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破。这包括在早期国家的形成、商周封建、春秋诸子、秦汉宗教与思想、魏晋国家体制、唐宋社会变革、明清中
西交流、科举制度、内阁制度等方面提出的新观点和新理论以及相关问题的研究的深化。一是研究资料、内
容、方法和研究领域的不断创新。近年来,考古发现、出土文献、古文书、墓志、族谱等资料大量涌现,以新资
料发现和研究为基础,新领域和新学科得以开辟和拓展,如环境史、海洋史、城市史、区域史、灾异史、人口史、
社会保障史、水利史、出版史、家族史、家谱史等,为研究和认识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
间。而这些对史学史研究者的素养和知识体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史学史研究的反思特质,意味着它将批判地继承史学遗产、借鉴历史记忆中的经验教训,在整体上推进
史学研究。而这种推进应当与其他史学学科一起来完成。
五
在史学评论尤其是当代史学评论中引导史学的自我反省与批评
如前所言,从史学史学科性质来说,史学史所做的工作是较高层次的,具有总结、批评与反思的特质。白
寿彝指出:“所谓史学工作是自觉的活动,就是说,作为史学工作者,史学史的工作就是要批判、总结我们这个
行业的成就。”①在中国史学史学科建立的早期,史学评论、史学批评已被引入史学史研究,杨翼骧先生将史
学批评作为史学史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明确指出:“史学批评是指对于史学领域的各种工作的批评,如对于
史料的选择与组织,史书编纂的体例与内容,记载的是否真实,历史观点是否正确,史学思想是否正确,史学
发展的趋势如何,等等。任何一门学科如果没有批评,就不易有很快的进步,所以史学批评是推动史学进步
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②这是20世纪60年代史家的学术眼光。80年代,他将“史学批评”扩展为“史学评
论”,还对历史评论和史学评论作了区分:“史学评论是指对史学本身主要是历史著作的评论而不是历史评
论,即不是评论历史事件的史论,裴松之、刘知几、章学诚等都是著名的史学评论家。”③新世纪,乔治忠对作
为史学史内容的史学评论和功能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解析。他认为,史学评论是史学史学科的一个研究手段,
也是史学史研究的一项内容,史学评论的问题涉及历史观、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的各个方面,是一项综合的
工作;相对于一般专业的史学评论,史学史角度的史学评论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等到矛盾现象充分展开,背景
原因更多显现,因而能够观察得更加全面,对于历史学较大问题应当并且可以追求最终的裁决水平。 史学
史研究做出的史学评论,需要在更宽广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
④
新世纪开展史学评论的实践聚焦于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史研究》杂志社创办国内
第一本历史研究学术评论杂志《历史学评论》,其间,力倡在认真梳理学术研究脉络和把握时代脉搏的基础
上,思考史学发展的大势,探讨理论和方法的建立及其运用于具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立足学术前沿,分析各
种学术问题出现和研究的态势,以及学术现象变化的趋向。 其中,李振宏《六十年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思想
进程》通过对历史学自身思想状况进行深入解剖,梳理了六十年中国史学发展的历程,堪称史学评论的典范
之作。由于种种原因,《历史学评论》止步于第一卷,但它在历史学界激动的潮流却经久不息。中国历史研究
院成立后,历史研究杂志社新增的一本刊物就是《历史评论》,它的影响我们将拭目以待。
⑤
这里谈的虽然是刊物建设,但史学评论也将成为中国史学史学科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中国史学史作为
一个成熟学科,它对史学活动审视的时段将接近当下,当代史学评论不但会成为中国史学史研究工作的一部
分,史学史研究也需要对其提供理论阐发和支撑。随着当代史学史研究成为趋势,当代史学评论将在引导史
学的自我反省、自我批判中成为历史学前行的动力。
时代变革和中国人民伟大历史实践的发展,迫切需要史学观念的创新、价值理念的创造和史学话语体系
的构建。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为中国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构建指明了基本的路径和方
向,那就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
①
②
③
④
⑤
白寿彝《在第一次全国史学史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国史学史论集》,第406页。
乔治忠、杨柳整理《杨翼骧先生中国史学史手稿存真》,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3页。
乔治忠、杨柳整理《杨翼骧中国史学史讲义》,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5页。
乔治忠《中国史学史学科体系的思考》,《学术月刊》2012年第1期。
彭卫《<历史学评论>发刊词》,《历史学评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3页。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