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终目的就是为了生活得更加美好。马克思从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审视人类美好生活,认为历史的最终目的是每
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即是美好生活成为现实。可见,“现实的人是生活的构成起点,正是现实的人的生命
活动构成生活的全部内容,现实的人对自我生活的创造和完善过程则构成了人类的历史”①。从这个意义上讲,
现实的人构成了人类美好生活的逻辑起点。
从马克思的角度看,现实的人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有意识的、可以被经验观察到的具体存在,始终处
于一定历史条件下,在已有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不断进行着实践活动,是现实生活的主体。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确
立的“美好生活”理想,首要前提便是“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
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②,即实现现实的人个性丰富和才能全面发展。由此,现实的人
并非抽象意义的人,是内含多重规定性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实存在,既是“自然”的人,也是“发展”的人,
更是“实践”的人,抑或“社会”的人。
(一)现实的人是“自然”的人
马克思认为,人的一切属性、特征和活动都依赖于人自身的生命存在,没有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的人,
一切理论或现实问题都将销声匿迹。可见,现实的人首先是“自然”的人。首先,现实的人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
物。自然孕育了人的生命,人通过对象性实践活动实现了自身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一方面,人的生
命源于自然,人类母体孕育新生命的过程在本质上是大自然孕育人类生命的缩影。另一方面,人的生产生活依
赖于自然。自然界为人提供了直接的或间接的生产生活资料,如果没有作为对象的自然界,人就失去了生产自
身生命的材料,也失去了表现和确证自身的对象。其次,现实的人能够认识利用自然及其规律。人是一种具有
激情的社会存在物,人的需求是其追求自身对象的本质力量,也据此通过实践活动不断认识和利用自然及其规
律。正如恩格斯所强调的,人类能够支配自然界,根源在于人类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
人的一切对象都属于自然界,无论是石器时代的简单工具,还是古典古代的青铜器和铁器,抑或现代社会的机
器体系或智能机器人,其材料都取自自然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探索自然界的广度也在不断拓展,
从大河流域走向沙漠,从陆地走向海洋,从地球走向月球,进而探索宇宙。这表明,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自然界及
其规律,不断扩大与自然界互动的深度和广度,迫使“自然限制”出现退却。最后,现实的人的生存发展受制于
自然及其规律。历史证明,无论自然限制怎样退却,自然的统治这个因素必定始终是决定性因素。因为,自然
界作为人的实践对象,是不依赖于人而独立存在的。由此,尊重自然规律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前提,人的一切实
践活动都必须以自然界的规律为准则,唯此才能不断地创造使用价值,进而发展生产力并推动社会发展。与之
相反,如果人类违背自然界的限制性规律,人类必然遭受自然界的惩罚。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
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③
(二)现实的人是“实践”的人
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在马克思看来,人和动物的区别首先并不在于他们的意识、
思想,而是人开始进行生活资料的生产。马克思所论述的“现实的人”之所以能超越黑格尔“抽象的精神的人”
和费尔巴哈“抽象的自然的人”,就是因为马克思的“现实的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人之所以能够在与
自然界交互作用的基础上创造人类历史,主要根源于人所具备的进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能力。从根本
上讲,现实的人就是进行实践活动的人,实践是所有行为的出发点,而劳动是实践的基本方式。首先,实践是现
实的人的所有行为的出发点。人的生命活动具有“自由的”特性,这一特性所揭示的意义是人能够摆脱外在的
先验尺度或限度而表现出的自为性、能动性。一方面,借助于实践活动,人可以相对地、有限度地冲破、摆脱他
物的束缚,从而主动地主宰自身,实现主体意义上的“自我规定”。另一方面,人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创造自身生
活,不断地超越和自我否定,进而实现“自我确证”。通过实践活动,人不仅可以积极扬弃“自发性”因素并提升
实践能力以把握“有意义的”生活,而且能够有意识地克服对社会和他人的依赖,在提升个体独立价值的基础
①
②
③
陈曙光、周梅玲《<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生活”概念》,《湖湘论坛》2017年第4期,第20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92页。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9ꢀ560页。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