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姝
邓淑予论教师培训评估体系的网络结构与运行策略
三
教师培训评估体系的运行策略
检视目前运行的教师培训评估体系的网络结构,以前述的三圈层主体节点的视角观之,教师培训评估体
系存在节点模糊、运行阻塞且封闭等问题,在教师培训评估现场呈现流程线性、指标片面、主体模糊和评估后
置等问题。因此,教师培训评估工作的实施,要基于稳定的网络结构,畅通网络的传递,促进网络的开放,方
能维持和激发网络生机。
(一)通过丰富网络节点,增强网络稳定性
视教师培训评估体系为一张网,可以发现,网络节点越多,网络越密实,结构越稳定。而大多数教师培训
评估体系的核心层的节点清晰,但外围层和间质层的节点出现了模糊或断裂,因而要丰富外围层节点,澄清
全程评估各节点。
1
.丰富评估主体节点
外围层的节点丰富就是要唤醒位于此圈层的主体的参与意识,赋权增能,方能凸显更稳定更严密的网络
脉络。教师评估体系的生机的激发,在于为教师培训评估体系的不同主体赋权增能,让不同节点实现自动与
联动,从而实现节点与节点之间、圈层与圈层之间的互动。教师培训的实施机构应激发各环节参与主体的评
估参与意识,调动评估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获得感、归属感和使命感。不同评估主体对教师培训质量评估工
作的重视程度、参与方式会影响主体节点的链接效果,进而影响评估体系网络的稳定性。比如,当第三方评
估机构在培训评估过程中遇到参与障碍,培训实施机构应及时甄别障碍类型,提供方法支持和有效的信息反
馈等。再如,作为教师培训对象和直接感受者的参训教师,与作为教师培训效果间接感受者的一线中小学领
导、教师同事、学生及家长,有时会出现对于培训参与与融入不够,认同与支持不足的现象,出现这样状况,首
先,培训实施机构应通过对参训教师进行目标测验、情境考察等方式精准对接其培训需求,考察其培训效果,
并提出个性化的改进方案。而对于培训间接感受者的一线中小学领导、参训教师和同事,则可以通过访谈、
调查等方式强化其作为培训网络主体节点的意识;其次,在评估方式上,采用方便、人性化设计,如采用在线
测评方式让参训教师和一线评估参与者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再如组织集体或团队就培训效果展开互评,调
动评估氛围,提高参与热情;再次,在评估指标上,提供层次细致清晰、结构完整明确、具体可操作的评估指
标,并提供相应的评估指导,降低评估参与难度;最后,在资源利用上,整合并共享已有资源数据,如相关政
策、培训方案、培训阶段性成果等,提供评估参考。
2
.建立网状评估流程
教师培训评估工作实现全程评估,要建立一个纵横交织的网状评估流程,既能实现评估网络结构的迭代
改进,激发网络活力,也能根据评估任务的需要而激活调用任何一段网络进行。教师培训网状评估流程,既
有培训各流程的纵向节点,又有培训各相关方的横向节点。培训前的准备评估,旨在确保培训本身的专业
性、科学性和可行性。首先,要确立此环节由哪些主体参与评估中,明确各主体的评估职责和流程,而后展开
全面深入的训前评估,其内容包括参训教师的需求评估、送培单位的需求评估、培训机构的能力评估等,从源
头上保障培训目标和培训方案的有效性、适切性。其次,项目执行初期应通过调研考核表对培训的制度建
设、组织构成、培训目标定位和培训方案等背景情况再次评估,运用准备检查表等对培训资金、平台设施、资
源提供等相关准备情况进行检查核对,确保培训项目的顺利进行。再次,培训过程中的评估应贯穿全程,常
态推进,以培训机构为主体,通过培训课堂走察、参训教师访谈、培训材料文本分析和定期督导等形式,实时
了解参训教师当前学习状况,不断修正课程,迭代完善培训项目。从次,在培训中将参训教师的评估结果反
馈给送培单位和培训主管部门,沟通磋商后不断校准培训项目,确保各方利益均得到保证。最后,培训结束
后的评估应凸显参训教师专业发展和成果转化情况,送培单位和学生、家长等应介入培训评估中,用较长周
期的评估来检视培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要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效果进行细化优化。
(二)通过加速能量传递,提升网络顺畅性
目前的教师培训评估工作,对间质层各节点重视度较低,导致指标片面、各主体评估素养低等问题,阻塞
了各评估主体间的信息与资源的良性互动。因此,间质层的优化与完善,关系着网络各节点之间的能量传递
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