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乃至于宋代理学脉络建构之推动,亦可得而见矣。①
结论
四
朱熹乾道三年丁亥(1167)八月走访张栻,讲学岳麓书院,往游南岳衡山,相与论学,彼此唱和,无私的气魄,
共同求道的决心,发为歌咏,裒集诗作为《南岳唱酬集》。朱熹《崖边积雪取食甚清次敬夫韵》云:“落叶疏林射日
光,谁分残雪许同尝?平生愿学程夫子,恍忆当年洗俗肠。”②一生志怀由此可见,两人彼此切磋,沟通无碍,融通
“静”、“敬”,辨析“中和”、“仁说”。于心体观察更细,于儒学更具自信,完成学脉联结,学术汇流,既是学人无私
最佳表征,更是理学成立关键。二程为道南与湖湘学脉的根本,周敦颐为二程学术的来源,由心性而及于太极,
建构学术正见,成就孔孟儒学体系,完成道统论述理论基础。朱熹与张栻深有自觉,因此张栻过世,家人请求朱
熹整理遗稿,情谊由此可见。朱熹费心思量,残稿当中,思以彰显张栻思想之精彩,期以无负于故人,其心天地
明鉴,日月可昭。③ 此于《四库全书总目》言之详矣,直言“醇儒心术光明洞达,无一毫党同伐异之私”④,然而后
人角度一偏,质疑朱熹掩没张栻学术,致使湖湘学术不传。⑤ 其实,以朱熹当时所见,湖湘学术不传另有原因,
云:
君举到湘中一收,收尽南轩门人,胡季随亦从之问学。某向见季随,固知其不能自立,其胸中自空空无
主人,所以才闻他人之说,便动。季随在湖南颇自尊大,诸人之多宗之。凡有议论,季随便为之判断孰是孰
非。此正犹张天师,不问长少贤否? 只是世袭做大。正淳曰:“湖南之从南轩者甚众且久,何故都无一个得
其学?”曰:“钦夫言自有弊。诸公只去学他说话,凡说道理,先大拍下。然钦夫后面却自有说,诸公却只学
得那大拍头。”⑥
陈傅良(1141ꢀ1203)永嘉学派既起,以道义先觉自居,“收尽南轩门人”,学者纷纷转而追求事功,湖湘学脉
最终掩没,朱熹此一观察,正可澄清后人疑惑。事实上,时势变化,门户消长,乃属正常,唯有突破个人偏见,剔
除歧义,存学术之纯粹,发扬学脉的精神,才是学者应有之信念,也才有学术传承的可能,宋明理学的成立,朱熹
与张栻堪为典范,有此了解,方能有助于理学正确的观察。笔者浅见所及,不敢自是,尚祈博雅君子有以教之。
[责任编辑:帅巍]
①
近人对于道统有诸多讨论,苏费翔考据朱熹之前,已有人使用“道统”一词,李流谦《澹斋集》中写与张浚书信,已言“至于承列圣之道统,振千
载之绝学”,张浚为张栻父亲,推断“道统”一词于张氏家族已是习用语汇;其次,张栻颇为关注北宋理学家祠堂,并且致力于将周敦颐加入二
程为核心的传承系谱当中。参见:苏费翔、田浩撰《文化权力与政治文化———宋金元时期的《中庸》与道统问题》,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第
8
6-88页。
②
③
朱熹《朱子文集》,第163页。
朱熹《朱子文集》,卷七十六第3813-3814页。《张南轩文集序》云:“敬夫既没,其弟定叟裒其故稿,得四巨编,以授予曰:‘先兄不幸蚤世,而其
同志之友,亦少存者,今欲次其文以行于世,非子之属而谁?’予受书愀然,……遽取观之,盖多向所讲焉而未定之论,而凡近岁以来,谈经论
事,发明道要之精语,反不与焉。予因慨念敬夫天资甚高,闻道甚蚤,其学之成就,既足以名于一世,然察其心,盖未尝一日以是而自足也。
…
…于是乃复亟取前所搜辑,参伍相校,断以敬夫晚岁之意。”按核内容,朱熹搜辑张栻晚岁的材料,相互补校,以证明张栻学术之精彩,但是
否删除早岁文字,并未清楚交代,朱熹本身尚且保留中和旧说材料,《延平答问》搜辑与李侗书信,未因感受未深而剔除,文献失收,未必可以
归责朱熹,补充张栻晚岁成熟意见,才是朱熹重点所在。
④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台北: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3378-3379页)卷一百六十一“《南轩集》四十四卷”提要云:“栻殁之后,其弟杓裒其故稿
四巨编,属朱子论定,朱子又访得四方学者所传数十篇,益以平日往还书疏,编次缮写,未及蒇事,而已有刻其别本流传者,朱子以所刻之本多
早年未定之论,而末年谈经论事,发明道要之语,反多所佚遗,乃取前所搜辑,参互相校,断以栻晚岁之学,定为四十四卷,并详述所以改编之,
弁于书首,即今所传淳熙甲辰本也。栻与朱子交最善,集中与朱子书,凡七十有三首,又有答问四篇,其间论辨龂龂,不少假借,如第二札则致
疑于辞受之间,第三札辨墓祭中元祭,第四札辨太极图说注,第五六七札辨《中庸注》,第八札辨游酢祠记,第十札规朱子言语少和平,第十一
札论社仓之弊,责以偏袒王安石,第十五札辨胡氏所传二程集,不必追改,戒以平心易气,第二十一札辨论仁之说有流弊,第四十四札论山中
诸诗吾未和平,第四十九札论《易》说未安,是从来许意思,未能放下,第四十五札规以信阴阳家言择葬地,与胡季随第五札,又论朱子所编名
臣言行录未精细,朱子并录之集中,不以为忤,又栻学问渊源,本出胡宏,而与朱子第二十八札,谓胡寅《读史管见》,病败不可言,其中有好处,
亦无完篇。又第五十三札,谓胡安国《春秋传》其间多有合商量处,朱子亦并录之集中,不以为嫌,起以见醇儒心术,光明洞达,无一毫党同伐
异之私,后人执门户之见,一字一句,无不回护,殊失朱子本意。”
⑤
⑥
参见:刘述先撰《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第171页;田浩撰《旁观朱子学:略论宋代与现代的经济、教育、文化、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2011年,第176页。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2961页。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