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勉
宁波模式:近代中国兼顾通商与维权的尝试
苦恼不已。为改变这一状况,宁波商民于该桥建成15年之际,筹资万元,将其赎回,宣布从此不再收费,为商
民带来极大方便。①
适应国家对进出口贸易管理之需,海关也很快建立起来。1858年,《天津条约》议定各口以洋人为税务
司,按沪海关的章程,划一办理。1859年,宁波设税务司,别立新关,开始按章征税,时称“浙海关”。② 从建制
上看,浙海关和其它海关一样,虽由外国人担任税务司,执行外国人制定的移植于国外的海关制度,但其官员
属中国政府雇员,领取国家薪俸,海关及常关税收大部分作为“国用”和“省用”,小部分作为“关用”即海关自
用,并无丧失主权的嫌疑。
二
宁波开埠后工商经济的发展状况
问题在于,宁波不像其它口岸那样设租界,行政管辖权由中国官方掌控,对外国人在宁波的所作所为多
有限制,一个可能的后果是外国人对宁波的兴趣降低,这会不会影响宁波开埠之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呢?
首先应当看到,尽管开埠之初商贸状况不如人意,但宁波开埠通商有诸多有利的环境条件。宁波是鄞县
县治所在,该埠属东海区域,离县治北三江口19公里出镇海口即达外洋,有对外交通之便。由于通海,宁波
民性通脱,善于经营,故历史上多出境殖材而于本乡无所拓展。史志所述当地市易之事,“十居七八,皆吾甬
通商开埠后之遞衍情形”③。就土地与人口而言,1939年12月底,宁波面积为5,511ꢀ37平方市里,人口
68,983人,平均每平方市里为139.52人,在浙属各县市里排名第五。④ 从自然与人文地理两方面看,宁波
7
都具有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这恐怕正是英国人选择宁波作为中国最早几个通商口岸之一的原因所在。
从通商效果上看,尽管英国领事曾抱怨宁波在上海阴影下外贸难以发展,但靠近上海也不是绝对的不利
条件。宁波开埠后,贸易有起有落,在清代咸丰及同治年间达到最盛,其中的原因就与上海有关。因为当时
宁波为新辟商埠,国际交通频繁,国内则因清政府镇压太平军起义,各省道路梗塞,只有宁波较少受到影响,
与上海交通不绝,故海上船只汇集,外商接踵而至,进出口贸易颇为兴盛。⑤
商贸的繁盛需要依托产业经济发展。在宁波众多产业中,值得一提的是具有当地特色的传统编织业。
自开埠通商,洋纱输入,家庭纺织业破产之后,宁波妇女普遍从事家庭编织⑥,东乡妇女则多结渔网为生。
此
外,提花业在家庭工业中亦占相当地位。提花亦称“刺绣”,其先由宁波仁慈堂的法国天主教徒教习技艺,从
之者众,产品以手帕台面椅套为主,运销海外。法国人经营此业,颇守秘密,嗣邑人知之,起而效尤,到民国初
年从事这一行业者有30余家作坊,工人2,000余名,散处各乡者,亦凡千余人。工资以件计,如裙衫绔等每
件自3角至4元不等,普通每人每月得10余元,提花之先又需要写花,则由男工充之,每件工资5分。总计
该埠刺绣年销售额多达数十万元,不仅解决了大量人口就业,还有力支撑了当地经济的发展。⑦
与传统手工业相较,宁波近代工业起步较晚,且无大宗生产。惟当地人具有冒险性,习海善航,故与西人
接触较早。开埠之初,轮舶驾驶工十之八九为甬籍,机械制造工人甬帮亦属不少,此两类皆为外国资本之雇
佣,并非近代意义的民族工业家。 甲午之后,受战败的刺激及日本维新变法走上强盛之路的影响,国内风
气渐开,近代民族工业开始发展,宁波也和上海、无锡、苏州、杭州等地一样创设了纺织厂。1895年,宁波开
⑧
①
②
郁东明、郑学溥编《宁波:浙江第一个商埠》,浙江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70页。
《民国鄞县通志·食货志》,总第2332页。按照汤象龙的研究,浙海关于1861年设税务司,开始按章征税。参见:《全国各海关开关时间表
(1860ꢁ1910)》,汤象龙编著《中国近代海关税收和分配统计(1861ꢁ1910)》,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56页。
③
④
《民国鄞县通志·食货志》,总第1949页。
《各县面积及人口密度(1939年)》,郑成林选编《民国时期经济统计资料汇编》第22册“浙江经济统计”,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年版,第22
页。
⑤
⑥
郁东明、郑学溥编《宁波:浙江第一个商埠》,第28-29页。
在编织业中,草帽编织是宁波优势传统产业。据地方志记载:草帽业之兴迄今凡30余年,妇女以编织为生者不下10万,行商数十家,贩户
3
000余人,运销外洋,值千余万元,其关系民生之巨,可以想见。后因海关关员滥征关税,致使商民盈利减少,到1927年以后,逐渐凋敝。参
见:《民国鄞县通志·食货志》,总第2071-2072页。
《民国鄞县通志·食货志》,总第2071-2073页。
《民国鄞县通志·食货志》,总第2061页。
⑦
⑧
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