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一)服务还是制约
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就已经认可了教育技术在电化教育中的正面价值。在当时的学者看来,技术意义的
课程价值并不取决于技术本身的先进程度,而取决于教师的水平高低①,即教师能否恰当地运用技术。因此,教育技术
的意义在于服务于教师的教学工作,教师只需要“在教学中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就行了,“不一定要每个教师都成为电教
的专家”②。随着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的流行,技术可以提供的服务变得更加多种多样,在技术的帮助下,课程资源变
得更加丰富,获取更加便捷,教学的直观性、移动性得到显著增强,在这种情况下,利用技术服务于人就显得更加理直气
壮。技术是一个“服务者”的身份,在绝大部分学者那里都得到了一致的认识。
然而,从实践层面来看,技术给人带来的却并不是只有服务,也有制约,甚至服务与制约究竟孰轻孰重、孰多孰少,似
乎还很难说。各种新的技术隐然有成为衡量一个教师水平高低的标准的趋势。例如,当微课开始流行的时候,教师是否
善于利用微课资源,是否擅长开发微课程,就几乎成为我们评判一个高校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先进、是否跟得上时代潮
流的重要依据。但很多高校教师对新技术的运用并不是自觉自愿,而是被要求、被规定必须去用,从而产生不满和抵触
情绪。有教师吐槽说:“我又不会视频剪辑,非要我们去录个什么微课视频,用翻转课堂来上课,完全不考虑实际情况,我
们也就只能应付了事。”也有人说:“慕课平台怎么弄我都还没搞清楚,现在又要我们去学习什么智慧教室的使用,还要用
手机扫描二维码,光是学习这些技术操作就很费时间了,都没空备课了。”可见,当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超过了高校教师
对技术的掌握和学习进度的时候,技术带给教师的就不是只有帮助,也有压迫。
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学者开始主张教师应转变或者重塑自身角色以适应数字化课程的需求。“重塑教师专业角色”
的观点认为,在数字化课程迅速发展的大趋势下,如果教师不能尽快从传授者变为解惑者,从主讲人变为导航人,就无法
适应数字化课程的技术要求,从而面临淘汰③。为了淡化这种“重塑”中的“制约”色彩,有人还提出,教师应“主动”地进
行角色转变④,加上了“主动”二字,似乎就不存在“制约”了,因为这种“重塑”是教师自觉自愿地“主动”选择的,不是被
“
制约”着不得不去选择的。但事实上这种“主动”不过是一个文字游戏罢了,并不是真正的“主动”,而是“被制约下”的
不得不主动”而已。因此,表面上大家都认为技术是一个服务者,但实际上在不少学者那里,“技术已经规定好人的发展
方向”的观点已经大有市场了。
二)隐匿或者取代
技术纵然值得肯定,但如果堂而皇之地宣称应该用电脑代替教师来上课,那也很难让人接受。因此不少学者都强调
“
(
“
人”的因素在数字化课程中的核心地位,例如有人提出:“未来的教育一定是一种‘人性为王’的教育”⑤。所谓“人性为
王”,就是要让技术彻底隐身于教育的背后,因为“互联网+教育”的关键不是“网”,而是“人”⑥,是需要“以人为本”的⑦。
也有人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看作是智慧课堂的实施关键⑧。因此,数字化课程的核心是“课程”而不是“数字化”,技术应
该隐匿在课程背后,为课程的质量提升“默默地”提供服务,而人则需要站在前台,继续担任课程的设计者、实施者和评价
者。应该说,自电化教育兴起至今,这一观点始终占据着主流地位。
但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流行,“信息技术如何代替教师的工作”开始成为一个严肃的学术问题。有人认为,教师
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基本上可以由机器取代”⑨。或者至少,智能机器人将会取代人类成为知识的执行者,智能
机器人可以取代一些具体地执行某种知识的行业,如警察、司机之类ꢀꢁꢂ。因为教师长期承担着布置和批改作业、对学生
进行考试测试等任务,这类任务正好属于那些需要重复“执行”大量知识的行业,而“人工智能在教学方面,恰恰可以替代
①
②
③
④
⑤
程光《电化教育要深入学科领域》,《电化教育研究》1981年第5期,第2页。
陈坚《提倡教师懂一点现代教育技术》,《外语电化教学》1980年第1期,第42-43页。
吴仁英、王坦《翻转课堂:教师面临的现实挑战及因应策略》,《教育研究》2017年第2期,第119-120页。
谢红荣、赵红霞《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角色定位及转化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年第32期,第40页。
项贤明《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的任务》,见:伏彩瑞等《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笔谈(下)》,《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年第5期,
第23页。
⑥
⑦
⑧
⑨
曹培杰《未来学校的变革路径———“互联网+教育”的定位与持续发展》,《教育研究》2016年第10期,第46-51页。
刘军《智慧课堂:“互联网+”时代未来学校课堂发展新路向》,《中国电化教育》2017年第7期,第14-19页。
刘邦奇《“互联网+”时代智慧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16年第10期,第51-56、73页。
张治、李永智《迈进学校3.0时代———未来学校进化的趋势及动力探析》,《开放教育研究》2017年第4期,第43页。
ꢀ
ꢁꢂ蒲戈光《教育的银弹:人工智能环境下未来教育的有效手段》,见:朱永新等《“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笔谈(上)》,《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
学版)》2017第4期,第25页。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