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一
对应然“精神自由”的追求与对现实“生存生计”的关注
马克思早年面对追求精神自由与现实书报检查对人的思想扼制的冲突,逐渐将目光转向对专制制度的批
判和对劳苦大众物质利益的关注,从崇尚自由主义、人道主义到为人类幸福工作的职业选择,开启了马克思对
民生问题的探索。其中,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和《莱茵报》时
期是其民生思想萌芽转向的重要标志。
(一)成长环境与青年的职业选择:从人道主义到为人类幸福而工作
马克思民生思想的产生与其成长和生活的环境紧密相关。马克思自幼受到自由主义和朴素的人道主义思
想,尤其是法国启蒙思想家“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的熏陶。日本学者城塚登认为,法国的启蒙思想
是马克思思想的出发点,他的“立场较之青年黑格尔学派的立场更加表现出对法国启蒙思想的亲近性”。①
近代启蒙思想为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前提和价值导向,这在其中学的文章中体现得尤为明
显。《根据<约翰福音>第15章第1至14节论信徒同基督结合为一体,这种结合的原因和实质,它的绝对必要性
和作用》一文,将追求高尚事物和自由博爱作为自我道德完善的目标和途径。而另一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
考虑》则激情澎湃地表达了他的高尚道德追求:“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
自身的完美。”“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
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② 虽然,此时马克思确立的世界观,尚带有浓厚的自由主义的启蒙思想
和浪漫主义的理想主义色彩,并与康德和费希特的哲学相契合,但这是他民生思想萌发的起点。直面现实的民
生境遇,选择为多数人的幸福而工作,彰显了马克思崇高的社会理想和最初的民生情怀。
(二)博士论文时期:对原子偏斜论的思考和对人的精神自由的探求
在撰写博士论文期间,马克思以人的自由为起点关注民生问题,重点探讨了人的主体性和精神自由。虽然
此时马克思总体上处于黑格尔哲学原则即理性主义世界观的统摄之下,将自我意识视为决定力量,但在理论上
发挥了自我意识哲学的主体能动性原则和意志自由的观点,奠定了其民主主义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
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通过对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哲学的比较研究,充分肯定了人的自由本质。一方
面,马克思指出,德谟克利特坚持原子是直线运动的、是必然的、是神的意志决定的,并且“必然性是命运,是法,
是天意,是世界的创造者”③。而伊壁鸠鲁则认为原子的偏斜运动,是偶然的、独立的、能动的,目的是打破外在
力量对人精神的束缚,找到一条通往自由、主观自为的哲学之路。另一方面,马克思充分肯定了伊壁鸠鲁“原子
偏斜运动”的意义,即用哲学代替宗教,将哲学视为人生幸福和精神自由追寻的人生哲学。“伊壁鸠鲁在哲学中
感到满足和幸福。他说:‘要得到真正的自由,你就必须为哲学服务。……因为服务于哲学本身就是自由’。”④
同时,打破命运束缚,体现了伊壁鸠鲁对于宗教神学对人精神的奴役及对马其顿政府残酷扼杀人的自由的抗
争。
总之,大学期间,马克思的民生思想开始有所转变。一方面,他与康德和费希特的纯粹的理性哲学分道扬
镳,认为其哲学本质上是“脱离了任何实际的法和法的任何实际形式的原则、思维、定义”⑤;另一方面,他后来又
敏锐地发现青年黑格尔派虽然讲的都是震撼世界的词句,实际上却是最大的保守派。面对现实和应有无法消
除的矛盾,马克思进行了哲学的反思,认为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否定了个人的自由,应当受到理性的批判。那
么,如何来批判、否定和变革现实的世界呢? 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解答,贯穿其博士论文,直到《关于费尔巴哈
的提纲》的完成,才彻底把“理性的批判”转变成了实践的批判。
(三)《莱茵报》时期:从探寻精神自由到关注物质利益的转换
在撰写博士论文期间,马克思只是怀着对精神自由的自觉追求,抽象地表达了向往人的自由和解放的理论
①
②
③
④
⑤
城塚登《青年马克思的思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尚晶晶、李成鼎等译校,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第34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459页。
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版,第25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版,第24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0页。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