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卷第2期  
2
0193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46,No.2  
March,2019  
园林·风景·文学  
———从成都西园看文学景观的形成  
1
2
米昊阳,邓前程  
(1.武汉大学文学院,武汉430072;2.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成都610066)  
摘要:在今四川成都市内,曾有座名为西园的园林,在宋代是名噪一时的蜀中名胜西园是宋代成都府官署园  
,它在前后蜀宫殿基础上修建,历经入蜀官员文人的修葺而逐渐完善西园不仅是蜀地民众游乐之地,也是地方  
官员和文人的休憩交游之所,因而获得了两宋入蜀文人的普遍关注和反复书写,成为两宋巴蜀地区和巴蜀文学史  
上著名的文学景观。  
关键词:成都西园;人文景观;文学书写;文学景观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9)02-0160-08  
[4]78  
宋代成都府附属园林名西园,园内有西楼锦亭  
然并峙。” 至道三年(997),张咏遵照平僭伪之  
,合州郡之制的原则,以孟氏文明厅为设厅,王氏  
西楼为后楼,在前后蜀宫殿遗址基础上,按如下格局  
重建成都府署:  
等建筑,曾名噪一时所谓争如蜀国西楼好,四序  
[1]6,4177  
风光日日新”  
,“从今胜绝西园夜,压尽锦官  
[2]234  
城里花” 。翻检成都文类》、《全蜀艺文志》、《全  
宋诗全宋词》,西园的书写有诗39,2,  
5宋祁赵抃吴中复范纯仁陆游范成大  
等著名文人都在此留下他们的足迹和作品,足见西  
园有着丰富的文学内涵,可称之为文学景观。“一个  
文化景观之所以能够成为文学景观,在于除了它的  
其东,因孟氏文明厅为设厅,廊有看楼厅  
后起堂,中门立戟,通于大门其中,以王氏西  
楼为后楼,楼前有堂;堂有掖室,室前回廊。  
……公库直室客位食厅之列,马厩酒库,园果  
疏流之次,四面称宜,无不周尽疏篁奇树,香  
草名花,所在有之,不可殚记。……改朝西门为  
衙西门,去三门为一门,平僭伪之迹,合州郡之  
[3]233  
自然和人文属性,还有文学属性。”  
本文试图通  
过梳理相关史料与文学作品,还原宋代成都西园的  
面貌,探讨它的文学书写和文学景观的形成过程。  
[
4]78  
,允谓得中矣。  
成都西园的创建与沿革  
由上可知,成都府署重修时即打造园林,“园果  
[
4]78  
(
)西园的创建与园址  
疏流之次,四面称宜” 。州府衙署修建附属园  
,在宋代十分普遍韩琦定州众春园记:“天  
下郡县,无远弥小大,位署之外,必有园池台榭观游  
关于西园的创建时间,按张咏重修益州公宇  
所述,始于其重修成都府署张咏入蜀时,成都  
府署凋敝不堪,“危楼坏屋,比比相望,台殿余基,屹  
[5]上册,693  
之所,以通四时之乐。”  
此种园林亦称郡圃,  
收稿日期:2018-10-17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北宋文编年系地考”(13YJA75104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米昊阳(1986—),四川平昌人,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宋元文学文学景观;  
邓前程(1965—),四川平昌人,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旅游文化。  
160  
米昊阳邓前程园林·风景·文学———从成都西园看文学景观的形成  
主要供地方官员偃休雅集和游赏,并定期向民众开  
,纵民游观成都西园一般于寒食节开放,此俗始  
自北宋成都知府赵稹费著岁华纪丽谱有载:“天  
禧三年(1019),赵公稹尝开西楼亭榭,俾士庶游观。  
自是,每岁寒食开园,张乐酒垆花市茶房食肆,过  
于蚕市,士女从观太守会宾僚凡浃旬,此最府庭游  
运司亦有西园爽西楼,饶亭园之胜,位在北郭临江,  
[11]74  
与此异地。”  
一步论证。  
鉴于其考证较略,本文在此试作进  
首先,成都府西园与转运司园园址不同成都  
府署及西园是宋初在前后蜀宫殿基础上所建,除了  
张咏的自述,梁周翰益州重修公署记后系也可为  
:“顾公府之故治,皆伪政之遗基乃销大壮之宏  
[6]6  
宴之盛。” 西楼亭榭即是西园,田况有诗成都遨  
[12]第三册,237  
乐诗·开西园:“春山寒食节,夜雨昼晴天。……  
,俾循列郡之常式。”  
而转运司园,则是  
[
7]180  
槛外游人满,林间饮帐鲜。”  
这是最早称成都府  
在后蜀权臣宅邸上重修而成北宋后期,成都转运  
使章楶曾组织转运司园亭唱和,其所作运司园亭十  
附属园林为西园的记载吴师孟重修西楼记亦可  
为证:“每春月花时,大帅置酒高于其下,五日纵民游  
的序明确指出:“成都转运司园亭,盖伪蜀时权臣  
[7]524  
[7]131  
,宴嬉西园,以为岁事。”  
故宅也。”  
另外参加了此次唱和活动的文人杨怡  
[7]139  
关于成都府署和西园的位置,张咏重修益州公  
也写到:“池台密相望,曾是故侯宅。”  
吴师孟亦  
[7]138  
宇记只交代了府署所处大致方位:“今之官署,()  
:“十纪权臣第,修城外台宅。”  
成都府路转运  
[
4]78  
蜀王()秀所筑之城中北也。” 除此之外,有价  
值的线索就是因孟氏文明厅为设厅,王氏西楼为后  
”。所以要弄清成都府署位于城中何处,还必须确  
孟氏文明厅王氏西楼所在吕陶成都新  
建备武堂记曾记载吴中复于成都府门之右作备武  
:“龙图濮阳吴公之开府也,……乃度府门之右作  
使司治所在成都,至于其官署在城中何处,现有史料  
已无从知晓根据章楶诗运司园亭十咏的记载来  
,转运司园有翠锦亭雪峰楼海棠轩玉溪堂潺  
玉亭茅庵水阁小亭等建筑,皆与曾知成都的吴中  
西园十咏所列不同,所以此园应当不与成都府  
署在一处。  
[
8]143  
备武堂,所以讲师律而训戎伍也。”  
李新成都后  
其次,西楼锦亭不在转运司园内根据北宋章  
运司园亭十咏和南宋李石转运司爽西楼记的  
记载可知,成都转运司园林有翠锦亭爽西楼从名  
称上看,转运司爽西楼确实易与成都府西楼混淆,然  
而它的建成和得名均晚于西楼,此楼初建于北宋嘉  
溪记则记载了文彦博曾开凿后溪,阅武堂和西楼均  
在附近:“太师鲁公(文彦博)曩镇全蜀,使治水者循  
大皂之源,得汇仁濯锦二乡使余之水,自曹翁堰导  
小渠,承以木樽,环武库至西楼。……复凿水溪于阅  
武堂后,入诸部使者之肆与凡帑藏所在,园无衡  
,支分派决,均受漏泉之赐,逭前日桔槔抱瓮之  
祐年间,赵抃在成都转运使任上建燕思堂时文  
成都府运判厅燕思堂记:  
[
7]513  
。”  
有学者考证,备武堂即阅武堂,而且西楼、  
龙图阁直学士赵公,昔总外计,其已详此;  
今复杖节临镇,于是闻侯之议,志与侯协乃规  
斥其地,墙为一圃,集材于羡,命工于隙,合诸意  
,授以程品筑隆址,植巨厦,曾不累月,匠以  
阅武堂均与益州重修公宇记所言之西楼武库兵营  
相合,尤其是后溪,由西北入城所经地带,证明府署  
位置在罗城西北,直至明清未改,清代所谓古天府之  
[9]105  
[13]806  
成都府署即在此处(在今正府街)” 。  
成告。  
与此不同的是,明代人曹学佺却认为西楼在成  
都转运司公署内其所著蜀中名胜记:“转运司  
园亦称西园,园中有西楼,有锦亭,一名翠锦  
至南宋乾道初,才得名爽西楼,李石转运司爽  
西楼记:  
先是有堂名燕思”,层堂作楼而未名大  
抵岁久,支撑檩檩若将压焉者栋墨尘蚀,断碑  
卧草,读之则赵清献公之经始,而文湖州为之记  
审矣。…… 于是即旧图新,用力不烦,芟荒拨  
,程绩为多因以爽西名楼,并绘清献湖  
[10]50  
。”  
曹氏之说影响甚广,后人大多信以为真。  
当代出版的不少宋代诗文别集校笺学术论文在论  
及西楼时多以此为据然而,此说值得商榷著名  
学者王文才先生即明确指出曹氏之说属误判:“西楼  
即孟蜀摩诃池北苑故楼,张咏重修益州公宇记:  
[
7]552  
州二像于壁。  
鸡肋编:‘成都自上元至四月十八日,游  
刘德秀转运司绿云楼记则记载了爽西楼淳熙  
十六年(1189)徙建,更名为绿云楼:  
赏几无虚辰,使宅后园名西园,春时纵人行乐。’宋转  
16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成都漕台之右,有楼屹然,榜曰绿云”,今  
使者栝苍卢公所徙建也楼之始,为堂于台治  
之前鹿园,而冠楼其上,堂曰燕思而楼未名,  
则治平中霍公交实为之堂敝中葺,并楼以新,  
堂仍旧名,而楼曰爽西”,则乾道初任公慥实为  
。……楼之徙建以淳熙己酉……,后一岁  
因此,他上任后,于次年极力推动了西楼的重修重  
修后的西楼呈现出一番新气象:“巍构山立,重楹翚  
[7]524  
,上虚下广,内显外壮,穹窿奂丽,疑若天设。”  
从而吸引了文人墨客登楼题咏。  
嘉祐八年(1063),韩绛接替吕公弼知成都,他在  
西园增建了圆通庵赵抃西园圆通颂:“成都府  
西楼之西北隅,有庵曰圆通,中奉观音大士之像,乃  
[
7]553  
。  
[
7]948  
由此可见,爽西楼建于北宋中期,至南宋乾道  
治平初今史馆相韩公之所建也。”  
的记载,赵抃于治平元年十二月任成都知府:  
1189)更名,而成都府西楼始自前蜀,在张咏重修成 “(治平元年十二月)癸丑,吏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  
按照李焘长  
(
1651173)初才得名,很快又于淳熙十六年  
1
(
都府署时便已存在所以,曹学佺应当是误把爽西  
楼与成都府的西楼相混淆了,爽西楼与西楼是两座  
河北都转运使赵抃为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  
[
14]第十五册,4927  
。”  
那么韩绛修建圆通庵当在治平元年  
不同的楼,转运司园与成都西园其实是两座不同的 (1064)。  
园林至于翠锦亭,也并非成都西园之锦亭赵抃  
成都转运翠锦亭》,章楶等人运司园亭十咏·翠  
锦亭》,均可证之。  
治平元年(1064),赵抃第二次知成都他于  
次年对圆通庵进行了修葺和维护,改变了编竹覆矛  
的建筑结构,以楩楠瓦甓翻新其所作西园圆通  
:  
()成都西园的建设沿革  
自张咏重修成都官署至北宋嘉祐七年(1062)重  
修西楼,期间成都府署未有重大工程见于史籍西  
楼是西园的标志建筑,至北宋中期,因年久失修,已  
无法登临其上吴师孟重修西楼记:  
予再守蜀之明年,以其庵庐编竹覆矛,岁凡  
一葺完,不能久,屡为风雨所挫,于是命工用楩  
楠瓦甓易而新之,又增饰其像而尊安之圆  
通颂六首,得和者一十八篇,因刻石于其  
[
7]948  
常以大木树十叉牙撑扶,行者疾趋,坐者寒  
。  
盖无记石可考其所建年代,访诸耆宿近百  
岁者,漫不省之飞梯凝尘,人不复上者几二十  
更十余守,重于修完,非牵阴阳,则惮劳  
熙宁三年(1170),吴中复知成都府,此时西园亭  
榭已具规模按其复知成都时作西园十咏》,可知  
此时的西园已有西楼众熙亭竹洞方物亭翠柏  
圆通庵琴坛流杯亭乔楠亭锦亭十处优美景  
。  
[
7]524  
。  
关于西楼是否需要重修,时任官员的意见并不  
一致一种方案是拆除西楼改建官舍吕陶重修  
成都西楼记:“然议者重于兴作,欲改竖厅  
元丰五年(1082),吕大防知成都他在西园又  
修筑了辨兰亭,并作文辨兰亭记和诗西园辨兰  
记之。  
[8]138  
。”  
嘉祐六年(1061),吕公弼知成都,他力主重  
修西楼,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西楼名闻四方,是西  
园的标志建筑;一是此楼与地方秩序息息相关,它是  
官员与民同乐的重要场所关于此,吴师孟重修西  
楼记:  
宣和五年(1123),王复以公事忤宰相王黼,降  
[15]42  
充龙图阁待制移知成都府。”  
他在任上疏浚后  
,使之面貌一新李新成都后溪记:“今龙学  
王公下车布政,咨诹父老,不作新奇,尽循太师鲁公  
之治,数月而政成,浚开后溪故道,水行如昔邦人  
以成都总府,事体雄重,为天下藩镇之冠,  
兹楼之名,实闻四方,基构疏壮,复为成都台榭  
之冠,予平生所历郡国多矣,求之他处,无有也。  
[7]513  
惊喜,再还旧观。”  
南宋乾道四年(1168),四川制置使汪应辰在成  
府署西楼,创建远矣,据藩瀚之峻势,宅园  
都寻苏轼遗迹,得书法帖若干,东坡书法帖置西  
楼下该帖末尾有题记:“右东坡苏公帖三十卷,每  
搜访所得,即以入石,不复铨次也乾道四年三月一  
林之胜地。……斯楼之建,亦西州故事,一日乘  
[7]524  
毁辄易,民其谓何?  
[16]105  
由此可见,吕公弼深知西楼在成都的重要性,如  
,玉山汪应辰书。”  
都西楼下刻东坡法帖十卷。”  
陆游跋东坡帖亦云:“成  
[17]3,217  
果拆除西楼,势必会引起民间的不解和舆论的反对。  
162  
米昊阳邓前程园林·风景·文学———从成都西园看文学景观的形成  
至南宋中后期,西园格局当沿袭北宋之旧淳  
熙元年(1174)至四年(1177),范成大任四川制置使  
,曾与陆游多次在此交游唱和,陆游仍然歌咏西  
楼遗迹尚豪雄”。南宋末年,成都被蒙古军队攻破,  
西园没于战火明清两朝沿袭宋代之旧重修成都官  
署时,并未按宋代西园格局重建各亭台楼阁。  
其望伊何? 春云始波,昆柔阆蔼,涵蔚瀛  
,火宇无阴,万木交蒸,重岩沓嶂,倚云峨冰,  
秋空凝辉,秀卓天骨,朝阳夕月,异态殊色,寒日  
惨烈,时见城阙(青城天阙各岷之一山耳),三  
峰含光,隐射天末(昆有第一第二峰及大面,是  
[7]834  
为三峰),此望岷之大概也。  
西园的书写与文学景观的形成  
南宋李石转运司爽西楼记亦曰:  
园林作为人文景观,要传之后世,还需要文人书  
写来彰显,所谓园以文传作为官署园林,西园不仅  
为主政地方的官员提供了燕息之地和交游之所,其  
雅致的景观也为文人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题材与素  
,从而吸引了诗人的普遍关注和反复歌咏纵观  
文人对西园的书写,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西楼的  
题咏,一是对燕集唱和图景的展示。  
岷为蜀山之杰,俯瞰井络于天西维者,皆平  
川也环山四麓,凡府寺州廨丘里之室,郊遂  
之居,得以审势高下,随方广狭敞楼观,凿户  
,延空光,揖秀色,如植如负,如飞如鹜熙而  
,肃而阴,四时朝暮,开阖晦明者,皆岷山云气  
往来,日月吞吐也成都官治多胜处,端倚此山  
[7]552  
向背。  
(
)西楼的登览题咏  
岷山山势连绵巍峨,主峰常年积雪,光彩绚烂,  
是成都平原一大盛景,官署园林多以此作为构景的  
重要元素由于其海拔很高,与成都平原形成鲜明  
对比,风景自然十分壮阔而且古代城市民居建筑  
普遍低矮,不可能超过官署,所以登上西楼,目接之  
景毫无遮拦,江山秀景尽收眼底正如唐代杜甫登  
诗所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  
西园因成都特殊的地理形态而拥有独特的自然  
风景,西楼则是西园的最佳观景点西园虽地处繁  
华鼎沸,却闹中取静身在此处,可远睇层峦,近赏  
亭台楼榭奇花美木此美景为宋祁首先发现,《锦  
亭晚瞩:“山从云端现,日就林外隐风来草树  
[18]78  
,烟生井闾近。”  
,吕陶重修成都西楼记:  
登临阔视,可以极山川之秀景,燕闲高会,  
可以快风月之清意岁之方春,物状尤异,红葩  
如登临西楼,目接之景更显壮  
[19]520  
。”  
虽然当时杜甫心境是忧郁的,但此句依然  
是对眼前实景的绝佳描绘。  
西楼的登览之妙,吸引了文人进行书写首唱  
西楼之景的是赵抃成都西楼一诗,写出了西楼看  
山之雄伟和诗人登临之快意:“多暇朱栏倚望频,远  
云开即见峨岷昔贤初尽经营力,今我独为优幸人。  
胜阁帘高帷掩雨,老台民乐只登春争如蜀国西楼  
[8]138  
鲜妍,台榭交辉,绿树茂密,亭宇争荫。  
吴师孟重修西楼记亦曰:  
揖宾而上,凭栏寓目,气思飘飘,空阔川平,  
一瞬千里,江山草木,紫翠明润,宫刹台榭,四面  
环向,次第高下,如揖如侍民居十万室,棋布  
目前,远近之物,容四时之风景,盖千态万状,不  
[1]6,4177  
,四序风光日日新。”  
赵抃是北宋名宦兼  
诗人,治理成都颇有名声苏轼赵清献公神道碑》  
就称赞他:“公为人,和易温厚,周旋曲密,谨绳墨,蹈  
规矩,与人言,如恐伤之平生不蓄声伎,晚岁习为  
养气安心之术,悠然有高举意公为吏,诚心爱人,  
所至崇学校,礼师儒,民有可与与之,狱有可出出之。  
[7]524  
可得而状也。  
吴中复西园十咏·的描述更加精确:  
成都西园,,最胜者凡  
十所,又于其间绝胜者,西楼赏皓月眺岷山,众  
熙临清池,濯锦水,志殊土之产有方物,快荫樾  
之风有竹洞,杂花异卉,四时递开,翠干茂竹,蔽  
[20]523  
治虔成都,尤为世所称道。”  
赵抃儒者仁心温  
润敦厚,为政宽仁爱民,其诗亦如其人,描写江山秀  
物阜民丰,呈现出国泰民安的气象另一位名宦  
吴中复则侧重描写西楼俯仰之景的层次分明,令人  
神清气爽的特点。《西园十咏·西楼诗云:“清风破  
[7]126  
映轩户,足以会宾僚,资燕息。  
西楼登览,既可仰望明月远山,亦可俯观锦江、  
城池民居和亭台楼阁,景色由远及近,层次分明,这  
其中尤以远眺岷山为胜岷山是成都西部的雄伟山  
,历来为文人关注歌咏这山景究竟如何壮观呢?  
北宋张俞望岷亭记有精彩的描写:  
[7]126  
大暑,明月转高秋朝暮岷山秀,东西锦水流。”  
面对如此美景,作者不由得感叹宾朋逢好景,把酒  
为迟留”。北宋后期,巴蜀诗人李新登上西楼,面对  
16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江山壮丽不禁感叹:“锦水背人朝暮去,雪山随我久  
之景得以长存于文本,纵使我们已无法登楼,仍能通  
[
1]21,14235  
长寒。”  
南宋中期,范成大在雪夜登西楼,  
过文学书写去想象当时的登览盛景,甚至是陶醉其  
正如陈从周先生所说:“风景之美,有很大因素  
需要文人渲染出来,因为湖山洵美,本是客观存在,  
而只有通过文人,将他描绘出来,更加亲切有味,引  
所见之景更为壮观十二月二十四日西楼观雪》  
:“一夜珠帘不下钩,彻明随雪上西楼瑶池万顷  
[
2]232  
昆仑近,玉垒千峰滴博收。”  
此诗写景意境胜于  
[
23]277  
前人处在于,诗人不仅描写了眼前可见的玉垒滴博  
等山峰,更想象了昆仑山之瑶池万顷的宏大虚景。  
”,虚实相生,从而达到以象传境的效  
,充分调动了欣赏者的想象力。  
人入胜。”  
()文人的燕集唱和  
根据张咏重修益州公宇记和吴中复西园十  
的记载,西园植佳华,艺美木,有清流翠荫,萧寥  
傲睨之适,有助文人酬唱之风雅吴中复西园十  
·众熙亭诗云:“亭枕方塘上,轩开四照新花涵  
清露晓,风卷绿波春日暖眠汀鹭,荷翻跃锦  
西楼的书写不仅有自然风景的呈现,也因登楼  
人的心态变迁而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如果说北  
宋诗人的西楼书写反映了治虔情怀和太平气象,那  
么南宋诗人则更多地抒发了个人的忧郁情感如范  
成大西楼夜坐一诗道出了诗人心中的凄苦:“岩桂  
无香秋遂晚,江鲈有约岁将寒文书散乱嘲痴绝,灯  
[7]126  
。”  
范成大蜀花以状元红为第一金陵东御园  
紫绣毬为最一诗认为西园花木可与金陵东御园相  
[2]330  
提并论:“西楼第一红多叶,东苑无双紫压枝。”  
西园还植有海棠,苏泂雨中海棠花放简冯元咨回  
[2]237  
火凄清语夜阑。” 《西楼秋晚则表达了劳形于案  
牍之疲态:“残暑已随梁燕去,小春应为海棠来客  
忆道:“天涯万里春风晚,曾上西楼看此花今日东  
[2]240  
[1]54,33917  
愁天远诗无托,吏案山横睡有媒。”  
按照陆游所  
南无处觅,矮筇来问蜀人家。”  
有宋一代,  
,四川制置使的工作十分繁忙:“以是幕府率穹日  
官员士人有着积极入世的情怀,他们既出入官场料  
理世俗事务,也向往山林之隐而自我封闭,驰骋江湖  
之思,体味人生哲理西园的亭台草木,则给这看似  
矛盾的生活状态,营造了一个恰当的空间,使其间的  
生活既富有世俗气息,又显得高雅清新如蒋堂卸  
任成都知府回京时,便在西园宴乐,邀乐伎助兴,乐  
伎陈凤仪作词表达了自己的依恋之情:“蜀江春色浓  
如雾拥双旌归去海棠也似别君难,一点点啼红  
此去马蹄何处? 沙堤新路禁林赐宴赏花时,  
夜力,理文书,应期会,而故时巨公大人,抑或不得少  
[17]第一册,142  
。”  
诗人如此勤于政事却心气消磨,其根  
源在于国仇未报故土未复,登高望远则更加剧了诗  
人的这种心理如上文所提之十二月二十四日西  
楼观雪在描写雪夜登楼美景后笔锋一转:“已报春  
[2]232  
回南亩润,从教寒勒北枝愁。”  
通过南亩润和  
北枝愁的巧妙对仗,蕴含了北望中原的国愁诗  
人登高所见,山河波澜壮阔,而国家却只能偏安半  
,如何不叫人感到心中郁结? 另一位大诗人陆游  
登上西楼也抒发了郁闷和无奈。《宴西楼一诗云:  
[24]1,168  
还忆着西楼否?”  
吴中复则十分享受西园  
雅集唱和的氛围,《流杯亭诗云:“结客乘公暇,流觞  
逐浩歌乱峰晴倒影,曲水宛回波小海逢元巳,兰  
西楼遗迹尚豪雄,锦绣笙箫在半空万里因循成久  
[21]432  
[7]128  
,一年容易又秋风。”  
陆游在蜀为官,满怀一  
亭记永和西州行乐事,应比晋贤多。”  
腔热血,力图为国从戎,收复中原,建功立业然而  
北伐无望,朝廷日益安于现状,既不能上前线报效国  
,又要劳心于公务琐事西楼宴集虽然歌舞繁华,  
西园雅集的主题主要是赏海棠海棠是蜀地名  
,沈立海棠记序:“蜀花称美者,有海棠焉……  
[12]30,116  
足与牡丹抗衡,而可独步于西州。”  
陆游  
[21]432  
烛光低映珠帘丽,酒晕徐添玉颊红” ,但诗人海棠诗云:“蜀地名花擅古今,一枝气可压千  
[
21]643  
登楼望远,想到故土未复,自身理想不能实现,怎能  
不感到怅然?!  
。”  
蜀地海棠晚唐时开始进入诗人的视野,及  
至北宋,成都海棠之盛名声远播,逐步为不少大诗人  
和文人所歌咏晏殊海棠四首回忆道:“昔闻游客  
综上,西楼登览因为独特的自然风景进入了诗  
人的审美视野,而诗人的书写也将其所见所感呈现  
在文本上明代钟惺蜀中名胜记·:“山水  
,有待而名胜者也,曰事,曰诗,曰文之三者,山  
[1]3,1947  
话芳菲,濯锦江头几万枝。”  
黄庭坚送高士  
敦赴成都钤辖二首赞叹之:“烧烛海棠夜,香衣药市  
[25]4,1355  
。”  
,即使是那些并未到过此地的诗人,也对它的美交  
可见北宋时期,成都海棠就已相当有  
[22]243  
水之眼也。”  
因为有了诗人的活动与题咏,西楼  
164  
米昊阳邓前程园林·风景·文学———从成都西园看文学景观的形成  
口称赞以海棠为题有两次唱和颇为著名,分别是  
吴中复与范纯仁范成大与陆游之间的唱和。  
熙宁四年(1071),吴中复作诗江左谓海棠为  
纸先传唱”。陆游范待制诗集序:“公素以诗名  
一代,故落纸墨未及燥,士女万人,已更传诵,被之乐  
府弦歌,或题写素屏围扇,更相赠遗,盖自蜀置帅守  
[
26]338  
[17]1,142  
川红》,范纯仁与之唱和” 。吴诗江左谓海棠  
为川红》(《方舆胜览赏尧夫学士西园海棠》)感  
叹海棠之美冠绝天下,却偏于西蜀少人识之:“却恨  
韶华偏蜀土,更无颜色似川红子美诗才犹阁笔,至  
以来未有也。”  
其影响力传播甚广,也不仅  
限于蜀中南宋后期,东南文士刘宰在书石湖诗卷  
便提及:“蜀之俗大抵好文,其后生往往知敬先  
,先达之所是亦是之范公以文鸣,其毫端之朱  
[1]7,4708  
[12]300,33  
今寂寞锦城中。”  
范纯仁和诗和吴仲庶龙  
,纸山之云烟,蜀士大夫争读之。”  
诗人  
图西园海棠则写雨后海棠引人入胜之处:“濯雨正  
疑宫锦烂,媚晴先夺晓霞红芳菲剑外从来胜,欢赏  
天涯为尔同却想乡关足尘土,只应能见画图  
刘克庄写作海棠组诗亦云:“范公蜀西曲,陆老剑  
[29]1,844  
南诗。”  
可见当时文人心里,海棠已经与陆  
范的蜀中风雅紧密相联,成为一个文学掌故。  
西园的景观也因范成大陆游的不断回忆和书  
写而成为城市意象,蕴含了诗人的情感体验和生命  
意识范成大离蜀时曾作题锦亭表达自己的不  
:“手开花径锦成窠,浩荡春风载酒过来岁游人  
[1]11,7428  
。”  
他不仅赞赏西园海棠的美,也惋惜以  
后只能在画图中见,足证西园海棠之特别范纯仁  
在蜀期间与吴中复多有诗文交往,也是一段文坛佳  
,同成都尹吴仲庶运判韩持正会饮》、《和吴仲  
庶游碑楼大慈二寺》、《以眉州绿荔枝寄吴仲庶有诗  
次韵》、《和仲庶江渎避暑》、《将出蜀次仲庶送行诗韵  
叙别。  
[2]246  
应解笑,甘棠终少海棠多。”  
陆游在送范成大东  
归时也作新津小宴之明日欲游修觉寺以雨不果呈  
范舍人二首·其一怀念曾经的共同生活:“风雨长  
亭话别离,忍看清泪湿燕脂酒光摇荡歌云暖,不似  
最为著名的则是范成大对西园的书写以及他与  
陆游以海棠为题的诗歌唱和淳熙二年(1175),范  
成大任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陆游为参议官在  
成都时,范成大常与陆游以诗文为交,传为文坛佳  
。《宋史:“范成大帅蜀,游为参议官,以文字  
[21]649  
西楼夜宴时。”  
对于诗人来说,西楼锦亭不只  
是一个具体建筑,它承载了城市共同生活的记忆,从  
而成为诗人表达情感的寄托如陆游东归之后,即  
通过描写西园的西楼海棠来抒发对蜀中生活的回  
忆与眷恋海棠诗云:“尚想锦官城,花时乐事  
金鞭过南市,红烛宴西楼千林夸盛丽,一枝赏  
[27]12057  
,不拘礼法,人讥其颓放,因自号放翁。”  
花庵词选:“范致能为蜀帅,务观在幕府,主宾  
[28]204  
[21]1127  
唱酬,短篇大章,人争传诵之。”  
范成大对西园  
纤柔狂吟恨未工,烂醉死即休。” 《暮春二首  
的书写,除了前文所引十二月二十四日西楼观雪》、 ·其一:“难续西楼梦,空存北陌身海棠应似  
[21]2318  
西楼夜坐》、《西楼秋晚,《锦亭然烛观海棠一诗  
,惆怅又成尘。”  
正如凯文·林奇城市意象》  
还有对西园之景的颁奖词”:“银烛光中万绮霞,醉  
红堆上缺蟾斜从今胜绝西园夜,压尽锦官城里  
所说:“每一个人都会与自己生活的城市的某一部分  
联系密切,对城市的印象必然沉浸于回忆中,意味深  
[2]234  
[30]1  
。”  
此诗极写夜晚游宴观海棠之享受,可谓字  
。”  
[
31]146  
字珠矶,极大地引起人们对西园的想象与倾慕范  
成大曾邀陆游至西园夜赏海棠,陆游锦亭诗云:  
乐哉今从石湖公,大度不计聋承聋夜宴  
新亭海棠底,红云倒吸玻璃钟。  
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  
西园固然因  
独特的自然风景和园林景观成为蜀中名胜,但若是  
没有文人墨客的雅集和书写,特别是大文豪为其延  
,则容易埋没一时一地,不为后人所知范成大、  
陆游都是当时的大文豪,正是他们的不断书写和赞  
,使西园真正成为一座文学景观,即使亭台楼榭不  
,园名仍能长存于心,不断激发后人的历史与地理  
想象如晚清胡薇元入蜀为官时作词天香·怀顾  
子远丈:“张禄过秦,陆机入洛,名贤别有声价。  
几绽乌皮,堂开背郭,老客成都官舍蜀桐清越,任  
谱遍西园亭榭小墨池边雪霁,养云窠外霜  
琵琶弦繁腰鼓急,盘凤舞衫香雾湿春醪  
凸盏烛光摇,素月中天花影立。  
游人如云环玉帐,诗未落纸先传唱此邦  
[21]548  
句律方一新,凤阁舍人今有样。  
此次锦亭夜观海棠唱和的盛况广为传播虽然  
范成大蜀中诗在当代学界的评价不如使金诗高,但  
在当时却名气很大,所谓游人如云环玉帐,诗未落  
16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2]33  
。”  
抗战时,唐圭璋先生客居成都,曾作浣溪  
即使南宋末成都城市被毁,现实里西园无迹可寻,我  
·成都和友人(指沈祖棻)》一词:“浩浩烟波忆旧  
何时重访北湖鸥飘零宋玉自悲秋云雨空嗟  
们仍然可以从文学中探寻当时的盛况,品味它独特  
的美景所以,精巧的人文景观独特的自然风景、  
文人墨客的诗酒风流和文学书写是西园成为文学景  
观的重要元素。  
[33]77  
翻覆手深杯难遣古今愁玉箫声里倚西楼。”  
英国文化地理学家迈克·克朗在其所著文化地理  
文学地理景观一章说:“文学作品不能简单的视  
为是对某些地区和地点的描述,许多时候是文学作  
文学书写固然是文学景观形成的重要元素,但  
细究之,其对于景观形成的作用机制却有不同成  
都西园作为文学景观的形成,历经入蜀诗人们的书  
,在南宋时由范成大与陆游所奠定,我们可以称为  
渐进充实型但有些文学景观的形成却并非如此,  
如安徽敬亭山,本是黄山一普通支脉,“宣城谢守一  
[34]44  
品帮助创造了这些地方。”  
正是文学家的活动和  
书写,使得西园在建筑景观消亡后,后人仍能通过阅  
读文学作品来回想当时现场,仿佛亲临其境,从而激  
起心中澎湃情感,而这也是文学景观的价值所在。  
[35]第一册,760  
结语  
首诗,遂使声名齐五岳”  
,经过南朝著名诗  
入蜀文人不仅构建了西园的人文景观,亦用纸  
笔书写了西园,使其成为一座文学景观田况赵  
吴中复范纯仁范成大陆游等入蜀文人,或为  
政坛名宦,或为文坛领袖,他们在西园休憩雅集游  
遥望雪山观赏海棠诗酒风流,写下了目之所见  
和心之所感他们用充沛的感情和凝练的诗句,将  
西园的美封存在纸上,也赋予了西园另一种存在。  
人谢朓的题咏,立刻成为了闻名天下的景观,此类型  
可称之一鸣惊人型又如扬州平山堂,本无甚可观  
之处,因为北宋欧阳修的构建与书写,成为著名的文  
[36]483  
学景观,所谓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则可  
称为初期奠定型可见,文学书写对文学景观形成  
的作用机制是多样的,文学景观形成机制的类型,还  
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发掘。  
注释: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二:“(嘉祐五年八月)甲子,眉州进士苏洵为试校书郎本路转运使赵抃等荐其行义推于乡里。”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2004年版,4640)眉州属成都府路(可参见:王存元丰九域志卷第七成都府路梓州  
》,魏嵩山王文楚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版,307-309)。  
根据宋史》、《宋会要·刑法》、文同丹渊集等文献记载,赵抃曾两知成都,分别是嘉祐三年至四年(1058ꢀ1059)和治平元  
年至四年(1064ꢀ1067)。可参见:李之亮宋川陕大郡守臣易替考》,巴蜀书社1999年版,15。  
参考文献:  
[
1]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2]范成大.范石湖集[M].富寿荪,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曾大兴.文学地理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4]张咏.张乖崖集[M].张其凡,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0.  
5]韩琦.安阳集校笺[M].李之亮,徐正英,笺注.成都:巴蜀书社,2000.  
6]费著.岁华纪丽谱[G]//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91.  
7]袁说友.成都文类[M].赵晓兰,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11.  
8]吕陶.净德集[G]//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  
9]四川省文史研究会.成都城坊古迹考[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10]曹学佺.蜀中名胜记[M].刘知渐,点校.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  
11]王文才.成都城坊考()[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1).  
12]曾枣庄,刘琳.全宋文[G].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13]文同.文同全集编年校注[M].胡问涛,罗琴,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9.  
14]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5]刘昌诗.芦浦笔记[G]//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  
16]徐无闻.《成都西楼苏帖初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2).  
[
[
[
[
[
[
[
[
[
[
[
[
[
[
[
166  
米昊阳邓前程园林·风景·文学———从成都西园看文学景观的形成  
[
17]陆游.渭南文集[M].马亚中,涂小马,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  
18]宋祁.景文集[G]//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  
19]杜甫.杜诗镜铨[M].杨伦,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0]苏轼.苏轼文集[M].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  
21]陆游.剑南诗稿校注[M].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2]钟惺.隐秀轩集[M].李先耕,崔重庆,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3]陈从周.书带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24]唐圭璋.全宋词[G].北京:中华书局,1999.  
25]黄庭坚.黄庭坚诗集注[M].刘尚荣,校点.北京:中华书局,2003.  
26]王可喜,王兆鹏.吴中复年谱[J].中国诗歌研究,2013(5).  
27]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8]黄升.花庵词选[M].北京:中华书局,1958.  
29]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M].王蓉贵,向以先,校点.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30]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1]元好问.元好问全集[M].姚奠中,主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  
32]胡薇元.天倪阁词[M].国家图书馆藏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蝶龛旧隐刻本.  
33]唐圭璋.梦桐词[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34]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M].杨淑华,宋慧敏,.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5]刘禹锡.刘禹锡诗编年校注[M].高志忠,校注.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36]苏轼.苏轼词校注[M].邹同庆,王宗堂,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  
[
[
[
[
[
[
[
[
[
[
[
[
[
[
[
[
[
[
[
FormationofLiteraryLandscape  
WithChengduWestGardenasaCaseStudy  
1
2
MIHao-yang,DENGQian-cheng  
1.College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WuhanUniversity,Wuhan,Hubei430072;  
(
2
.CollegeofHistoricalCultureandTourism,SichuanNormal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0066,China)  
Abstract:TheWestGardeninChengdu,Sichuanprovince,onceanofficialgarden,wasquite  
famousintheSongDynasty.ItusedtobethepalaceoftheFormerandLaterShuperiod.Itwas  
graduallyperfectedduetothelastingrepairofgenerationsofShuofficialsandliterati.TheWest  
Gardenwasnotonlyaplaceforpeopletostrollabout,butalsoanopenspaceforlocalofficials  
andliterati,thusgainingthegeneralattentionandrepeatedwritingofthetwosongdynastiesinto  
Shuliterati,andthushasbecomeafamousliterarylandscapeinthehistoryofBaShuintheSong  
Dynasty.  
Keywords:theWestGardeninChengdu;humanisticlandscape;literarywriting;literary  
landscape  
[责任编辑:唐普]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