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军
试论北魏士族铨叙依据的“资”
纳为“先天的家世”和“后天的个人”两层,但实际包含家世背景、门品等级和履历资格三项环节。中日两国学
者虽视角、立场各异,却有着共同的学术追求,故而在长期隔绝的状态下殊途同归、不谋而合。
总括以上,“资”作为魏晋官场司空见惯的高频词汇,既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朝廷铨叙的依据。其内
容涉及个人及父祖先世的仕宦资历和功劳业绩,只是为方便统计核算,才简化为以官爵品秩为基本单位。基
于此,它又形成一种永久附着于人身的资格等级,在门第至上的士族社会决定仕途前景、施展空间和资源分
配,从而有效建构固化、封闭、世袭、垄断的阀阅体制。明乎于此,再将北魏的情况与之比较,便不难显现二者
在中古士族制发展轨道上的关系。
二
北魏“资”的具体内容和计量方法
比较而言,“资”在北魏文献中出现的频次绝不少于魏晋,且相关操作渐趋成熟稳定、规范有序,研究赖以
顺利展开。有理由相信,经历汉化和士族化风潮洗礼的北魏在官僚铨叙方面能够做到唯“资”是从。宣武帝
正始二年(505)四月乙丑诏:“任贤明治,自昔通规,宣风赞务,实惟多士。而中正所铨,但存门第,吏部彝伦,
仍不才举。遂使英德罕升,司务多滞。不精厥选,将何考陟?八座可审议往代贡士之方,擢贤之体,必令才学
并申,资望兼致。”①引文句式上下互举并列,末尾的“资”照应先前的“门第”,证实它确实包含门阀因素。
土材料中亦不乏类似记载。如《皇甫驎墓志》:“景明元年中,旨格初班,简选台资,穷尽州望,除君为别驾。”②
崔芬墓志》:“乡部望资,弓车不已。”③都强调铨选应资、望兼顾。需要说明的是,在贵族社会,分别基于家
出
《
世、德才的“资”与“望”其实并不矛盾,高门名望聚拢一流资源和机遇,在培育卓越情操素养上自然占有得天
独厚的优势。恰如日本学者谷川道雄先生所说:“六朝贵族本来具备两个特征:一是高贵的家门,二是出众的
个人人格。二者原本不可分割,一种高贵的家门养育卓越的人格,而卓越人格使家门越发高贵。”④客观公正
地评价,往往门第越尊显,治世的志向和才干就越出类拔萃,基层民众反馈的乡论舆情相应地越积极正面,二
者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的关系。必须承认的事实是,在优质资源过度集中的情况下,高门第本身就意味着
高品质。那种受阶级斗争影响,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僵化思维,甚至刻意迎合意识形态歪曲事实的手法,都
是背离唯物史观的。过去片面夸大士族坐享富贵、腐朽寄生的消极面,掩盖其自我抑制、弘扬公义、勇担责任
的积极面,无疑是选择性认知的偏差。
北魏“资”的门阀因素由哪些部分组成,这是值得深究的问题。就现有材料来看,起码包含三个方面。一
是官职。史载,孝文帝太和年间,著作佐郎成淹为慕容白曜鸣冤:“臣伏见故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青州
刺史、济南王慕容白曜,祖父相资,世酋东裔,值皇运廓被,委节臣妾。”⑤此处的“资”应指慕容白曜的先人充
任宰辅的资历。二是爵位。史载,孝明帝时,萧梁犯边,彭城王元劭上表:“伪竖游魂,窥觎边境,劳兵兼时,日
有千金之费。臣仰籍先资,绍飨厚秩,思以埃尘,用裨山海。臣国封徐州,去军差近,谨奉粟九千斛、绢六百
匹、国吏二百人,以充军用。”⑥因言及捐献彭城封邑的衣食租税和役吏,故这个“资”是继承父辈的王爵。三
是皇族身份。《元周安墓志》:“具彰于玉牒,允备于金腾者矣。……同资帝绪。”⑦墓主世系为景穆皇太子之
孙,汝阴灵王之子,明载玉牒的“资”定为高贵的皇家血脉。总之,北魏的“资”囊括官职、爵位和皇族身份,系
体制内范畴,至于不易量化的政治表现和功劳业绩则汇聚其中并以之为媒介间接体现。
北魏的“资”既是家族阀阅的反映,势必会有世代的严格要求。前引慕容白曜的“资”只追溯父祖两代。
台湾学者毛汉光先生甄别士族门第把标准设置为曾祖、祖父和父亲三代,理由源自孝文帝厘定胡汉姓族的诏
令⑧。这应是当时通行的惯例。孝明帝熙平二年(517),江阳王元继抗议剥夺拓跋疏宗的祭祖资格,表奏曰: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卷八,第198ꢀ199页。
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81页。
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62页。
〔日〕谷川道雄:《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马彪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297页。
魏收:《魏书》,卷五○,第1120页。
魏收:《魏书》,卷二一,第584页。
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第247页。
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144页。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