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忠敏微文本叙述的声音机制及其象征意义
浦江上游死猪漂浮”事件①可以看出,此处隐含作者的意识并非要宣扬文本所示的“幸福”生活,而是传达对
环境污染的讥嘲与不满之声。来自“北京人”“上海人”和隐含作者的三种声音重叠共存,共同构成了对北京、
上海两地的“幸福生活”的全面反讽。
叙述自我和经验自我的分化可能造成叙述声音冲突。如:“在景区游玩不慎落水,呛了几口水之后我大
声呼救,游人却都无能为力。关键时刻,一只热心的猴子爬上树梢,向水中的我伸出了猿手。”②“我”既是叙
述者又是人物,这里的“我”看起来是同一个人,但实际上是两个“我”:经历落水的人物“我”和回顾这个经历
的叙述者“我”。叙述者“我”本是叙述声音的源头,但实则放弃了对于声音的控制,而以经历者“我”的身份来
回忆落水事件。叙述者“我”在对过去的“我”进行旁观时又加入了作者“我”的意识,将“热心的猴子”作为事
件的参与者和旁观者,因此,叙述自我、经验自我和作者意识在故事层和话语层之间产生了偏离。该微文本
中包含叙述自我、经验自我和作者的声音,形成话语权的争夺和对抗的多声混合。此外,叙述者和受述者分
裂也可以形成声音冲突,如:“中国国足都赢了,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③经典故事的戏仿创作也可让作者
与文化传统之间形成声音冲突,如有人问夸父追上太阳的诀窍:“‘夸父,您历尽千辛终于追赶上了太阳,有什
么秘诀吗?’‘一定要在周一出发。’‘为啥?’‘那天最长’。”④作者戏仿神话故事,将“追上太阳的诀窍”与“周一
时间最长”两件毫不相关的事情设置在凡人与夸父的对话之间,不是为了凸显夸父的精神,而是以“漫长的周
一”来戏谑现代人充满疲倦感的工作状态。
当隐含作者与叙述者的声音无分轩轾时,微文本的叙述声音一致。作者身处文本之外,其声音需要依靠
“隐含作者”来传递。隐含作者是作者在文本中的替身,是作者的价值观念在文中发声者,是叙述文本的执行
作者。当隐含作者与叙述者的声音一致时,叙述者的话语即隐含作者的话语,此时叙述者所述内容与作品的
价值观一致,叙述者是可靠的。摘录自政府工作报告、国家领导人发言的微文本大都带有明确的导向性,叙
述声音单一,可能出自某个具体的作者或作者集体,也可能源自文化框架中众所周知的表达。叙述者所述的
内容或评论,与隐含作者的价值观一致,因此叙述声音也往往协调一致,如“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
就是一种幸福”等。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微文本的叙述声音可能一致,但更多是由声音在多个意识主体之间转移、由转述语
构成多种声音重叠共存、经验自我和叙述自我对立、叙述者和受述者分裂等机制构成声音冲突。在多种声音
产生混响时,哪个意识主体的声音略强,他所代表的思想观念在文本意义中就越明显;当两种或多种声音平
衡时,其文本意义需要读者根据社会文化框架进行全面解读。总之,微文本的意义生成以多种叙述声音相互
碰撞与协调为基础。这种碰撞与协调是网民群体对当下社会现状的一种话语实践,也是网民群体在网络传
播时代的自我启蒙。这种自我启蒙将话语实践和社会现状、社会心态、道义法理等结合起来,传达对社会丑
恶现象的不满之声,以道德正当性将那些不会得到和没有得到官方认可的表述进行传播。
(二)文体修辞是辨识声音的重要迹象
微文本叙述多声性的形成固然以叙述主体之间的冲突为基础,但也与遣词造句、语气语调等文体修辞形
式密不可分。英国迈克尔·图伦在论述文体的语言特征与叙事之间的关系时曾指出,词语、小句模式、节奏、
语调、对话含义、句间衔接方式等都对叙事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对于微文本来说,文本表层形式是理解和
判断声音机制的直观性的获得。通过遣词造句,作者可以实现对于文本的介入或操纵,因此,文体特征与叙
述声音之间的关系也理应得到重视。布斯在著作《小说修辞学》中认为叙述声音即作者声音,作者声音通过
⑤
①
《解析黄浦江死猪漂浮事件疑团》,2013年3月19日发布,2019年3月2日引用,http://sh.people.com.cn/n/2013/0319/c138654-18316530
html。
.
②
③
《同床异梦没关系的糗事》,2014年10月13日发布,2019年3月21日引用,https://www.qiushibaike.com/article/90957517。
《中国足球都赢了,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2017年3月30日发布,2019年3月21日引用,http://sports.sina.com.cn/zz/2017-03-30
/
doc-ifycwunr8246681.shtml。
《揭秘夸父追上太阳的诀窍》,2014年6月11日发布,2019年3月21日引用,http://roll.sohu.com/20140611/n400673558.shtml。
MichaelJ.Toolan,LanguageinLiterature:AnIntroductiontoStylistics,London:Arnold,1998,p.6.
④
⑤
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