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序
丁学莲中国教育知识困境的形成和超越
实,这是与他们切身利益相挂钩的。学生考试分数
高、升学率高,教师的奖金就拿得高。这种时候备受
教育实践群体追捧的是带出高分班的“教学能手”的
变迁是否会导致教师沦为弱势阶层,空间结构变化
会不会让教师在经济上处于落后地位,并因此进一
[24]
步导致了他们的职业倦怠 ,从而导致他们选择
经验,如“老师要对学生恩威并施”、“向课堂四十分 “主动失语”?这些方面的思考,或许能给我们的研
钟要效率”、“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让尖子生和
后进生结对学习”等等。不少人更乐于依据这种效
果显著的常识、经验来进行教育实践,他们既批评教
育学者们的理念观点不实用,也没有愿望和热情主
动参与教育观点、教育观念的生产。对于教育实践
群体中的“主动失语”现象,依靠缺乏动力的实践者
来进行“自我救赎”无疑就不太现实。因此,跳出教
育的圈子,从更加宏观的层面来分析和思考这部分
实践者“主动失语”的原因。例如,因为社会的时代
究打开一个新的思路。
总的来说,文化视角和方法论视角固然对教育
知识生产的解读有颇多启示,但教育是社会的一个
子系统,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如果不放置于大的社会
背景下来看待,就可能陷入管中窥豹、一叶障目的迷
茫当中。就教育知识困境这一问题来说,它也不仅
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任何教育知识都具有社会属性。
因此,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切入,可能为我们更好地思
考教育知识生产问题提供别样的思路和启示。
参考文献:
[
1]郑金洲,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瞿葆奎,郑金洲,程亮.中国教育学科的百年求索[J].教育学报,2006(3):3-11.
3]叶澜.中国教育学发展世纪问题的审视[J].教育研究,2004(7):3-17.
4]刘黔敏.建设中国特色的教育学:挑战与应答[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1):5-8.
5]姜勇.论教育学的文化品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7):3-6.
6]冯建军.构建教育学的中国话语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5(8):1-8.
7]李阳杰.“重省”中国教育学“中国性”危机[J].中国教育学刊,2016(1):5-8.
8]陈桂生.略论教育学成为“别的学科领地”的现象[J].教育研究,1994(7):38-41.
9]楚江亭,李廷洲.范式重构:教育学研究取得进步的必然选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25-34.
10]柳海民,林丹.困境与突破:论中国教育学的范式[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5-12.
11]谢延龙,王澍.现实反思与理想图景:论我国教育知识生产[J].现代大学教育,2009(5):23-27.
12]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13]潘涌.教育研究的学术合法性危机与中国教育学的命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67-74.
14]罗伯特·阿列克西.法律论证理论:作为法律证立理论的理性论辩理论[M].舒国滢,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15]侯怀银,王喜旺.教育学中国化: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学者的探索和梦想[J].教育科学,2008(6):6-10.
16]谢武纪.教育学本土化何以可能:基于近40年来相关文献的回顾与反思[J].现代大学教育,2017(6):12-18,111.
17]张忠华,贡勋.教育学“中国化”、“本土化”和“中国特色”的价值取向辨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5(6):46-53.
18]雷云.教育知识的社会镜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19]瞿葆奎,郑金洲.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与教育观念更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引发的教育观念变革寻迹
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3):1-13.
20]黄晓慧,黄甫全.从决定论到建构论:知识社会学理论发展轨迹考略[J].学术研究,2008(1):91-96,160.
21]郭强.知识社会学范式的发展历程[J].江海学刊,1999(5):47-53.
22]胡作玄.第三次数学危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23]爱弥尔·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M].李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4]戚务念.乡村初中班主任职业倦怠归因的个案考察:当地人的视角及其社会学的后设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
报,2017(6):51-60,7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罗银科]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