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云
吴美林重返经典之路———杜威教育思想研究70年论略
现代人、现代世界和现代社会生活,始终“孜孜不倦地探索现代教育”①,“开启了现代教育的先河”②。凡着眼以
教育构建现代社会生活者,必然回到杜威教育思想这个伟大的起点,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行。
杜威教育思想批判概述。新中国成立后,适逢新旧意识形态斗争,不少知名学者加入杜威教育思想批判这
场重要“战役”。根据掌握的文献来看,大致是《人民教育》打响了批判的第一枪,该刊1950年发表《杜威批判引
论(上、下篇)》,运用马列主义社会理论剖析杜威教育哲学,引发了此后声势浩大的教育思想斗争。从时间上
看,杜威教育思想批判一直持续到“文革”之前,1956年达到高潮,此后批判文章逐渐减少,至“文革”时期则完全
归于沉寂。“文革”期间的沉寂,原因大概有二:一是“文革”期间大多数学者不得不停止研究,杜威教育思想批
判毕竟是一项专业工作,非专业人士无法继续下去;二是“文革”时期的教育政策与杜威注重生活与实践的取向
形似,无人再继续批判。从主题内容上看,批判从杜威教育哲学思想到某一方面具体观点,涉及“教育的作用”
“教育目的”“教学论”“儿童中心主义”以及“学校即社会”等,主题逐渐拓宽,内容逐渐丰富。从对象上看,批判从
单纯的杜威教育思想到受其影响的国内教育学者及其教育思想,涉及陈鹤琴“活教育”、胡适教育思想等,逐渐
向“旧教育”及其构建者延伸。
政治批判与去经典化。不同于重在学理分析与合理性界划的学术批判,政治批判多以立场区分敌我,再将
阶级斗争的言辞,例如“流毒”“腐朽”“法西斯”等加诸“敌方”。此类批判以立场分析、“敌我”分辨为前提,往往不
容批判对象申辩,申辩即是“狡辩”“强词夺理”,旁人更不敢冒着被归入“敌人”阵营之险而对其辩护。其时,随
着“杜威的理论,立场是反动的”这一声宣言,批判杜威成为“新旧思想战线上的一个重要战场”。③ 此后,杜威被
扣上“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御用学者”的帽子,其教育思想被视为“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产物”,
“
具有很大的欺骗性,流毒极广,危害极大”。④ 政治批判迫使人们选择立场,同仇敌忾,原来被奉为经典的理论
思想一旦被置于“反动”立场,瞬间成为谈之色变、人人唾弃的糟粕。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之下,在严酷的敌我斗
争之中,在恐怖的生死存亡之前,杜威教育思想被毫无悬念地赶下了经典的神坛。其间,不但罕闻秉持公论的
⑤
申辩,与之关联至深的“我方”人员也不得不通过解释与杜威教育思想的“不同”,甚至“本质区别”来表明立
场⑥
。
二
“再评价”与重启经典化
“再评价”以驳政治批判。政治批判重立场划分而轻理论分析,大多不及内里,不能从学术逻辑上驳倒对
象,一俟社会生活发生转换,立即有人对其重新评价。20世纪80年代初,学界兴起杜威教育思想“再评价”。起
初,人们只是策略性地将杜威的政治立场与学术思想剥离开来,认为就“阶级立场、政治思想态度而言,杜威是
个颇反动的人物;而就他一生所作的不懈努力,就他超人的才思和取得的成就而言,他又是个可敬的学者、思想
家”。⑦ 杜威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虽然是唯心的实用主义,但仍然具有一定符合教育规律的合理性,我们应当采
用“扬弃”的方法,去其糟粕,取其合理的一面。 随后,人们才大胆地对杜威的教学论思想、教师观、儿童观、课
程论等在批判中受到的不当评价予以反驳。“再评价”首先推翻杜威“否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的罪状,
认为杜威所倡导的是一种新教育,教师在其中自然该有新的形式。 尽管杜威十分强调儿童,但绝不属于以往
⑧
⑨
ꢃꢂꢁ
所批判的“儿童中心主义”,与之相反,从教育目的和性质的论述来看,他实际上是“社会中心”论者。 在教材组
织上,杜威不是只注重儿童的“经验”“兴趣”,并非仅强调教材的心理程序而否认逻辑程序,而是主张两种程序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单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前言,第16页。
刘方明、王达宁《试论杜威教育思想的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2期。
曹孚《杜威批判引论(上篇)》,《人民教育》1950年第6期。
郭道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批判》,《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第3期。
柳之榘《陶行知教育思想不同于杜威三论》,《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4期。
陈汉才《浅析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的本质区别》,《华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4期。
张小平《从杜威到布鲁纳———看美国教学论思想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3年第1期。
袁锐锷《杜威的课程论探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3期。
张伟俊《杜威的教师观述评》,《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1期。
ꢁ
ꢂꢃ杨汉麟《试论杜威的教育观与儿童中心主义的原则区别》,《教育研究与实验》1985年第1期。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