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洋
大学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使命与担当
阎光才教授和吴寒天博士在题为《大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的主题报告中指出,大学作为文明和知识的载体及传播者,
成为未来文明的重要建构者和“共同体意识”的传播者,并参与解决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重大挑战,但大学需要在观念和立场上
实现双重转变,才能通过传播知识与促进文明对话为全人类带来共同福祉;为此,我国大学要做到从借鉴和吸收西方先进经
验,到与域外文明平等对话,进而“反哺”人类共同体,成为传播创新和实现文明间对话的载体,而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大学对
固有传统加以反思,以弘扬人类共同利益为己任,从而实现价值取向与发展愿景的自我革新。
知识与教育是大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连接点。大学的根本使命在于教育未来人才适应时代变革,创造新知识
来解决人类面临的难题和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李松林教授在题为《以类主体教育构建人类教
育共同体》的主题报告中指出,习近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既是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来考察人的全面发展,
又站在人类和平发展的战略高度,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来诠释人的全面发展;他指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核心价值,大学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使命就是要共同探索与构建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而全面发展教育的终极目的是
培养完整主体性的人,全面发展教育的价值选择是类主体教育,即既强调个体间的整体性但又不压抑个体的自主性与独特
性,既强调个体的自主性与独特性,但又不追求对自然和他人的支配和占有,既强调群体性与共同性,但又追求多元与共生。
二
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需要的大学治理、创新与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40条提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治理结构”,
因此,高等教育现代化首先是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要求大学治理既要推动国际化和国际高等教育接轨,又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强化大学内部治理。
《
“
中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即将迈入普及化时代,大学尽管办学层次、类别多样,但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应该从自身
实际出发,既要满足本土多元需求,又主动承担服务国际社会发展的时代责任,促进全球社会发展,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方案
和实践路径。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马陆亭研究员在题为《大学的办学多样与价值相向》主题报告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
正迈向普及化,发展将更多样,高等学校虽然使命有不同,但却相向而行,共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
力智力和文化理念支撑;他指出,我国高等教育是办学多样和价值一致的统一体,在大学发展、办学、管理中需要坚守以公益
性、决定性、创新性以及开放性为鲜明特征的核心理念。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卢晓中教授在题为《基于人类命运共同
体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体系构建: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构建》的主题报告中指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应超越单一的“民族
国家利益”,以更加开放、更加自信、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全球教育共同体,寻求在进一步对外开放过程中创造性地为全球教
育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实现共同发展和合作共赢;为此,他指出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体系的
构建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基于普及化高等教育时代的多元逻辑,注重如何使不同层次和类别高校都能得到更均衡
更充分发展,二是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的均衡化需要,应当更多兼顾均衡原则,需要将更多的资金投到相对处于较不利
的地位的高职院校、西部高校中去,切实扩大办学自主权尤其是地方办学自主权,三是基于迈入普及化高等教育时代的中国
高等教育体系的实践逻辑,即不仅只是考虑中国国内的内部体系,还要考虑到如何在一个全球性的体系中彰显中国高等教育
的特有价值,兼顾本土性和世界性的共荣。
大学本身就是一个伦理共同体,大学治理既要构建在制度化、规范化的基础上,又要高于技术层面、蕴含价值取向和道德
责任,最终走向重德趋善内涵发展之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管培俊在题为《中国大学校长的职业化》的主题报告中指
出,大学的书记、校长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旗帜、标杆,大学校长职业化是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题中应
有之义;他提出实行以“年薪制”为主体的大学校长薪酬制度,促进校长职业化发展;他指出校长要志向高远,学校才会远离急
功近利,才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不负大学的使命担当。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熊庆年研究员在题为《大学的理性之
治与德性之治》主题报告中指出,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是大学的崇高使命,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来建设世界一流
大学,既是中国大学理性的选择,更是中国大学的时代担当;他强调理性之治是中国大学担当使命的制度基石,而德性之治则
是中国大学担当使命的精神梁柱,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不只是理性的,更是德性的,德性之治的要求是尊重主体、
激发主体性,在担当使命的实践中实现大学治理现代化,而建立和完善成熟而定型的大学学术制度是大学新使命担当的必要
条件。
构建科学的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和不断提升治理能力,是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王英杰教授在题为《国际化、价值观与大学治理制度改革》中指出,大学治理制度的构建
要在国际化视域下,坚持“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价值观基础,把国际化渗透到大学治理方方面面,确保二者有机融融合并
具有可持续性,从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提供战略性的服务;他还指出要从现代大学治理的传统出发,构建共同参与的大
学治理制度,该制度成功的关键是在制度保障下的教师和行政广泛的、永无止境的交流与沟通。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别敦荣
教授在主题报告《论我国大学治理》中,从大学治理的性质、目的、模式、策略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大学治理,指出战略规划是大
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