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卷第5期  
2
0199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46,No.5  
September,2019  
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年:  
7
0
经验挑战与展望  
1
2
刘雨露,黄敏  
(1.成都文理学院经济学院,成都610401;2.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成都610101)  
摘要:辩证分析70年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阶段性特征,提炼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历史经验,准确把握新  
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新变化新特征,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工作方法,面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农业农村发  
展的新任务,理清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四大难题”,提出明确一个根本”,坚持一个核心”,协调二元关  
”,兼顾二维目标”,用好三块钱”,育好三类人”,强化四项服务”,助力四化互动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新中国成立70;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9)05-0106-07  
收稿日期:2019-07-15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土地承包期延长30年对西部农地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SC18C034);四川省农  
村发展研究中心项目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机制创新研究”(CR1911)。  
作者简介:刘雨露(1978—),,四川仁寿人,成都文理学院经济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研究;  
黄敏(1984—),,四川广汉人,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农村土地制度研究。  
土地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和发展之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四梁八柱中的基础和  
关键所在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我们面临的矛盾更加复杂,既有过去  
长期积累而成的矛盾,也有在解决旧矛盾过程中新产生的矛盾,大量的还是随着形势环境变化新出现的矛  
农村土地深化改革过程中的行为主体千变万化,涉及到的利益关系千丝万缕,面临的问题也更加错综  
复杂本文试图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70年来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深入了解农村土地改革工作中的现象和  
本质形式和内容,辩证分析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同阶段的新变  
化和新特征,使理论研究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在此基础上,基于新时期农村深化改革的各项需求,理清农村  
土地制度深化改革所面临的新挑战,并展望农村土地制度深化改革的攻坚方向,以期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  
践和理论提升方面有所贡献。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70年的简要历程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推动了农村土地制度  
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本文按照农村土地产权的权属差异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土地改革历程划分为四个  
阶段,分别为农村土地农民所有制阶段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阶段家庭联产承包经营阶段农村土地三权  
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求是》2019年第1,1-8。  
106  
刘雨露  
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70:经验挑战与展望  
分置改革新阶段。  
)农村土地农民所有制阶段  
(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按照194710月开始实施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我国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  
,并于1950628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再一次  
强调了农民土地所有制的法律地位。1954920,《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农村土地农  
民所有的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农民对土地房屋以及其他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受国家法律保护农村土地农  
民所有制的确立,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适应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彻底瓦解了中国  
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为新中国经济复苏奠定了重要的制  
度基础。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阶段  
农民土地所有制建立后,全国大部分区域农业生产逐步恢复,经济总体情况得以好转,但也有部分区域  
恢复生产面临着劳动力耕畜和农具极度缺乏的实际问题部分地区为了避免农田荒废,自发采取了生产互  
助的劳作形式,包括劳动力互助耕畜和农具共用等简单形式的合作然而,由于农民自发组织的劳动合作  
收益范围有限,加上农业生产的特殊周期性和时效性,许多地方仍然存在因耽误播种收割期而导致农业生  
产损失的现象。19511215,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肯定了农民  
的合作互助生产形式,并建议农业生产由农民个体向集体转变,鼓励集体组织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组织调配的  
积极作用之后,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全国迅速推广,名义上,农民仍然保留对土地的所有权,但实际上由  
合作社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生产,农民不得自由流转土地使用权或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农村土地制  
度过渡到集体所有制时期。  
()家庭联产承包经营阶段  
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按照一平二调的方式进行收益分配,农民生活则按照大锅饭的方式维持,  
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经济总量增长疲软,亟需打破旧的农业经营体制,激发农业生  
产新动能为了改善生产生活现状,各地农民自发进行了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改革探索,群众的  
大胆探索在实际生产中产生了显著的成效。1980ꢀ1985年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通知,逐步肯定了  
包产到户的群众自发性制度创新,并在全国进行推广从农村土地的性质而言,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基本性  
质没有改变,但农民获得了对承包地的承包经营权,农民按照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自己的的分配  
原则获取农产品收益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建立再一次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极大地  
提高。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制度创新  
20,城乡二元经济体制逐步被打破,“两权分离的农村土地制度弊端不断显现在资源环境  
硬约束”、生态系统超负荷的背景下,农业污染问题加重,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加大;在农产品价格天花  
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的背景下,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减弱,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更  
加突出;在经济发展动能转换的背景下,依靠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的空间收窄,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  
性收入增速放缓近年来,国家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探索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改革的微观传导机制,优化农民生产行为,增强农业从业主体的行为动力和发展活力。2014,农村承包地  
三权分置的制度探索正式启动,突破了农业经营权的流转限制,有效遏制了农地抛荒撂荒的现象;2018  
,以满足农民追求土地财产价值诉求为目标的农村宅基地制度探索拉开帷幕,“三权分置的理论制度创新  
并非一蹴而就,该理论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是对现行农地制度的继承和发扬,其目的在于实现公平与效率  
的统一①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70年的历史经验  
陈锡文韩俊中国特色三农发展道路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65。  
10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为谁改革为何改革如何改革始终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逻辑主线总体而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适应了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人口流动所引起的农村土地要素与劳动力要素重新配置  
的需求,适应了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催生的土地功能多元化与价值显化需求,对农业农村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起  
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不同时期的具体任务和改革目标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改革的总  
体方向是确定的,而且各时期的改革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无论哪一阶段的制度变迁,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都  
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与方向,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经验。  
()坚持公平与效率辩证统一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观强调公平与效率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公平观具有阶级  
动态性和生产性,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现公平的前提条件,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  
实现真正的公平效率则是劳动过程中的一种变化,这种变化能缩短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  
,使使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公平与效率的协调始终  
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农村土地制度也与时俱进地调适着各项改革措施近年来,城乡  
二元经济发展格局逐渐被打破,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政策目标逐步由以保障农村社会稳定转向赋予农民更  
多的权利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公平和效率,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历程,我国在协调农村土地制度公平与效率的内在关系方面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始终致力于寻找公平效率之间的平衡,在追求更高效的制  
度安排以创造更多物质财富的同时,追求农村生产资料和物质财富的公平分配以体现和谐的农村社会关系。  
公平性方面,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土地制度的初衷是消除两极分化,从而实现维持社会秩序稳定保护农民切  
身利益的政治目标因此,尽管农村土地制度不断变迁,但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关系始终维持福利保障的公  
性质,农村土地在权属性质上也倾向于维护这种平等关系的社会福利资源效率方面,改革开放以后,我  
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客观要求要素流动更加自由效率提升更加显著,这就要求市场这只看不  
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但同时又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在效率提升中防范风险。  
()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核心地位  
1
874年  
,马克思在《<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中首次提出集体所有制的思想,主张从  
农民土地私有制向集体所有制的过渡”,也同时提出了这种过渡的办法应该是让农民自己通过经济的道路  
来实现这种过渡”。实际上,正是人民群众自发性制度变迁需求,推动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不断发展和  
完善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从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不许分田单干”,默认包产到  
”,再到肯定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实践证明,农民自发的通过经济的道路来  
实现向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转换是成功的,也印证了马克思关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过渡方式的科学性。  
作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经济制度,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蕴含着社会主义性质与产权制度效率的双  
重逻辑,这种政治逻辑与经济逻辑的冲突成为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发展与完善的隐性矛盾。20世纪90年代  
21世纪初,学界聚焦集体产权界定模糊产权主体虚设等问题,在认识上产生了重大偏差,曾出现了一  
股土地私有化思潮,认为在集体所有的制度框架下,家庭承包责任制只能刺激农民在传统生产方式下达到近  
似的X低效率;一些较为激进的学者甚至提出土地私有化时间已经成熟,土地制度改革不能再拖延的  
郭威王声啸张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平观与效率观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经济学家》2018年第10,23-3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24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主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3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8,人民出版社1964,144。  
胡小平钟秋波新中国农业经营制度的变迁》,《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50-57。  
杨晓凯中国改革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关于土地制度改革》,《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5,1-12。  
108  
刘雨露  
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70:经验挑战与展望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农村社会经济  
发展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农村土地实行集体所有制仍然是社会  
主义公有制在农村的基本表现形式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中央始终毫不动摇地坚守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的改革底线,确保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特别是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农村  
土地集体所有制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制度改垮了”。这实际上捍卫了农村  
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制度根基,规避了土地制度改革越轨行为,稳定了农村的生产关系,为进一步增强农村  
土地制度的灵活性释放农业农村生产力创造了前提。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制度供给导向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始终以人民立场审时度势地做出调整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消  
除封建剥削,全国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在土地革命的经验基础上将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为  
进一步解决当时农户生产分散人畜农具不足等现实困难,农村土地的经营方式从农民个体经营转变为互助  
合作经营,农村土地制度由农民所有转变为集体所有;为了解决人民公社时期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的问题,  
将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变为农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了适应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的  
土地财产价值诉求,“三权分置的重大制度创新为赋予农民更多权利提供了制度基础习近平提出的创  
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时代发展理念,其根本落脚点在于共享”,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  
成果”。唯有如此,才能进一步调动全体人民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实现依靠人民创造历史  
伟业”。  
在农村土地改革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制度供给导向面对  
农民打破三级所有的人民公社制度构建包干到户制度的变革需求,农村土地制度及时地调整制度供给  
导向为了维护农民土地权益,确保家庭经营制度的基础性地位,党中央强调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土  
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极大地稳定了农民土地生产经营预期学界对这种以柔性制度供给实现农民利益保  
护与利益发展的制度供给方式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为一种高效的政策补位”,对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发  
挥了巨大作用,为唤醒农村和农民沉睡的资源价值创造了制度条件④  
()坚持问题导向的适宜性改革思路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进程满足了不同时期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差异性需  
,充分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制度效率提升倒逼改革的科学路径新中国成立之初,通过农业  
合作化形成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制度格局事实证明,这种借助行政命令而非经济联动的办法实现的制  
度变迁,背离了农民组织合作的初衷,无法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要求。1978年改革开放大幕揭开,邓小平  
同志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全党全国开展工作的第一要务,但同时也强调工作的目标是消灭剥  
,,为了打破人民公社遗留下来的体制桎梏,党的十三大提出在促  
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有效解决了当时农业生产发展乏力农民生产积极性不足农民生活水  
平低下的现实问题,对改革开放后农村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对新时期两权分离的农  
村土地制度与显化土地财产功能价值方面的制度矛盾,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开始由两权分离三权分置”  
这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大创新,不仅顺应了农民群众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  
,还激活了农村土地资产纵观我国农村土地制度70年的改革历史,耕者有其田的农村土地所有制  
到人民公社的集中生产,包产到户的积极推行到稳定承包经营权”、“鼓励经营权流转”、“农村集体土地  
彭海红警惕土地私有化思潮对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冲击》,《红旗文稿》2016年第7,12-2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39。  
马池春马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双重维度及其调适策略》,《中国农村观察》2018年第1,24-35。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136。  
杜伟黄敏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12-16。  
10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确权的制度调适,再到实施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制度创新,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的适  
宜性改革思路。  
农村土地深化改革面临的四大挑战”  
近年来,随着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保障生态建  
保护耕地资源保证农民持续增收保持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任务,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  
面临着四大挑战”。  
()农地流转增速下降影响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进程  
现阶段,农地流转释放出增速下降的重要信号浙江上海江苏黑龙江等省市相继进入农地流转速度  
下行通道,全国农地流转增速迎来拐点”。而农地资源还远未达到规模经营水平,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任务十  
分艰巨抑制农地加速规模流转的主要因素来自于收益生产条件机械化水平的不足经营收益方面,  
201816,农产品价格同比上涨仅3.5%,市场价格仍处于低位,价格调控政策滞后效应明显机械化  
方面,我国适宜种植的土地分散,农机科创动力不足,“无机可用”、“有机难用的问题在广大种植区域,特别  
是丘陵地带普遍存在机械化不足抑制农地规模经营成本优势的显现,制约土地流转规模,进而抑制农地生  
产率生产条件方面,农业税全面取消后,村集体财政自主性降低,公共服务的自主供给能力不断减弱,在一  
些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地区,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农地流转项目甚至出现了有供无需的情况职业分化使  
农户间的生产合作越来越难以达成,原有农业互助合作体系逐渐化解,农业水利灌溉机械化推广成本陡增,  
农地经营难度加大。  
()农村集体土地资产与农民收入结构不匹配  
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测绘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底,全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拥有各类土地资源66.9  
亿亩,账面资产2ꢁ86万亿元,然而,大多是死资产”,资源利用提升空间巨大,农村集体土地资产亟待盘  
但工商资本参与农村土地市场交易倾向于一次性租金锁定,对农民权益保障不充分从趋势上看,2014  
2018,1788%下降至86%,农民增收迫切需要拓宽新渠道寻  
找新动能从收入结构上看,2017,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净收入为303,仅占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  
,
是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净收入的93%从农地经营权流转来看,现阶段农民财产性收入增收的主  
2ꢁ2%  
要渠道是农地经营权流转,现阶段的农地流转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农户通过土地流转,收取租金,租约一  
般长达1020,土地后期的增值收益与农户无关;另一种是社会资本牵头成立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  
农业产业化组织,工商资本一股独大,农户无话语权可见,盘活农村沉睡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优  
化农民收入结构,实现可持续增收的任务仍然艰巨。  
()面临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用地紧张的双重压力  
长期以来,农村为城镇化工业化建设用地供给做出了巨大贡献,大量建设用地指标从农村流入城镇,导  
致农村建设用地紧张以四川省洪雅县为例,根据洪雅县统计局提供的数据,该县以集体征收方式征收农村  
土地11003,其中用于三农建设发展用地1586,仅占14.4%。面对农村建设用地供给紧张的局面,农村  
基本农田的保护工作也面临诸多现实压力同时,受到成本收益抑制,农民种粮积极性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提  
,许多资本下乡的农地流转项目面临生存压力”,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非农化”、“非粮化倾向,基本农田  
保护任重道远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允许省域内跨县域调剂补充耕地指标,导致大量基本农田置换到了农业  
,部分山地荒地河滩地摇身一变成了基本农田,被村民称为基本农田上山下河”。党的十八以来,党中  
央在农地保护与建设用地指标调控上进行了诸多政策试点,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但大面积推广应用存在困  
。  
韩长赋主持召开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部际联席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强调聚集工作重点加强部门协作按时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  
度改革各项任务》,2019314日发布,2019315日引用,http://www.moa.gov.cn。  
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获取的相关数据计算所得其中,2014ꢀ2017年数据为年鉴数据,2018年数据为  
《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  
110  
刘雨露  
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70:经验挑战与展望  
()放活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风险防控亟待完善  
全国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自2015年初启动以来,放活宅基地使用权成为各地农村宅基地制度  
改革的主要做法,以租赁形式为主的农村宅基地及农民房屋流转交易日趋活跃,在盘活农村宅基地资产彰  
显农民宅基地和房屋财产权利的同时,也暴露出宅基地使用主体改变土地功能扩张与农村集体公共资源有  
限的现实矛盾一是与农村公共设施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伴随农村宅基地及地上房屋租赁交易发生频率  
的增加,大批以经营客栈和餐饮为主的外来经营人员不断进入,产生了大量的用水用电和用车需求,导致农  
村集体原本用于农业生产生活的公共设施供求失衡,引发周边农户用电用水紧张村庄拥堵频发等问题二  
是与农村生态承载量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伴随民宿客栈文化的兴起和乡村度假需求的增长,许多外来租  
客出于对经营利润的追逐,大规模改建扩建农民房屋,导致村庄传统民俗文化遭到破坏,商业经营所产生的  
大量污水垃圾未有效处置,导致排污系统难以负荷,对当地农村生态承载量造成了严重威胁,不利于乡村经  
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新时期农村土地制度深化改革的展望  
意愿的制度供给和实际的制度供给通常存在差异,制度均衡在一般情况下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制度非均  
衡则成为现实经济中的常态,制度变迁实质上是对制度非均衡的一种反应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正是促进制  
度向均衡状态趋近的一种动态行为下一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应树立更高远的改革理念,确立更开放的改  
革思路。  
()明确一个根本”,坚持一个核心”  
一是明确农民权益不受损的改革根本农村土地制度深化改革必须明确以农民为根本,切实保障农地  
经营者的土地权益完善各类农地经营者权益保障律法,培育农地经营合作组织,让愿意经营和有能力经营  
农地的新农民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以盘活农村土地三权为目标,探索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多种有效实  
现形式,建立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和股权量化制度,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增强农  
民话语权,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优化农民收入结构二是坚持发展农地适度规模的工作核心我国农业不  
适合走欧美发达国家的大规模经营模式,应进一步推动土地经营权规范畅通流转,带动小农户发展适度规  
模经营,建立健全乡村产业用工制度,优先吸纳小农户就近就地务工就业;针对农地流转中的诸多抑制因素,  
需要优化要素流动与配置,缩短农地规模经营发展周期。  
()协调二元关系”,兼顾二维目标”  
一是协调农户与工商资本的关系在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农业经营者需要通过规模化和组  
织化提高市场议价能力,通过农业技术创新的引入和扩散提高产品供给质量完善工商资本下乡的资格审  
项目审批和风险保障金制度,构建资金流向乡村留在乡村的长效机制探索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多种  
有效实现形式,形成工商组织农户共进共富共舞的新局面二是兼顾公平和效率双重目标优化政  
府管治市场配置协同运作,强化集体组织对农地流转的指导干预,建立闲散农地收储机构,鼓励本集体  
农地集中连片流转明确土地承包期内的配置权应属于农户,资本技术企业家等外部要素与农村土地  
的结合需遵循市场原则,并接受相应的契约约束健全农产品市场运营体系,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  
提升农地经营收益空间,保证农地流转效率。  
()用好三块钱”,育好三类人”,念好三字经”  
一是用好财政金融社会三块钱”。用好财政专项资金,打通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融资途径,细化引导  
城市工商资本下乡的政策举措,构建资金流向乡村留在乡村的长效机制,让农村聚财气改革有底气二是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科技人员返乡农民三类人”。打破传统观念,鼓励具有农业科技知识和农业种植  
经营技术的人员到农村发展新型农业,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为农业农村的优先发展积蓄人力资本三是念好  
绿三字经,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注重农业生产质量的提升,生产优质的农产品,贯彻绿色发展的  
全新观念,为农业发展创造产销结合的新型交易平台,鼓励新业态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发展和推广只有让农  
业有效益农民有收益,才能推进要我护田我要护田转变,形成兴农护田的长效机制。  
11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强化四项服务”,助力四化互动”  
一是强化产业对接风险规避平台建设设施完善四项服务”。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项目与农  
地流转经营之间的有效对接,减少无效供给,增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红利辐射范围;提供农地流转风险  
规避服务,对流转出去的土地进行监督管理,及时掌握村组农户土地流转信息,降低农地流转纠纷发生率;建  
立健全农地流转平台,整合各地各类农村产权交易所服务平台信息中心等服务资源,建立网络状多功能  
的农地流转中介服务体系;完善农地经营基础设施,特别是丘陵地区水利灌溉设施,提高农机农具技术研  
发投入,切实提升农地规模经营效率二是助力农业机械化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四化互动有序推进。  
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第一步,应下功夫提升农机普及率,体现农地规模经营成本优势,激发农业规模  
经营内生动力,促进农地可持续流转农业分工加速转型,加快农业生产专业化进程,不断优化各类资源要素  
配置效率,形成四化互动的良好局面,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三权分置”、“增减挂钩等为融通渠道,打  
通农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改革,统筹农地征地宅基地经营性建设用地农村四块地整体改革唯有如  
,才能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使其成为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助推现代化目标实现的核心动力。  
Researchon70Years ReformofRuralLandSystem:  
Experience,ChallengeandProspect  
1
2
LIUYu-lu,HUANGMin  
1.SchoolofEconomics,ChengduCollegeofArtsandSciences,Chengdu,Sichuan610401;  
(
2
.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SichuanNormal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0101,China)  
Abstract:Thispapermakesadialecticalanalysisofthestagecharacteristicsoftheruralland  
systemreforminthepast70years,extractsthehistoricalexperienceoftherurallandsystemre-  
form,andaccuratelygraspsthenewchangesandcharacteristicsofthedevelopmentofproductive  
forcesinthenewperiod.Underthebackgroundofruralrevitalization,thispaperclarifiesthe  
fourmajorproblemsofthenewroundofrurallandsystemreformaccordingtotheworking  
methodofintegratingtheorywithpractice.Finally,thispaperputsforwardspecificideasto  
deepenthereformofrurallandsystem,namely,puttingforwardaonefundamentalpolicy,  
adheringtoonecore,coordinatingdualrelations,takingtwo-dimensionalgoalsintoac-  
count,makinggooduseofthreedollars,raisingthreetypesofpeople,strengtheningfour  
servicesandhelpingthereformthinkingoffourinteractions.  
Keywords:rurallandsystem;70yearssincethefoundingofthePRC;ruralrevitalization  
[责任编辑:钟秋波]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