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高在上的殖民心态,是一种毫无理由的优越感存在。然而,
并纳入这一体系,通过对大量旅游案例的研究,提出对事实
性真实性和相对性真实性的讨论,在本质上并无多大意义;
而从存在主义角度出发的自我真实存在,却可以使得游客在
旅游目的地完成找回自我、回归自我和实现自我的过程,以
此突显旅游的本质———“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一前所
未有的新理念。再次,东道主的成长问题。作者有针对性地
辨析了“旅游的符号化”与“符号化旅游”这两类不同概念,指
出当前大多数被批判的文化过度商业化、文化表演肤浅化、
文化景观舞台化等问题,均属于旅游的符号化这一概念范
畴,并认为那些以虚假、拼凑、混乱的文化符号碎片来敷衍游
客的做法,根源于东道主对自身文化不自信的事实。在此基
随着游客消费心态的成熟,对于部分散客、文化旅游者来说,
他们需要深入了解原生文化的内涵,希望可以长时间停留,
或去“深入调查”。因此,对于“后台”的规划,就更加有必要
和重要,只有让游客以适当的方式走进“后台”,才能真正实
现与旅游地原生文化的互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旅游地社
区居民对自身文化的觉醒与创造。因此,以“前台-帷幕-
后台”的有效空间分隔管理来实现对游客行为的规范与引
导,有助于实现主客的共同凝视。
第三,东道主与游客的关系。作者以深具人性化光辉的
思想,对传统的“旅游凝视”理论进行了反思及其批判,并以
础上,又很有见地地提出了“前台-帷幕-后台”的保护与开 “对话理论”为起点,提出东道主与游客的关系,应该从“凝
发模式,通过“前台”对“后台”的经济补偿方式以及“后台”为
前台”提供原汁原味的食品、手工艺品等获利方式,慢慢等
视”与“被凝视”,通过地域性资源的资本化策略、民族文化在
旅游开发中的空间重构、符号化旅游的创造与激励、前台-
帷幕-后台不同空间管理策略等方式,最终走向东道主与游
客之间的平等对话阶段。特别地,以云南丽江古城文化调查
为基础,提出了对话应该包括“对话传承文化”、“对话创新文
化”,剖析了来自广阔社会背景的游客,是如何在对话过程中
完成了从陌生人到旅居者再至旅游地社区新主人的华丽转
身。同时,作者还深刻指出,对话,不仅仅限于传统文化层面
上,同时那些跨越时间、空间、方式的限制而进行主客情感平
等的交流与表达,其实质可促成精神上的相遇,为展开新一
段主客关系和社区旅游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源泉动力。并且,
旅游社区和他们日常生活之间明显的界限也会逐渐消解甚
至于完全消失,以至于旅游业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生活完全融
于一体,游客的旅游空间与居民的生活空间并不总是那么泾
渭分明,这充分体现了作者勇于打破固有的二元论僵化思
维、尝试以后现代主义理论视野来对旅游目的地新出现的主
客关系给予理论经验性总结与升华。在此基础上,作者还提
出旅游目的地新型的主客关系,应该是从“殖民”走向“尊
重”,从“优越”走向“平等”,从“垄断”走向“共享”。如何真正
实现呢?作者并未空喊口号,而是以西藏手工艺生产调查、
汶川羌族文化空间重构等为例,在借助旅游场域和资本、行
动者、惯习等理论概念基础上,通过分析其中的资本空间分
布、利益分配体系、地域文化生产等场景,提出以调适机制来
引导旅游场域中的主客关系,让传统的不平等主客关系逐渐
摆脱权力和资本的威慑,以国家话语、知识资源、地域资本等
新元素的渗入来帮助东道主社会的原住民群体实现其文化
自信、建立文化自尊与自豪感。最终,让东道主与游客在旅
游场域中实现主客之间平等、友爱、共享、共创的生活空间构
建,以体现出旅游目的地主客关系中“人”的情感性与精神
性,方可实现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游客“诗意地栖居”体验之
双赢局面。
“
待东道主社区一小部分文化先知先觉者传承文化以及他们
在文化上的自信和自我强大之后,方可构建起平等的主客关
系。
第二,游客问题的研究。首先,游客的体验问题。本书
从存在主义角度出发,对传统的游客体验问题进行了拷问,
以更高的哲学视野角度对旅游的本质问题进行了俯瞰式审
视,新颖地提出了“人,诗意地栖居”这一有关旅游体验本质
的问题,认为“旅游虽然是人在形式上的空间移动行为,但本
质上却是走向遥远生活的居住,是获得自身显现的诗意地居
住”,“人,因此获得存在的意义”。这一观点可谓是对“旅游
的本质是体验”这一早已被公认言论的理论升华与醍醐灌
顶。同时,也创新性地诠释了“人为何旅游”这一常规性问
题,有助于我们从旅游需求的角度来帮助优化旅游相关供
给。其次,游客的参与问题。作者凭着对符号学理论的深刻
理解与大量的旅游行为案例调查,提出了与旅游符号化相反
的“符号化旅游”这一新概念,指出游客通过参与旅游地社区
的文化创造而完成与原住民共同创新其原有文化价值的奇
妙过程。在这里,作者第一次突破游客不仅仅是“看”的主
体,不仅仅是一种被动的存在,也特地指出为东道主社会创
造符号与生产符号的主体,是一类充满了活力与热血的客
人,以自己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理想与东道主进行不知觉的互
动,在那么一个或几个“阈限”的时刻里反“客”为“主”,为旅
游目的地增添了新的文化因子与元素,也为东道主传统文化
赋予了鲜活的生命与意义,充分诠释了“人”的主体性与互动
性。再次,游客的成熟问题。符号化旅游要求旅游活动从只
满足于表演性的“前台”体验到一种深层的、对具有丰富涵义
的文化内涵的“后台”文化的追问和互动中去。本书不仅看
到了东道主的成长问题,也阐释了游客的成熟问题。在游客
不成熟的前提下,游客对东道主社会文化的消费,是一种高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