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
勇
陈俊梁唐宋历史记忆与巴蜀分界线复原———兼论历史研究中的“后代记忆”的科学运用
处为:“大巴岭。《晏公类要》云:‘在化城县北岭之南,古巴国也。’”第三处为:“小巴岭。《周地图》云:‘此山之
南,即古之巴国。其岭上多云雾,盛夏有积雪。’”①其中一条巴岭记载在兴元府下,另外两条记载则在巴州
下。可见,在兴元府与巴州都占据了巴岭的部分,故才有对巴岭的共同记录。关于巴岭之南为古巴国的描述
在诸多文献中都保持一致,所以巴岭不仅为巴州与兴元府之间边界,也是古巴国之北端界山。唐宋时期的巴
岭山实际上就是今天南郑以南、南江、通江以北的一段大巴山,也称米仓山。也就是说,米仓山以南,古为巴
国,而唐宋时期为巴州,那么唐宋历史记忆中的巴蜀分界线,就应当从巴州以西开始。
二
巴州与利州②:古代巴蜀中段分割遗留
巴州以西为利州。在唐宋人的记忆中,巴岭之南为巴州,巴州即为古巴国地。《通典》有载:“巴
今理化城县。古巴国。秦、二汉属巴郡。”③《舆地广记》也有记载:“巴州,春秋、战国为巴地。秦、二汉属巴
州
郡。”④《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方舆胜览》也记载巴州为“古巴国地”⑤、“古巴国之地”⑥。可见,除《元和郡
县图志》缺失之外,唐宋时期的地理总志中都有巴州为古巴国地的记载。巴州得名也是“盖取古巴国以为
名”⑦。巴州内还有许多与巴字相关的历史记忆,如其《舆地纪胜》中巴州景物中有记载的巴江、东巴山、大巴
岭、小巴岭,这些以巴字命名的山川河流,也从侧面印证了巴州为古巴国之地。
但在唐宋人的记忆中,巴州西面紧邻利州则为蜀国旧地。关于利州为蜀国地的记载也出现在诸多文献
中。如《通典》云:“利州今理绵谷县。春秋、战国时为蜀侯国。”⑧《太平寰宇记》中记载:“利州,土地所属与金州
同。春秋、战国时其地并属蜀侯,此郡为蜀之北境矣。”⑨《太平御览》引《十道志》记载:“利州益昌郡,土地所
ꢃꢂꢁ《
属与金州同。春秋、战国时,其地并属蜀侯,汉葭萌县地。” 舆地广记》《舆地纪胜》《方舆胜览》也有利州“春
ꢁꢂꢄ
秋、战国为蜀地” 的相同记载。以上记载,都充分说明利州属于蜀国范围。后利州又分置出大安军,在关于
大安军的表述中也有关于蜀国的历史记忆。《方舆胜览》与《舆地纪胜》均有大安军“春秋、战国为蜀地” 的
记载,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利州旧时为蜀国之地。我们发现宋代文献中有利州“自城以南,纯带巴音;由城以
ꢁꢂꢅ
ꢁꢂꢆ
北,杂以秦语” 的话语,说明利州应与巴国相接,才会有巴音在其区域出现。利州下辖有葭萌县,昔“蜀王别
封弟葭萌于汉中” 也应是蜀地。司马错伐蜀,“蜀王自于葭萌拒之”ꢁꢈꢂ,秦灭蜀之战由此地开始,可见此处也
是蜀国北境,正好与巴国北境巴州相对应。所以,巴蜀军事分界线应北起于利州与巴州的边界线,而向南延
伸。从交通格局来看,古代金牛道南下利州后,一般在今昭化一带分成东西两道,西路从剑阁入蜀故地,东路
沿嘉陵江入巴故地,所以,利州这个枢纽之地昭化巴蜀之风兼有。所以,我们在宝轮院发现的船棺并不完全
ꢇꢂꢁ,
是与蜀地相似,而是与巴地的船棺十分相似。
ꢉꢂꢁ
ꢁꢊꢂ,
巴州下辖难江县、恩阳县、曾口县、通江县四县,其中难江县在“州北一百六十里” 与利州接壤。难江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王象之《舆地纪胜》卷187《利东路》,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303、5479、5480页。
巴州为今巴中市及其下辖南江县、通江县、平昌县的大致范围,利州为今广元市及下辖旺苍县的大致范围。
杜佑《通典》卷175《州郡五》,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4586页。
欧阳忞《舆地广记》卷32《利州路》,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958页。
分别参见:乐史《太平寰宇记》卷139《山南道七》,第2703页;王象之《舆地纪胜》卷187《利东路》,第5469页。
祝穆《方舆胜览》卷68《利州东路》,第1185页。
乐史《太平寰宇记》卷139《山南道七》,第2703页。
杜佑《通典》卷176《州郡六》,第4621页。
乐史《太平寰宇记》卷135《山南道三》,第2646页。
ꢁ
ꢂꢃ李昉《太平御览》卷167《州郡部十三》,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815页。
ꢂꢄ分别参见:欧阳忞《舆地广记》卷32《利州路》,第948页;王象之《舆地纪胜》卷184《利州路》,第5341页;祝穆《方舆胜览》卷66《利州东路》,第
154页。
ꢂꢅ详参:祝穆《方舆胜览》卷68《利州东路》,第1197页;王象之《舆地纪胜》卷191《利州路》,第5633页。
ꢂꢆ王象之《舆地纪胜》卷184《利州路》,第5349页。
ꢂꢇ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26页。
ꢂꢈ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第126页。
ꢂꢉ蓝勇《西南历史文化地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19页。
ꢂꢊ王象之《舆地纪胜》卷187《利东路》,第5470页。
ꢁ
1
ꢁ
ꢁ
ꢁ
ꢁ
ꢁ
ꢁ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