常常以缺乏严谨求真精神而为后世诟病,  
但其实正是散文性修辞广泛影响渗透的体现,与中国  
战国时期的历史散文亦有重要可比性可惜的是,这  
一派的史著大多佚失,今人无法观其全貌。  
譬喻警语传说故事甚至是诗文本歌辞,史官编年纪  
事文则受到一套以告神为指向的常规叙述规则的约  
当然,春秋时期散文尤其是政教性散文的初兴也  
为战国散文的繁荣做了铺垫事实上,在当时神权信  
仰日益式微的状况下,以阐发礼乐之理为导向的精致  
化修辞倾向,已经逐渐取代单纯呈现礼法观念的仪式  
修辞,这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辞令文体中体现得尤为  
至于哲学论文,情况相对更复杂,涉及论辩术与  
修辞术的区分问题,如在柏拉图斐德若》271d,苏  
格拉底就区分了此二者论辩术以划分和综合为基  
本步骤,是以追寻真理为目的的科学的探讨,演说  
[9]560-562  
明显论语·宪问所记郑人为命 ,《左传  
[7]85  
[10]802  
的力量在于引导灵魂” 。因此,严格来说,论辩术 ·襄公二十五年所载子产戎服献捷于晋之事  
并不考虑言说对象的灵魂,也不包含情感,但修辞术  
则不同:“打算做演说家的人必须知道灵魂有哪些类  
(或部分)。它们的数量很多,有什么样的灵魂品质  
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人。……某种类型的人容易因某  
种原因而被某种类型的演说所说服,并采取某种行  
,皆是显例。  
与古希腊类似,到春秋后期,诗性修辞渐呈衰微  
之势一方面,虽然民间诗歌创作仍然存在,但依托  
政治权威的诗文本编订已经终止,贵族交往生活中的  
引诗赋诗之风也不那么盛行了另一方面,散体文  
的诗性修辞特征普遍弱化,散文修辞的特征则更加显  
,这在春秋末战国初居于主导地位的几种文类(如  
历史散文诸子论说文政治说辞等)中都有所体现,  
赋诗言志全面转向修辞为文。  
[7]85-86  
。”  
不过,尽管论辩术与(真正的)修辞术有各  
自的领域,但两者之间在实际的操作中仍然存在张力  
性关联,并非毫不相干这首先是因为按斐德若中  
苏格拉底的说法,真正的修辞应该以掌握真理为前  
第二,修辞性的文本也可以包含论辩术例如在  
战国是史传文献编纂兴起的时期,《左传》《国语》  
等史传著作取西周春秋以来诸国之书加以修饰融汇,  
其叙事曲折生动,纲领分明,记言逻辑严密,长于说  
,行文典雅华美,明白晓畅,善用修辞手法梁启超  
曾如此评价左传》:  
斐德若,苏格拉底自己就是从节日赞美词中引出  
他的划分与综合的论辩术步骤第三,论辩性的文本  
也可能被视为修辞如中期柏拉图主义者阿尔吉努  
斯就认为:  
当一个人精确地观察到灵魂的能力人与人  
之间的区分,以及适合这种或那种灵魂的各种论  
证时,当一个人敏锐地感知到哪种人能够被哪种  
论证说服时,如果这个人择机使用特定的论证,  
那么他就是完美的论辩家,而且他的修辞技艺可  
春秋左氏传文章优美,其记事文对于极复  
杂之事项———如五大战役等,纲领提挈得极严谨  
而分明,情节叙述得极委曲而简洁,可谓极技术  
之能事其记言文渊懿美茂,而生气勃勃,后此  
亦殆未有其比;又其文虽时代甚古,然无佶屈聱  
[8]54  
[11]112  
以公正地称为巧舌如簧的知识。  
牙之病。  
再来看早期中国的情形希腊的古典时期,即公  
元前5世纪到前4世纪,大约相当于先秦的春秋末战  
国初,希腊古风时期则约相当于春秋时期春秋时期  
的文体类型已经颇为复杂,除了政务性应用文体(如  
锡命文誓众辞刑书奏议文书邦交文书等)之外,  
有仪式诗歌盟书起誓书诅书策祝文以及诔文等  
直接服务于仪式活动的文体,还有与政教有关的文  
,如讽谏诗歌史官编年纪事文以及”、“类文  
此外,战国史传文献作者常常虚构历史事件的细  
[12]341  
,所谓以小说笔法实现完整叙事” ,其实这种  
写法也可以理解为我们所说的散文性修辞,因为虚构  
的目的恰恰是为了使叙事更显真实更可理解,作者  
大概不会设想读者会去追究这些细节如何被得知。  
战国百家争鸣,兴言辩之风,诸子论说,各执一  
诸子论说之文的论辩同样注重散文性修辞,在纯  
逻辑与修辞之间保持张力,甚至常常更倾向后者例  
118  
孔许友走向散文性修辞:一种早期修辞传统转捩的中西比较  
,即便是特别看重纯逻辑探求与运用的墨子学派,  
颂赞诸神城邦或伟人在过去是由古风诗歌(颂  
其实也在论辩中时时体现出关切现实利害的紧迫  
,追求强烈的效果”;《孟子的论辩,“更有强烈的感  
情色彩”;《庄子好寓言,其论辩,“不寻理性思辨之常  
赞诗)承担的功能,但现在散体演说辞被认为在这  
方面更具优势按照伊索克拉底的上述说法,诗歌的  
魅力主要在于韵律,如果去掉韵律,诗歌就会变得低  
而散文的优势首先是能够表达内涵丰富且不为  
常人所熟知的思想虽然伊索克拉底在其它地方也  
有限度地肯定了诗歌性修辞,但只是在吸收和借鉴的  
意义上肯定而已他在泛雅典娜节演说辞中自述  
平生所作的演说辞观点丰富论证充分节奏明快,  
同时还采用了其他能为演说辞增光添彩并能使观众  
[13]28  
,以启发联想感悟的方式来进行” ;《荀子的  
谈说之术”,讲求矜庄以莅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  
持之,分别以喻之,譬称以明之欣欢芬芗以送之,宝  
[14]85-86  
之珍之,贵之神之,如是则说常无不受” 。这不  
仅涉及修辞论证的基本方法(“分别”、“譬称”),更强  
调了修辞者应有的态度,而这些都明确指向说服的目  
。  
[15]278  
称赞喝彩的演说形式” 。在伊索克拉底的心目  
,从诗歌到散文的文体更替,实质在于散文性修辞  
的确立。  
演说游说与修辞  
就希腊古典时期的修辞转捩而言,最耀眼的文类  
当属雅典的演说辞演说辞可分为三类:议政演说  
伊索克拉底的上述说法,主要是针对展现性演说  
和议政性演说展现性演说最注重文采和演说的表  
意性,大多用于与公共事务有关的仪式,如伯利克里  
的葬礼演说列奥·施特劳斯认为,“广义上的展现  
诉讼演说辞以及展现性演说辞古希腊语修  
辞术一词(rhêtorikê)相对晚出,其词根rhêtôr的含  
义就是公共演说人政治家”。修辞术在当时其  
实被看作是演说家的技艺但这样的修辞已经不是  
传统意义上的诗性修辞,而是散文性修辞注重修辞  
的演说辞制作在希腊古典时期(尤其是在雅典)前所  
未有地大规模兴盛在当时许多智识人的观念中,散  
体的演说辞接替了古风诗歌的功能,而且更具优势。  
伊索克拉底在埃瓦戈拉斯中的说法就颇为典型:  
自从诗人作为人和神沟通的使者,他们就可  
[16]496  
式演说,人们能用它来劝导(普遍的)德性” 。议  
政性演说用于议事会或公民大会的商议环节;诉讼演  
说辞则用于在公共法庭上的指控或辩护,以说服作为  
陪审员的现场听众因此,议政演说和诉讼演说都是  
就特定的人和事进行说服的演说。  
有意思的是,《孟子·公孙丑上载公孙丑之言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  
[
17]53  
以写人和神的交流,并且在战争中可以随心所欲  
地站在任何一方,诗人们在处理这样的事务时,  
不仅可以运用习惯的表达方式,而且还可以运用  
外国的词汇杜撰的词汇隐喻的词汇,穷尽所有  
可以使用的方式来为他们的诗篇润色而演说  
,正好与诗人相反,不可以运用这类的手法进  
行创作,他们必须精确地运用通用词汇,只有这  
样的方法才能公正地阐述真相此外,诗人以韵  
律和节奏来创作所有的作品,但演说家不能借鉴  
这方面的优势这种优势给予了诗歌以这样的  
魅力:诗歌的形式和想法可能有缺陷,但因读起  
来韵律和谐,使得听众觉察不到这样的缺陷诗  
歌的魅力可以这么理解:如果将一首备受赞赏的  
诗歌的字词和思想保留,但是去掉韵律,他们将  
会变得低劣,而其中的观点都是众所周知的思  
尽管诗歌有着很大的优势,我们仍然要毫不  
犹豫地去尝试散文演说辞,看看我们是否可以用  
散文来赞美一位伟人,并且不会比用诗歌的韵律  
孔子兼之,:‘我于辞命,则不能也。’”  
这里似乎  
是将孔门四科中言语科的教学内容具体分成了说  
”、“言德行”、“辞命三类这三类教学内容都与修  
辞直接相关,虽与古希腊三种演说修辞不能一一对  
,但有交叉对应关系其中,“说辞应该是包含诉  
讼辩论在内的政治外交及社会生活中的语言表达能  
,是最注重实际言说效用的修辞,可视为同时对  
应于古希腊的诉讼演说修辞与议政演说修辞。“言德  
是阐述孔门道德学说的理论言说,可对应于古希  
腊的展现性演说修辞,或施特劳斯所谓的广义上的  
展现式演说”。“辞命是指应用于各种特定礼仪场合  
的文体制作能力,同样可对应于展现性演说修辞。  
先秦时期的誓命辞,如誓师辞誓众辞一类,是可  
与古希腊展示性演说辞约略相当的一种此类辞令  
往往有一定的仪式性,如誓师辞用于军演时或实战前  
的誓师之礼。《·鄘风·定之方中毛传云:“建邦  
能命龟,田能施命,作器能鸣,使能造命,升高能赋,师  
施能誓,山川能说,丧纪能诔,祭祀能语君子能此九  
[15]230-231  
[18]316  
效果差。  
,可谓有德音,可以为大夫。”  
其中,“田能施命”  
11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就是指举行大蒐礼(军演)时制作誓师辞,“师旅能誓”  
则是指制作临战前誓师礼所用的誓师辞誓众辞一  
般用于国君对臣属的告诫训示。《国语·越语上记  
载的勾践对其国人的两篇讲话颇似公共演说,其中第  
一篇是勾践向国人表达罪己悔过之意:  
公民大会,而纵横说辞的说服对象一般是诸侯国君或  
高级贵族官僚在具体的修辞特征上,两者有颇多共  
通之处如叙事都讲求明晰顺畅通俗,语言接近口  
,极少使用生僻的词汇和拗口的表达这显然与诗  
性修辞不同,因为无论是为了说服公民大会成员,还  
是说服君主,都不能让听者在对语词本身含义的理解  
上费周折又如两者都注重博引史事,正反结合,以  
古例今战国策·秦策三章记范雎说秦昭王,引  
吕尚遇文王伍子胥佐吴王等正例,又引箕子接舆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  
[19]711  
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  
这里的修辞策略是通过自我否定,诉诸情感,树立亲  
民形象,展现真诚的道德品性,以达到笼络人心的目 无益于殷为反衬之例  
[21]311-315  
雅典演说家安多  
古希腊人的演说修辞也往往采用类似的策略,亚  
里士多德就认为,优秀的演说者懂得借助修辞让听众  
在心中建立起对自己良好的品性印象,它包含三个要  
:实践智慧道德德性以及亲善之意勾践的上述  
说辞虽简单,却满足了后两者。  
基德斯的演说辞论和平是为了说服雅典人接受斯  
巴达的和约,该文一开始安多基德斯就请求雅典人以  
史为鉴,列举了历史上四次与斯巴达言和为雅典带来  
的好处,又从反面援引历史,批评雅典人以往与弱者  
[
22]187-203  
结盟带来的弊端  
再如,两者采用的说服论证  
中国先秦文献中类似古希腊诉讼演说辞的文本  
很少留存下来一个相关的例子是春秋后期郑国的  
邓析子。《吕氏春秋·离谓记载邓析子的事迹曰:  
子产治政,邓析务难之,与民之有狱者约,大  
方式基本都围绕城邦利益展开不过,在这一点上两  
者也显出差异在雅典民主时代的议政演说中,城邦  
利益主要是与雅典公民的利益结合在一起,演说者往  
往要从维护公民利益的角度去论证城邦的利益;而在  
纵横说辞中,城邦的利益是与国君个人的利益直接统  
一的,这意味着纵横家是从国君的利益着眼去看待城  
邦的利益雅典议政演说家与战国纵横家都试图在  
言说对象的心目中建立可信赖的形象但是建立这  
种形象的方式有所不同议政演说往往通过对民众  
在认识政治事务方面所形成的集体记忆的塑造来建  
构这种形象,让民众感到演说者忠于雅典的道德准  
政体和意识形态,为民众进行演说的人为  
了最好的建议进行演说的人’,明智的人会相信他的  
狱一衣,小狱襦袴民之献衣襦袴而学讼者不可  
胜数,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而可与不  
可日变所欲胜因胜,所欲罪因罪,郑国大乱,民  
口讙哗子产患之,于是杀邓析而戮之,民心乃  
[20]488  
,是非乃定,法律乃行。  
邓析子充当民众的诉讼教师,传授诡辩之道,并收取  
学费这些言行特点可与古希腊雅典民主时期的智  
术师群体相提并论,因为智术师也是以在民众中教授  
诉讼辩论技巧代写讼辞收取报酬而著称区别在  
于两点首先,在雅典,诉讼演说主要不是为了说服  
审判官,而是为了说服公民陪审员,因为判罪的主要  
权力在于陪审员;而在郑国,诉讼辞仍然是为了说服  
审判官,在这种情况下,诉讼演说的修辞方式及效用  
必定与雅典有所差别第二,诉讼演说在雅典盛行是  
以雅典民主政治体制为前提和基础的,而中国先秦显  
然没有这样的基础邓析子事件之所以在郑国出现,  
与特定的历史条件有关如郑国的铸刑鼎之举推动  
了宗法君主政制的瓦解,但集权君主政制没有建立,  
新式刑法缺乏强有力的君主权威;此外,还与郑国特  
别活跃的商品经济商业文化有关联。  
[23]152-153  
” 。纵横家的形象建构方式主要是让言说对  
象相信自己善于智谋(实践智慧),能够满足言说对象  
的利益诉求,而对道德品性形象则不甚在意,因为纵  
横家和国君双方都明白这只是以智谋换取荣禄的交  
此外,战国策等文献的记载来看,纵横说辞  
在修辞上好用比喻寓言,又常常极尽铺陈夸张之能  
[24]50-56  
,显出辩丽横肆敷张扬厉的文风 这在雅典  
议政演说辞中是罕见的不过,《战国策中的纵横说  
辞很多当为后人书面拟作,未必是真实说辞的记录。  
散文性修辞与书写文化的兴起  
无论是在中国先秦还是在古希腊,散文性修辞的  
流行都与书写文化的发展相伴随,相互促进哈夫洛  
昂格林茨等古典学者十分强调古希腊从口传文  
化到书写文化转变的重要意义尽管书写活动在公  
5世纪之前的希腊已经存在,但在诗性修辞主导文  
在先秦修辞实践中,最可与议政演说类比的或许  
是战国纵横家的游说辞两者都以个体身份制作,主  
题都与城邦政治事务有关,都把说服的效果视为修辞  
是否成功的根本标准只是议政演说的说服对象是  
120  
孔许友走向散文性修辞:一种早期修辞传统转捩的中西比较  
本的文化环境中,口头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明显大于书  
,是靠瞽矇传诵的形式保存下来的文本的诗性修  
辞为这种文化传承的模式提供了基本条件而进入  
战国时期不久,无论是作为学派内部的经典教材,还  
是作为书面范本(如纵横家拟作),抑或作为单纯的著  
,具有散文性修辞特征的书面文本就在数量上大大  
超过了以往具有诗性修辞特征的书面文本从春秋  
后期开始的书写活动大扩展,有多方面的成因,主要  
包括书写活动的下移,私学教育的兴起,书写者群体  
的变化,政教书写从职务性全面转向个人性,政务书  
写进一步弱化仪式性等散文性修辞同样是与书写  
活动的大扩展相伴随的以说服论证呈现事理为内  
核的散文性修辞,尤其极大顺应了论说文书写的社会  
指令,全面激发了书面论说体文章的制作智识人  
写文化这主要是因为诗性修辞使文本具有较强的  
音乐性,常常使用程式化表达,思维方式主要是场景  
性的,多用修饰语,要求接受者进行移情式参与,便于  
记忆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很多文本可以不  
依赖于书写记忆的需求也影响到句型和写作,使  
得韵文歌谣和故事成为保存古希腊口传文化记忆和  
[1]37  
传承的最佳载体” 。  
散文性修辞则不同,它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对  
言辞的一种解放,使言辞不再受音乐性和程式化表达  
的束缚,词汇的选择句型的变化解释模式的运用等  
等都更加灵活自由,更注重准确性,客观上为抽象分  
析性的思维提供了更有利条件,但显然这些新的因素  
无助于记忆,于是对书写的依赖也就提高了,智识人 在没有外在压力与诱导的条件下纯粹依据自己的意  
[
25]142  
开始习惯用书写代替记忆尽管古典时期的口头文  
化仍然十分发达,如各种类型的演说盛行,但演说辞  
的制作经常是先有书面文稿的,在演说的教育和训练  
中也大量使用书面的教材或范文在三种演说中,与  
书写关系最密切的是展现性演说展现性演说辞可  
以不借助口头表演而完全是书面的散文亚里士多  
德在修辞术第三卷1413b3-10中强调了书写作品  
与口头论辩在措辞上的对立列奥·施特劳斯在解  
读亚里士多德修辞术这一段时提出,“从修辞术的  
角度看,所有认真完成的散文写作……都是展现式  
愿任意言说” ,文化话语系统第一次从现实政治  
系统中分离出来,从而造就了一个可与希腊古典时期  
相比肩的辉煌的文化时代。  
散文性修辞与修辞理论的诞生  
在希腊古典时期,与修辞转换内在相关的另一个  
重要现象是修辞理论的出现在希腊古典时期,先是  
出现了作为第一批修辞教师的智术师为了向民众  
传授法庭辩论和议政演说的技巧,他们编撰了很多修  
辞手册,如波卢斯的缪斯的语言宝库》、普罗塔戈拉  
论正确措词》、作者不详的双向言说,也称对言》  
等等。《斐德若》266d就提到当时修辞学的手册很  
最早的修辞手册可能只是一些范例和范文,后来  
则进行了技术总结,从修辞实践中抽象出一些带  
规律性的有效说服手段和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  
[16]495  
”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施特劳斯在这里排除  
像列举动物各部分意义的散文写作”,即科学性的  
散文作品相较于必须诉诸口头表演的诉讼演说辞  
和议政演说辞,书面化的展现性演说辞可以拥有最  
[
16]495  
[26]20  
高程度的精确性,最高程度的完善性” 。可以说,  
展现性演说辞制作者在修辞上的探索,促进了书写措  
辞的精确化,进而使这种修辞术成为普遍适用于各种  
书面散体文的修辞术。  
些通用条规” 。大约到了公元前5世纪中叶之  
,以普罗塔戈拉高尔吉亚等为代表的智术师开始  
在著述中将修辞术研究上升到理论层面如普罗塔  
戈拉提出针对一切事物都存在着两种相反(又都讲  
得通)的说法的修辞原则;高尔吉亚认为,修辞是能  
产生说服的能工巧匠,拥有征服一切的影响力智术  
师的修辞教学技巧总结以及理论倾向引起了以苏格  
拉底柏拉图为代表的哲人的批评他们认为,智术  
师所传授的号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修辞技巧,不过是  
一些与修辞有关的初步知识而已,而其理论观念必然  
导向否认是非真假标准的相对主义,真正的修辞术  
应该以真正的知识为基础,包括对所谈论对象的知识  
和关于灵魂的知识亚里士多德则对修辞术进行了  
系统的理论研究,他肯定了修辞的积极效用,并将修  
辞术的核心定位于修辞演绎尽管诗性修辞也成为  
春秋战国之际也是中国古代书写活动开始大扩  
,文本符号开始极大增加的时期与古希腊相似,  
战国之前的中国文化实际上也是以口传为主导的文  
,诗歌谣谚譬喻警语故事传说等等,无论是在民  
间还是在官府都主要是借助口头方式来传承的,王官  
中虽然开展书写活动的时间虽然比较早,形成了一些  
官学典籍,但总体来看,书写活动在社会文化生活中  
发挥的现实作用远不如口头言语活动例如,诗文本  
虽然被编订为书面文本,但它主要起的是权威定本的  
作用,诗文本内容的流传并不依赖书面文本又如,  
作为后世史传类文献资料的很多传闻故事嘉言善语  
12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修辞术研究的对象,但古典时期的修辞术研究主要是  
也可以偏向修辞论证,即有所谓文质之别孔子对  
围绕散文性修辞来展开的事实上,亚里士多德在 巧言的批评,主要是基于道德伦理的考虑,即认为  
修辞术中明确意识到并讨论了诗性修辞与散文性  
过度藻饰很可能是无德的表现,还会搅乱社会道德。  
相比之下,苏格拉底似乎更强调修辞论证必须以真知  
为前提,并非只要能说服听众和读者就是好的修辞,  
他对智术师巧言的批评主要是基于其论辩逻辑的  
虚假性不过,这种差异也只是相对而言儒家同样  
反对虚假的辩说,如传说被孔子诛杀的少正卯,其五  
修辞的具体差异,如他说:“诗的用语可以说不流于粗  
[27]496  
,但这并不适用于辞章或散文。” “只有规范字、  
[27]497  
本义字和转义字才适合于散文的用语。” “直喻也  
可用于辞章或散文,但应当少用,因为它是属诗  
[27]503  
。”  
进一步说,修辞术研究的出现也以散文性修  
[
14]503  
辞实践的兴起为基础,正是以散文性修辞为主导的修  
辞实践活动在希腊古典时期的扩展和复杂化以及对  
社会生活影响力的不断加大,促发了智识人对修辞术  
的思考此外,对修辞实践的反思本身需要分析思维  
的发展,而相比于诗性修辞,散文性修辞与抽象分析  
思维之间更具共鸣关系。  
项罪状中的两项(“言伪而辩”、“顺非而泽” ),都  
与此直接相关而对于言语修饰本身,孔子的批评其  
实很有限度,他最终主张以辞达为宗旨的文质彬  
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在强调真理的同时也关  
切修辞的道德伦理效用,认为修辞应有的功能是将人  
的灵魂引向好的地方如在斐德若260c,他反问  
斐德若:  
中国古代修辞思想的诞生大体与古希腊同时。  
与古希腊不同的是,先秦修辞思想较少对修辞技法进  
行整理和总结,或者是此类文本很少留存下来墨家  
算是少数例外之一墨子·非命上中的三表  
是关于论说的三种经验性依据,又如墨子·小  
中提出的”、“”、“”、“”、“”、“”、“”  
则是论辩的七种具体方法,“前三种是设置论说的空  
,以可能性或假设性或提出某种典型事例为前提展  
开论述”,“后四种属于论说的技巧,‘即用譬喻之  
,‘即用比较排比之法,‘即用援引旁证之法,  
如果一位演说家不是把驴吹捧成马,而是把  
恶吹捧为善,他自己与他所施加影响的城邦一样  
不分好坏,在研究了民众的观念之后,不是错误  
地劝说他们关于驴的影子的事情(他将其与马  
相混淆),而是劝说他们关于善的事情(他将其与  
),,辞  
术如此这般播下的种子将会获得什么样的收成  
[
7]71  
?  
这里所说的演说家的能力无疑也包含了言语修饰的  
能力,但苏格拉底不可能无差别地反对言语修饰,因  
为他自己的这一段言说就使用了譬喻(虚构性例证),  
从而起到了幽默讽刺的修辞效果或者可以说,柏拉  
谴责了艺术和修辞,自己却是一位至高的艺术家  
[28]67  
即用推理判断之法” 。再如郭店楚简思孟学  
派文献五行中说的目而知之谓之进之,喻而知之  
[29]103  
谓之进之,譬而知之谓之进之,几而知之,天也” ,  
虽然是从接受角度讲进德心法,但客观上也有区分修  
辞方法的思想史意义这些论述可与亚里士多德修  
辞术中关于修辞论证的内容相比较不过,先秦诸  
子文献(尤其是儒法家文献)中较多的是关于修辞的  
效用目的原则之类的理论辨析,这些辨析又往往与  
以名实关系为核心的正名逻辑问题相缠绕,通过阐释  
[30]25  
和终极的修辞家” 。  
总的说,无论是在先秦中国还是在古希腊,修辞  
传统的转型都涵盖或直接牵涉文类格局的变迁书写  
文化的扩展以及修辞理论的产生等方面,其内涵则包  
括修辞功能的转换修辞技法的发展思辨理性的演  
修辞主体的更替言说对象的转移等诸多因素。  
散文性修辞的兴起是语言与思想双重解放的结果,同  
时也进一步促进了这种解放这种兴起的动因机制  
及具体特征在中西方存在一定差异,而两者可类比的  
基本前提在于,不同的社会政治转型导向了一个大体  
类似的结果,即普遍伦理教化的式微和言说实用功能  
的扩展,前者使诗歌性修辞失去了原有土壤,后者则  
为散文性修辞提供了广阔空间。  
正名正政的内在关系,将修辞的问题与政治伦  
理勾联起来这一路向与前战国时代深厚悠久的礼  
乐文化根基有关,因而与古希腊修辞思想的路向有较  
大差异。  
颇可类比的一点是中西古典哲人对言语修饰和  
论辩真伪问题的态度。《论语·学而中讲的巧言令  
[9]9  
,鲜矣仁以及论语·卫灵公中讲的巧言乱  
[9]634  
” ,显然是就散文性修辞来说的,因为诗性修辞  
一般都可算为巧言”,孔子不可能批评诗性修辞乱  
”,而散文性修辞却不同,它既可以偏向言语修饰,  
122  
孔许友走向散文性修辞:一种早期修辞传统转捩的中西比较  
注释:  
这里所指的散文不是近代以来作为一种狭义文学体裁的散文,而是泛指无格律的散体文本,类似于中国六朝时所谓无韵  
者为笔”。高尔吉亚说,诗歌和散文的唯一区别就在于诗歌是用韵律的言辞当然,从修辞的角度看,诗性修辞与散  
文性修辞的区别并不仅仅在于是否用韵就功能导向而言,先秦和古希腊的诗歌性修辞与散文性修辞大体上分别对应于  
教化与说服尽管从本质上讲,教化也是一种说服,但教化意义上的说服有明显的伦理意识形态指向,其内涵通常较为简  
,而散文性修辞的说服可基于更多样更复杂的作者个人的思想观念以及实际事务方面的意图诗歌性修辞不适合一般  
意义上的说服,所以亚里士多德说:“辞章或散文的用语形式不应当有格律,但也不应没有节奏因为有了格律就会造成没  
有说服力(因为那会被认为是做作的结果),同时它还分散了听众的注意。”(《修辞术》,见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510)此外,还需要说明两点,一是诗歌性修辞与散文性修辞这两个概念是对基  
于古典文本的两类泛修辞特征的概括,两者存在总体上的差异,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在所有具体文本中进行明确区分二是  
本文所说的从诗歌性修辞为主导走向以散文性修辞为主导,并没有暗示作为文体的诗歌先于散体文而产生早期的散体  
,无论在希腊古风时期,还是在中国的前战国时期(尤其是殷商和西周时期),除了常常融入诗歌性修辞之外,当然也带有  
本文所说的散体文修辞的一些特征,但总体上说并不显著,也就是说,使用散体形式并不意味着就有明确的散体文修辞意  
。  
这只是一个粗略的分类希腊古风诗歌的分类可以有多种标准,包括格律节奏语言风格主题内容伴奏形式表现方式、  
功能用途等,由于诗体形式处于不断演化之中,如果只使用一种标准,容易忽略一些重要的差异,所以在实际划分时,常常  
是将多种标准混而用之举例来说,赫西俄德的劳作与时日从格律风格及表现方式上说与史诗相同,故属于史诗体叙  
事诗”,但其主题内容有别于大多数史诗,故一般又被视为古风教谕诗的代表作又如诉歌讽喻诗颂赞诗等,皆可归入大  
的抒情诗范畴之中,但它们在语言格律主题等方面又相对独特。  
古典学界一般认为,古典时期的前后标志性事件分别是前480年希腊联军在萨拉米海战中战胜波斯和前323年亚历山大大  
帝去世。  
需要指出,诗性修辞本身并非一成不变,如春秋时期进入诗文本的诗(主要是国风小雅的篇章)在修辞上就与西周时  
期进入诗文本的诗有明显差异前者往往引口语入诗,多用语助词,“或用叠字状物,或以象声词拟音”,三言四言五言等  
句式相互配合,因而相对自由一些,“带有新体文言的灵动清新的艺术风格”。:傅道彬春秋时代的文言变革与文学繁  
》,《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6。  
这里对演说辞的分类对应于亚里士多德修辞术中对三种修辞术的区分。  
颂赞和贬斥是希腊古风诗的两种基本社会功能,类似中国先秦的美刺。  
说文解字注笺·辛部:“凡有说以告于人者谓之辞,而辞令之义生焉以谢于人亦谓之辞,而辞受之义生焉。”(:段玉  
裁注徐灏笺说文解字注笺29》,上海辞书出版社1914年影印本,74-75)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分争辩讼  
谓之辞。”(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中华书局1984年版,170)  
参考文献:  
[
1]爱德华·夏帕.普罗塔哥拉与逻各斯[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  
2]COLET.TheOriginsofRhetoricinAncientGreece [M].BaltimoreandLondon:TheJohnsHopkinsUniversityPress,  
991.  
3]张广智.西方史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4]鲍勒.古希腊早期诉歌诗人[M].赵翔,.北京:华夏出版社,2017.  
5]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6]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M].谢德风,.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7]PLATO.柏拉图著作集(英文本):4[M].本杰明·乔伊特,英译/评注.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阿尔吉努斯.柏拉图学说指南[M].何祥迪,.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9]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0]李梦生.左传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1]梁启超.读书指南[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  
12]方铭.战国文学史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13]刘宁.汉语思想的文体形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
1
[
[
[
[
[
[
[
[
[
[
[
12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4]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2.  
15]伊索克拉底.古希腊演说辞全集·伊索克拉底卷[M].李永斌,译注.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5.  
16]列奥·施特劳斯(讲疏).修辞术与城邦———亚里士多德修辞术讲疏[M].何博超,.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17]杨伯峻,杨逢彬.孟子译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9.  
18]毛诗正义[G]//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19]黄永堂.国语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20]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1]刘向(集录),范雍祥(笺证).战国策笺证:上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2]安提丰,.阿提卡演说家合集[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6.  
23]李尚君.“演说舞台上的雅典民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4]熊宪光.战国策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25]李春青.诗与意识形态:西周至两汉诗歌功能的演变与中国诗学观念的发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6]刘亚猛.西方修辞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27]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28]陈良运(主编).中国历代文章学论著选[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3.  
29]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0]RUTHERFORDRE.TheArtofPlato:TenEssaysinPlatonicInterpretation [M].ChambridgeandMassachusetts:  
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5.  
[
[
[
[
[
[
[
[
[
[
[
[
[
[
[
[
TowardsProseRhetoric:AComparisonofChineseand  
WesternTraditionsintheEarlyTransformationofRhetoricTradition  
KONGXu-you  
InstituteofLiteratureandArt,SichuanAcademyofSocialSciences,Chengdu,Sichuan610071,China)  
(
Abstract:Fromthe5thcenturyBCtothe4thcenturyBC,ancientGreeceandpre-QinofChi-  
nabothexperiencedthefar-reachingrhetoricaltransformation.Theircommoncorerepresenta-  
tionswereledbypoeticrhetoricandproserhetoric.Thechangesinvolvedincludechangesinthe  
genrepattern,theevolutionofspeculativerationality,theexpansionofwritingfunctions,thee-  
mergenceofrhetoricaltheories,thereplacementofspeechsubjects,thetransferofspeechob-  
jectsandetc.NomatterinancientGreeceorinthepre-QinperiodofChina,theoccurrenceof  
thisrhetoricaltraditionhasbeencloselyrelatedtothetransformationofpoliticalformandsocial  
consciousnessandthewayinwhichintellectualsrespondtothistransformation.  
Keywords:poeticrhetoric;proserhetoric;rhetoric;writingtransformation;earlyChinese  
andWesternliterature  
[责任编辑:唐普]  
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