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quialLanguage,CommonlyCalledtheMandarinDialect)①以及傅崇矩的《成都通览》②。上述文献对当时
成都话入声的描述跟《西蜀方言》不一致,似乎均不支持19世纪中晚期成都话还存在入声,从而引发了对《西
蜀方言》音系性质的进一步讨论,并形成歧见。黄灵燕、彭金祥、孙越川、范常喜和刘羽佳等撰文指出,19世
纪末成都话的入声已经完全消失,因此,《西蜀方言》记录的不是当时的成都语音,而是分布在成都周边迄今
仍保留入声的方言,或包括成都及成都周边地区的片块方言。 曾晓渝则认为,清代末期成都话很可能并行
雅、俗两套口语音系,《西蜀方言》反映的是文雅口语音。④
③
本文的观点跟黄灵燕等人的认识不同,跟曾晓渝的认识也有差别。我们认为19世纪末期成都话的入声
正在向阳平归并,但这一过程尚未最后完成,因此在同一语言社团内部存在新旧差异。《西蜀方言》中存在第
声
(即入声),实际上反映了成都话入声消失过程中较为保守的语音面貌。本文主要立足于文献,证明《华
5
西初级汉语教材》《汉语官话口语语法》《成都通览》的相关论述并不能够充分证明19世纪末期成都话的入声
已经完全消失,因而黄灵燕等人持论的依据还需要进一步斟酌。
二
《西蜀方言》的入声
我们首先考察钟秀芝对《西蜀方言》第5声的描述。钟秀芝在《西蜀方言》的“前言”中指出:西蜀方言的
第
5声有时难于与第2声分辨,它不像南方官话第5声那样短促,但它仍自成一个声调,不像北方官话已混
“
入另外四个声调中”⑤。这里所谓第5声即入声,第2声即阳平。根据这一描述,我们可以得出三个基本判
断:19世纪末的“西蜀方言”有独立的入声调;入声韵的塞音韵尾脱落,由促声变舒声;“西蜀方言”入声跟阳
平调值近似,有时难以分辨。这些判断虽然不能证明《西蜀方言》记录的是成都语音,但是根据第三个判断,
我们可以确认《西蜀方言》记录的不是成都周边入声独立区的方言。
下面列出位于成都西面的3个方言点(都江堰、邛崃、大邑)作比较。在方言片的划分中,今成都话属于
入声归阳平的西南官话成渝片方言,都江堰、邛崃、大邑话属于入声独立的西南官话灌赤片岷江小片方言⑥。
表1.岷江小片代表方言点阳平与入声字发音对照表
读音
例
字
阳平(21调)
入声(33调)
方
言
华
无
持
齐
滑
屋
吃
七
2
1
21
u
h21
ʦɿ
h21
ʨi
33
xuæ
33
ʊ
h 33 h 33
ꢀər ʨie
都江堰
xua
2
1
21
h21
h21
33
33
h 33
h 33
邛
大
崃
邑
xua
u
ʦɿ
ʨi
xuɐ
ʊ
ʦɘ
ʨie
2
1
xua
21
u
h21
ʦɿ
h21
ʨi
33
xuæ
33
ʊ
h 33 h 33
ʦɘ ʨie
表中三个方言点的例字对照组入声与阳平区别明显,阳平为21调,入声为33调,同时韵母音值也有显
著区别。给人的听感“华”≠“滑”、“无”≠“屋”、“持”≠“吃”、“齐”≠“七”。这种区别既体现在音高方面,也体
现在音质方面,而音质的区别听感更为突出,无论是操成渝片方言还是岷江小片方言的四川人都不难区别。
值得注意的是,今岷江小片,包括所谓“成都周边的片块方言”,虽然其入声字的塞音韵尾脱落,但是韵母多保
①
JosephEdkins,AGrammaroftheChineseColloquialLanguage,CommonlyCalledtheMandarinDialect(Shanghai:AmericanPresbyteri-
anMissionPress,1857).本文参见:艾约瑟《汉语官话口语语法》,董方峰、杨洋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年版。
②
傅崇矩编《成都通览》(又名《说成都》),成都通俗报社1909ꢁ1910年出版,巴蜀书社1987年整理出版。本文参考即巴蜀书社1987年版。
参见:黄灵燕《再论钟秀芝<西蜀方言>的入声和基础音系问题》,《语言科学》2010年第4期,第402ꢁ415页;彭金祥《略论近代四川方言的语
音系统》,《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第70ꢁ73页;孙越川《四川西南官话语音研究》,浙江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范常喜、刘羽
佳《<华西初级汉语课程>音系初探》,《方言》2016年第1期,第55ꢁ62页。
③
④
⑤
⑥
参见:曾晓渝《<西蜀方言>的音系性质》,《方言》2018年第3期,第263ꢁ275页。
详见:AdamGrainger,WesternMandarin,ortheSpokenLanguageofWesternChina,“Introduction”,ii.按:原著为英文,笔者据原文翻译。
参见:黄雪贞《西南官话的分区(稿)》,《方言》1986年第4期,第267页。
168