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泓宇
肖
建
蒋远胜社会资本与农民公共品需求的非正式表达
众所周知,选举投票安排是现代社会中重要的正式制度,而非正式制度是正式制度“嵌入”的前提和运行
保障。 自20世纪以来,中国研究学者跟随诺斯的概念(NorthConcept将乡村传统要素解释为乡村治理
①
)
“非正式制度”的一部分,认为农村公共品供给属于内生型供给,项目制也必须依赖非正式手段进行群众动员
以缓解农村公共品决策中的“集体选择困境”。② 实际上,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普遍受到诸如非正式权威、非
正式组织、嵌入式官员、非正式关系等非正式制度的影响。 相应地,个体对公共品供给真实需求也存在着
非正式的表达路径。事实上,政治学文献中已经部分涉及到相关概念。夏普(ElaineB.Sharp)提出了“公民
主动接触”(CitizenꢀinitiatedContacts),指公民为了自己、家人、合作者或大众利益主动与政府管理机构或其
他有实力的人联系,表达对某项服务或某个服务机关的不满或要求提供某项服务。 这里“主动接触”不仅
仅有选举投票行为,更多的是包容了非正式制度内容,比如呼吁⑤、冷漠、反叛⑥等。涂圣伟以“农民主动接
触”为核心概念,提出中国农民会在非正式场合“发起同政府官员或实权人物的接触”来完成对公共品需求的
表达。 这个过程也被称为农民参与对公权力代理人的“非正式问责”。⑧ 其实,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大量的
③
④
⑦
“
非正式影响者”。⑨ 这些影响者构成的组织的不平等关系,必然引致行动者之间的相互依赖,促成协商性交
ꢁꢂꢃ
换的达成。 为了实现农村公共品供给精确瞄准异质性农民的真实需求,了解农民对于公共品需求的真实
偏好,就有必要将研究聚焦到非正式表达机制上。
ꢄꢂꢁ
一个社会人的经济政治行为受到社会资本存量的约束。 社会资本决定了个体所面临的特定社会环境
ꢅꢂꢁ
和社会结构,进而决定个体面对特定市场交换的交易费用;通过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社会资本间接影响整
个共同体的集体选择。 比如社会资本对农民投票表达就有显著影响
其中社会信任、社会规范和社会
。ꢁꢂꢇ ,
ꢁ
ꢂꢆ ,
网络均对农民的正式政治参与有正面作用。 然而试图通过调整村庄内农民个体与共同体的社会资本禀
赋以适应正式表达方式,在短期内是难以实现的;反之,试图改进基层选举制度来适应当前农村的社会资本
存量,又存有极大的社会政治风险。因此,将关注重点转移到非正式表达路径上,恰能规避上述风险。社会
ꢁꢈꢂ ,
资本可以增强妇女的非正式支持系统ꢁꢂꢉ,对个体间非正式知识的转移也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ꢂꢊ , “
所以研究社
会资本与公共品需求的非正式表达”,可能有助于找到交易费用相对较低的一种优化路径,以适应中国农民
①
②
杨嵘均《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在乡村治理中的互动关系》,《江海学刊》2014年第1期,第130ꢀ137页。
何梦笔、王志芳《正确把握和理解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制度安排———评胡必亮教授新作<非正式制度与中国农村发展>》,《经济研究》2007年
第6期,第157ꢀ160页。
③
苏雪燕、刘明兴《乡村非正式关系与村级债务的增长》,《中国农村观察》2006年第6期,第50ꢀ61页。
④
SharpEB.CitizenꢀInitiatedContactingofGovernmentOfficialsandSocioeconomicStatus:DeterminingtheRelationshipandAccountingfor
It.AmericanPoliticalScienceReview,No.1,1982,pp.109ꢀ115.
⑤
DowdingK,JohnP,MergoupisT,etal.Exit,voiceandloyalty:Analyticandempiricaldevelopments.EuropeanJournalofPolitical
Research,No.4,2000,pp.469ꢀ495.
⑥
LipskyHJM.Outputs,Structure,andPower:AnAssessmentofChangesintheStudyofStateandLocalPolitics.JournalofPolitics,No.
2
,1968,pp.510ꢀ538.
⑦
⑧
涂圣伟《农民主动接触、需求偏好表达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效率改进》,《农业技术经济》2010年第3期,第32ꢀ41页。
陈捷、呼和那日松、周艳辉《非正式问责、社会嵌入式官员与中国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宗族的作用》,《国外理论动态》2016年第2期,第75ꢀ
8
4页。
⑨
肖唐镖《从正式治理者到非正式治理者———宗族在乡村治理中的角色变迁》,《东岳论丛》2008年第5期,第118ꢀ124页。
ꢁ
ꢂꢃ组织内部的不平等关系是权力关系,是集体行动领域存在着的最为普遍的关系形态,这种关系主要体现为人们在进行合作的过程之中彼此
协商、讨价还价、谈判、妥协退让等。详见:埃哈尔·费埃德伯格《权力与规则:组织行动的动力》,张月等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16年,第6ꢀ
9
页。
ꢂꢄ胡荣《社会资本与城市居民的政治参与》,《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5期,第142ꢀ159、245页。
ꢅꢂ〔美〕托马斯·福特·布朗《社会资本理论综述》,《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年第2期,第41ꢀ46页。
ꢆꢂ俞可平《社会资本与草根民主———罗伯特·帕特南的<使民主运转起来>》,《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年第2期,第21ꢀ25页。
ꢂꢇ孙秀林《城市移民的政治参与:一个社会网络的分析视角》,《社会》2010年第1期,第46ꢀ68页。
ꢂꢈ崔宝玉、张忠根《农村公共产品农户供给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嵌入性社会结构的理论分析框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9年第1期,第25ꢀ31页。
ꢉꢂ祝平燕《社会关系网络与政治社会资本的获得———论妇女参政的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第27ꢀ30页。
ꢊꢂ李志宏、李军、徐宁等《社会资本对个体间非正式知识转移的影响机制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9年第5期,第55ꢀ58、23页。
ꢁ
ꢁ
ꢁ
ꢁ
ꢁ
ꢁ
ꢁ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