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广芬陈沛酉回望百年:中国职业教育学科发展的成就与挑战
学纷纷开设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并开始招收职业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培养。1983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
研究所成立技术教育研究室,专门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研究①。1984年,原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在全国率先
开设职业教育概论课程,职业教育学作为一门专业知识,开始从教育学科中分离出来②。1986年,中央教育
科学研究所“教育制度研究室”改名“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及成人教育研究室”。1987年,华东师范大学设立
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
除此之外,职业教育学术研究的交流平台也开始建立起来。从期刊来看,1980年,创办了新中国成立后
第一个职业教育类学术期刊《职业技术教育》。1985年,《职教通讯》、《职教论坛》等相继创刊,《教育与职业》
亦于同年复刊。1986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设立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组,正式将职业教育研究纳
入国家教育科学研究规划体系,职业教育科研事业开始走上了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建设道路③。从学会来看,
1
985年
,中国职业大学教育研究会成立,并于1988年改名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隶属中国高等教育
学会。1990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成立。除此之外,根据职业教育特色,全国许多部委、行业在80年代
后期设立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如全国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电力工业部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等。
(三)职业教育学科的转型期(2004年至今)
如果说重建时期的职业教育学独居一隅,偶有问津。但巢穴已筑,引凤之事只需等待时机。这一时机,
便是21世纪初期职业教育事业跌宕起伏的发展: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遭遇世纪大滑坡;另一方面,高等职
业教育规模跨越式激增,成为高校扩招的主力军,但毕业生就业问题严峻。针对这些问题,千禧年以来,中国
政府给予职业教育空前的关注力度,数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大会。身处冰火两重天的的职业教育实践呼唤
职业教育理论的解释与指导。在此情形之下,职业教育学也迎来百花齐放的“繁荣”之况。
1
.职业教育学的内在建制逐渐深化
首先,研究群体的学科反思意识增强。一门学科完成重建、走向成熟的标志在于研究群体的“学科意识”
增强,开始反思自重建以来学科发展的基本问题和未来路向。就职业教育学而言,便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
会学术委员会于2004年在浙江师范大学召开的首届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研讨会。此次会
议之后,学者们开始深入探讨职业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式以及理论体系构建等学科基本问题。以职业
教育学科的理论体系构建方法为例,影响较大的有欧阳河的“问题推演法”、姜大源的“职业基准法”以及周明
星的“范畴生成法”。欧阳河将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分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地位作用、与外部世界的关
系④,然后通过对基本问题的研究推演出职业教育非基本问题,从而构建职业教育的理论大厦。姜大源则深
受德国职业科学研究的影响,认为职业是职业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应着重开展“有关职业的研究”、“关于职
业学科的研究”以及“关于职业教育论的研究”⑤。周明星等人则采取一种更为开放的方式,将从职业教育领
域的已有研究成果提取出的专业核心术语和《教育大辞典》中收录的职业教育术语合并后,通过聚类分析以
及德尔菲法,形成了现代职业教育理论3大模块、15个领域的96个主要概念⑥。
其次,问题导向的职业教育研究方兴未艾,异质性研究群体参与其中。或是因为对学科的整体认识上似
乎达成不了一致的意见,学者们将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构建的问题悬置,开始转向以职业教育问题为导向的学
术研究。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从2008年开始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增设职业技术教
育学方向,开展契合中国职业教育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和服务重大决策的高水平研究,项目已涉及职
业教育与城乡统筹发展、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国现代
①
②
③
匡瑛、石伟平:《改革开放40年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发展的回顾与思考》,《教育研究》2018年第10期,第32ꢀ39页。
周明星、唐林伟:《职业教育学科论初探》,《教育研究》2006年第9期,第66ꢀ69页。
孙琳、余祖光:《职业教育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展望》,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中国教育科学规划回顾与展望———从“六
五”到“十五”》,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74页。
④
⑤
⑥
欧阳河:《职业教育基本问题初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第12期,第19ꢀ26页。
姜大源:《职业科学:一门新学科的创立及定位———德国职业教育学理论创新追踪与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5期,第14ꢀ19页。
周明星、高涵、聂清德:《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教育研究》2017年第11期,第65ꢀ69页。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