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会随之改变。 人民公社时期,国家依托政治权力废除了农民宅基地私有制,建立了土地集体所有制。这符
合国家权力的公有性偏好,也决定了宅基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向:摒弃效率优先的经济目标,优先考虑社会
公平的政治目标。第二阶段以产权管制为主,发生在改革开放初期。产权管制是一个国家对产权束的任何
一个或者多个子权利的运用实施限制甚至删除。 宅基地产权管制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限制宅基地的使用
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如禁止宅基地出租、买卖和擅自转让;二是限制宅基地使用权的主体,如废除集镇内非
农户获得宅基地的权利,将宅基地使用权由农民个人占有转变为家庭占有。第三阶段以产权管制放松为主,
发生在宅基地三权分置时期。国家放松了对宅基地流转协议的管制,赋予了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如在保
持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不变情况下,鼓励宅基地以及房屋自由流转、租赁和抵押。
①
②
(二)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影响着宅基地产权制度的变革,成为推动宅基地产权制度演进的市场力量
土地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与土地产权结构的变动相互推动,促使土地要素市场逐步完善以及引起土地
要素价格变化,这成为推动宅基地产权制度变革的市场力量。土地资源的配置本质上是土地产权的配置,土
地产权结构差异带来不同的配置效果。宅基地产权结构直接决定了宅基地的配置方式,权能集中和权能分
散的宅基地产权结构分别对应计划配置方式和市场配置方式。在不同的产权结构和资源配置机制下,宅基
地产权的流动性和市场价值完全不同。在计划配置机制下,宅基地仅存在隐性价值,财产权益无法彰显;在
市场配置机制下,宅基地价值显化,并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资源配置方式发生过两次转换。第一次发生在人民公社时期,由市场配置转变为
计划配置,废除了宅基地自由交易市场,实行宅基地划拨和调配制度,建立了“两权分离,强化所有权,弱化使
用权”的宅基地集体所有制,这种产权制度安排与计划配置方式高度匹配。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
期(国家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计划配置转变为市场配置,在集体所有制前提下,弱化所有权,
强化使用权,拓展收益权和处置权。此后,宅基地产权制度被逐步纳入市场范畴重新设计。随着城镇化和工
业化的纵深推进,市场机制激活了宅基地资产属性,形成了“土地要素价格变化推动宅基地产权制度变革”的
局面。大量农民转移至城镇,城乡人地关系发生变化,城镇建设用地短缺与宅基地闲置并存,加之市场机制
作用增强,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显现,宅基地资产属性被释放,土地要素价格提高。理论上,资源权利被界定的
精确度和实施它们的严格程度会随着资源的增值而提高。 通常情况下,低价值的资源产权界定具有模糊
性,但随着资源价值的提升,将激发清晰界定产权的需求,原有的模糊的产权界定制度会瓦解,新的清晰的产
权界定制度将产生。乡村振兴背景下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就是对土地资源配置方式转变以及土地价值提
升后重新界定产权的政策回应。如果产权制度不能及时调整或无法匹配资源配置方式,就会造成资源的闲
置和浪费。土地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与土地产权结构的变动引起的土地要素价格变化,是推动宅基地产权
制度变革的市场力量,这是宅基地产权制度演进的经济逻辑。宅基地产权制度的深化改革仍将依赖市场力
量,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将成为宅基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新动力。
③
(三)宅基地产权制度变迁沿着产权细分的路径演进,是宅基地产权制度改革最显著的特征
产权的可分割性是产权交易的必要条件和排他权的内部行使形态,是指产权束的各项权利可以分割,或
者是不同产权权能可以由不同的主体分别享有和行使。 宅基地产权制度变迁沿着产权细分的路径演进,
是宅基地产权制度改革最显著的特征。宅基地产权细分的前提是国家对产权管制的放松,伴随着产权管制
的进一步放松以及产权的进一步细分,更具有排他性和效率的产权制度开始生成,这一变化通过作用于宅基
地的利用率影响土地资源配置效率,这是宅基地产权制度演进的产权逻辑。
④
宅基地产权细分具有渐进性特征,表现为产权束的依次分割,主要是因为国家对产权的管制是逐步放松
①
②
罗必良《农村土地制度:变革历程与创新意义》,《南方经济》2008年第11期,第3ꢀ12页。
何一鸣、罗必良《产权管制、制度行为与经济绩效———来自中国农业经济体制转轨的证据(1958ꢀ2005年)》,《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第10
期,第4ꢀ15页。
③
④
王旭东《中国农村宅基地制度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
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第170页。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