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
升。那么,金融发展是如何作用于产业结构调整呢?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不仅拓展了人们对金融发展与产
业结构转型关系的理论认识,而且对打破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产业结构转型困局具有重要意义。
[5]
Sylla认为,人类每次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转型都离不开金融发展的作用。从理论层面看,金融发展可
通过资本配置、技术创新、企业家精神三方面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具体而言,在资本配置方面,金融发展通过
[6]26
提高资本流动性,缩短资金回收期,使储蓄更易向投资转化,促进投资增加 ,且金融发展在提高投资收益
[7-9]
率的同时减少投资的交易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技术创新方面,金融发展可减少企业外源融资的成
[10]
本,降低融资约束 ,弥补企业用于创新研发的资金缺口,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此外,许多技术创
新来自初创企业,需要天使投资或风险投资等特定融资服务,金融发展可促进金融服务机构提供具有针对性
[11-12]
的融资方式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在企业家精神方面,King和Levine发现,金融是市场和产业进步的
[13]
催化剂,为技术创新提供融资以激发企业家的创新动力,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区域产业升级 。基于此,本
文认为,金融发展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基础,因而重点对区域金融支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机理进行了深
入探讨。
改革开放后,拥有区位优势的东部沿海地区迅速得到优先发展,产业集聚明显,并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
和环渤海经济圈。同样,金融资源的分布在京津冀三地也呈现了明显的集聚态势。以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
①
例,2016年,北京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高达138408.9亿元,分别是天津、河北两地的4.60倍和2.49倍。且
从金融机构贷款余额、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数量以及金融机构网点数量等指标,也能发现金融资源的空间异质
性特征。虽然,当前三个地区的战略定位中并未有一地是全国金融中心,但近年来,各城市掀起的金融中心
建设浪潮,也都意在以金融促进本地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因此,金融力量是否能促进京津冀区域
产业布局均衡合理,进而成为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不仅需要准确把握京津冀三地金融
业发展的异质性特征,更需深入研究金融资源分布差异对三地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机制。
虽然目前京津冀地区金融发展迅速,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与贷款余额持续增长,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业务仍集中于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发展缓慢,直接融资渠道不足,缺乏金融机构合作机制,金融创新
有待加强等等。而在产业结构方面,北京在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基础上趋向高端化发展,天津第三产业产值赶
[14]
超第二产业,河北在协助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过程中也逐步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 。
截至2016年,北京市第三产业产值达到18301.38亿元,占地区GDP总值的78.7%,已初步形成第三产
②
业集聚的产业格局;天津第三产业比重达到52% ,在产业结构上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为辅;随着京津
不断向河北进行产业转移,河北省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之和不断上升,体现该省制造业与服务业共同发展的
产业分工。可见,北京、天津、河北各地优势产业各有不同,存在一定互补性,为实现区域内产业合理分工、协
同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实现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就是要发挥京津冀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借用金融服务的网
络辐射力量,促进优势产业实现错位发展,最终实现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的升级优化。
二
文献回顾
国外关于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关系的文献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方面研究金融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
[15-16]
内在机理。早期,Rajan、Zingales以及Wurgler的研究表明,金融发展能够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 。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意识到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与融资的供给和需求有关。Commenꢀ
datore等就认为,竞争程度较高、利率较低的金融发达地区更契合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需求,也更容易吸引
[17]
这些企业落户 。而Ansart和Monvoisin的研究发现,企业的生产率增速和研发密集度与外部融资需求
[18]
正相关,因此只有金融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才能满足这些行业的需求,进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另一方
面,国外学者提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应采取不同的金融发展策略,以适应地区产业结构调整。Tang
整理了一些国家的产业增加值与资本配置效率的数据,认为应根据国家的经济水平和经济结构制定相应的
[19]
金融发展政策,使资金流向国内的主流发展产业 。Ailon通过对不同国家的比对,认为在经济水平较高的
国家,发展直接融资市场有助于产业结构优化,而在经济水平落后的国家,应首先完善银行系统,提高间接融
[20]
资能力 。还有些学者发现不同国家的金融结构很可能会对产业结构优化产生抑制作用。例如,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